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世世代代国祭伏羲

中国为什么世世代代国祭伏羲
--淮阳伏羲文化研究会与鹤壁市伏羲文化考察团交流
杨复竣
6月9日,淮阳区文化和旅游局长于树林局长转达丁振华副区长通知,鹤壁市30余人伏羲文化考察团光临淮阳考察,要淮阳伏羲文化研究会接待。
12日上午,鹤壁市30余人伏羲文化考察团首先他们先瞻仰了太昊陵,下午他们与伏羲文化研究会进行了学术交流,会长杨复竣热情接待,秘书长杨元启、执行秘书长张勇、副会长王勇等陪同。杨复竣首先介绍了伏羲故都淮阳在中国的历史地位与文化地位与民族认同,介绍了当代淮阳伏羲文化著名全国的“四大遗存”,介绍了伏羲文化研究会学术成果,介绍了伏羲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当代价值及拯救人类的现实意义,并向他们赠送了北京九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伏羲系列理论著作”四卷(《中国文化说什么》《中华伏羲说什么》《中华龙说什么》《伏羲故都说什么》)。

近百年来,由于中国文化西化与疑古的原因,小学没有伏羲像,大学不设《易经》课,中国人集体数典忘祖,95%的国人已把中国始祖伏羲淡忘了。
2020年庚子年发生了冠状病毒瘟疫,它肆无忌惮地遍布全球,当人类集体崇拜的科学技术也无可奈何的时候,当人类崇拜的犹太先知耶稣、佛陀释伽牟尼、伊斯兰穆罕默德的思想也不能为人类解难的时候,人类的目光渐渐聚焦于中国上上圣人伏羲的“天人合一”文化,它渐进被认为是唯一能解决人类与大自然对立生存危机的大智慧。中国进入社会转型的一个世纪,前30年学苏联、后30年学美国,学他人永远都不是自己,都没有强大的自己,搬弄别人治国是治国的大忌,中国从1987年提出了复兴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实际便是伏羲的与大自然和谐的文化,但我们自己把自己的民族文化丢掉了。
百年考古贾湖裴李岗发掘的龟壳壳石籽断代证明了中国近万年的文明。找到了自强、自信的中国文化。中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八卦,孔子、邵康节、刘歆、孔安国等都说伏羲依河图画八卦。这句话很重要,说明了中国文化之源,也是中国世界观之所在。河图告诉我们,万物始于中终于中,“中是万有之源”,有了“中”,才有“灵魂”,有了“灵魂”才有万物。中华民族始于中原,中国始于中原,中国文化始于中原,离开了“中”就没有中原,就没有不华民族,就没有中国。先天八卦在淮阳在伏羲画卦台,后天八卦在安阳羑里画卦台,前者讲的是天道,是大同社会的规律,后都讲的阶级社会的规律。河图是万有生生之本,离开了生生,什么也没有。具体说,离开了“中”,就是拒绝了规律,其它的研究,加起来等于零。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同此。否则就没有天道,就缺失了规律。
《左传》记载宛丘是中国故都,人祖陵在此,中国始祖的灵体在此。中国祖庙太昊陵在此,中国故都宛丘在此,世世代代伏羲厚享国祭,仅清代国祭多达55次。
阶级社会以来,治世之道有二,一是天道,天道就是规律,二是人道,人道是人伦,人伦是爷爷父母兄弟姐妹叔伯六亲,是人伦秩序礼仪,是人世间的道德规律。中国文化“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不是迷信。世代中国正是靠此两道治世的,不论什么社会制度都需要它。太昊陵古庙会,没有人规定什么,但世世代代千古都有一个月的朝祖会,不论如何改朝换代都如此如此,南船北马,云于此,每日几十万人自觉朝祖,七八十岁的老太婆不吃不喝,哪怕卖鸡蛋也要到陵园朝祖,天下朝祖,全国祭祖,伏羲走进世世代代,走进妇隭童叟,这种深入人心的教化,全民有信仰,人人有敬畏,它具有天下归一的神明,具有万善同归的力量。中国始祖是世世代代中国始祖大统一、中华民族大统一、中国文化大统一、中国道统大统一、中国疆域大统一、中国历史大统一的教课书,太昊陵是中国第一所中国国学大学校。这就是中国是文明古国、大国、强国的历史经验。

在中国历史长河里,中国先后有四次建史。3000年前,那时甲骨文成熟,周文王周公为中国第一次建史,即五经《诗》《书》《礼 》《易》《乐》,在记事的《尚书》中记载的以帝尧为中国始祖的中国大祖谱古帝王世系。五百年圣人出,孔子不空出,他增删五经,续写《春秋》,为中国第二次建史,在《易经系辞下》提出了“伏羲是百王先”,提出了伏羲画八卦,提出了以伏羲为首的中华大祖谱世系——伏羲、炎帝、黄帝、尧、舜、禹。又500年,汉代第三次建史,中华大祖谱世系——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伯禹夏后氏,法典记之传之,汉以降至明清2000多年来,不论如何改朝换代,世代相袭,坚如磐石。由于众所周知历史的原因,近人提“炎黄子孙”,去祖去史,淡忘了太昊伏羲,丢掉了中国始祖,丢掉了中国文化,去祖亡族,去史亡国,致使中国百年曲辱。

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到哪里去,关系人人、关系生命归宿。家有家谱,族有族谱,中国有“中华民族有中华大祖谱世系”。2600年来,在中国历史长河里,不论如何改朝换代,都是中华民族,都是中国。中国始祖不能动摇,中华大祖谱世代相袭,坚如磐石。
考古资料显示,人类二三百万年的历史,几乎全是母系社会的野蛮史,中国历史是从父系社会写起的。地球上第五次冰期一直延续到距今1.05万年前,中国才最后从冰川的魔影中解脱,植被和生态才得以全面恢复。距今9400-8200年前,气温变暖,人类苏醒后缓缓发展,伏羲出世,伏羲画八卦,肇创文化,“王天下“,开创了远古大同社会,方始文明。中国文化男子称“氏”,三皇五帝皆以“氏”称就是父系社会的证据。近代不论范文爛的《中国通史》,不论翦佰赞的《中国史纲要》,还是郭沫若的《中国史稿》等,无不是从太昊伏羲氏写起。太昊伏羲是一个人,而氏族部落酋长,而部族酋长,而“天下王”,而人世间上帝,而“上上圣人”,太昊伏羲是龙的崇拜,“王天下”,一统部落万邦,东方青龙氏,南方赤龙氏、中央黄龙氏、西方白龙氏、北方黑龙氏,“龙天下”共称龙的子孙。而中华民族始祖,是生物生命的血缘始祖,又是文化缘始祖,民间俗称“人祖爷”“人宗爷”。
在中国典籍中,伏羲氏有多种写法。《管子•封禅》称“宓戏氏”,《易经•系辞下》称“庖牺氏”,《春秋•世谱》称“伏羲氏”,《庄子•大宗师》称“伏戏氏”,《法言•问题》称“伏牺氏”,《汉书•古今人表》称“宓犠氏”,《汉书•律历志下》称“炮牺氏”等,各种写法归纳起来,“伏羲氏”又作伏牺氏、宓羲氏、宓犠氏、庖牺氏、炮牺氏、包牺氏、虙戏氏,亦称牺皇、羲皇、曦皇、戏皇,又称太皞、太昊、太皓、太昊伏羲氏。汉以后,说伏羲即太昊,言太昊即伏羲,全称太昊伏羲氏。中原

《左传》《史记》均说“陈,太昊之墟”。陈(今河南省淮阳)是太昊伏羲的故都之大本营,太昊伏羲氏族即先秦诸典所称的“东夷”,世居之地在今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江苏等的黄淮大平原上,后向四方发展,其势力强大,影响深远,具有顽强的民族传承性。
距伏羲3000年后,龙天下已发展相当可观,百年考古发现了与伏羲时代对应的文化:河南裴李岗文化距今9000年~7000年、贾湖文化距今9000年~7800年,山东后李文化距今8500年~7500年,江淮地区龙虬文化距今7000年~5000年,内蒙古兴隆洼文化距今8200年~7400年,河北磁山文化距今8000年~7500年,甘肃大地湾文化距今8000年~7400年,辽宁省查海发现了距今8000年的摆石龙,湖南高庙文化距今7710年~5400年,河北新乐文化距今7500年~6800年,内蒙古赵宝沟文化距今7400年~6500年,山东北辛文化距今7300年7300年~6100年,浙江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年~6500年;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距今7000年~5000年;浙江省嘉兴马家浜文化距今7000年~3000年。分布于河南、陕西及山西的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5000年,内蒙古红山文化距今6700年~4900年,山东大汶口文化距今6300年~4600年。《左传》云“陈,太昊之墟也”。经过3000多年,龙的子孙逐渐扩散、发展,从新石器距今5000年以上的考古资料显示,龙天下北至内蒙古,东北至辽宁,南至湖南,西北至甘肃,东至大海,这时的龙天下就是中国的雏形。

距伏羲3000年后,以炎黄为代表的华夏民族,生活在西方谓河上游。炎帝,姜水成,姜姓,东下与太昊伏羲后裔融合;他们当然是龙的子孙,所以《史记·补三皇本纪》云:“炎帝神龙氏,姜姓……感龙而生。”炎帝是龙的子孙。黄帝姬水成,姬姓,《史记·天官书》云:“轩辕,黄龙体。”《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须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去。”黄帝亦龙的子孙。炎黄大战后合为一支,为西族华夏族。《盐铁论》云:“轩辕战涿鹿,杀两曎、蚩尤而为帝。”①“两曎”即太昊、少昊,其后裔即东夷土著、蚩尤等。涿鹿之战中,太昊、少昊后裔与蚩尤皆为东夷势力,曾共同与黄帝作战。黄帝三败,后“杀两皞”,杀蚩尤,“两皞”,黄帝融合了东方民族。
阴阳对偶交替主宰万物运转之天道,曰宇宙规律。中国东族与西族对偶在轮番交替中主宰历史运转,曰历史规律。宇宙间所有的物与事都是规律产生的。在历史长河里,东族西族,一阴一阳,对偶存在。夏代是大同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型的时代,启杀伯益,结束了禅让制,始“家天下”。夏代,姬姓,西族主政;商代,子姓,东夷族主政。《诗经·商颂·玄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鸟是太皞的一个崇拜。一族在朝,一族在野,二族共存,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产生社会发展动力,推历史前进。至公元前771年,周敬王东迁,周始衰,被历史风尘淹没的东族复兴,伏羲淡出,先秦诸子著作中始有伏羲的记载问世,透露出中华大祖谱世系:
第一:管子记载的中华大祖谱世系:
管仲早孔子175年,齐国宰相。《管子》记载:“桓公问于管子曰:轻重安施?管子对曰:自理国虙戏(伏羲)以来,未有不以轻重而能成其王者也。公曰:何谓?管子对曰:虙戏造六法以通阴阳,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神农树五谷于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作钻燧生火,以熟燥腥,民食之无畏之病,而天下化之。黄帝之王,童山竭泽;有虞之王,烧层薮,斩群害,以民为利。封土为社,置木不闾,民知礼也。”②管子记载了“虙戏(伏羲)造六法”,乾、坤定位,“六法”者即坎、离、震、巽、艮、泽。管子记载了中华大祖谱世系:宓戏(伏羲)→神农→黄帝。
第二,孔子记载的中华大祖谱世系:
孔子,春秋时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易经·系辞下》 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庖牺氏殁,神农氏作,……神农氏殁,黄帝、尧、舜氏作。”孔子增删“五经”,根据周朝与诸国历史文献资料为中国第二次建史,他继承管子,在《易经·系辞下》提出了伏羲氏为“百王之先”,记载的中华大祖谱世系:庖牺(伏羲)→神农→黄帝→尧→舜。
第三,列子记载的中华大祖谱世系:
列子晚孔子86年,战国前期的思想家,《列子·黄帝》记载:“庖牺氏、娲氏女、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列子记载的中华大祖谱世系:庖牺氏(伏羲氏)→娲氏女→神农氏→(黄帝氏)→夏后氏。
第四,文子记载的中华大祖谱世系:
文子与列子同代,战国大思想家,《文子·上礼》说:“及世之衰也,至於伏羲氏,昧昧慰慰……及至神农、黄帝、覈领天下,纪纲四时,和调阴阳。”文子提出的中华大祖谱世系:虙牺氏(伏羲氏)→女娲→神农氏→黄帝氏。
第五,商鞅记载的中华大祖谱世系:
商鞅晚列子、文子80年,秦国宰相,在《商君书》中记载:“虙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③商鞅提出的中华大祖谱世系:伏羲→神农→黄帝→尧→舜。
第六,庄子记载的中华大祖谱世系:
庄子晚商鞅26年,名周,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子关于伏羲的记载有五处。
一、《庄子•人间世》说:“是万物所化也,禹、舜应物之所纽也,伏羲、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
二、《庄子•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地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
三、《庄子•胠箧》说:“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犠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四、《庄子•缮性》:“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
五、《庄子•田子方》云:“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说,美人不得滥,盗人不得窃,伏戏、黄帝不得友。”综合庄子的学说,伏羲在古帝中排位于神农、黄帝之前。
庄子提出的中华大祖谱世系:伏戏氏—炎帝氏—黄帝氏—祝融氏—尊卢氏—赫胥氏—骊畜氏—栗陆氏—中央氏—伯皇氏—大庭氏—容成氏。

周170余国,春秋十二国,战国七国,从上述“六子”遍布各诸侯国,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论及远古帝王都在炎黄之前凸出伏羲的名字,诸子不约而同提出以伏羲为首的“中华大祖谱世系”,毫不含糊,且为历史之平常。透析先秦诸子百家关于中华民族始祖的记载,基本就是孔子在《易经·系辞下》中定论的“中华大族谱世系”:伏羲→炎帝→黄帝→尧→舜→禹。
从伏羲时代到春秋战国,历史至少走过了6000年以上,其间经过了八次民族大融合:
一、伏羲时代各氏族的部族大融合;
二、太昊伏羲与炎帝的民族大融合;
三、炎黄时代的民族大融合;
四、黄帝与太昊、少昊后裔即东夷土著、蚩尤的民族大融合;
五、尧舜禹时代的民族大融合;
六、禹征三苗时代的大融合;
七、夏商周时代的民族大融合;
八、春秋战国的民族大融合。
东、西方两大族系民族通过战争、婚姻等诸多因素不断地融合已亲密无间,但民族个性仍然顽固地存在。历史在前进,中华民族的三大要素:
一是伏羲为“百王先”——中国始祖;
二是中国龙——民族信仰;
三是伏羲八卦——民族文化,则永恒,为东西族所共识,对伏羲敬之仰之传之,伏羲画八卦,伏羲先天易,而《连山》,而《归藏》,而《周易》,一直在流传,一直支撑着中国。至春秋战国,儒家赞之,兵家也奠之,法家仰之,杂家继之;主“人性善”者赞之,主“人性恶”者也赞之。其事远在《大戴礼•五帝德》成书之前。
在人类二三百万年历史长河里,历史是口耳相传的“传说”历史,所谓文字记载的信史,简直可以忽略不计,甲骨文诞生在殷代,距今不过3500年。研究历史绝不忽视“传说”历史。周代甲骨文已经成熟,周公为中国第一次建史,即“五经”——《诗》《书》《易》《礼》《乐》。《尚书》是周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档案文件和政治论文的汇编,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史书,篇章按虞、夏、商、周四代顺序编排,记述的“中华大祖谱”:尧→舜→禹,以帝尧为始祖。翻遍“五经”既没“伏羲”、也没“太昊”、更无“太昊伏羲”的记载。伏羲八卦是伏羲所画,这是中国的主旋律,离开了伏羲八卦,可以说没有中国文化。《周易》有伏羲八卦,不言伏羲画八卦与伏羲八卦,周公写的卦辞中无一字提到伏羲,这不是数典忘祖的问题,这是政治的原因,与殷甲骨文中没有“黄帝”一样,关键是“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④。所以周公第一次建史“五经”一字不提伏羲,所建的“中华大祖谱世系”尧为始祖是没有黄帝的“华夏族大祖谱世系”。
尧是谁人?司马迁说,黄帝与炎帝为兄弟,黄帝有二子,即昌意和玄嚣;玄嚣生帝喾,尧为帝喾之子;昌意生颛顼,舜和禹为颛顼之裔孙。司马迁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帝禹为夏后而别氏。”⑤尧帝陶阳氏是黄帝轩辕氏的曾孙,这里是西族立祖立国,焉有东族太昊伏羲。所以正如傅斯年说:“这两个体系,因对峙而生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进展。夷与商属于东系,夏与周属于西系。”⑥这就是周典不谈伏羲的原因。
从《竹书纪年》记载来看,夏近500年间,对东夷族的征伐达31次之多,周公、周成王都曾征伐东夷。《左传》载:“陈,太皞之墟也。”⑦陈地在今河南淮阳,今存“太昊伏羲氏之墓”。山东泗水有太昊陵、伏羲陵。《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顼,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直到春秋战国时期,东夷各支才逐渐被鲁、齐、越等国吞并,融入华夏。《后汉书•东夷列传》:“秦并六国,其淮、泗夷皆散为民户。”
周衰,规律步入社会转型,奴隶社会革故鼎新,春秋战国诸侯混战500年,呼喊天下统一,淡出民族始祖伏羲,这是规律的反映。孔子是东夷宋国人,他从天下利益大统一出发,提出了以伏羲为首的“中华大族谱世系”,这是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周典不谈伏羲是历史之必然,一种倾向掩盖着另一种倾向,在朝性属阳,在野性属阴,强大必弱,弱极必强,循规蹈矩,对偶轮回。周衰了,进入了奴隶社会大转型时期,被掩盖的阴面转为阳面,伏羲在此时淡出,这是规律的力量。于是,《管子》、《易经·系辞》、《荀子》、《商君书》、《庄子》等诸书中,诸子记载伏羲都出台了。
社会转型就是文化复兴,文化复兴就是返祖垂象。孔子在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正本清源,提出伏羲是“天下王”——中国始祖,神农次之,黄帝再次之,否定了周王朝《尚书》以帝尧为中国始祖,建立了以伏羲为中国始祖的“中华大祖谱世系”: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比周公第一次为中国建史往迈前了伏羲、神农、黄帝三个时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一统天下,秦汉完成了中华民族最彻底一次民族大融合、大统一,建立了以汉族(即华夏族)为主体的大汉王朝,完成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定型、定制,中国始祖信仰是中国文化第一位的问题,是治世的首要问题。
司马迁晚于孔子474年,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这位历史学家能够看到经过夏、商、周传下的历史文献资料,也能够看到诸国的历史文献资料及上述六子关于伏羲的历史地位与文化地位的重要论述,明知伏羲在炎帝、黄帝前,却以黄帝为中国始祖,摒弃了伏羲。司马迁写《史记•五帝本纪》以为“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绅先生难言之”。乃独取宰予问《五帝德》《帝系姓》,而摒伏羲、神农而不书,未给伏羲写本纪,从黄帝写起,取颛顼而遗太昊、少昊、炎帝,本于《鲁语》及《祭法》,举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人为一系列。太史公於虙犧之事,并非不知。在《史记》中有四处提到伏羲:
一、《史记•太史公自序》云:“余闻之先人曰:虙犧至纯厚,作易八卦。”
二、《史记·天官书》云:“苍帝(伏羲氏)行德,天门为之开。”
三、《史记·封禅书》云:“秦缪公即位九年,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
四:《史记•赵世家》云:“虙戏(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
司马迁称伏羲“天门为之开”“至纯厚,作易八卦”,又云伏羲“教而不诛”开创了大同社会,当然他也知伏羲早于炎帝、黄帝,伏羲,更知伏羲的中国历史地位与中国文化地位,这些说明司马迁著史并非是他在《史记》开篇自序中所说的“不离古文者近是”,不是“述而不作”,而是“选择而作”,他没有、不能或不敢以伏羲为首开篇中国史,违心地抹掉了比自己早475年的孔子在《易经》中所定论的伏羲时代、炎帝时代,抹去了伏羲与炎帝。司马迁出台了以黄帝为始祖的“中华大祖谱世系”: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伯禹夏后氏。
我们应当原谅这位尊重的伟大史学家,他有三大难处:一是汉王朝是华夏族即汉族建立的王朝,尊的本族之祖黄帝。二是太史令是汉朝的史官,司马迁所写《史记》是国史,不是个人的写作,必须朝廷认可。三是因好朋友李陵案牵连受了宫刑。司马迁非常明白中国史摒去伏羲,至少有三个问题没法回答:第一个问题:中国龙的鼻祖是太昊伏羲,中国龙无法解释。第二个问题:伏羲画八卦,离开伏羲,八卦谁画?如何解释《连山》《归藏》《周易》?第三个问题:伏羲是“五方之民”的共祖,离开伏羲,如何向少数民族交待?这些后果司马迁是知道的,但他为了完成“圣命”,只得这样以黄帝开祖,以顺应大汉王朝。
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任何一个人,哪怕皇帝天子,在历史面前也非常渺小,中国历史不容中断。中华文化一个重要特点是圣贤文化,达不到圣贤境界的定论,只能盛行一时,必然被后人所否定。《新书·思务》说:“圣人不空出,贤者不虚生。”在历史面前,当一扇门关上的时候,另一扇门一定会打开——这是上天的定律。距孔子600年后,刘歆降世。章太炎说,孔子以后的最大人物是刘歆。
刘歆是西汉的知名学者,博通经史,是西汉古文经学的真正开创者,是儒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距司马迁百年,不能同意司马迁《史记》以黄帝为中国始祖之之偏见,把孔子所建中华大祖谱世系中的伏羲与炎帝两个时代戮去。刘歆比附《左传》与《易经·系辞下》,在《世经》中说:“炮牺氏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为帝太昊。”复兴孔子之见,以伏羲为“百王先”。这就是说,伏羲就是太昊,太昊就是伏羲,称太昊伏羲。太昊伏羲的复兴,是中国远古史的写真还原。这个结论“稽之于《易》,炮牺、神农、黄帝相继之世可知”。《孔子家语》记载:“季康子问于孔子,曰:‘旧闻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实,请问何为五帝?’孔子曰:‘古之王者,易代而改号,取法五行,是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昊配金,颛顼配水。’康子曰:‘太皞始于木,何也?’孔子曰:‘五行用事,先起于木。木东方也,万物之初,皆出焉。是故王者则之,而首以木德王天下。其次则以所生之行转相承也’。”太昊伏羲氏木德,继天而王;炎帝神农氏火德,继太昊伏羲氏而王,黄帝轩辕氏以土德,继炎帝神农氏而王。
班固,东汉史学家,距司马迁二百年,距刘歆百年,他尊重孔子、刘歆,在《汉书·律历志》引刘歆《世经》关于中国始祖太昊伏羲氏之见,《汉书·古今人表》中首叙伏羲,次列炎、黄,以伏羲为“继天而王”的中国始祖,“上上圣人”。《白虎通义》中说:“三皇者何谓也,伏羲、女娲、神农是也。”
从远古传说到春秋,从春秋末年到西汉,从孔子到刘歆;从西汉到东汉,从刘歆到班固,从远古传说→《易经》《左传》→《世经》《古今人表》→《汉书》,首列黄帝之前的太昊伏羲、炎帝神农氏,加之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列出了以黄帝为首古帝王秩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伯禹夏后氏,在汉代,“中华大祖谱世系”诞生: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伯禹夏后氏。

在中国历史长河里,《汉书》以“法典”形式记载了以太昊伏羲为中国始祖的“中华大祖谱世系“,从汉始,2000余年来,历唐、宋、元、明、清,在中国历史长河里,不论如何改朝换代,世代相传,这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信仰体系、中华民族基石、中国文化基石、中国历史基石。太昊伏羲以是中华民族始祖、中华文化始祖独尊,中国一条龙腾飞在中国历史上空,保证了中国祖先信仰大统一、中国文化大统一、中华民族大统一、中国治道大统一、中国疆域大大统一、中国历史大统一,成为中国生生不息的历史经验。
清人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堕人之坊,败人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⑧如何对待以太昊伏羲为始祖的中华大祖谱世系,关系国家命运与民族的命运,关系子孙万代。
中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圣地之一,全国有200多处伏羲女娲的文化遗迹,这是对中国始祖的山河记忆,我们当代人要守护好,要研究,弘扬伏羲文化,这是地方责任,也是民族责任,也是国家担当。对待起历史,对得起子孙。各地伏羲文化研究组织都应当自觉为复兴伏羲的中华民族始祖地位而努力,年青的一代由于教育的原因,已不知道伏羲是中国始祖了,于一个民族来说这是非常危险的,我们要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哪怕为宣传伏羲主中国始祖说上一句话也是民族良心。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湖南王氏源流
- · 《王氏开族始祖—太子晋及其后人迁徙分布》
- · 重庆市王氏宗支派别录(一)
- · 重庆市王氏宗支派别录(二)
- · 湖南王氏家族源流:湘潭王氏
- · 浙江苍南县王氏
- · 三槐王氏世系总圖
- · 网络钩沉·王姓源流
- · 太原琅琊三槐王氏源流
- · 王姓家族地域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