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善元|名门世泽 两晋家声 中华王氏当代书画篆刻名家展

2020-07-11 22:59:54来源:王氏书画家园

打印 字号: T|T

王善元
 
王善元,1965年出生于河南新乡,别署虚静楼、澂堂、老善,先后师承杜汉三、徐正濂先生。曾任河南辉县驻军某部政委,上校军衔。现任新乡市供销合作社监事会主任,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佛像印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印社社员、殷契印社副社长。
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全军、西泠印社大展,被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篆刻艺术馆、万印楼、解放军铁军文化馆等文博单位收藏。
先后在《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书法》《书与画》《青少年书法》《篆刻》《书法赏评》《 书画艺术》等专业报刊发表作品、论文和专题介绍。
出版有《中国篆刻百家—王善元卷》《王善元篆刻—心经卷》《王善元篆刻—兰亭序卷》《王善元篆刻—岳阳楼记卷》《王善元篆刻—吉祥经卷》《王善元篆刻—归去来兮辞卷》《书写新时代—当代书画艺术家•王善元》。
 
 
澄静丰神 金石观道
——王善元篆刻艺术浅析
文/娄鸿泰(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客座教授)
 
我和王善元兄相识20余年,相知颇深。去年,善元兄告诉我两件事,令我感触极深:一是他悄悄地出版了五卷本的组印专集,二是他静静地又取了个斋号“澂堂”。 
这两件事儿对于文人墨客而言都比较在乎,然而他只是云淡风轻地说说而已。于是……我见到了沉甸甸的一套由西汵印社理事谷松章先生作序,当代艺术名家徐正濂、李刚田、许雄志、袁道厚、杨晓阳分别题签的《王善元篆刻组印五卷:心经卷•兰亭序卷•岳阳楼记卷•吉祥经卷•归去来兮辞卷》,同时也听到业内人士的广泛赞誉。又于是……我懂得了善元兄又取斋号为“澂堂”的思想历程。原因大概有二:一是他素来崇仰清代著名金石学家、民族英雄吴大澂,取其名为号,自励也。二是“澂”字古通“澄”,《说文》有解:“澂,清也。” 故而“澂堂”兼有修身的静、净之意,更加贴近他所秉持的初心和志趣。 
我和善元兄既是好友,也是战友。他自幼酷爱书法篆刻艺术。其父善书,饮誉乡里,自幼受父亲启蒙熏染良多。上世纪80年代,善元兄携笔从戎。尽管当时国内艺术思潮风起云涌,但他始终保持冷静头脑,不随波逐流,坚守自我,把艺术的触角深钻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去。他甘于寂寞,放弃常人的休闲娱乐,埋首于故纸、残碑、拓片里,从秦砖汉瓦、金文陶文石刻,诸如《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石鼓文》等经典中汲取艺术营养,通过购买、借阅大量碑帖,由当代到近代,由明清到秦汉再到先秦,对汉字生发、演变的轨迹和书写、镌刻风格的流变,追根溯源,作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和认识。尤其是在安阳工作的四年期间,接触了大量的甲骨片和拓片,艺术视野更加开阔。与此同时,他注重书刻并修、临创兼习,在临摹写刻中,对秦汉古玺、甲骨文等篆法刀法及章法深加探索体会,并旁涉古今书论,不断强化艺术修养。 
多年来,读书读印、临摹创作构成了他业余生活的主旋律和基本内容。习字废纸堆积如山,临创刻石达千余方,其中的苦乐酸甜只有自知。他对艺术追求的赤诚之心和顽强毅力,由此可见一斑。   
在师古的道路上,善元兄打造了作为印人的坚实功力,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以自然为本、大朴不雕的审美追求。秦阳兄曾评曰:“从善元创作的大量的秦汉古玺印和甲骨文印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刀法上虽然冲切并用,然而以冲为主,以切为辅,以此精妙地表现线条微茫而古拙的感觉,使线条不仅迟涩且有浓烈的金石意味,用刀朴茂见雄浑,力度强健含凝重,气息古逸寓淡雅;风格上重神气轻浮华,求古质绝媚巧,外貌平夷而内理丰富韵厚。甲骨文印充分借鉴近人、清人的成功经验,布局上随字形取势,追求自然率意,阳文冲切并使,阴文多以冲刀单刀完成,既忠实于甲骨文古朴的原貌,又有个人情感的神游。这些既是他继承传统的体现,也是他艺术才智的生发” 。 
善元兄学书、治印迄今已三十余载,初学篆刻,与常人路径无异,也是从平正一路的满白文汉印入手,而后又广泛涉猎汉封泥、将军印、秦印、古玺、古陶等。善元兄尤钟情于古玺,深为古玺的厚拙高古、精致奔放、自由无羁、灵动多姿所吸引。在入印文字上他多取大篆、甲骨文,在气息上注重表现古意,在线条上追求质朴、大方、遒劲,而且体现出文字的活泼和灵气;在章法布局上,崇尚自然意趣,保持篆法的自然美,顺应篆法的自然形态安排,追求大朴不雕、醇雅宁静之美;在刀与笔的运用上,崇尚“小心落墨,大胆落刀”,追求痛快淋漓的气势,从而达到性情表达与艺术创新的高度统一。近年来,他先后以《心经》《兰亭序》《岳阳楼记》《吉祥经》《归去来兮辞》《千字文》《陋室铭》《诫子书》《座右铭》《爱莲说》《诲学说》《书舟中作字》《陆游书巢》《二十四诗品》《道德经》等古代诗文名篇为内容,共创作组印二千余方,便是其致力于艺术实践和探索的集中体现。 
诚如著名篆刻家谷松章先生在其五卷组印序文所言:“缘于对甲骨文书法的研究和热爱,王善元的篆刻自然而然地以甲骨文、金文等大篆作品为主。王善元的印风厚重朴茂,金石气息浓郁。在字法上,他注重早期篆书的原始气息与视觉效果的结合,不但追求古意,也追求生动的视觉效果。在章法上,他以古玺章法为依托,追求丰富性与条理性的统一。在刀法上,他不以猛胜,而是追求古厚之中的苍涩感。”这一系列组印,从人文的代表性和系统性上讲,堪称当代篆刻界罕见的鸿篇巨制和精品力作,深受印界推崇和赞誉。 
当代艺术家一直在强调创新,而艺术的生命恰恰在于根植肥沃“土壤”的不断汲取、延伸和拓展。在自然界,任何一种创新都以根植于有效的传播和优良的嫁接为基础,而不是来自于某种非理性的空洞理念和盲目妄为。书法篆刻艺术的血脉和精髓是根植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且由传统变化发展而来的。传统文化的静修和专注精神,是传承、发展、创新的必由之路。善元兄无疑是深谙此道的。 
他在深挖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规律的同时,十分注重艺术研探的持续性,并通过这种持久的坚持和磨砺来实现对传统的理解应用。近年来,他在坚持以历代诗文名篇为主题创作出系列组印以外,还坚持以大篆的形式每天创作一幅古今佳联,心摹手追,沉浸其中,至今已创作出大篆对联一千余幅,拟于年底精选300幅结集出版《王善元篆书三百联》。其中有许多极富文化内蕴的联句及篆法,已成为业界人士追捧的“工具书”和“活字典”,备受欢迎和青睐。其精勤忘我的精神,令诸多同仁自叹弗如,敬佩之至。 
孟子曰:“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这个“规矩”,体现在书法篆刻里,就是古人历经几千年的心血和智慧在实践中不断创造积累起来的传统法度。苏轼评吴道子画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这个“新意”,即是创新,是从大量探索积累中产生的。善元兄深谙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不为成法所囿,并积极探索从音乐、书画等艺术中摄取营养,努力拓展自己的艺术表达空间,以多样化的艺术手法,建构篆刻艺术典雅而质朴的意境,扫尽纤柔妩媚,洗却脂粉铅华,呈现既有个人独特理念而又不失法度的艺术新貌。   
艺术探寻与创作,既是愉悦心性、令人神往的雅事,也是磨砺意志、苦其心智的修为。值得期许的是,善元兄在公务之余,以《道德经》为主题的近1200方篆刻创作,即将完工,只待付梓。我衷心地祝愿善元兄的篆刻艺术在苦心孤诣、艰辛探索中不时创造出新的惊喜!
 
 
王善元作品欣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