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福鼎史话⑨:传奇蓝姑,茶之始祖

2021-12-19 13:45:08来源:爱在太姥

打印 字号: T|T
太姥在种蓝的同时也种茶。
        陆羽《茶经》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说明茶的发现与利用,发源于史前的神农时代。可《茶经》开篇则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我们都知道,神农炎帝是中原的始祖,发源于北方游牧或者半游牧的民族。可见,在漫长的史前时代,发现与利用这“南方之嘉木”的始祖并非神农一人。程启坤先生等人编著的《茶及茶文化二十一讲》把“南方”解读为中国的西南部,从而片面地认为:“古时四川、湖北等地的巴蜀地区是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
       文献研究假如能与田野考察相结合,得出的结论也许就会全面一些。我们感到遗憾的是,东南沿海长期以来处在茶史研究者的视线之外,他们如果来过福鼎,就会听到“太姥种茶治病”的传说——
尧时,太姥山下才堡村一农家女子,因避战乱栖居山中,以种蓝为业,乐善好施,人称蓝姑。那年,太姥山周围流行麻疹,病魔夺去了一个又一个幼小的生命,这深深刺痛了蓝姑那颗善良的心。一天夜里,受南极仙翁指点,蓝姑攀上鸿雪洞顶,在榛莽之中找到一株与众不同的小茶树。她遵照仙翁的嘱咐,将茶树上的芽叶采摘下来,送到每个村庄,告诉村民们怎样煮茶给孩子们喝,终于战胜了病魔。
       谁都知道,传说未必真实可信;但是,传说是历史的影子和折光,我们可以通过传说捕捉故事所透露给我们的信息,这也是我们后人乐于口口相传上古传说的原因,亦是上古传说的生命力所在。这个美丽的传说告诉我们,第一,福鼎产茶历史与“太姥”一样古老;第二,太姥山茶曾用于医救百姓病痛危急。这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说法不谋而合。说明我国原始先民都是在寻求各种可食之物、治病之药的采集过程中发现了茶,先为药用,以后才发展为实用和饮用的。
       2009年7月,福建籍著名作家王宏甲在听完太姥娘娘的传说之后,深情的说:“四千多年天昭昭路遥遥传承至今,我开始意识到,在这个生命力极强的民间传说中流淌着一个源远流长的茶叶起源的故事。”(见《中国有个三都澳》)
       这株茶树,傲霜雪于百丈,历枯荣于千年,受云雾之呵护,得泉露之滋养,仍亭亭玉立于太姥山一片瓦旁的鸿雪洞顶,成为“福鼎大白茶”的始祖。据说,因日本古茶书中记载着这株古茶树,所以在1990年,为纪念中国茶文化传入日本800周年,日本官方以松下智为团长组成“茶航路”访华团专程到太姥山探寻过这株古茶树。又据说这株古茶树于上世纪被山下某一鲁莽、贪心而又“聪明”的行政长官利用手中权力施以斧斤,他直接用砍下来的树干做成茶盏泡茶,不用茶叶而“茶水”依然芳香四溢。万幸的是没有被连根拔起,后来头部长出新株,依旧卓然成长,楚楚动人。这株茶树被《中国茶叶大辞典》收入《中国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名录》。
       王宏甲先生说:“中国不止西南有野生茶树,南方不少地方都有,如武夷山大红袍、福鼎大白茶等,都有高大的野生古茶树。种茶和茶饮是人的发明创造,有野生茶树的地方并非就有人栽培出茶。巴蜀与闽越等地的先民,或许各自培植发明了茶饮?或者,中国是否只有一个茶叶起源中心?肯定或否定,都还需要更深入的探寻。我感到福鼎白茶源远流长的历程,不能忽视。”
       他认为,讲蓝姑受仙翁指点,就是说在蓝姑之前就有人知道山茶可清热解毒,把“仙翁”看作神农那样的先人,也是对的呀!由于防治小儿麻疹传染病的机缘,蓝姑采山茶煎汤治疗的方式得以传播,并导致栽培从药用过渡到日常饮用,这是太姥娘娘时代的故事……商周之交四川就有茶饮,但太姥娘娘的传说事迹发生在尧的时代,是更早的传奇。
       所以他期盼,福鼎人有一天能在巨大的太姥娘娘雕像下庄严地刻上——
人类的茶之母。
       以上所述,是文人的话语,多少有些浪漫臆想的色彩在里面,关于白茶的历史究竟起于何时?我们还得听听茶学界专家的意见。的确有学者认为白茶始于神农尝百草时期,理由是上古时代尚无制茶法,人们运用的自然晾青的茶叶“萎凋”工序,也是一种古老的制草药方法;由此可见最早的茶,按制造方式来看应该是白茶,或者说这是中国茶叶史上“古代白茶”的诞生。湖南农业大学杨文辉教授就持此观点,他认为中国茶叶生产史上最早发明的不是绿茶而是白茶,理由是我国利用茶叶已有四千年的历史,最初作药用,由于茶树萌发新芽有季节性,为了随时都能喝到茶叶,便将采集的幼嫩茶叶晒干收藏起来,这是茶叶加工的开端,也是中国茶叶史上“白茶”的诞生。茶学界专家陈椽教授同样认为:“如现时制白茶,可以说是制茶起源时期。”(见《茶业通史》。)
        现在得到茶学界认可的是茶圣陆羽《茶经》:“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椽教授《茶业通史》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的福鼎,系白茶原产地。”另据考证,“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原文引自《永嘉图经》,现已佚失的《永嘉图经》成书于隋朝,可见福鼎在唐代以前就已培育出“白茶”品种。一个茶的品种培育成功,直到栽培成一片茶山,起码要经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说明福鼎在唐代以前已有丰富的茶树栽培和选种技术,茶叶生产已发展到了相当规模,也因此,“白茶山”的信息才会被收入《永嘉图经》,才会传到陆羽那里。
       再回头说说这株古茶树。吴祝平先生在《闽东茶叶溯源商榷》(载《闽东茶文化探源》)一文中,以野生茶树发现来证明闽东是古老茶区,文中所举闽东发现的野生茶主要有福鼎太姥山大茶树、霍童大茶树和虎贝梅鹤苦茶。文章把福鼎太姥山大茶树放在首位,可见它的代表性,文章说:“福鼎太姥山大茶树,分布于福鼎市白琳茶区太姥山顶之鸿雪洞中,海拔1000米(实际不及1000米,笔者注),茶树为乔木型,高6.16米,幅宽5米,主干直径18厘米,最低分枝离地3米。” 文章说,闽东野生大茶树主要分布在北纬26.5℃—27.5℃之间,即分布太姥山系,海拔800—1000米之间的乔木林或次生林中。吴祝平先生认为,闽东野生茶分布纬度与贵州省野生茶分布纬度相近,可见闽东亦是茶树原产地之一。推测在先古时代,闽东大地已存在野生茶树物种资源,经过历代先民采用较发达地区茶树栽培技术,不断驯化,不断栽培,就可能发展成古老茶区。
       时至今日,值得我们欣慰的是,与茶结下不解之缘的福鼎人民,以这株老茶树为母本扦插,利用本地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推广繁衍,遍种太姥山脉,福鼎成为“中国名茶之乡”“中国白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众生受惠,大放异彩,可以告慰于太姥娘娘矣!
(标题书法:刘永顺,配图美术:罗健)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