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琅玡王氏的盛衰

王羲之《兰亭序》
《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324个字,遒媚劲健,丰神盖世,是书圣王羲之在微醺之下,一气呵成写就。
这种如有神助的状态可遇不可求。后来,王羲之认认真真地写了上百次,都比不上原稿潇洒快意。
王羲之把这幅字当做最宝贵的遗产留给子孙。从东晋到隋唐,一传就是七代人。
直至《兰亭序》落到唐太宗李世民手中,被他带入昭陵,世上再无《兰亭序》。

李世民
唐太宗巧取阴夺《兰亭序》
《兰亭序》如何落入李世民手中的呢?这其中有一场见不得人的巧取阴夺“间谍暗战”。
且看这幅《萧翼赚兰亭图》——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
此画出自阎立本之手,画中描绘了监察御史萧翼从辩才和尚手里为李世民骗取《兰亭序》真迹的故事。
画中共五人,最右边是安坐在方凳上的“书生”萧翼,两手拱于袖间,右肩微向前倾,目光机敏,面容沉静,仔细聆听,一看就是老谋深算,有备而来。
萧翼对面是盘腿安坐在高背根雕椅上的老僧辩才,他右手持法器放在腿上,左手打着手势,神色安详,侃侃而谈。
萧翼的书童侍立一旁,两个仆人在一旁烹茶。

《萧翼赚兰亭图》摹本
这段故事被记录在唐代何延之所著的《兰亭记》里。
话说李世民是王羲之的骨灰级发烧友,他倾力搜寻王书真迹,却为得不到《兰亭序》而茶饭不思。
后来,他听说辨才和尚藏有《兰亭序》,便召见辨才,辨才只说见过此序,但不知下落。
李世民只好召见群臣,毫不掩饰地说出了自己的贪婪梦想:“朕梦寐以求右军兰亭帖,谁能用计从辨才手中取得,朕一定重赏。”
善于谋略的房玄龄向李世民举荐梁元帝的曾孙——多才善谋的监察御史萧翼堪当此任。
李世民召见萧翼,萧翼启奏:“陛下!我若作为公使去取兰亭帖,恐怕行不通,请陛下给几件王羲之父子的杂帖,让我私自行动。”
太宗诺。
萧翼打扮成了山东书生的模样来到山阴永欣寺。他选择太阳快落山进寺,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观看寺中壁画。当他游走到辨才院落时,故意停步不前。
辨才见这位游客气宇不凡,上前施礼问道:“何处施主光临寒寺?”
萧翼彬彬有礼地拜答:“弟子是北方人,卖完蚕种顺道游历圣寺,在此有幸遇上高僧大德!”
辨才请萧翼进房用茶,两人抚琴下棋,评文述史,探讨书法,一见如故,颇为投契,两人通宵清谈。
临别时,辨才请萧翼方便时再次光临。
隔几日,萧翼果然又来看望辨才,两人谈笑风生,辨才的疑虑渐消。

梁元帝萧绎《职贡图》
萧翼拿出梁元帝的《职贡图》请辨才指教,辨才赞叹不已。
萧翼对辨才说:“弟子自幼喜欢临帖,现在还珍藏着几件王羲之父子的真迹。”
辨才一听,两眼放光,忙请萧翼拿来看看。
第二天,辨才看过萧翼带来的二王字帖后,不觉失望:“真迹倒是真迹,可惜不是佳品。贫僧倒有一王羲之的真迹,颇不平常。”
萧翼追问是何帖,辨才毫不犹豫说是“兰亭帖”。
萧翼见辨才上钩了,故意激将:“数经战乱,王羲之的“兰亭帖”怎么可能还存于世呢?一定是赝品。”
辨才怕萧翼不信,就将珍藏于屋梁槛内的《兰亭序》拿下来给萧翼观赏。

辨才和萧翼
萧翼看后坚持说是假的,二人对此争论不休。
出于对萧翼的信任,辨才将《兰亭序》取下后,就没再藏于屋梁上了,把它和萧翼带来的二王杂帖一起放在书桌上。
萧翼趁辨才外出做客时来到方丈室,他谎称自己将书帖遗忘在桌上了。小和尚见是经常出没于大师房中的萧翼,没加思索就开了门。萧翼趁机将《兰亭序》和二王杂帖放进衣袋内,溜之大吉。萧翼智取墨宝回到长安,唐太宗大喜过望,设下酒宴招待萧翼及群臣。席间唐太宗当众宣布:房玄龄荐人有功赏锦彩千尺。萧翼加官五品,晋升为员外郎,并赏住房及金银宝器。辨才犯欺君之罪,本应加刑,因年迈获免。为示宽大为怀,赐他谷物三千石。
史上关于萧翼的结局,有两种说法:一是萧翼把《兰亭序》带回长安后,太宗予以重赏。二是萧翼因骗得《兰亭序》心存内疚,于是,出家做了辨才的徒弟。
《贞观之治》采用了第二种说法。
在此,我不想评论李世民的巧取豪夺,毕竟,天下都是他的,世间宝物还不是唾手可得?
可是,《兰亭序》怎么会在辨才和尚手里呢?
琅琊王氏的来龙去脉
在中国两千年的皇权历史中,皇帝专制是常态,而东晋的门阀政治却是个例外。

琅琊王氏家谱
东晋时期,四大门阀士族和皇族一起治理国家。四大家族指王、谢、桓、庾,即山东琅琊王氏、河南陈郡谢氏、安徽谯国桓氏和河南颍川庾氏。其中又以琅琊王氏的政治势力最大。
王氏家族在西晋末年战乱时随着当时的皇室司马家族向南迁到了建康城,就是现在的南京。
随后,西晋灭亡,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了东晋。

司马睿
司马睿的母亲与王羲之的祖母是亲姐妹,王羲之的父亲王旷与司马睿是姨表兄弟。
要知道,当时的南方没有多少军队,南方的大家族又看不起北方人。
在一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二没有地方影响力的情况下,司马睿是如何建国的呢?

王导
他靠的正是王氏家族的王导,而王导是王羲之的亲大爷。
据说,王导从小才智出众,气量宏大。14岁时,陈留高士张公见他相貌不凡,惊奇地对他的堂兄王敦说:“此儿容貌志气,真是将相之才!”
王导在东晋历仕晋元帝、晋明帝和晋成帝三代,是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
虽然司马睿没钱没势,但王导要人有人,要财有财。再加上,南方的大家族也需要有人来号令江东,保护他们的身家性命。
于是,王导辅佐司马睿建国,成为南方领主。
那时,司马睿需要王导的势力,王导也需要司马睿的正统皇族身份,他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世人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记载,东晋门阀政治初期,王氏家族在长江上游地区屯了许多士兵,想要壮大自己的军事力量,通过上游地区的有利战略条件,威慑下游的国都建康。
而司马睿也曾出兵抑制王氏家族的发展,结果反被王家消灭。
后来,王敦谋反,带军进攻国都建康,想要推翻东晋,结果被另一个掌兵的大家族——郗氏家族消灭。

东晋当时的军事力量主要以北方流民为主,流民首领被称为流民帅。郗氏家族的郗鉴就是当时的一个流民帅。
郗鉴力挽狂澜,挽救了东晋。东晋皇帝对王家充满戒备,开始重用庾氏家族,疏远王家。
俗话说: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王家又和打败了王敦的郗鉴交好,借用郗鉴的军事力量和庾氏家族抗衡。
而王羲之的夫人,正是郗鉴的的掌上明珠。
“东床快婿”王羲之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他一生历经西晋末年的战火和东晋王朝建立,也经历了琅玡王氏盛极渐衰的过程。
东晋四大家族中,最显赫的是王家,而书法成就最卓著的也是王氏一族。这个书法世家,创造了中国的半部书法史。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他与七子王献之并称为“二王”。

王羲之的夫人郗璇,书法卓然独秀,被称为“女中笔仙”。她自幼熟读经书,貌端性柔,是当时有名的才女。她与王羲之喜结连理,创造了成语“东床快婿”。
话说,太尉郗鉴想从王家子弟中为女儿选婿,找到王导,王导让众子弟都到东厢等待。
郗鉴派门生考察,只见王氏子弟个个衣冠楚楚,谈吐不凡,急于想在相亲中胜出。
却唯独不修边幅的王羲之,泰然袒腹倚卧在塌上,边扇扇子,边吃胡饼。
郗鉴慧眼识人,见王羲之一派率真,风神潇洒,怡然自得,知其超凡脱俗,便选他做了女婿。

《书圣王羲之》剧照
从此“坦腹东床”便成了女婿的美称。
王羲之的淡然气质应该就是贵族气质。
王家位居高位,眼界不凡,王羲之自小接受优良教育,修养极佳。内外兼修的他举手投足尽显世家子弟风范,他少有功利心,更不会人前卖弄,因为该有的都有了。他不世故,更不必钻营,行为举止娴雅淡定,流露出一种单纯的高贵,而不是故作的风雅。这才是真名士的风范。
当然,王羲之能成为郗鉴的东床快婿,主要因为他满腹经纶,学识渊博,特别是他的书艺当时已崭露头角。而郗鉴在书法方面造诣颇深,儿女在书法上也很有成就。对于看重学识和名声的郗鉴来说,王羲之满足了他对一个完美女婿的所有想象。
应当说,郗鉴颇有识人眼光,王羲之的确是完美夫婿。

《书圣王羲之》剧照
婚后,小两口琴瑟和鸣、精神相契。据说,王羲之陪郗璇漫步于建康城,郎才女貌,一对碧人,令满城花树尽失颜色。
郗璇为王羲之培育了八子一女:长子王玄之,次子王凝之。
谢安的侄女,谢玄的姐姐谢道韫就嫁给了这位王凝之。这位才女自幼诗才过人,“白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就出自她的手笔,后人形容才女往往称之为“咏絮之才”,就来自她的典故。
三子王涣之,四子王肃之,五子王徽之,留有《承嫂病不减帖》《新月帖》等传世作品。

六子王操之也学有所成并善书。七子王献之在众兄弟中书法成就最高。他自幼跟随父亲练习书法,专攻草隶,也擅长绘画。
王羲之还有一位非常了得的重外孙——东晋著名诗人谢灵运。
李太白有诗“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说的是“小谢”谢脁,而“大谢”就是谢灵运。
王氏家族的后人中还出过一位高僧,就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和尚。
智永本名王法极,他是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的后代,号“永禅师”。
王徽之生性高傲,放诞不羁,后来索性辞官,妥妥的魏晋名士做派,倒也不失清高风雅。可见智永遁入空门,渊源有自。
智永师父继承了王氏书风,还将传家之宝《兰亭序》真迹带到云门寺保存。

他在云门寺躲进小楼成一统,发誓“书不成,不下此楼”。
他如痴如醉地练字20年,毛笔用秃了一支又一支。
智永后来把这些废笔埋葬,时称“退笔塚”。
智永活了近100岁,由于他和兄长早年都出家了,王家子嗣凋零,临圆寂时,他将老祖宗留下的《兰亭序》传给了徒弟辨才。
可惜,辨才稀里糊涂不堪重托,太过轻信和疏忽,中了萧翼的诡计,弄丢了师傅智永的性命之托,“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从此易主为李唐国宝。
结语:
王门悲哀李门乐,一家欢喜一家愁。
据说,李世民对来之不易的《兰亭序》真迹爱不释手,一有空就观摩把玩。
他令冯承素、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等人摹写“兰亭”,《兰亭序》不仅名满天下,也得以传于后世。
如此看来,《兰亭序》的丢失对于王家未必全是祸事。从这个角度讲,萧翼也算是传播文化的功臣了。
李世民弥留之际,仍放不下《兰亭序》,指明要这件心爱的宝物随葬。
他驾崩后,太子将其装进铁匣内放入昭陵,永远地陪伴他。
然而,福祸相倚,这传世之宝竟让英明盖世的李世民死后不得安宁。
昭陵有三次大规模盗墓,不仅陪葬宝物被洗劫一空,就连李世民的遗体也被破坏。
民间传闻,史上最牛盗墓贼温韬把王羲之的书画盗出后,他看上的是装裱在外的华丽绸缎,而不是价值连城的《兰亭序》,于是令手下把上面的绸缎全部撕下,把作品扔了。
可怜稀世珍宝,竟被温韬如此祸害了。
也有人说,温韬有没有盗出《兰亭序》。
那么,究竟是被毁了,还是遗落民间了,还是被武则天带去乾陵了,至今仍是“千古之谜”!
参考书目:
1.《一眼识大唐》
2.《东晋门阀政治》
3.《中国古代文人的风仪与襟报》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湖南王氏源流
- · 《王氏开族始祖—太子晋及其后人迁徙分布》
- · 重庆市王氏宗支派别录(一)
- · 重庆市王氏宗支派别录(二)
- · 湖南王氏家族源流:湘潭王氏
- · 浙江苍南县王氏
- · 三槐王氏世系总圖
- · 网络钩沉·王姓源流
- · 太原琅琊三槐王氏源流
- · 王姓家族地域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