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年根·狮嵓字挟风霜古,鹤岭峰开翠黛秾

2020-05-26 18:09:44来源:世界王氏网

打印 字号: T|T


——寄语“三槐狮嵓文化文化研究会”成立之际
 
       江西万载“三槐狮嵓文化研究会”今天成立了,江西省文史研究会、宜春市王氏董事会、万载县民政局、万载县文广新旅局,万载王氏华公一脉8支后裔代表都到会祝贺。我感到无比的欣慰,作为华公的第28世孙,“狮嵓文化”的传承人之一,大家要我谈谈狮嵓文化,我讲三个方面。
  •     狮嵓文化的代表
  •     书法
     王氏华公祠堂前有一对石柱。上刻一联:狮嵓字挟风霜古,鹤岭峰开翠黛秾。“狮嵓字挟风霜古”大概就是讲“狮嵓”两字的古老,这两字以正楷书写,“大德二年春书”,即公元1298年。距今722年。1983年被万载县政府列为重点保护文物。已经考证为王氏“恪”所书。恪生于公元1269年,卒于公元1326年,为万载王姓始祖“华”之四世孙,曾担任过安徽潜山县“训导”(大概相当于县教育局局长),“恪”“课子孝亲”之余善长书法,“狮嵓两字为其手泽”。明代隆庆年间(公元1571年前后)万载知县徐一唯仰慕这两字,或临摹或拓印分发给他的亲戚友人,明崇祯年间万载知县韦明杰夸这两字“右军不胜”(右军指王羲之),可以显见“恪”的书法造诣。明代万载举人刘芳誉赋诗《狮岩》一首感慨人生:狮踞岩空迹尚留、书岩人去几春秋。世间事物消磨尽,惟有寒湾长对流。王氏祠堂前的石柱上刻有“狮嵓字挟风霜古,鹤岭峰开翠黛秾”的对联。足显“狮嵓”两字的分量。
  1. 思想
      “承先世一脉真使惟忠惟孝,教后人两条正路曰勤曰耕”。这幅对联或记载于“王氏族谱”中,或悬挂于“王氏宗祠”中,为元朝时万载王氏华公后裔“恪”所书写,距今已700余年,尽管很多姓氏的族谱或祠堂中都有类似的对联,而记载这么早,且由外姓人专门就此联作注解和点赞的,我还没有发现。联中“忠、孝、耕、读”四字尽显封建帝王统治思想和儒家治世经典,对农耕文化如此高度的概括,我只在近代人评价曾国藩哲学思想中才有所发现,殊不知我王氏族中先人早在700年前就已总结得出,荟萃于对联,置于祖庙中,警戒后人。不可谓祖先之睿智。难怪康熙年间万载举人辛联昌捧之为至理(有序为证)。这就是“恪”的农耕文化思想所在。

      二、几点疑问,几点思考
      “狮嵓”两字凿刻于陡峭的石壁之上,“忠、孝、耕、读”之联悬挂于祠堂之中。历经几百年沧桑巨变,这后面隐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作者为什么要刻在此处,而不刻在他处?“狮嵓”两字到底是什么意思,是地名,是作者托物言志的意境,还是作者“ 课子孝亲”之余的文化思想荟萃?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我查阅了一些地方志,那上面有“狮嵓王氏”“狮嵓人”,“九狮拜象”、“水搁凉亭”等字样。可以肯定岩刻之处曾经是一个古渡口,而且是附近仅有的一个渡口,嵓刻下面到底是不是驿道似乎也查找到了一些痕迹,明韦明杰就是从“紫盖”(本县高城奇枫境内的山)路过这里才发现“狮嵓”两字,从而推演出这里藏着“隐君子”(民间隐士)。我期待着未来更多的能人志士会查找到更多的文化痕迹。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探讨去研究去挖掘,这也许就是我们今天成立“三槐狮嵓文化研究会”的真正意义,狮嵓文化是我们王姓人的骄傲,发掘狮嵓文化,探索研究狮嵓文化,丰富地方文化更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我期待的一个梦想
      万载鹅峰南田“狮嵓”,有700多年前的岩刻书法,有700多年前的“忠、孝、耕、读”农耕文化思想,有“九狮拜象”、“水搁凉亭”的美丽传说,樟树林古木参天,锦江水清澈见底,王氏“华公祠”巍峨挺拔,当地风景云蒸霞蔚、山水钟灵。当有一日,我们迈步于古樟树林,或垂钓于锦江水,或逛游于祠堂前的庙会,或沉缅于祠堂中的那种庄严肃穆,或品味着那带有万载特色的美味佳肴,一幅流连忘返的乡村旅游图就展示在我们面前,都说要留住乡愁,这不就是令人无限向往的乡愁!这也许就是先人寄予的“鹤岭峰开翠黛秾”的意境吧!
我已年过天命之年了,把这种美景欣赏,把这种文化传承,把这种乡愁留住!这就是我期待的一个梦想!
 
 王年根
作于2020.5.2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