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中国传统村落一一浯溪村的古建筑

2021-10-12 08:50:52来源:世界王氏网

打印 字号: T|T
 
      中国传统村落一一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黎墟镇浯溪村,它为王安石的大弟弟王安国的后裔王子春于宋庆元元年(1195年)从十余里外的明珠峰西侧下的王安石故里上池村(又称上池瑶田)迁出卜居而建。王子春为浯溪王氏始祖,他引用唐朝诗人元结的《浯溪铭》之名“浯溪在湘水之南,北汇于湘,爱其胜异,遂家溪畔。溪世无名称者也,为自爱之故,自命曰‘浯溪’” 。浯溪村座北朝南,倚山而建,北侧皆高山,望金峰而倚;东侧后龙山,西侧面前山,东西两侧山远低于北侧高山,正如一把太师椅,北为靠背,东西为扶手,于太师椅中,扶手而坐,面向南侧沃野千顷,心旷神怡,此乃人间风水宝地焉!上池村与浯溪村宋时皆属临川县延寿乡管辖。浯溪村东西宽310米、南北长450米,村子南北端分别为“南垣萃秀”、“科甲里”门楼相扣,布局合理、结构严谨。村西的小河一一浯溪水美若飘带,蜿蜒而流。如此风水宝地,不仅人文鼎盛、书香飘远,而且建筑恢宏,集中分布,仍存明清建筑59栋,现就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所略作介绍,以飨读者。
        一、贞孝牌坊与绣花楼。浯溪村南端的“贞孝牌坊”。牌坊有三种:贞洁牌坊、孝道牌坊、贞孝牌坊,这些牌坊是不能随便建的,必须由皇帝下圣旨才能由地方政府建造,我们看到牌坊上的两个颜体大字“圣旨”就可以得知这点。浯溪村口的“贞孝牌坊”建于清朝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它坐东朝西,高7.1米,宽8米,是四柱三间五楼式牌楼,立柱下的麻石基座长、宽、高分别为234厘米、63厘米、43厘米,明间一枋为双龙戏珠,二枋雕有花瓶、青松翠竹、麒麟等,“贞孝”两字两侧刻有建造时间为“道光二十有五年春月吉日”、知府、巡抚、总督等官员名、讳,即“儒学教谕廖谱、儒学训导谢轮香、东乡知县张炳堃、抚州知府文海、布政使司布政使费问绶、提督全省学政孙端珍、江西巡抚部院吴文镕、两江总督部唐耆英一一题请”。两旁雕有一文臣一武将及荷花纹。“圣旨”两字背面为“恩荣”两大字,“圣旨”两旁是龙凤护卫即意护卫着圣上的安全、两侧是花窗及仙鹤。整座牌坊镂空浮雕工艺精湛,形态逼真,是东乡区唯一保存下来的古代这类牌坊,也是东乡境内保存最为完好的石刻艺术珍品,现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清朝乾隆后期,浯溪村有个名为王仕柏的青年学子,这年初夏,他在京城看进士榜公榜,他金榜题名中进士啊!皇帝命他速回南方为官,在途归南方时得急病而亡。后事处理完后,已订婚但还没有结婚的未婚妻金溪县对桥的年仅十七岁的女孩李素娥见王仕柏的父母年事已高,便要求还是嫁过来,未婚夫已逝,这种行为称作“冥婚”,王仕柏的父母知书达理,便不同意。但李素娥还是执意扶棺嫁过来,以伺奉公婆,为他们守丧,一待就是五十四年,七十一岁时,安然而逝!李素娥这种既贞洁又孝顺的真实而凄美故事感动了地方官员,地方官员逐级上书至朝廷,道光皇帝为其所感,为表彰她的事迹,教育后人,便下旨地方为她“贞孝”牌坊。上世纪“文革”中,该牌坊被当作封建残余与妇女受压迫的“脏物”要被处理,于是人们要推倒它,一个男人开着一辆拖拉机来拉倒它,牌坊屹然不动,只把牌坊下面一片小座基拉掉了,人们便不动它。据说,这个开拖拉机的人不久突然病死了。人们密传,说他是不该拉牌坊,牌坊是皇帝下旨建的,有神灵的保佑,他触犯了神威,从此后,人们再也不敢触犯“贞孝牌坊”了,这也是该牌坊能完整地保存至今的原因。
      现在我们来到了李素娥一生的居所“啸月轩”,它是抚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一栋明朝时期所建的民居,此民居坐北朝南,大门上方的石匾有“啸月轩”三个遒劲大字,因为李素娥在此绣花五十四年,人们又称其为“绣花楼”。其正门为偏入,正大门内左侧为厨房,人们为了防止有人偷窥李素娥,便将厨房的围墙加高至五米。“啸月轩”是一栋复式结构居居,主体结构为“绣花楼”。绣花楼的建筑布局为两进两个天井,二层三开间,面宽10米,进深10米,高6.5米。二层有前廊,而栏板装饰古拙粗犷,建筑内部装饰简洁而朴素。一楼东侧有一古老的宽0.8米、长3.6米、共13级的木梯拾级而上至二楼,二楼为木质地板,有客厅,东西两侧各有两个小房间,李素娥居住在西北角的小房间,二楼南北方向皆有木质栏板,凭栏而望为五米高墙所隔,春雨濛濛,李素娥或在北栏板、或在南栏板旁绣花,凄凉的雨丝拂入脸额,落入锦布,绣出的是对亡夫的永远眷恋!颇有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中:“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如今又添,一段新愁!”之境。累了,她拾级而下,打开主天井的西侧门,来到围高五米、面积一百平方米的花园与菜园,从井中提水,种菜、浇花。高高的院墙,围着“绣花楼”,锁着一个封存了二百年的凄美故事!
      二、状元路与奕世甲科门楼。沿着贞孝牌坊下长约60米的石板路,进入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重修于清朝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冬天的“南垣萃秀”门楼,门楼高5.1米,宽4.4米,为拱形石门,门楣上阴刻“南垣萃秀”四个大字,门楼前竖有两块高1米,宽0.3米的旗杆石。大门内为深3.3米,宽4米,4木梁的砖瓦结构门亭,门楼内两侧有麻石条凳供村人休憩。门旁右侧为守卫一间,其窗户为文字形便于瞭望村外动静。晚上锁上大门,整村安宁!自“南垣萃秀”门楼的门槛中线开始,一条久负盛名的“状元路”穿村中而过,长450米,直接连接北面的“科甲里”门楼。状元路是江南地区的官员与学子因敬慕浯溪村明朝天启乙丑年(1625年)二甲进士王廷垣(乡人称其为状元)而建的。状元路耗资银圆千两,中间为宽0.9米,深8厘米的麻石路面,路面车辙深深;两侧用条石竖立隔开,如铁轨一般;再两侧各为0.75米宽的麻石便道。中道供王廷垣行走,行人与其他官员走便道,“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而行。王廷垣逝世后,俗礼有所变化,人们可于中道推车而行。如今,国泰民安,民俗变迁,与时俱进,诸位到访,虔诚而至,走状元路,子子孙孙,沾状元才,不上清华,就上北大!
       浯溪村中间的“奕世甲科”门楼上的这四个大字是“世代有科举人才”的意思,这个门楼最初是明朝时期由抚州知府、同知部院、东乡知县三者为纪念明朝中期王汝为(即王好)四代七人荣登甲科而建的。现在的是清朝道光时期重建的,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结构,为典型的的清代建筑。牌坊为外八字形,高5.4米,宽11米。门楣上的“奕世甲科”石匾长4米,宽0.8米。上面的文字是记载王汝为一门三代7位举人的名字,刻下他们,一则以示尊重他们,二则激励后辈向他们学习,努力学习文化,报效国家。“文革”中这个门楼被作为封建残余的象征,村民为了保护它,便用石灰把这些文字刷上并盖了去,到前几年,才把它重见天日。匾额上方石刻有“永乐丁酉进士文林郎父王汝为、赐进士巡按两直广西监察史子王常”,右旁门上方石刻有“赐进士奉直大夫孙王显、甲午举人文林郎孙王昌、天启乙丑进士翰林院编修末孙王廷垣”;左旁门上方石刻有“赐进士朝列大夫孙王统,甲午举人承德郎孙王盛、詹事府詹事晋礼部左侍郎末孙王廷垣”。大门边高1.5米的石狮为一公一母,公的抱绣球;母的抱小狮子(小孩子),母爱满满,两只狮子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狮子在中国民间里是吉祥物,它庇佑着浯溪村的平安与幸福。这个门楼是浯溪村的象征,正处于村子中央,又象一颗纽扣,把整个村子紧密团结在一起。
      三、中街与王廷垣官厅。浯溪村最繁华地方为村中间的一条长近180米、宽3米多东西向的主街。整条街蜿蜒曲折,为麻石铺就,麻石中间深凹的车辙见证了浯溪村八百年的荣誉与沧桑。街侧有宽1米的石砌水沟,沟深90厘米,水沟有些有麻石铺盖,有些没铺盖,没铺盖以防盗之用,夜里外来小偷因不熟悉路况往往容易摔入沟中。清澈的山泉水,终年不断,一则为妇女浣洗之用,二则为消防应急之需。
      村中街的中段北侧即为王廷垣回乡时的官厅。王廷垣,字康侯,行信五五,号光复,以书经中万历乙卯(1615年)江西三十二名,登天启乙丑(1625年)余煌榜二甲进士,与抚州四大才子之一的艾南英为好友,王廷垣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礼部侍郎兼翰林院编修、甲戌(1634年)房考、历升中允谕德庶子、己卯(1639年)北闱典试、同修大明会典,王廷垣著有《考馆阅小草》、《留园集》等。亦曾任奉直大夫、詹事府詹事、崇祯皇帝的宏光太子师,地处太师椅中的浯溪村终于培养出了一个“太子师”。
      官厅坐东朝西,南、北各有一个门楼,有一个小庭院。官厅既是王廷垣回乡办公、待客之处,亦为其住所,为明末建筑。官厅为三进两天井砖木结构,为边长28米的正方形,面积784平方米,高6米,大门有木制“户对”,下面有大型石制长方体“门当”,长70厘米、宽37厘米、高58厘米,长方体的意味房子主人为文官,鼓形则为武将,武将上阵杀敌要擂鼓助威呀!大门外,为高4.1米的屏风墙,墙面由35厘米×37.5厘米的较薄青砖拼成斜方格图案。主体五开间,正厅三开间,正厅结构形制为六柱二骑,插梁式结构,后厅结构形制为五柱四骑。所有柱子皆为明末的原木,尤以正厅柱子最为粗大。四面墙上皆无窗户,天井与小院皆用大型麻石铺就,天井内排水系统完善。窗棱与石磉皆有精致雕花。整座建筑大气、古雅、雄浑与粗犷。
        四、儒林第与五世恩荣民宅。儒林第位于村中街的西南侧,坐东朝西,为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太学生加指布政习理问职衔、敕封儒林郎王诰建的私宅。府第为庄园式建筑群,包括了李素娥居住的绣花楼,总占地926平方米,有主人起居、读书、赏花、会客之所,设有小姐、夫人绣花楼、花园、仆人佣房共9幢建筑。儒林第石制大门通高6米,宽3米,内高3米,宽1.6米,“儒林第”三个楷体大字端庄而遒劲。房内木质结构形制为五柱四骑,直枋、三架梁之间有下山虎。石磉为鼓形、方形、钟形,形式多样,厢房门裙板为宝瓶花。木雕、砖雕、石雕,皆形象生动,精致细腻。
      五世恩荣民居位于“南垣萃秀”门楼与中街中间,状元路的东侧的清泉巷中段,它是浯溪村太学生王惠莘(1848.10~1910.7,)于清光绪年间所建,王惠莘的父亲王循(1819~1859年)是当时东乡县诗书画三绝,其生二子:惠熊、惠莘,王惠熊(1842.8~1909.7)在广州开洋行发家致富,捐官五品。二十七岁的王惠莘在族人点拔下方用三个时间来到广州投靠兄长,惠熊把他介绍到另一洋行老板处做学徒,该老板昨晚梦见一头大水牛进到店内,梦醒时分,打开店门就看见王惠莘撑着雨伞于细雨中立于店前。王惠莘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出师后自己独自开办洋行,富甲一方,后来他把事业转移到家乡抚州城,并在浯溪村不同地段同时建了七栋房子,其中主建筑五栋,包括酒房、祭房、一经山房、仿制王廷垣的“官厅”。王惠莘为商一生,告诫后人:“要发国昌财,不发国难财;生意需要精明,做人不可致精。”
      “五世恩荣”是身为王解后裔的王惠莘源于先祖明朝王汝为连续五代即五世科甲与仕途显扬,即王汝为(进士、御史)、王常(进士、广西监察御史)、王昌(成化甲午即1474年乡榜、广西兴业知县)、王淮(正德十三年即1518年贡士、浙江黄岩县学训)、王解(国子监生,任雷州府经历),从而命名的。五世恩荣宅居面积256平方米,高7.2米,宽10米,欧体阴刻“五世恩荣”四个大字的石制牌楼嵌于两栋古宅间,五世恩荣大门高2.6米,宽1.6米,大门正对的墙面有大型“福”字,门楣处有水墨山水画,厅堂立柱穿枋雕有“丹凤朝阳”、“犀牛望月”图案,额枋雕刻有“马上封侯”、“马上有喜”等图案;正厢房连接枋为“双凤八宝”图案,正房次间裙板图案花卉有牡丹、莲、菊、梅、芍药、及芙蓉等,厢房门窗雕有“喜上梅梢”等吉祥图案,浮雕、镂空、浅雕等工艺精湛,栩栩如生。
      一经山房与仿制官厅位于村中街的中段,北侧紧邻王廷垣的官厅,南侧面街,为外八字形门楼,外八字形意味着以宽阔而开放的胸怀迎接外来八方之客;门楼内右侧即为名为“一经山房”的小房子,为一个小书院,故而“一经山房”石匾的背面题刻有“藏修息游”四个行书大字,意为安心读书;其内部槅扇上雕刻寒梅图案,意为寒窗苦读,其内部也有一个小天井。仿制官厅在二十多年前因失火而毁了。
      驻足于明朝学子们在浯溪水上建的登科桥或还愿念桥头,我们怀古思今,路在何方?去东乡县城?去临川县城?那里都是大地方。亦或是去遥远的京城或是深圳?背起书筴或行囊,或求学或务工,不要留恋先祖王安国诗句“一池春水绿于苔,水上花枝间竹开”之美景,朝着梦想的地方出发……
      撰文  抚州市东乡区红星中学  王小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