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调查·民间研究会“成长的烦恼”怎么解?

2020-07-06 21:04:35来源:无锡新传媒

打印 字号: T|T
近日,荣德生企业文化研究会携手无锡市文联,对接研究成果与创作设想,希望让研究成果得到更好地转化。无锡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上到下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不遗余力,祠堂文化、谱牒文化、吴文化、太湖文化、状元文化、运河文化、名人文化等文化研究组织遍地开花。它们的生存现状如何?研究成果有何意义?来看记者的调查。
  调查 研究会层出不穷 发展参差不齐
每年,无锡都会对群众特色文化团队进行小额资助,会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这其中,民办非企业、社团等民间文化研究组织及其申报项目,是政府扶持和购买的一部分对象。市文广旅游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近5年来,民间文化研究组织层出不穷,项目申报踊跃。对照这几年的群文特色团队小额资助名单发现,除了传统的歌舞、戏曲、书画等团队,乡土文化研究、甲骨文学会、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等民间文化研究组织榜上有名。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各类群文团队3000余支,跟文化相关的研究组织有近百个。“没有确切数据,因为不时有新注册的,也有的已名存实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受访者介绍,无锡民间文化研究组织,其性质主要有两类,一是在民政局注册登记的联合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属于松散型组织;还有一类是民办非企业,属于紧密型组织。个别名头很大,但重点不一定在做研究上。
无锡太湖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浦学坤表示,部分文化研究会有名无实,既不办学术交流,也看不到研究成果。记者调查了解到,有的文化研究组织有主管单位,比较正规,比如无锡市祠堂文化研究会,由市文旅集团领导,研究会现有42个姓氏分会,从上到下形成了严密、规范的管理和指导体系。但有的组织很是松散,常年几乎没有活动。
  困境 缺乏常态化管理 活动经费不足
无锡市文旅集团领导的无锡市祠堂文化研究会、无锡市图书馆下面的无锡市谱牒文化研究会都是成立较早、较为规范的文化类研究组织,有规章制度,每年举行年会、座谈会,但不少研究会因其各自的复杂性,缺乏常态化的管理。据了解,民政部门主要负责对团体进行登记和年检,各级科协和社科联对其监督、指导,至于经费筹措、组织活动、研究规划等方面难以发挥作用。此外,在内部管理上,不少文化研究会的负责人往往是兼职,有的甚至身兼数职,并不能实现管理上的常态化。
这么多的研究组织,如何生存发展?“没有经费,全靠奉献。”无锡市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谱牒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进雄表示,无锡市谱牒文化研究会成立于2007年,是由家谱编纂者、收藏者、研究者、爱好者自愿成立的学术型社会团体,为广大谱牒研究者、爱好者提供指导与帮助。13年来,研究会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老中青、专兼职相结合的谱牒研究队伍,《无锡谱牒研究》季刊出版了13年,是大家对“祖先崇拜”的力量支撑着研究会的生存,有人还经常跑各地拍场,自掏腰包拍得散落民间的谱牒文献。
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民间组织活动经费不足,有的靠收会员会费维持日常运转,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有的找企业家当会长,虽不愁经费,但容易成为某企业“代言人”,不再真正做研究了。无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基峰意识到这一问题,也在想办法。他介绍,光是民协下面,就有灯谜、楹联、泥人、鼻烟壶等多个专委会,各专委会没有专门的经费,一些活动民协会给予支持,比如,近日楹联专委会为无锡援鄂医务人员每人定制了一幅嵌名联,装裱和锦盒费用都由文联承担。
  提升 对接时代和生活 力促成果转化
除了活动经费,各研究会还普遍面临成果转化的烦恼。无锡名人文化研究院是在民政局注册的正规学术团体,以无锡市离退休中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体,至今已近30年,编著出版了《百年无锡名人谱》《无锡民俗》《无锡望族》等近50余部作品。无锡文史专家汤可可直言,这些年,锡城民间研究组织确实出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怎么让这些研究成果更好地转化,服务和推动城市发展,是各研究会要解决的问题。他建议利用新媒体手段扩大传播和影响,研究者也要改变教科书式的说教内容,将文史研究转化成大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文艺作品、影视作品。
浦学坤认为,出书、出刊物,开研讨会以外,文化研究组织完全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些年,太湖文化研究会参与了阖闾城遗址博物馆、东亭文史馆、吴文化公园一包三改馆等的展陈策划,对葛埭桥、周新镇、永兴寺等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建设性意见,发挥了研究会应有的作用。
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蒋氏分会会长蒋万彬也认识到研究会不能“自娱自乐”。他在惠山古镇办起了寻根问祖交流服务中心(见上图),凝聚起各姓氏分会的力量,研发经营姓氏文创产品,提供家谱查阅,承担各姓氏大型文化活动策划、祠堂文化的布展咨询、家训家谱的收集及修订,把“寻根问祖”研究做成了事业。
令人欣喜的是,无锡越来越多的文化研究组织正努力参与社会发展。无锡团市委管理的公益社团北辙文化负责人张欣炘带领其“90后”团队,正在制作一档无锡本土人文纪录片。团队成员都是高中毕业后去北上广一线城市读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想拍一些面向年轻人的本土纪录片。前阵子,张欣炘他们找到江大副教授刘桂秋、青年学者王辉,畅聊钱锺书和无锡侠义文化,现在,他们又在拍摄关于工业化进程中“老无锡”的痕迹,试图用影像探讨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短评:让研究会成为彰显无锡文化的一股力量
无锡的吴文化、太湖文化、江南文化、祠堂文化、宝卷文化、船文化、荣文化等研究会,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这些研究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既丰富了地方文化生态,又传承和弘扬了地方文化,更为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提供智力支撑。研究会成立的初衷和存在的理由,就是出成果,但一味追求一年出多少成果,反倒容易偏离社会实际。因此,研究会要名副其实地搞相应领域的研究,加强与外界交流,对接时代和生产生活,避免走向“自娱自乐”的怪圈。
针对研究会普遍面临的成长烦恼,各组织除了不断壮大自身以外,各相关行业或政府部门能否多帮一把、拉一下。鉴于无锡文化研究组织多、民间研究热情高涨的情况,能否成立文化研究组织专项扶持基金,对于组织管理规范、研究成果突出、成果有转化价值和可行性的研究会给予一定奖励。同时,能否把民间文化研究组织凝聚起来,搭起枢纽型社会组织平台,让其从“各自为战”到“联合作战”,资源互通共享,避免重复研究,使其能够成为彰显无锡文化品牌、推动无锡社会发展的一股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