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家錄:仙游天马山瓦简重见天日

2020-03-30 12:22:31来源:游心華 仙溪小记

打印 字号: T|T
     天马山瓦简重见天日│王家錄可能是仙游史上三一教的先驱者
天马山悬梯(游心華 摄影)
 
   惊蛰节气后,随同莆田市林龙江文化研究会诸同仁前往榜头镇天马山参观新近发掘的明万历年间的三教瓦简。所谓“瓦简”,是指在烧制的红砖或瓦片上书写文字。“简”,牒也。此次出土的瓦简共有10块,乃天马山开山仙师王家錄亲笔手书的三一教主林龙江“心法真传”,落款年代为“皇明万历乙卯(1615)岁季春穀旦”,距今刚好405年,书作者自称“三教辅教道人、开山仙师王家錄焚香九顿书”,末尾另有单独一简,行书“三教大明,万灵共护”8字,从成书年间及书写内容,可以看出这些瓦简足可称为天马山的镇山宝物。
 
 
 
经查证乾隆三十六年《仙游县志》,王家錄确有其人。“天马山在县东二十五里。明万历间诸生王家錄得秘授,遂与室人郑氏结岩于此。其孙为良忠和尚,继主是岩,拓胜景。”《仙游县志•卷之三•地舆志二•山川》另,“王家錄,字剑洲,邑诸生,性不喜尘氛。一日遇异人授以丹术,归即谢弟子员,挈其妻构阁于天马山而隐焉。”《仙游县志•卷四十五上•人物志十三•仙释》从这两则记载上可以看出,王家錄是仙游县志记载的有史以来第一位“三一教”代表人物,也是被官方认可唯一名列县志的三教名人。
另据1986年出版的《仙游古今》“云际危楼天马山”一文,证明王家錄乃榜头云庄人,逸士,系御史王回远代裔孙,明刑部郎中郑瑞星的女婿,偕妻子郑氏在天马山结庐隐居,拓景建寺。
《九鲤湖志》亦收录王家錄游九鲤湖诗一首:
蕊珠宫阙倚崆峒,暮霭攀跻鸟道通。
石涧骞螭晴带雨,岩峦伏虎夜生风。
人间华表归来迥,梦里邯郸悟后空。
沉醉湖中忘甲子,桃花乍落野花红。
 
王家錄缘何将 “林子心法”写在砖瓦上,从出土的第三块瓦简上可以看出他的良苦用心,“予绍午尼(林龙江)之宗,又恐生生世世,不负此道之任者,无所持循,故将所传心法列为九序笔于瓦简,藏诸名山,以俟后之豪杰焉”从中可以看出,王家錄是林子三一教的主要传道人,亦即林子亲传大弟子。王家錄大任在肩,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为了让林龙江创立的三教学说代代传承下去,他逃离世俗,毅然上山隐居,亲自将天马山辟为三教道场,潜心修学,教化世人。当然,有关王家錄的史料目前还不足,仍需继续发掘。目前,莆田市林龙江文化研究会一班才俊愿意担当这一重任。
天马山瀑布(资料图)
消息传出后,我曾就此请教莆田市林龙江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郑建标,他说:“从瓦简文字上看,王家録与卢文辉诸人同辈,应是教主林龙江先生的亲传弟子,才堪为“三教辅教”。这“辅教”二字,殊非常人所能担当。
 
相关阅读
天马山是仙游四大景之一(四大景即菜溪、麦斜、九鲤、天马),它耸立在榜头镇上昆村境内的木兰溪畔,因天马山主峰气势嵯峨,状如天马腾空,故以得名。
 
天马山有五峰七漈。五峰是天马、龟柱、双兔、天梯和海日。七漈是鼎湖、丹室、龙首、药槽、天门、天津和松关。其他景点还有聚仙桥、小玉桥、水云乡、童子岩、观音冈、笔架山和蝙蝠洞等。每处景致天然,各具风姿。
 
从山脚起,有小径蜿蜓而上,沿途涧壑交错,古木参天,回旋十里,处处有景。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鼎湖,由峭壁上一道飞流倾注而成。湖的一侧,有丹室龙首、双兔、峭壁四景,另一侧是崎岖小径,继续蜿蜓上伸。绕过绝壁,又是一段傍崖临涧,险峻陡直的石径,虽已铺上石阶,但拾级攀蹑,仍令人头晕目眩,大有登天之感。这就是有名的“天梯”。登上天梯,就到凌空飞架的聚仙桥。天马寺就座落在桥上不远的青松翠竹丛中。寺的西 侧,有一深潭,潭傍峭壁临空,上有飞泉奔泻,经多次跌宕而坠入潭中。这就是天津漈与水云乡。天津漈上有一峰突起,险峻逼人,黎明时站在山顶上,能观看到壮丽的日出奇景。这就是海日峰。
 
 
天马寺创建于明万历年间,系云庄王剑洲所创建。继王剑洲主持天马寺的是其孙良忠和尚,经他多次扩建,悉心经营,天马寺遂逐渐闻名。
 
天马寺院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破坏,只剩原寺上殿一座。文革然后经各方人士及侨胞捐资赞助,下殿已经修复。上殿正中有悬匾“秘诀延年”,是清代仙游县令杨卓廉手迹;另有两对楹联:入天出天游行自在,是马非马色相皆空。”系清光绪年间刘锦龙撰写,至今仍保存完整。殿上还有古炉一座。这三件文物被视为“天马镇寺之宝”。
 
1971年,下天马水库建成,湖光山色,交映生辉,又给天马山增添一处新景。1979年天马水电站建成后,入夜灯光点点,天马名山的景色,就越发瑰丽动人了。
1980年,天马山胜景,已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版《榜头镇志》第五篇“文教·名胜古迹文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