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看了复旦教授的“学渣”儿子才知道,为人父母都要经历3次退出

2021-07-06 14:22:52来源:尖叫童年

打印 字号: T|T
养育,就是从山顶跌落,又自我重建的过程。
唯有学会接纳,
才能带领孩子杀出绝望,拥抱希望。
作者 | 可乐妈
来源 | 男孩派(ID:boy666dj)
 
最近,无意间看到了这样一则视频:
 
       视频里的男人,名叫王德峰
 
       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被誉为“怪才”、“复旦哲学王子”。
 
       他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江苏泰州的一个普通家庭里。
 
       全国恢复高考后,王德峰凭着过人的聪明和努力,成了第一批考取大学的天之骄子,一路从复旦本科读到了博士。
 
       在学术的道路上,王德峰登峰造极。然而,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他却经常束手无策。
 
        儿子刚出生的时候,王德峰曾对他寄予厚望,满心以为儿子未来一定会比自己做出更大的成就。
        于是,他为儿子精心设计了一条成长道路:
 
       小时候,上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
       长大了,进自己的母校,复旦大学。
 
       因为根据当时的优惠政策,只要复旦教职工的子女,分数超过一本线多少分,就能直接被录取。
 
        在王德峰看来,这几乎是信手拈来的事情。
 
        等高考成绩出来后,王德峰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复旦的招生办,兴冲冲地问:
 
         “你看以我儿子的成绩,能进复旦吗?”
 
 
      可出乎他意料的是,对方沉默了一下,回答道:
 
       “这个成绩啊,差一点就没有大学上了。”
 
       这句话,让这个当了一辈子学霸的“怪才”愣住了。
 
        他一个人骑着自行车,闷着头在路上兜风,骑到第三圈时,他的情绪才渐渐平静下来。
 
        对此,王德峰反思道:
 
        “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我也有很多没做到的地方。我犯过最大的错误,就是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在儿子的头上。”
 
 
       其实,儿子一开始就不喜欢复旦,是自己忽略了儿子的需求。
       后来,当他不再执念于让儿子进复旦,儿子在普通院校里反而爱上了学习,考研上了世界一流的院校,伦敦商学院。
 
        说到这里,他感叹道:“莫非命也。”
       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其实,初为人父、人母时,我们都曾对孩子怀有极高的期待。可伴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却从期望的高山,跌落至失望的深谷。
 
        而王德峰教授的讲述,则让人找到了从绝望之谷,返回希望山巅唯一的道路。
 
       那就是,为人父母,我们一定要学会这三次认命——
 
        第一次认命:
       我的孩子不是天才,只是一个普通人
 
       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朋友圈很少晒四年级以上的娃?
 
        下面的高赞回答这样写道:
 
        “孩子3岁,别人眼里的涂鸦,在老母亲看来,一笔一画都是创意。
 
        心想着这孩子以后一定能成为梵高、毕加索之类的大人物;
 
        孩子6岁,第一次参加数学考试,居然考了一百分,老母亲觉得这娃一定是个天才。
 
        却忘了,班里40个人,35个人都是满分。
 
        孩子9岁,出口成章,英语流利,人人都说他以后一定是个大文豪;
……
 
        孩子12岁,学习成绩平平,字迹还很潦草,也没个艺术特长,真想不通,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个个都那么优秀;
 
        孩子15岁,本事不大脾气不小,这么简单的题都能做错,真怀疑是不是亲生的……”
 
         每一个不再晒娃的父母,都曾经历过“我家孩子以后一定是个天才”到“我家孩子原来是个普通人”的幻灭。
 
        就像网上曾经流传过的一张图:
 
 
      李玫瑾教授也曾在演讲中提及,自己的女儿不是什么学霸,而是一个普通孩子。
 
       有一次考完试,女儿给李玫瑾教授念成绩。从高到低,最后念到数学,120分满分,女儿只得了15分。
 
        换成别的父母,多半会大发雷霆,可李玫瑾教授却跟女儿开玩笑道:
 
         “你数学不好,纯属是随了你爸的基因。”
 
 
        在李玫瑾教授看来,孩子是普通人,并不意味着教育的失败。
 
        教育的本质,是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他登上属于自己的舞台。
 
        于是,她帮女儿想了不少办法:
 
         陪女儿一起锻炼身体,没准女儿能当个导游;鼓励女儿学音乐,这样对文化课的要求就没那么高了……
 
       最后,女儿发掘了自己的艺术天赋,考上了一所艺校,成了一名音乐老师。
 
        李玫瑾教授的身上,让我看到了为人父母的第一次认命:
 
        从过度期待,到希望破灭,再到学会释然,终于明白,世界的真相是,金字塔顶尖闪闪发光的人永远都是少数。
 
         但正如土耳其谚语所说的:
 
         “上帝为每只笨鸟都准备了一根矮树枝。”
 
        我们要做的,不是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天才”、“大人物”而,是在看清现实、接纳平凡后,为孩子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条件,引导他们在自己的赛道上奔跑。
第二次认命:
未来,我的孩子大概率不如我
 
      还记得前阵子热播的电视剧《小舍得》吗?
      里面佟大为和宋佳饰演一对高知父母。
      两人都是名牌大学毕业,后来,佟大为成了设计院知名的设计师,而宋佳,年纪轻轻,就做了公司的销售总监。
      这样的学霸两口子,平时接触的人也都是高层次的。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以至于他们误以为,自己的孩子未来也一定能顺理成章进入名校。再不济,也能读个自己的母校。
       可宋佳的朋友,却一针见血地指出:
       “你看,我们区重点高中,录取比例非常少,如果你家孩子不能排名靠前,就上不了区重点,那一本也就悬了。
       所以,我们这一代人要面对的事实是:
       我们的孩子可能不如我们自己。”
           其实,很多高知家庭都在经历着类似的困境。
      微博话题“父母学霸,孩子学渣是什么体验”下,不少家长留言:
       “自己从小到大一路名校,读到博士。先生更是学神一样的存在,连跳几级。可生的儿子差点连本科都考不上。
       
“自己硕博哈佛,老婆本硕博清华,儿子却年年倒数第一,差得很稳定。”
        “自己在全国物理竞赛都得过奖,女儿物理却经常不及格。本指望二胎翻盘,结果儿子成绩更差。”
        对此,科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解释为“均值回归”。
 
        任何偏离平均值的事物,身高也好,智商也罢,冥冥中总有一种力量,使它们归于平衡。
        在客观规律面前,再优秀的父母也只能认命。
        然而,认命不代表撒手不管。
         网友@夜家子鸢写道:
        “我和先生都是中科大,我们探讨过儿子,底线是读专科,实在不行还可以考虑去菲律宾当渔民。
       我能接受孩子学习不好,因为这事与智商有关。
       但不接受孩子不好好学,这与认知有关。”
       好父母,不是自己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而是在面对一个资质平庸,注定不如自己优秀的孩子时,依旧能坚定和他站在一边。
        用陪伴和坚持,培养那些足以让孩子受益终身的好习惯和品质。
 
第三次认命:
最终,我的孩子不会朝着我所指的方向前进
 
        1964年到2019年,英国曾跨越半个多世纪,记录了一群孩子从7岁到63岁的人生,取名为《人生七年》。
 
        随后,日本也借鉴这一创意,拍摄了自己国家版本的《人生七年》。其中有几个孩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分别是:
 
        男孩健太,出生在以生产大米闻名的宫城县,祖祖辈辈都是稻农。
 
         作为家里的长子,健太一出生,家里的长辈就灌输给他长大要当稻农的想法,并希望他能继承3.4公顷的田地。
 
 
       女孩贵子,出生于东京,父母对她报以极高的期待。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贵子便每天辗转于各种兴趣班之间。
       当别的孩子自由自在地玩耍时,7岁的贵子正坐着火车,驶向另一处的补习班。
       她最大的愿望,就是世界上出现“另一个我”,负责学习、上课,好让她能拥有片刻的喘息。
 
      男孩光平,出生在著名的制陶城市伊万里。
      父亲的作坊雇用了十几名工人,每天制作超过2000个陶器,父亲教光平说:“我是爸爸的传人。”
 
 
        可两个七年过去了,他们却纷纷偏离了父母期待的轨道,活成了截然不同的模样——
        健太成长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日本主食结构的重大变化。
        如今,大米的需求和产量逐年减少,他不再想着继承田地,成为稻农,而是在一家建材厂当起了临时工。
       从小接受精英教育的贵子,则一次次在考试中失利。
       结果,万念俱灰的她,却意外收到了航空公司的offer,成了一名空乘。
      想成为“父亲传人”的光平也放弃了制陶的道路,因为在他14岁那年,家里的制陶作坊便因为经营不善关门了。
      光平说:“叫我干什么都行,千万别让我制陶。”
      但其实,偏离父母设定的轨道,也并不意味着死路一条。
      健太从临时工干到合同工,最终,成了建材厂的全职员工,收入慢慢稳定;
 
       贵子终于走出了过去失败的阴霾。
 
       和同事一起组织啦啦队,和朋友小酌三两杯,满足而惬意的笑容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她的脸上;
 
 
       光平兜兜转转,最终还是回到了家。
 
       但他改良了祖传的陶艺,与父亲和解,并找到了前进的力量。
 
 
       看了三个孩子的人生,作为父母,唯有再一次认命:
       没有任何一对父母,能把孩子框在自己的预期里。
       期待破裂,从来不是孩子的错。
       而是我们误以为,自己能替孩子选择人生的路,却忘了孩子才是自我生命的主人,他们终有一天,要返回自己的征程。
4
作家刘娜说:“家庭教育,不是一个造梦的工程,而是一个毁梦的过程。”
 
为人父母,当我们引领着一个小生命来到人间时,总是充满了期待与幻想。
 
却忘了,在分数和成绩的竞技场中,金字塔顶尖闪闪发光的人,永远只有一小撮,大部分的孩子都在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
 
这一刻,我们才明白:
 
我的孩子不是我的孩子,更不是我们寻找价值感、成就感的工具。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使命。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摆脱执念,学会认命。
 
唯有认命,我们才能引领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
唯有认命,我们才能给予孩子无条件的支持;
也唯有认命,孩子才能夺回生命的控制权,主宰自己的人生。
 
三次认命,让我们从希望到绝望,再到重建希望。
 
但好在,我们不会忘记:
 
为人父母,本就是一次破茧成蝶的重生,而每一次认命,都是父母的修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