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绍据:“中国扶贫第一村”启幕人

2020-07-15 19:13:37来源:福建纪检监察

打印 字号: T|T
 
1984年5月15日。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却的日子。36年前的这天,我独自一人徒步46华里来到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破烂不堪的茅草屋、呛人鼻腔的野菜、面黄肌瘦的村民、光着脚丫的孩童……那一天的许多场景迄今依然历历在目,挥之不去。
 
下山溪自然村昔日的茅草屋
对于这样的贫困生活,我感同身受,我12岁时失去父亲,在出嫁的姐姐的帮助下才读上初一,又遇三年自然灾害,不得不辍学回家放牛。
 
当天夜晚我回到城里,彻夜未眠写成了一篇题为《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的情况调查。
 
然而,当时全国各地纷纷报道农村改革大好形势,在如此背景下,反映一份贫困调查是否合适?
 
很多同事和朋友都劝我:“出头的椽子先烂”“你家祖宗十八代都没吃过皇粮,好不容易混个正科级干部,搞不好要打回去重新当农民!”
 
我想,类似下山溪的状况,也许全国不少地方都存在,如果不如实向上反映,怎称得上“铁肩担道义”?思来想去,我毅然顶着来自好友、同事“会给大好形势抹黑”的劝说,第二天我决定把调查改为来信形式,直接投寄给了《人民日报》编辑部。
 
《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原稿
 
让我没想到的是,人民日报社及时将此稿编成内参报送中央领导,得到批示之后,迅速转到福建省委,时任省委领导也作出批示。于是,福鼎县最早实施了特殊政策,对下山溪自然村进行扶贫。
 
接着,《人民日报》于同年6月24日以来信形式刊登《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一文,并配发评论员文章,为全国扶贫工作又添上了一灶火。
 
同年9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拉开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序幕。默默无闻的赤溪村,也因此被称作“中国扶贫第一村”。
 
这一次“出头”也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1989年8月,因为那封信,一没大学文凭、二没办报经验的我,被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点将,成为正在复刊筹备中的《闽东报》负责人,后来担任了《闽东报》《闽东日报》总编辑。
 
 
1995年5月,下山溪村搬迁到赤溪后,遇上饮水、上厕、用电、墓地等等生活问题。那段时间,我常常在宁德赤溪200多公里间来回赶路,一边忙着报社事务,一边与赤溪领导干部商讨解决办法。鉴于各级财政拮据,回到报社后我到处“化缘”,筹到一笔资金,总算是为各户村民及时安装了门窗玻璃,而且拉上电线、装上电灯,使穷村第一次有了现代化的照明。
 
 
2008年,我从《闽东日报》总编辑岗位退休。虽然职务退下来了,但是我对赤溪的关注却丝毫没有减退。我以省扶贫开发协会常务理事的身份,组织新闻媒体不断探索报道赤溪“造血”成功致富的典型经验;帮助引进福州一家民俗旅游开发公司到赤溪村落户,开发兴建杜家堡畲族文化产业园,增加旅游新亮点,让村民们拓宽致富门路。
 
但不管我的岗位职务如何变迁,我的扶贫初心矢志不变:“尽己之所能为赤溪村摆脱贫困倾情倾力。”
 
 
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人民网视频连线赤溪村民
时光荏苒,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网演播室同赤溪村干群代表视频连线,我很荣幸能够在场见证那一历史性的时刻。
 
 
2017年9月,在各级党政领导和扶贫组织的关怀下,我荣获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回顾自己36年参与扶贫、宣传扶贫、实践扶贫的历程,我深切体会到:“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
 
赤溪村的脱贫历程,就印证着这一理念。一开始,给钱给物“输血”扶贫,虽能解一时之困,但由于缺乏“造血功能”,仍然无法拔掉穷根。究其原因,根本是群众头脑里缺乏“先飞”意识和脱贫致富的勇气。
 
“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为命中注定贫穷或一定老死于贫穷的思想。”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帮助他们淡化“贫困意识”,树立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信心和斗志。
 
思想这个总开关打开后,赤溪村卯足精气神,立志拔穷根。
 
赤溪村村民通过采摘茶叶增收致富
30多年来,赤溪村立足优美生态、畲族文化等资源,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走出了一条从“输血”到“造血”的科学扶贫、精准扶贫之路,从一个偏僻穷山村到小康富美村。2019年,实现村财收入13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698元。
 
赤溪脱贫,只是宁德地区摆脱贫困的一个缩影。经过长期努力,今年4月,周宁、柘荣成功实现脱贫摘帽,宁德地区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现在,宁德又聚焦产业扶贫再出发,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先后引进宁德新能源、宁德时代和青拓集团等大项目,抱上了多个“金娃娃”。
 
“你在当地是活地图、活字典,应该协助大家总结宁德扶贫经验,提供实际情况,为下一步全国全面摆脱贫困、建成小康发挥余热!”连线时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嘱咐,时时在我的耳边回响。
 
王绍据在省委机关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讲座
 
为了响应总书记“发挥余热”的号召,近三年来,我用手中的笔,先后撰写和主编了《赤溪——中国扶贫第一村纪实》《下党在向上》和《滴水·筑梦》等扶贫专著。为了更好传播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思想及理念,推介脱贫攻坚的“宁德经验”“宁德模式”,我还积极应邀为省内外的各种培训班、讲座200多场(次)。
 
36年的扶贫历程,也让我明白了“当干部就要有担当,初心使命不可忘”的道理。现在,我虽年逾古稀,体力大不如前,但我这颗参与扶贫、奉献扶贫事业的热心始终没有降温。
 
“扶贫是苦事更是幸事。”为了这件事,我愿意用一生践行。
 
口述:王绍据(宁德市诚信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原闽东日报社总编,原福鼎县委报道组组长)
整理:周元和
供稿:福鼎市纪委监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