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汴京画家王一水:一生为爱执着坚守

2020-12-28 15:37:28来源:汴梁晚报

打印 字号: T|T

汴京画家王一水:一生为爱执着坚守

文/王垭楠 詹亚飞

 
       “开封对您而言意味着什么?”
       “它是我生存的地方,是我的家乡,也是我的母亲。”
       12月9日,在由汴梁晚报联合阿里巴巴正能量联合发起的2020年“最美家乡人”的评选活动中,画家王一水获得了“全国最美家乡人”的荣誉称号。
      身为孤儿的她,谈到家乡总是会心头一颤。上个世纪70年代,王一水被开封的养父养母从太行山捡到开封,至今不知道自己来自何方的她,却在开封的一草一木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明确自己应该去向何方。
      十多年来,她是众人眼里的“天使妈妈”,先后收养10名孤儿、弃婴,资助29名大学生完成学业,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在绘画之余,她还经常慰问福利院的老人、五保户、烈士英雄,给予他们生活上的补助和精神上的鼓励。25米卷长的《汴京八景图》绘不尽她对开封特殊的爱,十几年的爱心行动道不尽她对生命的无限感恩。
 
 “我是骆驼命”
      1976年,王一水被养父母带回开封,从此她的一生与开封紧密相连。“至今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但是我认为我是开封人,因为开封的养父养母给我了第二次生命。”王一水认真地解释到。
      6岁之前,养父母一家把她宠成了小公主;而6岁之后,随着养父母家新添小孩,她开始被忽视。正如王一水自己所说,别人6岁还是小孩儿,而自己6岁就要学会长大。没有人关心她有没有吃饱穿暖,没有人关心她是否有好学校上。养父是个老实本分的人,在当年的人口政策体制下他不能违法为王一水办理户口,王一水只好去了回族小学。而正是在这个时候,6岁的王一水开始不愿意与人交流,患上了自闭症。
      “每次上学放学,同学们都会追着我跑,扔我垃圾纸团,叫我‘小野孩’、‘小黑户’,我真的受不了。”王一水说到小学的回忆时,眼圈泛红。养父母家的忽视,同学的欺负,让小小的王一水心灵倍受打击。于是她拿起画笔,想要逃离到美好的世界,而画画是唯一能让王一水心情平静的事情。
       王一水渴望妈妈,她拿着树枝在公园的土地上画起了妈妈。可是为妈妈画好了头发,画好了脸部轮廓,画好了漂亮的衣服,却不知道怎么画妈妈的五官。王一水声音哽咽:“梦里有无数次哭醒,不知道妈妈长什么样,不知道怎么去落笔,躺在草地上睡着的时候,把手里握着的草当做妈妈的头发去抚摸,但梦里还是草,没有妈妈。”从此,王一水再未画过妈妈,再未画过人物像,只画山水风景。她把开封的山水当做自己的妈妈,画好他们就画好了自己的母亲。
      为了能上初中,王一水顶替了第二任养父母家死去的大女儿的户口。“我有这个户口,不管付出多大代价,我总算能上学了。”王一水喜欢上学,从小学到大学,她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上世纪按照农村的封建传统,王一水14岁就该嫁人了。为了读书,王一水连夜逃离养父母家,由此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白天上学,夜里在厂里上班,为了学习不打瞌睡,她用铅笔在胳膊上扎了无数下,至今胳膊上还有许多小黑点。
      一次,王一水在一本废旧的画册上看到了一匹骆驼,心里就想着:自己是不是很像骆驼?经过了沙漠才能看见绿洲。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让王一水学会坚强和勇敢,也让王一水在更加坦然面对自己的身世。
“我在这里等你”
      王一水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在同学们孤立欺负她时,幸运的是她遇到了一个和他同病相怜的男孩刘远(化名)。他是单亲家庭,和妈妈相依为命。当初的刘远也像王一水一样被身边的同学耻笑。但正是他的出现,让王一水感受到被保护的安全感。
      “我的出现恰恰帮了他,因为我是连爹妈都没有的孩子,连黑户口都没有的孩子,我无形中保护了他,他也无形中保护了我。”王一水谈到这,嘴角微微上扬。他们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起逃到公园里写作业、画画,“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他们唱着《小草》,在自由的公园里找寻快乐,相互救赎。
      刘远支持王一水画画,王一水小学参加绘画比赛没有画画工具时,刘远向自己的妈妈寻求了帮助:“妈妈,王一水画画很好看,比班里人画的都好看。”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能上学对王一水来说就足够幸运,一套1元的绘画工具简直是奢侈。刘远的家庭条件也不好,却还是帮助了王一水。初中时,王一水去往乡下读书,两人紧靠书信联系。而5分邮票钱却让王一水犯了愁。为了能够给刘远写信,王一水一有时间就去给他人喂羊放羊赚取邮票钱。
      小学和高中时期,王一水和刘远便一直在开封各个公园里写作业、画画。他们在一起交流,聊到梦想时,王一水说想当画家,而刘远想成为一名警察。高中毕业,刘远入伍当兵,王一水考进中国美术学院,后来他们都如愿了,成为了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分别之际,刘远对王一水承诺,回来的时候还是在公园老地方见,“我在这里等他,因为这里有我们美好的回忆。”王一水泣不成声。
       在王一水人生中第一个画展举办圆满成功时,传来了刘远牺牲的消息。自此,王一水再也没了亲人和依靠。“他虽然走了,但永远活在我的心里。”刘远是王一水的精神支柱,与其说他们是朋友是恋人,不如说他们是相依为命的亲人。王一水代表刘远活着,为他而活。
我一生以爱作画
      王一水从小在画画方面就很有天赋,6岁时开始接触画画,由于家庭条件有限,她只能拿树枝在地上勾勒着公园里的风景。在刘远妈妈的热心帮助下,她拿着一块钱买了画画工具参加了梦寐以求的绘画比赛,最后她凭借一幅骆驼画打败了班上势在必得的同学,获得了冠军。“只有画画才能让我心灵安静舒适”,来之不易的绘画工具是王一水的精神支柱,但她不敢拿回家,于是和刘远商量好将画具藏在公园的假山洞里。不幸的是某天他们还在上课,画具被暴雨冲走了,等王一水赶到时已经来不及了,她在雨中嚎啕大哭,一瞬间精神支柱崩塌了。
       由于家庭条件和特殊身份,王一水没办法像其他同学一样参加补习班,她只能透过教室外面的窗户缝偷偷听讲。别人在里面学,她在外面学,然后回公园练习。开始会被人赶,时间一长老师被她的精神所感动,主动邀请她进教室的角落里听课。“由于长时间透过窗户缝看黑板,导致我现在眼睛都是斜视,为了不让人误会并表示尊重,我现在出门都会戴个眼镜框。”王一水说道。
      天赋异禀的她如愿考上了中国美术学院,大学毕业后由于自己对家乡的依赖和与刘远的约定毅然回到家乡开封。“我有我的愿望,我要当画家,我要把汴京画好,把家乡画好。”历时6年,1000多幅草稿,潜心创作,她终于完成了卷长25米的《汴京八景图》,现收藏于中国军事博物馆。这幅巨作被誉为“清明上河图姊妹篇”,成为宣传开封的一张新名片。
      王一水在回忆创作过程时说到,人一潜心画画起来是很疯狂痴迷的。有次正逢过年期间创作遇到了瓶颈,天又下雪航班停机,自己连夜开车16个小时去杭州找到导师,请求导师的指点。完成《汴京八景图》后又耗时两年创作了《新汴京八景图》,为开封的宣传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用手中的画笔一次次地再现了北宋东京的盛世繁华。“宣传汴京,宣传宋文化是我的责任”,她的每幅画都饱含对八朝古都的挚爱,一幅幅山水写意画蕴藏着道不尽的汴梁韵味。
       她还会经常创作一些画通过拍卖来救助贫困家庭,但她从来不参加笔绘,她的画帮很多家庭度过了难关。“我画的好,因为我是追随的本心,释放了本性,不是为金钱名利而画,不是为任何而画,我什么都不图,我就是为爱而画,这些画换取的是爱,换取的是给予,我以帮助别人为快乐。”
“都是我该做的”
       曲折的人生经历铸造了一颗坚强且柔软的心,王一水在潜心作画的同时还在不断践行着公益事业,以实际行动来回馈社会。从2005年起,她作为一名隐形的天使妈妈,先后领养了10名孤儿,资助29名大学生完成学业。为了让这10名孤儿回归正常家庭,她将他们分到5个家庭,自己带两个,这些家庭的费用全部由她来出,总体由她管理,并且这5个家庭每个月还会聚一次会。资助大学生的费用也不是直接以王一水的名义资助的,而是以学生妈妈的名义交给学校,助力孩子成长。“我想以这样的方式让他们更爱自己的母亲,因为我是没有母亲的,但是我很渴望母亲,这样让他们更爱他的母亲更好”,王一水欣慰地笑着,“我希望他们长大后也能将这份爱接力下去,我收养了10个孤儿,也是为了回报社会,也是为了像我一样的孩子,能够健康的快乐的成长,能够在父母的怀抱下健康成长。”
      “我的手机24小时为他们开机,老人和孩子们有什么事24小时随时都能联系到我”,王一水对敬老院的老人、五保户、烈士英雄家属给予了深切的关怀,每逢中秋节等重大节日,她都要带着礼品和新衣服去看望他们,并赠予字画。在汴打工的赵进前见义勇为,为救一名在屋顶遇险的3岁男孩而自己摔下导致昏迷。当赵进前的事件传开后,王一水立即组织爱心人士前去看望并与患者家属保持联系。今年十月份,她将价值一万余元的开封宋八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文创产品旗袍、唐装和自己签名的励志小说《上善若水》捐赠给赵进前一家,呼吁大家行动起来,让这个家庭度过难关。
       在这次新冠疫情中,王一水用心支持着白衣天使。自疫情以来,她精心创作了多幅作品通过平台拍卖,总计600万元。“这600万元我一分钱都没着手,全部换成口罩、酒精等抗疫物资发往一线抗击疫情。”当得知抗疫英雄回家需隔离14天时,她联合我市4家书画院的60位书画家们进行18天的直播,直播创作和唱歌读诗。并且将直播期间创作的255幅作品全部捐给抗疫英雄。
      “我们是人民的孩子,我虽然没有自己的父母,但我把人民视为我的父母,把这些老人、抗洪救灾牺牲的烈士父母,把这些五保户都视为我的父母,我就像女儿一样地爱护他们,照顾他们,我要给他们无偿地养老,这都是我要做的事情。”王一水将坚定的目光落在了远方。几年前王一水就已经签好了遗体捐献书,她表示这样可以让自己的生命重新发挥余热,重新释放人生的光芒。 
      “我叫王一水,这是我画画的笔名,也是对爱的追求,对家乡的回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对开封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做到了,爱的奉献我做到了,我甚至可以说我比真正的开封人更爱我的家乡。 ”王一水说到。
      王一水的事迹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开封市作协副主席赵国栋在了解她的事迹后深受感动,并以她为原型,创作出个人励志小说《上善若水》,并将改编成电影剧本。在中共河南省宣传部、开封市委宣传部、开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已取得电影拍摄许可证。目前,电影拍摄工作正在紧张筹备中。王一水希望通过这部电影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让更多的人投身于公益活动。
      正如王一水所谈到的,虽然一个人不能决定自己生命的长度,但却能够在有限的生命里拓宽宽度。王一水用自己的爱心行动拓宽了自己生命的宽度,一生为爱而画,为爱而生。她用自己坚强的信念、博大的胸怀、向上的决心战胜了生命中一次又一次的苦难,把自己爱的笔墨挥洒在大地上,感染了无数和她一样的人,重拾生活希望。大爱撑天,她用自己的力量为孩子们撑起了母爱之天,也为许多还在和命运抗争的人撑起了希望之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