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厚重濮阳:王羲之少年时曾经在濮阳学习书法

2021-04-07 07:57:24来源:厚重濮阳 濮阳地方文化

打印 字号: T|T
厚重濮阳栏目名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仝相和题写
王羲之 画像
 
      王羲之少年时曾经在濮阳学习书法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曾任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九年(353年),组织兰亭雅集,书写的《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经考证,书圣王羲之少年时曾经有一段在濮阳学习书法的经历,则鲜为人知,今天我们就来说道说道。
      王羲之,生于西晋太安二年(303年)。永嘉三年(309年),王羲之的父亲时任淮南内史的王旷,率部将施融、曹超等与刘聪会战,结果惨败。施、曹二人战死,王旷不知所踪。此时王羲之大约六岁,由于王羲之的父亲下落不明(史料对王旷下落不明讳莫如深,有学者认为可能王旷像西汉时李陵一样战败后投降了,因此史书中用下落不明一笔带过),之后便随叔父王廙(yi)生活。
      西晋末年,匈奴刘渊独立,自称汉王,其子刘聪俘虏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司马睿携琅琊王氏王导,渡江至建邺(今南京)。晋室政治中心自此南移江左。后来,王廙与琅琊王氏一门在公元313年南渡,此时王羲之大约10岁、11岁。王廙南渡前,任濮阳太守(《晋书·王廙传》:辟太傅掾,转参军。豫迎大驾,封武陵县侯,拜尚书郎,出为濮阳太守)。《晋书·王廙传》录王廙呈元帝《中兴赋》,文中记有:“昔忝濮阳,弃官远迹,扶持老母,携将细弱,越长江归陛下。”这说明,王廙当时弃官南渡时,是带着全家老小的,其中自然也包括他颇为喜爱的侄子王羲之。在南渡长江之前,王廙曾经在濮阳做官,而之一时期,王羲之也理应随叔父在濮阳生活。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也有研究王羲之的学者考证,王廙是王羲之的伯父。王廙在西晋末年任濮阳太守,后来王羲之随王廙南下建康(今南京,建邺,晋愍帝建兴元年(313年)继位,为避司马邺名讳,改称建康),同行的还有王羲之的叔父王彬。 考察王廙的生卒年,发现王廙与王导同年生,而《晋书》称王导是王羲之的从伯,那么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应该小于王廙。但是,南朝王僧虔《论书》明确说王廙“是右军叔”,还有张怀瓘《书断》、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都是这样记载,因此王廙应该是王羲之叔父。但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列王正三子,依次是王廙、王旷、王彬的排序。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影宋本《世说新语》附录的《琅琊临沂王氏谱》,也以王廙为长,因此王廙应该是王羲之伯父。本文为便于叙述,从王廙是王羲之叔父一说。
      王羲之这时期的书法,应是随其叔父王廙学习,因为王廙本身就是书法界的顶尖高手。唐代张彦远如此评价王廙:善属词,工书画,过江后为晋代书画第一。王僧虔的《论书》,曾在说到王廙时涉及到王羲之的书法师承,他说:王平南(王廙)是右军叔(王羲之王右军的叔父),自过江来,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廙曾画《孔子十弟子图》,付与王羲之并勉励王羲之说:“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吾余事随不足法,而书、画固可法,欲汝学书则知积学可以致远;学画可以知师弟子行己之道(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可见王廙对自己的书画水平颇为自信,且有意栽培王羲之。
      由此可知,王羲之少年时期有一段与叔父王廙同在濮阳生活并随之学习书法的经历。而王羲之这段经历,却为史家所忽略,在王羲之的生平事迹研究中,也被忽略不计。而挖掘王羲之在濮阳的史料,无论是研究王羲之生平,还是研究其书法风格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资料:二十四史之《晋书》,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唐代张怀瓘《书断》,《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南北朝南朝齐王僧虔《论书》,影宋本《世说新语》附录《琅琊临沂王氏谱》、徐沛工作室文章、网络资料等)
 
      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石化书协副主席、中原油田书协原主席、中原油田书协名誉主席仝相和先生章草书法《兰亭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