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魁|名门世泽 两晋家声 中华王氏当代书画篆刻名家展

王建魁
王建魁 又名克伟,1971年生,山西新绛人。山西书法院研究员,山西师范大学书法学院技法教研室主任,书法硕士研究生。1990年师从贾起家、王陆先生学习书法,后师柴建国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协理事、行书委员会委员,山西省青年书协理事,临汾市书协副主席,晋阳印社社员。
作品曾获全国第四届楹联展全国奖、傅山诞辰400年全国书展一等奖、【书法】风云榜(2009-2010)年度风云人物奖(最高奖);入展全国第七、九届书法展、全国七、八届中青年展、全国第四、五届楹联书法展、全国第四届正书展、全国第三届扇面展、全国首届册页展、92怀素书艺研讨会暨草行书展,全国首届行草书展、中国书协30周年优秀作品展、纪念建党85周年全国书法展、纪念长征70周年全国书法展、 全国首届‘走进青海’书法展、邓小平诞辰100年全国书法展、全国千人千作展、全国‘翰墨颂辉煌’书法大展、全国‘敦煌杯’书法展(全国奖)等国展20余次以及首届全国书法院作品联展、第二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展、2006、2008、2010、2014【书法】中国书坛青年百强榜、山西省六、七、八届书展获奖作品、一、二届中青展三等奖、一、二届青年展一等奖、山西省十大青年书法家作品展等。出版《三笔字教程》、《王克伟书法作品集》等书籍。曾担任山西省书法临摹展、群众书展、大学生书法展等展览的评委。

以奇崛之美书写生命情怀
——王建魁书法风格构建与艺术审美摭言
文|杨天才
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观念,来自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一个书家的审美是与那个时代相合拍的。海德格尔认为:“任何存在都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历史条件下的存在。人的历史观念受到一定的条件限制,并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
20世纪90年代以后,受展览机制推动,当代书坛各种书风竟相亮相。章草热、汉简热、魏碑热、书谱热、魏晋残纸热、写经热、明清调热、二王热相继出现,由此推动当代书法审美多元化格局的形成。进入2000年以后,以“兰亭展”首届青年展、十届国展为标志,由于当代书坛对书法经典的倡导,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当代书法创作的深化。
20多年来,王建魁的书法创作,伴随着二王书风、明清书风、简牍书风,一路思考,一路探索。其书法以经典为根基,重视师法古人,探索对个性化笔墨语言的塑造。在其《透视经典・苏黄米蔡尺牍》的临古作品中,知其对二王、颜柳、宋四家、王铎、黄道周、金农、邓石如、吴让之以及汉隶碑刻、简帛上下过很深的功夫。其对于历代经典的学习不是死守一家,而是把诸家精粹集于一炉,以他的审美进行个性化再创造。他尝试用颜体行书笔意融进朴茂自然,追求高古凝重而不失率真意趣。其行草书创作,用笔大胆而又注重笔画细节的处理,用墨酣畅淋漓且不失规矩。其隶书受《张迁碑》《曹全碑》、《礼器碑》以及汉简帛书的影响,而能融会诸家,可以看出,其追求碑派的疏宕与飞动,同时将古人之法度为我所用,力求在古贤的审美范式中寻找为其创作所用的笔墨意蕴。
功力和性情是成就书家风格的重要因素。王建魁认为,“书法是书家意念、情感在笔尖上的律动,是在笔毫的回旋转折,进退往复中尽现书家的本心。观张旭的草书,总是凝聚着多变的心绪、复杂的心态,有着浓重的感情色彩。这是因为他只要有动于心,必借草书加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作为一位在继承经典基础之上,而逐步形成自己书法风格的书家。王建魁的书法创作,注重用心灵去感悟经典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并融入自己笔墨情调和审美观念。他以卓而不群的创作勇气,对奇崛古朴之美和“二王”经典笔法的引入,使其获得了强烈的表现性和个人印记。其近年来的书法创作,正如冉令江所言,“不拘泥于‘二王’帖派,也不复制纯粹的碑派,更不单单取法秦简汉牍,而是从此三个书法体系中各取所需,融为一体。他在二王一派行书的基础上,汲取汉魏简牍、残纸、写经遗墨之率真、质朴和奇巧,特别是对汉魏简牍隶书、草隶和残纸行书取法较多;并将汉碑隶书和魏碑楷书融入到自己的行书创作中,以简牍隶书、草隶、残纸的轻灵、率意、质朴糅合到行书的用笔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使其轻而不飘、率而不野、质而不滞。其书结字或因势造型,或巧妙布置;或取楷行之纵势,或取隶书之横势;或欹侧生姿,或平正稳重;或密不通风,或疏可走马。这使他的书法既有二王的笔法与笔势,又有北碑的体势与章法,更有秦汉简牍的结构与形态,形成了以楷为基,以隶为体,以行为意,稚拙而又率真、洒脱,传统而又现代的书法艺术风格。”
在当代中青年书家中,王建魁是一个具有敏锐审美感觉和深厚传统功力的书家。他的书法获益于于右任,后转师二王、褚遂良、颜真卿诸家。对其创作的审视,知其书法风格建构的基本路径和审美意向,是建立在师法经典、技法锤炼上,体现出其艺术视野的前瞻性,体现出其在书法语言与艺术风格建构上的整合化裁与融通能力。他的书法风格形成,得益于其融合汉简之自然率真,于方笔中含圆润之趣,于圆笔中得沉雄之貌,从而使书风率意奇崛。在章法上,拉开字距,奔放洒脱之态跃然纸上,显得沉着恣肆雄放,古朴遒劲,笔画爽劲而锋利,笔致跳动而活泼。在墨法上,他将碑的生涩老辣引入创作中,注重“以势带形”、化线为点、疏密互补,通过横向与纵向交替相映的字势变化,实现空间的营造,厚重与灵动并存。作品中浓枯墨色、轻重用笔交替变化,由此呈现出一种洒脱、奔放的风姿。
王建魁书法风格构建的过程,是一个从不断探索到逐渐成熟的过程。其书法风格的形成,一方面是广泛借鉴前人的积淀与经验,其次,得益于他的才情,使其得以对书法精神的领会与贯通,将自己的创作引向深入。最后是他对历代经典法帖的深刻体悟与勤奋临池。其书法风格的形成,大致分三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阶段,这一阶段多师法唐人碑帖及碑派大家于右任;2000年至2010年的探索阶段,多师法二王、宋四家、王铎诸先贤墨迹;2012年以后为形成阶段,取法视野更为开阔,楚简帛书、唐人写经、北魏墓志造像都成为其创作养分。王建魁创作的书体主要有三类:楷书创作、隶书创作、行草书创作。其楷书吸收融汇北魏碑刻和墓志,以及唐碑,追求豪放、朴茂之趣;其行草书创作勢奔放连贯,用笔重节奏感,以笔势生结构,给人以跌宕起伏、酣暢淋漓之美。其隶书既有汉碑的严谨整饬,又有简书的朴拙率真、烂漫恣肆。
性情和才气是彰显艺术家艺术思想和精神意蕴的根本所在。20多年的书法探索,也使他的创作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正如他所说:“艺术以表现人的性情为首要特征。然而,性情的表达只有艺术家无意识状态下的自然流露才最真实。以“写”作为主要表现方式的书法自不例外。书法家只有排除一切“有意”干扰的书写,才能实现内在性情自然、真实,回归本心的抒发,才能创作出“无意于佳乃佳”的精品力作。”
书法的艺术审美、笔墨技巧、形式表达是书家风格形成的关键要素。王建魁书法厚重奇崛之气充盈其中,对点、线、面的大胆运用和组合多能做到“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显示出对书法笔墨形式语言的超强驾驭能力。他的书法创作求晋韵、汲唐风,广泛融合碑帖两方面的养分,以情统篇,以意生趣,以气作魂,痛快淋漓而浑厚苍莽,在锤炼笔墨技巧的同时更注重用心灵去感悟经典作品中的精神文化内涵,并融入自己笔墨情调和审美。其飞动的线条意趣,刚健的笔力神采,在流畅中表现了厚重,每一笔、每一个字都有着生命情感在里边,从而凸现了生命的力量。
王建魁对作品的色彩和形式构成极为敏感。他探索在书法经典中寻找鲜活的笔墨表现方式,力求在“传承”与“创新”关系中找到一个切入点,追求作品形式的独创性和表现性,在笔画形态上,通过粗细对比、方圆对比,中锋与侧锋的对比,实笔与虚笔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和延展的审美空间。强化在字法取势上、墨色上的枯湿浓淡对比,讲究线条的块面化和密集型处理,体现在对点画和结字的塑造中。他对笔势方圆的把握,对部首穿插挪移的运用,对笔画变形处理,都显示出对不同书法形式、书法审美意象的探索。
审视王建魁的书法创作,发现其书法审美,有着一种自我性情驱使下的书法风格构建意识。其对书法风格的选择,始终将自己书法语言与书法审美建构的生发支点植根于传统经典和沉雄博大的精神意蕴之上,历代书法大家的艺术风格与审美内蕴均成为他取法融汇的主要对象,晋之典雅,唐之雄浑,宋之写意,以及于右任之雄强,徐生翁之生拙,弘一之简净,都留下了他师法和探寻的痕迹。在王建魁二十多年的书法创作生涯中,其以天然率真为审美追求,以厚重而灵动的用笔,写出奇崛古朴之境,以奇崛之美书写生命情怀。其书法风格的奇崛之美,是以自我心性的审美抒发,追求书法的文化性与诗意性品质,以一种生命意味凸显自己的审美境界。
王建魁正值创作盛年,其对自身书法创作有着独到的体悟与把握,也有着自我的风格预设。随着当代书法创作的纵深发展,以及他个人书法创作和审美境界的提升,其创作无疑会臻至一个全新的高度。

王建魁作品欣赏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