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这位福安烈士抗日殉国,缘何被日军悼念并载入史册?

2020-05-08 20:50:30来源: 今日福安

打印 字号: T|T
       王晋藩烈士照片,收录于日军第八十五联队史《军旗之下》,因印刷质量问题,以及原照片很可能为单寸照片,故而非常模糊。
 
       近日,网上微博上出现寻找王晋藩烈士家人的文章,特别是那封写于1939年的家书,满满的父爱,令人动容。
    
       据福安后巷金山王氏族谱记载,王晋汜(谱名),又名晋藩,1919年十一月十六日生于福安(一说1921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抗日救亡游击队,1939年与日军作战牺牲于富春江东沙洲即浙江富阳县境内,时年廿一岁(一说十八岁),1986年福安县志办派人进行调查,当时有个生还战友原中级军官民盟成员曾撰文纪念。
    
       王晋藩生于书香家庭,他爷爷王守诚,是清贡生,侯选直隶州同知。父亲王肇畯,清例贡生,又名景仁,其母亲是县内宾贤境清同知叶远香之女。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王晋藩祖父辈都是官宦之家。他的一个堂兄民国初年到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法学系博士生,任民国福安参议会副会长,另一堂兄也在民国政府任要职。
 
       王晋藩是家中长子,他大的弟弟叫晋渚(1921-1996),又名承宪,曾担任徐州中国矿业学院教授,原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六十年代曾参加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究,1993年出版《煤基合成燃料工艺学》,是个卓有贡献的化学家,妻子朱家珍原在吉林省教育学院任教。二弟王晋濡(1928-1993)也是徐州中国矿业学院教授。可见受家中书香之气的熏陶,家里大都是高级知识分子。
 
       据说王氏这一支民国期间在温州福安一带做药材生意,所以王晋藩在温州中学上学,至今仍可以找到一些记载,目前找到的资料大体如此,期待日后补充完整。(A键 整理)
 
       延伸阅读温州王长明先生文章:
 
收录在日军联队史中的王晋藩烈士家书与照片
 
       今年春节前,杭州的何明敏先生托我查找一位抗战烈士的史料。这位烈士名叫王晋藩,毕业于温州中学,1939年殉国于浙江富阳的东洲战斗。在此之前,我也曾数次帮助抗战烈士遗属查找史料,寻觅先辈足迹。但这一次有点特别,何明敏先生与王晋藩烈士没有亲属关系,他是一位抗战历史研究者,而他托我查找的缘起,则是因为他从日本史料中看到烈士的相关信息,更准确地说是:信息来自与烈士所在中国部队直接交战的日军联队战史。
       东洲保卫战纪念碑亭内景,富阳市政协1995年9月1日立,图片来源:金华新闻网。
 
       这部名为《军旗之下》的日军第二十二师团第八十五联队史,在记述了1939年的东洲岛战斗(日军称为长沙岛战斗)之后,附录了一篇该联队第三大队第九中队小队长桥爪辰男少尉的手记,他参加了本次战斗的第一线突击,其《手记》大标题为“哀悼青年军官王晋藩君之死”。在该《手记》的同页还附有王晋藩之父写给儿子家书的信封及内文之照片,以及王晋藩的照片。根据《手记》,信与照片是桥爪的部下在该岛第一线阵地内王烈士遗体上发现并带回来的。
信封正面文字为:
温州转富阳大源第四大队第十一中队
王晋藩先生启
福安王椷
 
        由此可见,此信是从福安寄出,经温州中转到富阳大源镇(位于东洲岛南岸)。根据史料记载,此时驻防此地是浙江省国民抗敌第一支队,王晋藩所在第四大队第十一中队,应当就是第一支队下属部队。在东洲保卫战前夕第一支队第四大队接替第三大队,负责东洲防务。
 
 
      家书全文如下:
     
      承韶吾儿:收阅昨接来函,知汝在富阳大源见习,皆获平安,予心深慰。刻家内皆得平善,无庸远念。惟汝母亲见汝年少远方见习,辛苦异常,更兼时局未定,无时无刻皆是忧虑于汝。切要体量父母爱汝之心,在外见习,千万见机而作,心中格外特别谨慎,诸事皆要思想进退,勿任意敏强,诸凡切要留心,以免疏忽之虑。天气严寒须要加衣,须要时常寄信安家勿误为要。耑此并询
    
       近佳
 
父字
古历十二月十八日
 
       可能正是这封文字简短,却情真意切的家书打动了日军小队长桥爪辰男。他的手记没有记述王晋藩的经历(恐怕他也无从获知),而是围绕着这封家书展开。他这样写道:“父亲王先生的信中,充满了对远离父母膝下,忍受异常辛苦在军中服役的王君的关爱,父母切切之情,何其珍贵!——正是时局不安定,天气趋向严寒的时候,要多穿衣服,保重身体。”
 
日军小队长:王晋藩“为悠久大义任务而献身,生死已被超越”
 
       日军第八十五联队第三大队第九中队桥爪辰男小队长,照片来源《军旗之下》。
 
 
 
东洲保卫战纪念碑亭全景,资料照片。
 
       由此,便不难理解桥爪辰男的感伤慨叹:“共同置身于战场,就生死存亡而言,无非时运。但当看到我部下从长沙岛战斗的第一线阵地内的王君遗体上带来的信和照片,虽然在决战的最高潮时,却偶尔也会从人类和生命中悲叹敌人的宿命”,“国家不同,偶然就分为敌我,我也和你一样是父母的情感寄托。忠臣出于纯情孝子之门!”
 
       王晋藩殉国时或尚未满18岁
 
       在初步对家书与《手记》做了分析之后,我开始着手寻找王晋藩的史料。因为疫情的缘故,到图书馆与档案馆查询史料的计划被推迟了两个月。其间,夏新天先生从温州中学1939年春初中毕业生名单(载于《温中百年》)中发现了王晋藩的名字。
 
       近日我到温州市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在1937年5月编印的《浙江省立温州中学同学录》中找到了王晋藩的信息。
 
       这份同学录证实王晋藩1937年5月为浙江省立温州中学初中部二年级秋季班乙组的学生(当时有一年分春、秋两季招收新生与毕业的制度安排),时年十六岁,籍贯为福建福安,通讯地址为温州本埠府学巷四十号。
 
       而1939年5月编印的《浙江省立温州中学同学录》则显示,王晋藩于这一年的1月从该校初中部春季班毕业,时年十七岁,其通讯地址为永嘉(温州)小南门福安同乡会。
 
 
东洲保卫战史料陈列馆,资料照片。
 
       烈士埋骨何处不得而知 期待能找到烈士亲属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王晋藩之父的那封家书写于古历十二月十八,即公历1939年2月7日,也就是说这封信发出后仅一个半月,他牵肠挂肚的爱子就为国捐躯了。那么,王晋藩殉国后,其遗骨安葬于何地,其父母有无得到噩耗,烈士遗骨最终有无归葬故里,以我目前所掌握的有限信息,尚不得而知。
       曾临时停放东洲保卫战烈士遗体的关帝庙旧址,本照片及以下三张照片均出自《东洲保卫战牺牲的数百将士长眠大源蒋家村》(《富阳日报》2013年6月6日)。
 
       根据2013年6月6日《富阳日报》的报道,此次东洲保卫战结束后,我方烈士的遗体或被掩埋于东洲江堤下,或被安葬于富阳大源镇蒋家村之高家墩,还有部分被亲人领回。在1970年代的造田运动中,这些烈士墓地被平毁改为农田或菜地,当时挖出了很多的人骨,被倒入附近的高家潭或大源溪。
 
      富阳方面已经于1995年修建了东洲保卫战纪念碑亭,并建立了东洲保卫战史料陈列馆,而当地村民则自发筹募资金为烈士树碑纪念。
 
       富阳大源镇蒋家村村民蒋雪谷和他募集资金所立的东洲保卫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东洲保卫战烈士埋骨地之一高家墩全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