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三槐堂王氏家族派别录

2020-02-10 15:08:16来源:王思德 川黔王家大院

打印 字号: T|T
三槐堂王氏家族派别录
作者:王思德
三槐堂,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族群,出自于琅琊王的三槐堂。王导、王羲之的后裔有不少宗支世代自称为太原郡三槐堂。
 
1、浙江余杭仙宅界王氏
始祖王道,字彦洪,生卒不详,王巩曾孙,王倓长子,字彦洪。于宋靖康、建炎时扈驾南渡,因功赠爵余杭县开国男,居余杭仙宅界。配贾氏,生子四:资之、补之、辅之、翊之。
世系:王倓—王道(九世)—王资之—王元方—王权—王应田,王资之—王元吉—王机,王元明—王椿、王槐、王桂、王植,王椿—王应荣,王道—王补之—王元褒—王榆,王道—补之—王元彬—王梧、王棠,王道—王翊之—王元漠—王楹、王栋,王楹—王应华,
 
2、浙江上虞达溪虹桥王氏,
王道(九世)—王补之—王元龙—王松—王应良、王应茂。
《达溪虹桥王氏宗谱》(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云逵编撰,五册)载:始祖彦洪,初名道,以字行,宋代人。始迁祖补之(字佐卿)、辅之(字咎卿),南宋初自余杭蚻宅移居上达溪虹桥。
 
3、浙江余姚姚江秘图王氏:
始祖王季,1243-?,字应良,行万五,号质庵,元征士,宋末元初自上虞县达溪迁居余姚县城秘图山旁,王阳明为其十世孙。子四:子逊、子华、子俊、子秀。
世系:王綱—王彦达(十七世)—王與準—王英—王珉、王理、王琛、王瑜
 
4、浙江余姚四明上菁李家塔王氏。
始祖:王纲
始迁祖王怀,字居安,号静养,行春三十五。其父王豪自余姚县城迁居四明郡城(今宁波市)凉风冈。至明成化年间,王怀自凉风冈复迁四明乡上菁李家塔(今属鹿亭乡),号“孝义堂”。春三十五,讳怀,字居安,号养静。移居四明山上菁李家塔,自为始祖。子一:守孝。
今存民国二十五年(1936)三修本《四明上菁李家塔王氏宗谱》全四册,藏海宁市图书馆。此派王氏实为秘图王氏分支,宗谱内保存了大量有关王阳明的文献资料。
自七世起字派:守正承先业,贻谋裕后昆;忠孝传家远,诗书绍泽长;功德千秋在,渊源百世宗。
 
5、浙江姚江开元王氏
迁姚始祖王明三,元初自上海县十七都复迁余姚县开元乡八愣柱村(今属马渚镇),号“存本堂”。今存清光绪二十九(1903)一修本《姚江开元王氏宗谱》全四册,藏市文保所。
 
6、浙江孝义官人宅王氏
始迁祖:王俣。迁居余姚城东(穴湖一带)
宗谱名为《孝义官人宅王氏宗谱》
孝义,即孝义乡,旧时为余姚县周巷一带南北方向区域。
王俣长子:远。子:中立,自余姚城东迁居今萧山区所前镇三泉王村一带,分谱名《山阴天乐三泉王氏宗谱》。
王俣三子:逨,(余姚县志有载)。1974年,出土王逨墓志铭于丈亭梅溪南岙,现余姚文保所保存。分谱未见(丈亭镇省道附近王姓朋友有意者可寻查)。子:王中行。(余姚县志有载)
王俣四子:达,自城东迁孝义乡眉塘(原属低塘镇,现属朗霞街道),分谱名《孝义官人宅王氏宗谱》。(街道规划经本村路名有“三槐路”。)
从南宋初居余姚,近900年来,孝义王氏一支散发各地,1913年的谱记载居住地以现余慈两地为主,100年后散居各地者更多。(有现居或祖居以下地方王姓朋友,有意寻根者可加QQ群:77435868 )
 
7、浙江温州李浦王氏
李浦王氏始迁祖贞庵公,于南宋高宗建炎间(1127-1130),随高宗南渡,由汴京辗转到温州,居温州府城锦春里。明洪武元年(1368)王氏族人徙居李浦,又建家庙于雁泽桥之西;至元末明初,浙东爆发方国珍起义,一度割据浙东,王家田产被没收,家藏御翰书丹遭此劫难,荡然无存,仅谱牒隐藏起来才逃此劫,记载起自二十一世祖吉公,断于六十七世祖侹、健二公,总计四十六世,一百零八人,其中公侯将相达三分之二,王氏家族显赫辉煌千古流芳。明朝的乐清名流侯一元在《永嘉李浦王氏宗谱序》中称“李浦王氏者,世族之冠。”
据宋修《李浦王氏家谱》载:
李浦王氏,其先祖讳倓,文正公(即王旦)五世孙,在宋钦宗时从驾南渡,徙居温州”。据载,王巩生有子六,次子琦,官魏县令,赠太常寺少卿,配曾氏封恭人,生子倓,字伯行,号贞庵,世居河南开封新里乡大边村,宋靖康间金寇逼京城,从高宗南渡由卞梁(今河南开封市)迁至温州城南锦春里而居,诰赠参议大夫兼朝议大夫,赠少卿,生于宋治平乙已(1065)三月十五日,卒绍兴丁已(1137)六月初十日,卒葬吹台山,后改扦五都凤岙之源,配边氏封三品太淑人,子二:彦洪、彦觉。彦洪,字毅斋,宋进士,授参议大夫兼朝议大夫,诰赠少师,迁杭州余杭县仙泽界,后裔兴盛;彦觉,字良规,号任斋,生于宋元佑己已年(1089)。卒绍兴乙亥(1155),登政和进士,授淮南参议大夫,配章氏诰命淑人,宋室南渡保守宸翰图书于颠沛流离之际,律籍不至于毁没,也不失他之功劳。坟附葬先莹右侧,生子二:详、诰。详,字沅之,号约轩,宋乡举授宣教郎,生于宣和辛丑(1121),卒于淳熙甲辰(1184),自温州城南锦春里转迁永嘉场三都九甲陈宅巷(今永强区永兴镇沙园村)。配蒋氏生子柏。柏,字惟贞,号植槐,生宋绍兴王申(1152),卒于嘉定甲戍(1214),自陈宅巷居李埔(今永强区九甲乡李埔村),即称为著名的“李浦王氏”,配陈氏生子肃。肃字民望,配林氏,任氏,生子元,元生仁,仁字寿天,号云叟,元朝召为提举不受,后明太祖御极,以“贤良方正”授为福建汀洲提举,原配林氏诰命宜人、继配邱氏,子二:德佑、德禧。
德佑,字原吉,号一难,明永乐二年(1404)授广东廉洲府通判,配余氏,生子二女一:汶善,汶玉,汶玉配方氏生宝陆,由三都九甲陈宅巷赘居三都上璜,配黄氏生于善,国学生,娶陈氏生子五:文信、文圭、文征、文献、文贤;分仁、义、礼、智、信五房;文圭配潘氏生子四:永志、永成、永因、永勤;永勤过继文献为嗣,子汉顺,孙伯滔迁苍南宜山王街头为始祖。
永志字承斋,谱载他:“度量宽宏,富而好礼,因应召粟济,例授八品员外郎”,娶曹氏生:汉鹏、汉积;汉鹏原配胡氏、继配余氏,子五:伯锐、伯仁、伯川、伯钟、伯五;伯锐,国学生,号西湖博士,配金氏生子二:国治、国胜;国胜配吴氏:德威、德严、德魏;德威配林氏生舜超,迁平阳麻步东坑,娶陈氏生子邦奠,转迁泰顺三溪口为始祖。
德严,一名朝字台卿、号象山,原配张氏、继配朱氏,生子二:另子不详、子舜召,一名孙孟字升之,配林氏瓦棺葬平阳二十都东坑三角岩下,生子四:邦玉等;邦玉迁平阳麻步东坑开基始祖。
德魏生舜诏传子二,邦承、口;邦承迁平阳鳌江塘川石佛山为始祖,属东坑王氏。
智房文贤,配周氏生子四:永布、永豪、永杰、永镐;永豪字肇基,号开心,配赵氏生子三:绍明、绍信、口;绍明,讳迁字卓群,号再生,配许氏生子二:益山、益岳;益岳自永嘉场四甲烟墩徙平邑北港(麻步)西岙为始祖。属东坑王氏。
绍信,原名存信,字单照,号成立,配宋氏,生子益生,益生——仰轩——德棋——子大——家英——元发;元发名希发,自永嘉场四甲烟墩徙平邑北港河边为始祖。属东坑王氏。其世表如下:
德禧,字原宏,号二难,为千夫长,配陈氏生文燠、文俊;文燠,明正德十四年诰赠礼部左侍郎,配张氏,诰赠三品淑人,生子三,继配史氏生子二,共子五:訚、廪、敬、臻、祚,谱载:“文燠子五孙二十有五,曾孙七十四,玄孙一百六十五人”。次子廪字怡阜,号诚庵,别号自乐,生于明永乐丙戍(1406),卒于成化甲午(1474),配鲍氏生子四:嗣、捷、彬、旬。嗣字良泰号顺斋,生于明正统丙辰(1436),卒弘治壬戍(1502),配林氏、继配叶氏生子三:寅、畏、超;畏字景威,一字伟生,生成化丙戍(1466),配邹氏生子嘉吉,嘉吉于明朝嘉靖间自永嘉南门外李埔迁居瑞安三十六都(今瑞安大南乡蛟池)为始祖。生子四:存礼、存序、存国、存吴,为四房王氏。存序,配陈氏生子二:廷周、廷远;廷远传启孟,启孟配郑氏生子三:文曽、文鲁、文定;文鲁迁徙平阳腾蛟龙尾乡林坑村为开基始祖,生子三:子信、子龙、子鼎,子信,讳世童(1652—1733),配朱氏,子移居梅源乡章公尖为族。
存国配郑氏生廷全、廷孝二子;廷全生启宋;启宋生华生;廷全于万历十年(1582)携妻子自蛟池迁水头大片园,因明季兵乱携孙华生寓于金奥。华生字庆祝,配魏氏子二:达卿、光明;达卿字光耀,配郑氏自金奥徙腾蛟龙尾乡林坑;长子得锡转迁腾蛟镇北山溪心、次子得远析居林坑。统称“溪心王氏”。
文燠季子王祚,字怡远,号梅干,弘治九年(1496)敕封翰林院编修,正德十四年(1519)诰赠南京国子监祭酒,越二年诰赠通议大夫、礼部左侍郎,配朱氏,诰赠二品太夫人,生子四女一:珵、佩、瓒、琉;三子王瓒字思献(1462—1524),号瓯滨,谥文定,传见《温州市志》,明弘治九年(1496)科榜眼,为翰林院编修,充侍讲经筵,历事三帝,四典春科,两监祭酒,持节封玉山王,赐一品服。门人数千。尝纂修《大明会典•泰陵实录》,以文名重天下,赠礼部尚书,后裔号曰“榜眼王”。明万历《温州府志》将他列入名臣传,传颂至今。配应氏,诰赠特恩一品夫人,墓在五都凤岙祖莹右侧。生子四女五,长子侹,字伟立,以父荫历官南京工部营缮司郎中,生平倜傥,博洽诸书;次健,光禄少卿,别有传。
季子王琉,字思秀号溪滨,生明天顺甲申(1464),卒嘉靖乙未(1535),配郑氏生子三女二:传、幸、佐;幸字成,号一泉,生弘治辛酉(1501),卒万历庚子(1600),奉例授八品冠带,原配项氏生子四、继配郑氏生子一女二:嘉运、嘉遇、嘉选、嘉遂、嘉逊;嘉逊字必业,号海潜,配李氏生子二:凤金、凤舞;凤金字应坚,号足亭,生明万历癸酉(1573),卒清顺治甲申(1644),配张氏生子四:朝仪、朝试、朝谔、朝;朝仪迁平阳鳌江镇蓝田为开基始祖。
 
8、浙江温州李浦峧里王氏
《峧里王氏》谱载:先世倓二子:长道、次随。随,一名彦觉,随官淮南参议,南渡居山阴。生二子,起文、錬文。
《峧里王氏》谱附记錬文子元蒙。元蒙子核,元兵入临安殉节;錬文兄起文子元稼,始以教授居上虞达溪。元稼子荫。荫子思华,亦居峧里。思华子质甫,生三子,良用、良知、良能;考《姚江王氏宗谱》,谱载,錬文字沅之,复字世卿,宋宣教郎,由项里徙居潞庄之峧里。子一,元蒙。
 
9、浙江绍兴光相桥王氏
始迁:明赠新建伯王华,字海日,由余姚秘图山迁府城光相桥(今属城西镇)。
先世  王奇二子,倓、作。倓二子,道、随。道四子,资之、补之、辅之、翊之。补之三子,元龙、元明、元褒。元龙子松。松二子,应良、应茂。应良四子,逊之、华之、俊之、秀之。俊二子,士元、士贞。士元三子,纲、纪、维。纲四子,彦达、彦中、彦广、彦文。彦达四子,与准、与本、与实、与朋。与准三子,英、杰、昌。杰二子,伦、灿。伦三子,荣、华、袞。华三子,守仁、守俭、守文。
附记:考《姚江王氏宗谱》,倓子道一,名彦洪,南渡居余杭仙宅界。子补之,家上虞达溪。补之曾孙应良,由达溪迁余姚秘图山,为余姚之祖。传至华,由余姚迁居府城山阴县光相坊。
 
10、浙江瑞安市金鸡山西寮王氏
西寮王氏始于明末清初王秉显公,至瑞邑四十八都董坑,入赘叶家。生元喜、元彩。元彩生子明德,明德公迁居西寮,是为西寮一世祖,坟在坑底。
宋绍兴年间由东瓯丁腰避居贵山的始祖为王奇。王奇的上源却没有记录在册。
 
11、浙江暨阳柳堰王氏宗谱 [12卷]
《暨阳柳堰王氏宗谱》(12卷,王贞总籑,三槐堂藏,民国9[1920]重修.12册)上海图书馆收藏。
余姚祖:王彦洪.
迁暨始祖:(元明之际)王郡,行万四,字汝县,号越岩.
散居地:浙江省诸暨县等地。
 
12、浙江舟山小柯梅王氏
太原郡,孝友堂
修订于1985年5月的《小柯梅孝友堂王氏总宗谱》谱载:王氏祖籍山西太原郡,系余姚龙泉山分支。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由“守夫”两世代五房公迁居定海白泉庄小柯梅,奉讳万四公为始祖,从天启元年至今已有388年历史。清初被遣,康熙年间展复后,第五代“茂”字辈祖先复回故里。王氏孝友堂共分五大房:大房、第二房、第三房、第四房、第五房,主要聚居在小柯梅、贺二房、庄前、林家岙、塘夹岙、小支等白泉镇内,还分布在我市的北蝉、干(石览)、沈家门、朱家尖、东极、长涂以及嘉善、嘉兴、上海、福建等省内外及境外。
该宗谱由王尚进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始修,第十三代宗长王正惠命委王顺奎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重修,王长根于1985年重新整理,成现谱。
宗谱中还记载:万四府君,子孙王华,明成化年间,辛丑科状元。本族第二房祖先王守仁,明朝正德二年兵部主事;正德四年,疏救戴铣,下狱廷杖,后谪贵州龙场驿丞。
现小柯梅王氏子孙,“顺信恩奕世富德”7代同村,目前已传至第21代。
字派:万子守,夫茂尚良,文嘉士忠,理正言顺,信恩奕世,富德宏隆,安邦定国,名位必崇,作善迎祥,开业元功,以孝行道,大成亨通,荣光毓秀,瑞庆联同,有志于学,乃可敦伦,祖述宪章,载芳恒春,克绍康济,驭贵秉钧,五福裕后,式绪维新。
 
13、浙江东阳画溪王氏
郡名:太原,
堂名:三槐。
始祖:王望,字朝仰
据画溪王氏宗谱谱载:始祖名字王望,字朝仰,生于宋干德三年(965)三月十八日子时。父讳名安,字安国,生卒缺,生5子:长望、次庆,居永康;三元,居新昌;四绪、居福州;幼绍、居台州。宋时授宣义节度使迁洪州(今南昌),统制兵马,移抚于婺(金华),卒于王事。王望因父勋补授监军、庐墓而家于画溪,是画溪王氏(今王坎头)之始祖,至南宋间九世孙居之,号东山居士,以明经登免解进土,仕庐陵县永和镇监税,生三于:如旋、如金、如兰,分为天、地、人三房。后裔子孙分居永康、新昌、福州、福鼎、台州宁海、庐陵、淮安、常熟、黄岩、缙云、武义、嵊县、建德、仙居、金华、衢州、浦江、富阳、桐庐、兰溪、上虞、杭州以及江西景德镇等20名个县(市)。王坎头村现为6个自然村,为东阳王姓最大的集聚地。
 
14、浙江东阳玉山南里大王村王氏
经王春德、王永泉介绍,本支王氏为太原郡三槐堂王氏。但考查他们的宗谱则不然,是为琅琊王羲之之后,历代口头传承和宗谱记载不一致。问他们为什么会不一致,王春德说:我们历来都是叫太原郡的。家具上,行灯上都号太原郡的。凡从南里王氏分支的侯庄,厚里、十里头、石马、下石塘等多个村都坚持自己是太原郡或三槐堂的后裔。
南里王氏宗谱记载,外纪世系中王羲之第三世孙王淮,由进士至左丞相(晋朝时我国未有进士科考制,王淮仕左丞相也无据可考),五世孙熊之,南北朝齐时进士(南北朝齐时未有进士科考制)。授江南刺史,建连豸通儒二坊,宅建东阳南街棋盘头,其子王昱任丽水县令,昱子诚,因隋开皇九年东阳废县徙居玉峰南里(大王村)。诚二世孙恭授青田县令,以家回禄(火灾)居青田界牌紫坑(是个大山区)。恭二世孙明,自青田紫坑界牌迁居东阳南里(也是个山区)。明生于唐永泰元年(765),生二子(侯庄谱为三子)。次子康迁天台大田,自七世开始,后商祈居江苏常熟(系王霆十一世孙锬),浙江永康、嵊县、天台西张,温州双门里和瑞安、新昌、仙居、缙云、金华、黄岩、丽水景宁和东阳本地的石马、六石王村、盘溪、八字墙、侯庄、画溪、琼溪厚里、石塘等40余个自然村。
 
15、浙江东阳桐川王氏
谱载自越之会稽迁天台,由天台迁东阳玉山南里,为太原郡三槐王氏。
 
16、浙江东阳三星东阳大垅山天台王氏
谱载,载明盘溪(十里头)王氏的始祖电三公不是从玉峰南里迁居,而是从天台县的下王迁居的,与桐川谱记载相一致。
 
17、浙江省衢州市游县横山镇天池村王氏
宋金战火频仍之时,有一支“三槐”王氏卜居于游县横山镇天池村以避乱。天池村有国家级文保单位“三槐堂”,其上厅、中厅、下厅分别坐落在新宅、儒大门、下店3个自然村,系明代万历年间的遗存。“三槐堂”是王氏族人的一个堂号,天池村约有2800人口,其中王氏人口即达千人,属太原郡。
 
18、浙江诸暨市阮市镇-山下湖镇王氏
《赴浙江诸暨王氏宗谱调查记》(王福华、王祖锡2010-2-8):阮市镇的阮市村,山下湖镇的山下湖村,桐子山村和祥头村。这四个村的老年人,除了记住祖辈是属于太原郡和三槐堂,其他什么都不知道。
《暨阳泰北王氏宗谱》(1-4卷,共一册,约400页左右,宗谱修于民国二十一年)。该普虽称泰北王氏,但修谱则以村自立,始迁祖来自山阴(今绍兴城),讳混,官至江东正将军,为暨阳泰北王氏之始祖,王混上源为宋初王佑后裔,混六世孙显宗公幼子电发遭宋季之乱隐于泰北逃老湾,立基于上宅口,遂蕃衍发族于暨阳各派皆混公之裔矣。
 
19、浙江暨阳王氏
《暨阳王氏宗谱》载:
受姓祖:晋,字子乔.周灵王太子.
始祖:王宗敬.
南渡始祖: (宋) 王彦洪.
暨阳始祖:(元) 王郡,行万四,字汝县,号越岩.
散居地:浙江省诸暨县等地.
 
20、浙江东阳湖沧王氏
湖沧王氏是三槐堂世系王佑长子王懿的一支后裔望族。
始祖王显,行启一府君,与叔父王雍宦居浙东天台,后王显又分居湖沧里,繁衍至今已有950多年,34代,曾先后19次续修谱牒。而且与当地的上潢王氏同属三槐堂,但上潢王氏世祖王爚(宋平章知事)为王旭曾孙,行绳八府君。两支王氏固本同源。
 
21、浙江东阳上潢王氏
始祖:[宋]王璇
始迁祖:[元]王端翁
始祖璇,北宋时居剡之长潭。始迁祖端翁,元至正间自剡迁居东阳凤山上潢。
上潢王氏系太原世系三槐堂王旭后裔,宋平章修齐公爚(信国公)之曾孙王端翁(绳八)于元朝至正年间为避台寇由新昌长潭徙东阳凤山之麓,即上潢。繁衍至今成为东阳八大姓之一。该支王氏由福五首创宗谱。并以端翁之邻居鹿皮子陈樵的叙文为首序,已有14序。
系姓始祖:(周)姬晋,字子乔.周灵王太子.因谏言被废,其子宗敬公改姬姓为王姓.
前纪始祖:(唐)王福畴,字彦瑛.任江南浙西道杭州钱塘县.生一子:王言.
上潢鼻祖(1世):(北宋)王璇,字齐政,号玉衡,行衍五.旦公幼子.居剡之长潭.生四子:王征;王徽;王彻;王微.
上潢始迁祖(9世)):(南宋)王端翁,字建中,行绳八,号寿亭.徽公裔.访胜卜筑凤山上潢.生二子:王大经;王大纶.
上房祖(10世):(元)王大经,字秉常,行兴二.生四子:王元;王亨;王利;王贞.
下房祖(10世):王大纶,字秉中,行兴三.生一子:王干.
下房田畈始迁祖(13世):(元)王原寿,字伯龄,行寿一.生四子:王文仁;王文仪;王文忠;王文显.
下房塘头始迁祖(13世):王原真,字伯诚,行寿九.生二子:王文礼;王文知.
上房南房支祖(13世):王永俊,字伯杰,行寿廿七,号双溪渔叟.生五子:王文斆;王文敌;王文敏;王文赦;王文敷.
上房北房支祖(13世):王永徽,字伯林,行寿卅七.生五子:王文初;王文绮;王文良;王文绍;王文玘.
南长房祖(14世):(明)王文斆,字伯林,行祯十二.生三子:王仕堂;王仕豹;王仕升.
南二房祖(14世):王文敌,字天彩,号潜斋,行祯十七.生七子:王仕玉;王仕金;王仕环;王仕宁;王仕奎;王仕琼;王仕魁.
南三房祖(14世):王文敏,字天质,行祯二十.生三子:王仕银;王仕舜;王仕彩.
南四房祖(14世):王文赦,字天锡,号节庵,行祯廿四.生三子:王仕深;王仕昉;王仕弁.
南五房祖(14世):王文敷,字天显,号介庵,行祯廿五.生二子:王仕昶;王仕格.
塘里支祖(14世):王文显,字叔恺,行祯十六,号爱菊.由田畈创业塘里.生十子:王仕育;王仕帏;王仕泌;王仕森;王仕完;王仕琼;王仕瑞;王仕彰;王仕宝;王文棣.
西楼支祖(15世):(明)王仕金,字朝良,号聚珍,行祥廿一.生五子:王廷枢;王廷钰;王廷楷;王廷业;王廷荣.
下范堂楼下支祖(15世):王仕宁,字朝安,号乐耕处士,行祥四八.生二子:王廷文;王廷本.
下范堂前台门支祖(15世):王仕奎,字朝瑞,行祥五一.生四子:王廷蒙;王廷需;王廷鼎;王廷佩.
下范堂后台门支祖(15世):王仕琼,字朝贵,行祥五七.生六子:王廷权;王廷谏;王廷相;王廷诇;王廷焘;王廷默.
上东园支祖(15世):王仕银,字朝玉,行祥廿五.生四子:王廷俦;王廷儒;王廷逢;王廷春.
东溪支祖(15世):王仕彩,字朝文,行祥四四,号东溪居士.生四子:王廷佥;王廷傅;王廷勉;王廷准.
下东园支祖(16世):(明)王廷准,字绳之,行仁百廿六.生四子:王郢;王邴;王鄮;王御.
王户口支祖(17世):(明)王川,字见道,又字孝祖,号绳庵,行义卅七.生三子:王思明(致房祖);王思显(中房祖);王思诚(和房祖).
涧溪始迁祖(19世):(明)王宗伦,字惟圣,号世圣,行智四.思明公长子.生四子:王立功(天房祖);王立贤;王立相(地房祖);王立墀(人房祖).
发湖田支祖(20世):(明)王允宜,字符时,号旭明,行文百三九.南四房派下.仁四十公裔.生四子:王重祯;王重祥;王重瑞;王重廉.
发锦坊支祖(21世):(清)王邦锐,行义三七九.南四房派下.仁八九公裔.生三子:王忠标;王忠榛;王忠棣.
发扬大湖支祖(22世):(清)王忠缵,字珽生,行忠四六八.南四房派下.生一子:王希高.
排行:衍康宁百千孟万亿仪绳兴胜福寿禛祥仁义礼智文行忠信.
新增排行(24世起):英俊光先献庆元清肃雍恺烈圣德亨延苏才盛聚程道昭明.
新增命名字(24世起):嘉茂贤良(钦衍)学正端方兆人大启祖世洪昌国能成立家永安康.
散居地:浙江省东阳市等地。
 
22、浙江昆山王氏
太原郡三槐堂
始祖:王旭
据《王氏世谱》,昆山王氏的肇基始祖王玄,为三槐王氏显祖王祜之孙、王旭之子、王旦之侄。王玄,字吉夫,于宋真司时跟随伯父王旦到苏州做官,后遂留居吴地,落籍江苏昆山,世称称昆山王氏。
昆山王氏开基祖王玄生二子:彝、制。
王制生一子申。
王申生二子:僖、亿。长子王僖,字康国,居太学有名声,乡人称为王学正;次子王亿,亦乐道好善之士,且教子有方,能成大器。
王亿妻史氏,封令人,生三子:莒、葆、万。
王葆娶妻许氏、张氏、庄氏,共生二子:长子王嘉言,右修职郎,生子王绍祥、王广孙;次子王嘉宾,右迪功郎兼监潭州南岳庙,生子绍科,绍科子名尚质。
昆山王氏自始祖王玄由三槐王氏析出,立基于昆山,至第十四代王复,始欲修谱而未果。至第十七世孙王同祖,草创王氏世谱世系,再到第二十代孙王在公时,才最终编撰完成第一部昆山《王氏世谱》,时已在明朝末年。到清代以后,又多次重版和新修《续王氏世谱》行世。
 
23、浙江暨阳柳堰王氏
受姓祖:晋,字子乔,周灵王太子.世居瑯琊.
余姚祖:王彦洪(王道)
迁暨始祖:(元明之际)王郡,行万四,字汝县,号越巖。
 
24、浙江绍兴山阴天乐三泉王氏
王氏家族由始祖从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进士兵部员外郎道立公,从余姚秘图山迁山阴天乐乡永义里(号为三泉王),我族与山里王三世分支以来迄今已有八百八十年历史。本族于明朝景泰五年(一四五四年)修第一部家谱始到光绪三十年(一九O四年)修第六部家谱至,已有一O八年之久。
《山阴天乐三泉王氏宗谱》(八卷)(清)王寿松等纂修  清光绪30年(1904), 木活字本。
 
25、浙江绍兴林头王氏
始迁:王惟杓,行惠一,在宋元之际始居会稽翠山湾,亦称翠环,因赘於山阴萧家溇,遂家焉。溇在林头之东北,今属东合北乡。
先世:出唐黎阳令王言。后世居渭南。言子徹。徹子祜,居汴城,植槐於庭,遂为三槐王氏。祜次子旦。旦第三子素。素第四子巩。巩长子时。时生三子,颜、华、然。华生三子,性、度、志。然字季辉,绍兴初提举浙东常平茶盐事,家会稽之五云,无子,继兄华之幼子志为嗣。志又无子,继性第三子道卿为后。性字以仁,宋建炎戊申别院省元,南渡居萧山苎萝村。道卿生二子,长穼,居攒宫车辖院。次子垲高,字东岳,居五云。垲高生四子,湦、漻、溆、沦。湦子栻。栻子熊。熊子彦禧。彦禧子惟杓。
王国栋《修谱辨异》载:三槐王氏,系出琅邪,唐黎阳令讳言者,避难居大名,隐其宗望,其后文正公封望太原,故晋公文集仍称琅邪人。然太原琅邪。其先本属一族。
 
129、浙江绍兴五云王氏
始迁:王然,宋绍兴初官浙东提举,致仕居会稽之五云乡。
先世:谱载,为晋右军将军会籍内史王羲之之后。宋南渡时有名奇者,太师尚书令文正公旦之曾孙也,始居杭州,而其后不详。文正有兄名溥,然为溥六世孙。
谱载:厚无子,继弟巩长子奇为嗣。奇二子,长倓,次作。巩长子奇,继兄厚后次时、三由、四臯。又据《林头谱》,巩子时,生三子,长颜、次然、三华。然字季辉,绍兴初提举浙东常平茶盐事,家会稽之五云,与此谱所载均有参差。绍兴王氏,以此宗为最多,特详记於首,可以备考。
 
26、浙江绍兴黄湾王氏
始迁:宋绍兴壬子进士、兵部员外郎王适,字道一(一作道立),居山阴天乐乡之黄湾(今属所前东乡)。
 
先世:王祜生四子,懿、旦、旭、勉。旦第三子素。素第七子凝。凝生鼎。鼎长子观。观生三子,长适、次迥、三逾。
附记:据《林头王氏谱》,以其世代具有系统故也。其别自有谱者,亦采及之,以资参证。按,王湾王氏别有宗谱,民国十六年王慎斋修,其所载先世名号皆本於《三泉王氏谱》,与此谱小异,参看下“山前王氏”;又“黄湾”作“王湾”,当是沿讹。
 
27、浙江武义太原三槐王氏
堂号:振趾堂
始迁祖:【明】王实
简介:始迁祖实,明初自缙云丹址迁居武义太平乡上王店。
 
28、浙江缙云王氏
浙江缙云王氏均出姬姓,以太原为郡望,系周灵王太子晋之后。王氏多称三槐,各支系分别是:宅塘、箬川、黄龙、方溪、东门、雪峰、龙津、余溪、贞溪(姓王)、后塘、寮车头、丹址、上前、县邑、东渡桥头、金弄、黄坛,共十七个宗族。
1)宅塘王氏:
王旦三子王素后裔,素子成生王度、王广。王度长子王丰,字和仲,仕奉议大夫,从高宗南渡,遂居杭州。王丰生二子,长子王珉(1117~1177)字烈文,尚淮阳公主,即驸马,赠晋阳侯,年老致仕,因次弟王琅(字华文)任处州佥判,前往探访。途经胡陈,乐其山水盘郁,携世系及高祖素公御书、敕赞、容像等卜居于泽塘。又据五云城东《王氏宗谱》载:王素五世孙王渊,从胡陈迁十都王山头,又迁金弄。
2)箬川王氏
堂号:仁本堂
属三槐王氏,王旦三子王素后裔,王素之子王巩,河南密县《泰康王氏族谱》记载:王琠之父为王巩。王琠官瑞安县令,琠子为宋忠烈侯王达。
字派:福寿康宁,聪明睿智;温良俭让,元亨利贞;文行忠信,恭宽敏惠;一诚上达,诗礼传家。
3)方溪王氏
南宋初,宁波墨沼(奉化南浦)王冲,迁居缙云十四都八迭岭方溪,迄今已历33世,1996年全村王氏230余人。
4)东门王氏
南宋时,丽水□滩王贤,字君才,买基于城东窪尊山下,后九世迁溪汙,练溪、十世迁塘川、十三世迁东雅宅、白陇王宅、十四世迁鱼川、十八世迁苍山、后又一支迁塘川。
5)雪峰王氏
两宋之交,丽水口滩王雍长子王坪,其子王培书,从丽水迁温州。越九世王德荣从温州迁福建上杭。清康熙五年(1666),王德荣十二世孙王兆文从上杭迁缙云雪峰。科举时代,王氏有进士三人:王敦礼、王佐、王贯夫,均为宋代人。辟举十四人:王昌龄、王亶、王桂,宋代人;王释、王均叙,元代人;王埌、王泽民、王道瑾、王源、王文振、王俊、王文瑶,明代人;王树萱,清代人。自宋至清,王氏有品的官员近五十人。
6)丹址王氏
始迁祖:王仁甫。由宜平浐滩宦游到丹址.
字派:明盛益进,昌荣正远。康俊英芳,茂仁保安。淳存信礼,乐文章敦。恭慈顺恺,悌祯祥光。前裕启福。寿温良
 
29、浙江省金华永康王氏
千百年来,永康王氏族人都以世出“王家”,郡望“太原”,堂号“三槐”而自豪。主要分布于象珠镇、古丽镇、石柱镇、唐先镇、花街镇、清溪镇、桥下镇、胡库镇、新楼乡、八字墙乡和童宅乡。是全市14个万人以上大姓之一。可分罗川王氏、上市王氏、西街王氏、皇华坊王氏、大塘王王氏、王慈溪王氏、樟塔塘王氏、金杜王氏、橙川王氏、下徐王氏、岩渡里王氏、胡宅塘王氏、王南山王氏、青塘王氏、高川王氏等。
1)罗川王氏
南宋时,江苏溧阳王介的孙子、乾行1王枞任金华郡侯,仁慈政,谦恭礼贤,秩满任迁,因士民攀辕壅道,车驾不行。以金华风俗淳厚,遂辞官谢职卜居兰溪门外花锦地。始行1王发,字景超,在宋绍兴后期(1156~1161)卜居永康县前,始行2王登(字景升),任永康县尉,秩满,约于宋乾道年间(1165~1173)留居永康罗川。遂为罗川王氏始祖。
字派:乾元资始,精诚谦冲。宽居学聚,利达亨通。仁圣义萃,齐治道同。金枝华胄,玉叶繁龙。教明德立,炳耀辟雍。声蜚翰苑,禄位臻隆。兰桂云仍,敦睦成风。凤台麟阁,世眷天宠"。
罗川王氏,初居罗川,后析居县城道堂(正一道院)边、下王大处、炉村、西卢、大司巷、沿城、衙后巷(桃花巷)、下店午、学前、学西、葛塘山、葛塘下、河南、大路、高岭、杏花村等地。
祖居地:罗川——属古丽镇。始祖为姓行2王登,字景升,任永康县尉,秩满,于宋乾道年间(1165~1173)从金华兰溪门外花锦地迁此。
2)上市王氏
据《王氏宗谱》,晋始祖王导居山东琅琊临沂,后南渡居婺州。至王基迁永康上市,尔后析居睦坦(木坦)、外木坦、花楼、东库等地。
祖居地:上市——属古丽镇。始祖为王基,自婺州(金华)迁居永康上市。
聚居地:木坦——属舟山镇。始祖为王谟,原居永康上市。因厌市井之哗喧,喜山川之钟秀,于宋淳熙年间(1174~1189)徙居于此,称坦川。数传,子孙繁衍成18家,散居村周,相处和睦,遂名睦坦(木坦)。外木坦——属舟山镇。始祖与木坦相同。原居木坦的部分村民迁村口外卜居,称外睦坦(外木坦)。花楼——属舟山镇。东库——属古丽镇。从上市迁此。
3)西街王氏
宋嘉熙二年进士王翰,字宣之,居苏州阊门。其子王道(元行10),字济时,官丽水县丞,王道次子范行2王福,随父任。宋末元初随父弃官归,道经永康,乐其风土,就姻黄园。元至元间从丽水转徙永康县城西街,尔后分良、弘、惟、则、礼5派。析居潢洋、大坑、象珠、柳墅、王溪田(溪田)、庄口畈、茹录畈、横山下、宅树下、新亭、双锦、仁坛以及武义王山头、东阳大益塘、金华文教坊乃至杭州、苏州、云南、广东、山东等地。
字派:范隆贤,成原春,惟安洪熙奇,俊杰应鸣时,禄位从善积,名寿惠迪贻。似续崇宗道,蕃衍际昌期。华国文章丽,传家诗礼宜。福全荣紫诰,才伟晋丹墀。经纶赞化育,社稷仰承持。谟猷当世树,理学后人师。渊源诚盛大,遐迩著型仪。永远庆兴发,富贵笃伦彝,高厚乾坤戴,升恒日月齐。
祖居地:西街——属古丽镇。始祖范行2王福(1263~1319),字天锡。从范行2至春行8,这6个行辈祖先,卒后多数葬后清园(今永二中操场)。唯原行2把父母安葬于城北10公里的石中山(大坑)。
4)皇华坊王氏
据《皇华坊迁居南园王氏宗谱》,始祖王良荣(1394~?),约在明永乐年间(1403~1413)居于此。尔后析居王染店、南园、亭塘、二都包龙(放生塘)、南园夏山、南园上田畈、杨塘岸等地。
祖居地:皇华坊——属古丽镇。始祖为王良荣,明永乐年间迁此。
5)金杜王氏
据《双溪王氏崇谱》载,王氏上祖南宋淳熙间抱道不仕,从婺源来游金华,上居于婺。始祖为悌行46王日远,字届初,系王穗的次子。明代从金华迁居永康承训乡金杜。后析居各地。字行次序为:"孝悌忠贞,聪明睿智,宽裕温厚,发强刚毅。斋庄中正,文理密察。………"
祖居地:金 杜——属八字墙乡。始祖为悌行46王日远,明代从金华迁此。
6)橙川王氏
始祖千行8王惟尧(953~?),字天民,约于宋建隆初年(960~962),自会稽与同志来游方岩,顾盼橙峰山水环秀,遂卜居橙川(橙里王)。尔后析居上王等地。
祖居地:橙里王——属方岩镇。
聚居地:上王——有陈、王两个主姓。以王氏为主,从橙川迁此,已7代。
7)下徐王氏
据《太原王氏宗谱》,下徐王氏,系周灵王后裔。王孟启(王融子)居东阳玉山乡村(今属磐安),迨十世孙于五代后晋天福五年迁永康二十三都义和乡下徐村。
下徐——属柏岩乡。始祖为宁行13王亨东,字南极。于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迁此。
8)岩渡里王氏
肃行9王宏,字世宽,唐太和元年从括苍游学东阳孝顺乡之合浦,唐中和时,闻绕铎之声,遂以括宅为寺,筑室岭东居住。至泰行46王世葵(1275~1332),字子阳,元至元廿二年(1285)迁居永康岩渡里,尔后析居格山沿等地。
祖居地:岩渡里——属唐先镇。始祖为泰行46王世葵,字子阳,元至元廿二年(1285),从丽水岭东迁居于此。
9)王南山王氏
明永乐后期(1413~1424),始祖从东阳王头迁居永康王南山,尔后析居王泥勘,芝英等地。祖居地:王南山——属胡库镇
10)高川王氏
高川王氏始祖为荣行,王华(1267~1326),字文光,自金华迁居于此。
郡望太原。属宋兵部侍郎、晋国公之后裔。始迁会稽,汉时迁乌伤之凤林,后自凤林迁居于金华城下,至明大历时,荣行5王华,字文光,因爱永康城南高川山水之胜,徙家置业占籍高川。
字派:荣贵逊宁胜巨谦文行忠信贤良恭敬才德富盛英能俊杰显明……。
 
30、浙江余姚上塘王氏
迁姚始祖王寰,南宋时自会稽县徐家渡村迁居余姚县兰风乡上塘村(今属黄家埠镇),号“嗣槐堂”。今存民国二十三年(1934)二修本《余姚上塘王氏宗谱》全八册,藏浙江图书馆。
 
31、浙江余姚双雁王氏
迁姚始祖王文宇,明代自临安县迁居余姚县上王村(今属梨洲街道),清乾隆年间,王文宇裔孙王思明,字元臣,再迁双雁乡西周畈村(今属兰江街道),号“绳武堂”。今存清同治三年(1864)二修本《姚江双雁乡王氏宗谱》全一册,藏浙江图书馆。
 
32、芦山上宅派王氏:
始迁祖王奕,字生仪,宋代自萧山县连山村迁居剡县十七都(今属四明山镇),号“树滋堂”。今存清同治七年(1868)四修本《芦山上宅派王氏宗谱》全四册,藏泗门看云楼。
 
33、浙江余姚中村王氏
迁姚始祖王尽克,元初自会稽县八郑村迁居余姚县四明乡中村(今属鹿亭乡)。今存民国十八年(1929)七修本《王氏宗谱》全四册,藏上虞市图书馆。
 
34、浙江余姚臧墅王氏
迁姚始祖王公达,明末自上虞县梁山迁居余姚县云楼乡臧墅湖村(今属马渚镇)。今存民国三十六年(1947)一修本《王氏宗谱》全一册,藏浙江图书馆。
 
35、浙江余姚兰风王氏
迁姚始祖王邈,字思明,居兰风乡坝里村(今属黄家埠镇),号“思明堂”。今存民国十八年(1929)一修本《余姚兰风王氏宗谱》全一册,藏浙江图书馆。
 
36、浙江余姚箭山王氏
始迁祖王兆吉,字子伦,自上虞孙家闸迁居同邑箭山(今属余姚市梁弄镇),号“三槐堂”。今存民国二年(1913)二修本《箭山王氏宗谱》全二册,由当地村民收藏。
 
37、浙江天台县黄雾王氏
王悦之是王羲之第七个儿子王献之的嗣子王靖之的儿子(王靖之是王徽之的第三个儿子,过继给献之为嗣),南朝宋明帝泰始中为黄门侍郎.侍中.其后裔王羲之十五世孙王宜试唐朝光化年间(899年)从杭州盐桥泗水巷到浙东经商,经过现在天台县三合村一带时看见松粉造成的黄雾腾辉,认为是吉祥之兆,就在现在黄雾村的位置定居下来,取名"黄雾".王宜试就成了黄雾王氏的始祖.传到第三代,孙子震谔生了四个儿子,端常.端仁.端义.端礼. 端礼任北宋的校练使,因为连坐案件,谪监临海大田酒务,大哥端常也一同前往.现在临海大田白石.岩潭.宁海茶院的王氏村庄就是端礼的后裔.端常的儿子子华在北宋末年派守当时台州府的北端隘口的宁海铁场册墟岭为钳官,因为喜欢当地的山川土俗,率领子孙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定居在象山港尾双山岛海岸边的宅基,称铁场王氏明朝时人丁兴旺,迁居西北边内陆,明朝时出过清官王中,二房有一位后裔到大里教书,定居在大里发了一族称大里王氏,宁海清末震惊中外的反洋教起义首领王锡桐就是大里人.这一支分迁的还有梅林九都,沙地.象山等地.端义留居黄雾,元初忽必烈南下全村逃散,大部分不知去向,其中有一支逃回杭州,安定后又迁回黄雾,发展成现在的黄雾村.端仁在北宋末年带儿子子跃,孙子德麟.德麒.德麝,全家迁居黄岩宁溪,大部分已经和宁溪大族从德的后裔融合,无法分辨,至今下落不明,只剩迁回的上山王一支.这支王氏全族人口大约五万左右。
 
38、上海崇明建设乡界东村王氏
郡名:太原郡
堂名:三槐堂。
字辈:忠孝传家远,诗书绍泽长。
祖坟在浙江余姚,相传是王阳明的后代。
联系人:王远才
 
39、上海崇明合作乡保南村王氏
郡名:太原郡
堂名:三槐堂。
一世,周朝王子晋,周灵王的太子。
四十字辈:“……书可振家声,德能信世继。”
合作乡保南村村民王能佐(八十世)收藏《王氏宗谱》数册。
 
40、安徽太湖县西源里王氏
堂号:太原郡三槐堂
谱载:始祖知禄公,字学成。赠皖郡知州军事,生于宋徽宗政和四年甲午(公元1115)。祖系河北世居饶之鄱阳竹丝塘,以光宗绍熙五年甲寅(公元1195年)赴子任,始至皖爰卜宅,于邑北长宁乡西源里(今安徽省、安庆市、太湖牛镇大明)而居焉。生二子。长相(讳);次左相:祖在饶登进士第官知州军事守皖郡。知禄公至现在有30代左右;王氏家族枝繁叶茂,当地已联系上谱超万人,主要分居于牛镇、百里、北中、冶溪等地。清朝时期无奈被官府移民政策,江南安庆地区大批王姓宗亲迁居于湖北、陕西、四川等地区。以致失去联系。望安康(白河、紫阳),咸宁、泾阳、商州、商南、镇安等地的族人尽快于家人联系。以便续修家谱。目前:陕西镇安的宗亲已经联系上。望没有和祖籍失去联系的有识之士相互转告。左:“复归饶承奉先祀。”诚请江西王氏查载。西源里王氏总派是:知相小彦宗,逢时启族隆;修源承懋泽,奕代毓芳丛;肃睦家宜理,熙和宇自融,经心怀至德,彰显大宁中。树高千丈叶归根人离万里思亲人愿远方的亲人早日回到家人的怀抱
西源里王氏总派:
知相小彦宗,逢时启族隆。
修源承懋泽,亦代毓芳丛。
肃睦家宜理,熙和宇自融。
经心怀至德,章显大廷中。
联系人:王继生
联系电话:13805664323(微信同号)
QQ:729903484,2635209468
 
41、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太原郡三槐堂王氏
家谱上写太原郡三槐堂王氏。
字派:之希景章宏,朝文振家明,克献玉敬从,万福兴大吉,光辉永照恒。现在也就排到玉字辈最大的还活着的老人是文字辈。附近三个村子都是一样的辈分也都一样的,一共大约有五六百人。
 
42、安徽省肥西官塘王氏
一世治国公武进士例授参将字道政配汪孺人生四子长子远科次三四子另迁公妣生卒年俱失考合葬官塘下西前岗巳山亥向公始居江西因明变遂罢官携眷被乱至于淮南肥西官塘坎见其山川秀丽俗美风纯遂卜居于此
二世远科武庠字明球配江孺人生一子传璧女一适高
三世传璧正德五年五月十二日卯时生配方孺人生于正德七年壬申正月十二日丑时生二子长子鼎次鼐
四世鼎字承沛生于嘉靖二十年辛丑元月十二日午时配刘孺人生于嘉靖二十三年甲辰八月十四日子时生一子玉成
五世玉成
六世庆元
七世绪珍生子二长譬天次譬第
八世譬天生子一贞祥譬第
九世贞祥生子二长瑕荣次瑕贵
十世瑕荣生子五长尚裕次尚勤三尚德四尚信五尚书女一适朱
瑕贵生女一适孙
十一世长尚裕次尚勤三尚德四尚信五尚书
十二世道
绪珍公支下贞祥公世系
长子瑕荣
长子尚裕生子二长道源次道厚
次子尚勤生子二长道祥次道山
三子尚德生子一道昌
四子尚信生子二长道存次道坦
五子尚书生子五长道创次道增三道品四道和五道恭
次子瑕贵
十三世文
大房尚裕公长子道源生子二长文宽次文华
次道厚生子五长文刚次文远三文高四文桂五文友
二房尚勤公长子道祥生子四长文高次文奎三文高四文华
次道山生子一文宗
三房尚德公道昌立道坦(四房)次子文勤为嗣
四房尚信公长子道存生子三长文佑次文汉三文台
次子道坦生子三长文祥次文勤(承三房堂弟道昌)三文银
五房尚书长子道创生子四长文有次文清三文起四文礼
次子道增生子四长文德次文益三文泰四文福
三子道品生子一文财
四子道和生子一文汉
五子道恭立四胞兄子文汉为嗣。
 
43、安徽肥西界河王家楼王氏
字派:直恕以篆传世良,忠贞向善承子光。德厚生祥兴茂永,义理宽宏定家邦。
联系人:蔡家店王氏孔令文18726992202
 
44、安徽省亳州颜集东王楼王氏
郡望:太原郡
堂号:三槐堂
明朝初年,战争而使中原地带人烟稀少,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我们从山西太原洪洞县移居于安徽省亳州东北25公里颜集东王楼处定居至今。
字派:从家士守,敬宝如田。
 
45、安徽寿县皂口王氏
明统一天下后,明太祖(公元1368年—1398年在位)为巩固统治,恢复生产,昭令移民。于洪武二年我祖省二公文同省大公顺,自山西太原洪洞县三株大槐树下随及南迁。经河南国固始柳林河至安徽寿州石马河,宣宅皂口闸东,称“皂口王”。文公为“皂口王氏”第一代祖。为不失根本,定名为“太原郡”“三槐堂”。
文公居皂口历十代:忠、琮、锐、京、嘉言、养民、广生、启睿、晟。约于明世宗(公元1522年—1566年在位)嘉靖年间。为避乱再迁下蔡(今凤台县)西乡,卜居淝水之阳,今之王老圩孜是为下蔡西乡王氏第一代祖。
晟公后裔居王老圩孜押五代:斗、世材至五世祖元邵、文邵公约于清朝乾隆年间1780年为避兵匪兄弟二人逃至谢桥东定居。几经迁移,至今居住之所,古称“王邵家”即为元邵、文邵二公。元邵、文邵二公为“全球五百佳周围” 王氏一世祖。
始迁祖大沟西一世祖元邵、文邵二公及大沟东三世祖章、化二公后裔,枝繁叶茂,丁口众多。传至今日“忠、玉、永”辈已十代。分居于龚集以北,谢桥周围。亦有外迁全省各县,全国各省,繁衍延绵,薪传不息;扩展驰张、勃勃生机,王氏子孙遍天下。
 
46、安徽省淮南市潘集河西王氏支系
我“河西王氏支系”来祖与明初移居此地,形成了以古沟油王、王湖,以及夹沟王咀等处为中心的家族群落。
吾来祖当为大明洪武九年移居此地,大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仙逝安葬于泥河西。
本地区及周边部分三槐王氏如下:
1)古沟油王氏
2)古沟王湖王氏
3)夹沟王嘴王氏
4)夹沟东王氏
5)夹沟蔡郢、王郢王氏
6)夹沟东新庄王氏
7)夹沟戈龙王氏
8)高皇赵岗洼西王氏。
9)龚集桥东王氏
10)龚集西王郢王氏
11)平圩松林王氏
12)架河庄户王氏
13)潘集草湖王氏
14)平圩镇王圩王氏
15)山南蔡城塘王祠王氏
16)田家庵王郢、三和王家圩王氏
17)安成铺王巷王氏
18)长丰车王集王氏
19)长丰上塘王氏
20)长丰杜集官塘王氏
21)怀远荆芡前咀王氏
22)定远炉桥汪岗、能仁王氏
23)凤阳龙头坝、柏咀王氏
 
47、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孔店乡蔡城塘王祠王氏
郡望:太原郡
堂号:三槐堂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王祠王氏族聚王家祠堂(简称王祠,也称王圩村)。因为住在蔡城塘南端一处伸入湖中心的半岛(俗称 “嘴子” )之上,又称嘴子王家。前些年续修过家谱。
据说王家祖上是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太原府迁来,至今已有600年。人口众多,英才辈出。有“闫三千,郑八百,嘴子王出来一遍黑”的说法。
12-21世字派:治天家自有,永庆吉(积)祥来。
 
48、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新王郢王氏
郡望:太原郡
堂号:三槐堂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迁徙至淮南时间不详。
17-21世字派:玉文家士道。
 
49、安徽省淮南市安城镇王巷王氏
王巷在安城镇十字路向北,与西边的下陈家隔路相邻。因沿凤台至怀远古道建房,夹路而居,故人称王巷孜。与蔡城塘王家祠堂等同宗。
郡望:太原郡
堂号:三槐堂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迁徙至淮南时间不详。
17-21世字派:朝宗同体道
 
50、安徽省淮南市安城镇林王王氏
林王王家与蔡城塘王家祠堂、王巷等同宗。
郡望:太原郡
堂号:三槐堂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迁徙至淮南时间不详。
17-21世字派:宏多吉祥来
 
51、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三和王家圩王氏
三和王家圩王氏与蔡城塘王家祠堂等同宗。
郡望:太原郡
堂号:三槐堂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迁徙至淮南时间不详。
17-21世字派:保有万宗道。
 
52、安徽省淮南市王郢王氏
王郢王氏与蔡城塘王家祠堂、三和王家圩王氏等同宗。
郡望:太原郡
堂号:三槐堂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迁徙至淮南时间不详。
王郢王氏与三和王家圩王氏字辈相同,
17-21世字派:保有万宗道。
 
53、安徽省淮南市长丰车王集王氏
郡望:太原郡
堂号:三槐堂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17-21世字派:多德秉化绍,
 
54、安徽省淮南市长丰上塘王氏
郡望:太原郡
堂号:三槐堂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17-21世字派:文化统克开
 
55、安徽省淮南市长丰杜集官塘王王氏
郡望:太原郡
堂号:三槐堂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17-21世字派:春成玉厚光,
 
56、安徽潘集区架河庄户王氏(俗称东家)
郡望:太原郡
堂号:三槐堂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据说架河王圩小街上还建有宗祠,可见王家来此历史较久,但迁徙至淮南时间不详。
15-39世字派:洪巨兆际保,克怀宗宪广,祥志庆家传,立道多昌远,守哲耀舜长。
 
 
57、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钱家湖王氏
据王氏自叙其祖上从山西太原郡老鸹巷迁徙到凤台芦沟。在1840年前后这一支从芦沟迁到八公山钱家湖。应与潘集架河庄户王氏同宗。
郡望:太原郡
堂号:三槐堂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15-39世字派:洪巨兆际保,克怀宗宪广,祥志庆家传,立道多昌远,守哲耀舜长。
 
58、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平圩镇王圩村王氏
郡望:太原郡
堂号:三槐堂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自述其祖上是明朝时从山东临沂迁来的,目前有人口4000—5000人。
17-26世字派:庆继家声远,恩成世运昌。
 
59、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古沟油王王氏
郡望:太原郡
堂号:三槐堂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来祖王良毅于明洪武九年从山西太原移居此地,距今已六百二十五年,形成了以古沟油王、王湖,以及夹沟王咀等处为中心的家族群落。
15-39世字派:玉东宏有学,守占(怀)宗宪广,祥志沁嘉传,立道多昌远,首哲耀舜长。
 
60、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古沟王湖王氏
属潘集东家(河西支系)王氏。
郡望:太原郡
堂号:三槐堂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来祖王良毅于明洪武九年从山西太原迁徙来此,大明洪武十七年仙逝后葬于河西祖坟地。
15-39世字派:玉扶太(兆)天(义)文,保(守)全(怀)宗宪广,祥志沁嘉传,立道多昌远,首哲耀舜长。
 
 
61、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夹沟王嘴王氏
属潘集东家(河西支系)王氏。
郡望:太原郡
堂号:三槐堂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来祖王良毅于明洪武九年从山西太原迁徙来此,大明洪武十七年仙逝后葬于河西祖坟地。八世祖宏公一支脉迁移祝罗村(今王湖)不久,八世祖王坤一支迁至泥河东北岸的一块伸入河中心的风水宝地,今“王嘴子”。
15-39世字派:德家冠维(恩)希(考),克怀宗宪广,祥志沁嘉传,立道多昌远,首哲耀舜长。
 
62、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夹沟东王王氏
郡望:太原郡
堂号:三槐堂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属潘集东家(河西支系)王氏。
17-39世字派:天怀金,同克保祝广,祥志沁嘉传,立道多昌远,首哲耀舜长。
 
63、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夹沟蔡郢、王郢王氏
属潘集东家(河西支系)王氏。
郡望:太原郡
堂号:三槐堂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16-39世字派:德(永)锦(金)贵(凤)玉(福),华占宗宪广,祥志沁嘉传,立道多昌远,首哲耀舜长。
 
 
64、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夹沟东新庄王氏
属潘集东家(河西支系)王氏。
郡望:太原郡
堂号:三槐堂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16-39世字派:凤大玉光,克怀宗宪广,祥志沁嘉传,立道多昌远,首哲耀舜长。
 
65、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夹沟戈龙王氏
郡望:太原郡
堂号:三槐堂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属潘集东家(河西支系)王氏。
19-39世字派:金,子怀宗宪广,祥志沁嘉传,立道多昌远,首哲耀舜长。
 
66、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高皇赵岗洼西王氏
郡望:太原郡
堂号:三槐堂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属潘集东家(河西支系)王氏。
17-39世字派:登金学,殿国长(庆)宪广,祥志沁嘉传,立道多昌远,首哲耀舜长。
 
67、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龚集桥东王氏
郡望:太原郡
堂号:三槐堂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属潘集东家(河西支系)王氏。
郡望:太原郡
堂号:三槐堂
16-39世字派:立金恩玉,开世(士)宗(瑞)宪广,祥志沁嘉传,立道多昌远,首哲耀舜长。
 
68、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龚集西王郢王氏
郡望:太原郡
堂号:三槐堂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属潘集东家(河西支系)王氏。
15-39世字派:凤学兆庆玉,开士宗(岁)康广,祥志沁嘉传,立道多昌远,首哲耀舜长。
 
69、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平圩松林王王氏
郡望:太原郡
堂号:三槐堂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属潘集东家(河西支系)王氏。
19-39世字派:玉,宝士祝康年,祥志沁嘉传,立道多昌远,首哲耀舜长。
 
70、安徽省淮南市潘集草湖王王氏(俗称北家王氏)
郡望:太原郡
堂号:三槐堂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15-39世字派:洪巨兆际保,克宗怀建广,祥志庆家传,立道多昌远,守哲耀舜长。
 
71、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平圩镇王圩王氏
郡望:太原郡
堂号:三槐堂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17-26世字派:庆积家声远,恩成士运昌。
 
72、安徽寿县双庙集小迎河集王氏
郡望:太原郡
堂号:三槐堂
家传堂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本族出自山西太子晋世系,后移居至山东,又从山东老鸹巷移居到江苏。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始祖圣公(生于元至正二十年(庚子,即1360年)农历十二月十六日巳时)、保公(生于明洪武二年(己酉,即1369年)农历四月初六)兄弟俩由金陵板桥卫被发派到凤阳府寿州南乡(即现在的寿县双庙集一带),弟兄俩先后在小迎河集和邢家铺插标为记,筑其垣墉,安居乐业,家道日盛,人口日繁,至今已经六百多年,繁衍了二十五世。
1954年时重修家谱;2007年6月至2008年续修家谱。
1892年续修家谱时,确立从十九世开始的字派:
锦邦延世泽,廷美继之声。
树立培其本,心源浚向明。
 
73、安徽寿县炎刘镇磨子湾罗汉寺王氏:
郡望:太原郡
堂号:三槐堂
据传,祖上是从山东枣林冈迁到江西“佤家坝”的,明初调位到安徽凤阳修凤陵,住凤阳南楼子岗(现武店),后又分支迁到寿县南磨子湾河西老圩子,插标为界,落宅发迹,距今已六百余年。
 
74、安徽太湖弥陀方田河王氏
太原郡三槐堂
老对联:太原家声远,三槐世泽长
字派:荣(单字)
一先道仕宗载文之大元
兴国用杰佐振家启绪传
诗书承世祚仁义绍高贤
时泰开新运昌明发硫咸
有十二世祖兴秩公(字鲁秩)妣金氏及其长子国正(字宇定)三子国迈(字月平)四子国录(字月千)及兴珍公次子国多(字迎高)于乾隆年间自安徽太邑(今太湖县)弥陀寺(今弥陀镇)方田河迁入河南内乡县,国正公长子用大(字月明)次子用记(字承清)均殁葬河南内乡县南沟,宗谱三修(光绪廿年即1894年)四修(民国十三年即1924年)均有记述。
(绪字辈)联系电话:13965828038
 
 
75、贵州仁怀坛厂王氏
太原郡三槐堂
始祖:王汝荐
祖籍地: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十三都白鹿硐大桥头。起籍地:浙江余姚。
正德三年(1508年),王汝荐随王阳明至黔伏宦开州(贵阳-开阳)宣抚司,携妻子杨氏到任。后生王昂。杨氏殁后迁回江西葬于白鹿洞。王汝荐殁后葬于贵州黑羊箐(又说葬绥阳黄鱼桥)。
于嘉靖五年(1526年)丙戌加封王昂平南侯,与宗侄王守仁同抚广西山州(田州)之蛮。
坛厂王氏王国祯为明末贵州总兵官。
 
76、贵州仁怀市文政穿山硐王氏
太原郡三槐堂。
祖籍: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
入黔始祖:王洁(字公白)
世系:
一世祖:王洁,字公白。生三子:应祖、应宗、应龙。
二世祖:王应龙。生三子:铎。
三世祖:王铎。生一子:文爵。
四世祖:王文爵。生六子:鸾凤麒麟狮象。文爵祖生六大房分居地址:鸾祖住遵义六芽庄,凤祖住桐梓中山元田坝,麒祖住四川高泥巴,麟祖回江西,狮祖住贵州仁怀穿山硐,象祖在小水沟泥家山对敌水西阵亡。
五世祖:王狮。生五子:国仁、国义、国礼、国智、国信。
 
77、贵州清镇清镇竹亭白岩王氏
始祖:王绍槐(属王阳明玄孙)。
王氏籍贯记载有“伯安公次孙王峰公,讳煓。明隆庆进仕,授江西南昌府丰城县事,因直言忤上官,遂辞职而落业丰城之石塘街(今石滩镇),子孙即填丰城县籍。”族谱又记有:王绍槐入黔时,三子王应星年幼,恐不胜长途跋涉,便与母袁氏仍居丰城。
王绍槐入黔定居后,曾遣次子王应灵回丰城省墓未归,应灵子王之彦丶王之选也遣回原籍。三子王应星生子王之典留原籍,后再遣两个孙子王之相,王之铺返丰城,王绍槐与长子王应富仍住贵州。以上有关王煓事迹,查史不符,明清进仕录及丰城官史名录,均无王煓其人。明史、王阳明年谱,世德妃,“姚江秘图山王氏”谱俱载明,王阳明次孙是王承学或王承恩而非王煓字玉峰。
世系:
一世:王绍槐(即王业泰)居竹亭到去世。
二世:王应富,字仁山,黔中竹亭守祖,下传十四代,按王氏代际排序为十六代,仍居竹亭(清镇白岩村),人口约300余。
王应灵,字崧山(二房),生子之彦,之选,后失考。
王应星(三房),生子之典,后失考。
三世:王之相,二世应富次子,失考。
王之铺,二世应富三子,失考。
王之照,字临轩,二世应富第四子,约在康熙初年间商于平远化溪蛇场(今织金县化起镇老街),遂在此落业开基立祠,下传十三代,按王氏代际排序为十六代,人口约300余,大部分居住于织金县城及贵阳市内。
四世:王懿珍,是清镇竹亭一支王之鼎(长房)长子,约在康熙20年迁至安平麦翁(今平坝县十字乡麦翁村),下传十二代,按王氏代际排序为十六代,后裔不上100人,现今聚族而住居原地。
五世:王起云,懿珍第三子,约在康熙40年从麦翁村迁至本乡老营铺麻寨,下传十一代,按王氏代际排序为十六代,人口约200余。后世散居于织金鲊瓦鸡场,贵阳白云区,威宁猴场等地,犹以猴场人口较为集中。
七世:(王成德,王成友)之一,字仕高,墓碑刻字名为仕高,到底是成德还是成友,后人已难以分清。他们俩人分别是平坝买翁王氏六世祖王定干次子和第三子,距今215年的清嘉庆五年苗乱,麦翁寨子被屠,兄弟三人侥幸逃出(包括王成材)至兴义黄草坝,后迁兴义丰都马岭口,下传九代,按王氏代际排序为十六代,至今不到300人,大部聚族而居。
王成材:字宇信,王定干第四子,与两位兄长侥幸逃出麦翁后于兴仁途中失散于巴铃凹银坡,靠帮工暂住,后商于开州(今开阳县)发财后,落业普安州者布下酒董北盘江峡谷石灰窑(现隶晴隆县),后人又与清咸丰初年迁关岭县普利乡,新铺镇两地。下传九代,按王氏代际排序为十六代,约300人。
八世:王宗林,织金化起王氏尚文次子。清同治三年苗乱,化起老街城破,与兄宗佑保宗突围,至县城以西小普卓暂住,后迁赫章松林乡之则雄官寨,其四个儿子不堪安氏土司欺压刁难,杀安氏,毁官寨。长子怀长逃至水城县南开区金盆乡,后世便定居于此地。次子怀章逃至南开乡龙头山,后世便在此聚族而居。三子怀元,逃至纳雍县姑开区田坝乡王家寨(又称老鹰岩半坡王家),后人建寨聚族而居。四子怀贵逃至威宁德化里三甲金家丫口,安氏事件多年后烟灭于历史长河中,怀贵后人又迁回到则雄居住。宗林脃兄宗佑失考,宗林下传九代,按王氏代际排序到十七代。
联系人:王正举13595765200
 
78、贵州桐梓县新站三元坝王氏
为王元开后裔,原籍江西吉安府,属于太原郡三槐堂。王元开,字民康,将军。南宋或明代平叛南征入播州(今贵州遵义市),大败叛军,最终克定。之后,定居于桐梓桑园坝(今三元坝)。
 
79、贵州省习水县习酒镇临江王氏
谱载:王福祖李氏生(天字辈)荣、华、富、贵、龙、虎、凤、麟。人称江西老八房。我房系王天麟家柑梓垇江津汉古山宗祠、泸州石硐镇大田支祠。
王林仲祖(蓝氏)。生八子。长子王宋开,綦江打通丫。二子王宋诚,赤水市七里坎。三子王宋全(周氏),四子王宋江,同住旧寨坝杨柳树(现为习水县习酒镇临江村)。五子王宋满,遵义贵岩坝。六子王宋读,桐梓园田坝。七子王宋文,泸州石硐镇瓢儿田。八子王宋章,柑梓坳。2009年王宋全祖后裔修谱,因人力财力有限未联系上。
王宋全支世系:
一世祖:王宋全
二世祖:王月州、王月县、王月柱。
三世祖:王国珍、王国祥、王国璋、王国柄、王国用、王国相、王国统。
目前已传到十七世。
王宋全支字派:
宋月国文邦,明荣泽正昌,徳成方有道,万世永庭光。
地址:贵州省习水县习酒镇临江村杠上组
联系人:王学昌13984961522
 
80、贵州毕节西溪王氏
据传明朝中期,王勇、王龙、王虎(王勇龙、王勇虎。)为避乱从南京应天府(土地堡界石桥十三甲猪市巷)、又一传江西吉安府(土地堡界石桥猪市巷)迁居大定府(大方县)西溪区居住,多次寻找至今未联系上……有知:王勇、王龙、王虎(或王勇龙、王勇虎)二世王穆、三世王金赞的后裔族亲请与我们联系。敬请各位王氏宗亲帮忙查询告知为谢!
联系方式:王兴政:18984429311,王运和:13985936653
 
81、贵州毕节何官屯老包王氏
以礼祖人与他的几兄弟从镇雄林囗菜籽沟搬到贵州毕节何官屯老包,已有一百多年。
卫祖-->尚仁祖-->鹏祖-->登高祖-->朝玉祖-->世鼎祖-->玉珍祖-->文诗祖(此处有修正)
 
82、贵州遵义金鼎山镇银江花园王氏
我族起籍于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大平桥水竹林湾。约在清干时期,我王氏宗族入黔一世祖许国才,从江西迁入贵州遵义马桑窝离城25里pia角岩山脚(即现在我王氏宗族居住地)定居。世代繁衍,迄今已有十五代。由于我王氏宗族族谱早年遗失,先辈口传是“三槐堂太原郡”。联系人:王志权13765991378
 
83、贵州平坝王明家族
堂号:太原郡三槐堂
入黔始祖:王明
落业地址:贵州平坝
概况:入黔始祖王明,号竹塘,于洪武十四年调北征南(1381),从安徽濠州(今凤阳县)界石桥十三甲随付友德将军征讨云南,任指挥。云南平服后,因功封威远将军世袭平坝尉,留守平坝,任总兵。后因再次平息战乱,牺牲于战场,无法寻回尸身,仅葬衣冠冢。王明祖公牺牲时年轻,二世祖王贵年幼,家谱失传。由于历史远久,入黔祖王明以上字辈及记载失传未知。
字派:文在钟汝,国运常兴
毕节大方县西溪区龙场有一友宗亲“王勇龙王勇虎>王穆>王金赞。一九九三年我们到此地寻找过七天,由于时间以远,信息闭塞,未果……以上两支宗亲,我们等着你们的归来!
联系人:王明公二十世王兴政18984429311
 
84、贵州省大方县理化乡果木村王氏家族
郡望:太原郡
堂号:三槐堂
原籍:江西省吉安府麻城县孝感乡,以大石板为记
入川时间:洪武年间
入川始祖:曾统领十大指挥
落业祖:王登举(小名王大金)
落业地址:赤水河天官店,迁威宁县岩脚寨大凹槽子王家岩弯。
原籍江西省吉安府麻城县孝感乡以大石板为记。在明洪武祖年间,我祖公曾统领十大指挥。到“登”字派时,我祖公王登举(小名王大金)跟其弟弟王幺秋一起从赤水河天官店分房出去落脚威宁县岩脚寨大凹槽子,地名王家岩弯。
字派:安秉敖士泽,定登思在朝。益德富荣华,恩汝喜同春。
“安”辈共有十兄弟:一房王安志(妻刘氏),迁遵义府;二房王安怀(妻杨氏),迁兴义府;三房王安永(妻吴氏,迁兴义府;四房王安详(妻姜氏,迁毕节王长官;五房王安珍(妻姜氏),迁毕节七星关;六房王安富(妻陈氏),迁永宁府;七房王安贵(妻周氏),迁云南;八房王安荣(妻袁氏),迁四川赤水河;九房王安华(妻曾氏),迁泸州大岩脚;十房王安清(妻谢氏),迁四川古蔺县海龙。
联系人:王德荣15085738025,王梅18785443357,王雪18785197251
 
85、贵州威宁县海拉乡黑垛村王宗与家族
堂号:三槐堂
原籍:南京应天府白马街柳树巷大水井
入滇始祖:王候尔
落业祖:王宗与
入滇时间:洪武年间
落业地址:威宁县海拉乡黑垛村新河
该宗支为太原郡三槐堂王氏,于明洪武年间,候尔公由南京应天府白马街柳树巷大水井为记入驻乌撒卫,其后裔在云南宣威龙场久居三至四百年。我落业祖宗与公迁贵州乌撒卫海拉耐书梁子(拖姑山大丫石包营)与妻张氏,生育一子美庭。美庭与刘氏生育登高、登明、登友;后登明、登友祖公自贵州省威宁县海拉乡黑垛村新河组,于清朝嘉庆年间约公元1800年,旧地名:贵州乌撒卫耐书梁子大松棵,又称拖姑山大丫石包营)居住,再次搬到云南磨盘山,具体位置不详。当时登友带一子取名王五石
字派:宗美登有文,明远德学庆。
联系人:
王德华13398588898微信:13086961077
王德聪13765859718
 
86、贵州平坝县王明后裔
入黔始祖王明于洪武十四年调北征南(1381)年随付友德将军从安徽凤阳征讨云南后任指挥留守贵州平坝。至今有着近600年的历史,入黔王明以下有家谱记载,以上字辈失考(未知)。重庆綦江区有一支宗亲,字辈与我们相同“文在钟汝,国运常兴”。毕节大方县西溪区龙场有一友宗亲“王勇龙王勇虎>王穆>王金赞。一九九三年我们到此地寻找过七天,由于时间以远,信息闭塞,未果……
联系电话:18984429311
 
87、贵州遵义市南白镇南衙坝王氏
播州区南白镇南衙村吴家嘴和龙坑镇大水田(共青湖)王氏宗族,祖籍陕西三原县。以每20岁繁衍一世计,龙坑镇大水田王氏,始祖王锦,约于康熙六十一(1722)年入四川市政司遵义军民府播州区西乡西隅里大水田落籍为业;以每25岁繁衍一世计,大水田王氏始祖王锦约于清康熙五十六(1717)年迁入。清雍正六(1728)年,播州区西乡西隅里随县划入贵州省。清乾隆二十七(1762)年至三十二(1767)年间,王锦三世孙王应和迁居播州区南乡南衙坝吴家嘴定居落业。1950年前,南衙坝吴家嘴王氏家庭藏书多注有“三槐堂藏书”字样,由此断定:龙坑镇共青湖、南白镇南衙坝吴家嘴王氏,均属太原三槐堂王氏的后裔。
王龙儒为王锦长子,龙儒生应和,应和生国贤,国贤生纬,纬生、锡章、焕章;王龙儒的曾孙王维生鸿章,鸿章生念钊、念铨、念锜、念铭;念钊生尔干、尔坤,念铭生尔巽;尔巽生先齐、先良、毅,毅生恒;王龙儒后十世孙仁喜生志尊、仁亮生怀艺、仁学生心注、仁举生怀涛。
王凤儒为王锦次子,凤儒生应梭、应科,应梭生国佐,国佐生王珗、王玥,王先生王元、王槐,槐生光明,光明生昌玉,昌玉生永伦、永伦生孝茂;王凤儒后五世王玥生光耀、光辉,光耀生昌隆、昌太,昌隆生永富、永林,永富生孝福,永林生孝勇、孝红、孝禹;王凤儒后十世至孝福生传兵,孝勇生传杰,孝红生传奇,孝禹生传鑫,孝明生传佳,孝文生传军,孝全生传林,孝羲生传洋。
 
88、贵州播州区大水田(共青湖)王氏
祖籍陕西三原县。以每20岁繁衍一世计,龙坑镇大水田王氏,始祖王锦,约于康熙六十一(1722)年入四川市政司遵义军民府播州区西乡西隅里大水田落籍为业。龙坑镇共青湖、南白镇南衙坝吴家嘴王氏,均属太原三槐堂王氏的后裔。
王龙儒为王锦长子,龙儒生应和,应和生国贤,国贤生纬,纬生、锡章、焕章;王龙儒的曾孙王维生鸿章,鸿章生念钊、念铨、念锜、念铭;念钊生尔干、尔坤,念铭生尔巽;尔巽生先齐、先良、毅,毅生恒;王龙儒后十世孙仁喜生志尊、仁亮生怀艺、仁学生心注、仁举生怀涛。
王凤儒为王锦次子,凤儒生应梭、应科,应梭生国佐,国佐生王珗、王玥,王先生王元、王槐,槐生光明,光明生昌玉,昌玉生永伦、永伦生孝茂;王凤儒后五世王玥生光耀、光辉,光耀生昌隆、昌太,昌隆生永富、永林,永富生孝福,永林生孝勇、孝红、孝禹;王凤儒后十世至孝福生传兵,孝勇生传杰,孝红生传奇,孝禹生传鑫,孝明生传佳,孝文生传军,孝全生传林,孝羲生传洋。2003年农历七月十三日,龙坑镇大水田、南白镇南衙坝王昌玉、王昌友、王永贵、王永林、王文孝、王尔逊、王尔勋等王氏族中代表在龙坑镇大水田王永林家竹园商议决定:从王锦后裔第十二世起,统一按“槐堂崇礼义,诗书宜博观。忠孝承家训,世代均平安。”世系繁衍。
追溯祖籍自江南先祖王百万(娶妻陈氏)生二子:王如龙(文进士,娶金氏);王如虎(武翰林,娶夏氏).如龙于山西太原县上任知县,后升太原知府转升山西总督;如虎先上任山西正台,后平湖广水贼有功,又升山西提督大将军,弟兄二人同省有功于山西是也。其后代子孙居江西吉安府太和、吉水二县王家村数载,又西迁入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仙人台数载。有始祖王邦福、王邦禄、王邦滚、王邦滔、王邦清、王邦鸾六祖。囗于广东福祖遇明洪巾贼乱题诗一首曰:“洪兵追散不归家,听闻四川好丰华。问祖籍归何处,江綦黔蜀是一家”
入西蜀古渝重庆府南吉门,始祖墓葬于仓背后为记。继后又到江津县仙池坝落业,所生八子成人后各自离散。
一讳:兴龙号(清)落业綦江县汞城坛;
二讳:兴虎号(禄)落叶于正安囗三江里;
三讳:兴凤号(远)插站河溪里麻合;
四讳:兴麟号(容)落业于铁窗溪;
五讳:兴荣号(祥)生三子:一讳应智;二讳应明;三讳应奇。应智、应明徙入贵州望里七甲熊家坝落业。高祖兴荣与曾祖应奇(娶李氏),父子二人于康熙十八年,由湖广到四川省涪州长里一甲(地名东流溪纸厂)屋基插站落业居住。所有田土山林界畔:东至老鹰岩;南至观音寺;西至黄坪巅岭;北至太公石为界。
六讳:兴华号(密),落业遵义府播州区天望遇里东遇懔古后,生一子讳:应远名(干),一入桐子县新站县壬辰科举人入朝考后,即放任江南省寍江县后,又升任江府在任亡故,移安葬龙王沱,又囗居住江石豪小寨又生一子。
应囗号(千)又迁住仙池坝生一子;
应良号(干)三弟兄同榜进士。
七讳:兴富号(龙)落业于绥阳县;
八讳:兴贵号(用)落业于硚塘。
明末崇祯主十七年张献忠作乱,该高祖兴荣年高难行,于帏子旁小湾古生基避贼,贼平应奇回,而高祖不知何日弃养焉,遂葬于古生基为莹矣。及其该曾祖应奇娶李氏,相传所生三子。
长:玉琰(娶代氏)所生四子:长文榜、次文典、三文训、四文元。
文榜公(娶吴氏)所生五子:朝志、朝礼、朝仪、朝福、朝凤。
文典公(娶付氏)所生一子:朝学。
文训公(娶田氏)所生三子:朝忠、朝仲、朝辅。
文元公(娶侯氏)所生一子:朝国。
 
89、贵州播州区龙坑谢家坝王氏
始迁祖:王君聘
我们是太原郡,三槐堂,在明未清初时期由江西临江府十字街大桥头经湖广到四川南川,再从南川至贵州金沙的沙土,后转到遵义县的谢家社区黄泥组,至今已十五代。
王君聘娶钟氏,生忠麟、忠臣、忠辅,我是忠麟公的后裔,忠臣公和忠辅公回四川了,当时两个都未成家,至今无联系,现已想寻两个祖公的后人。
字派:君忠开俊廷,槐起正永方,德泽承先绪,光明继厚昌。联系人:王德发13035521158
 
90、贵州省绥阳县太原三槐王氏迁松林镇分支
祖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
入黔祖:王道【配吴,刘,李氏】
入黔时间;明末清初入。
落业地:王道入绥阳望草里九甲,葬于绥阳金子坝道座庙,其妻李氏率二子,王应贵,王应生迁遵义市播州区松林镇杜村落业。
概况:祖王道于明末清初由吉安泰和迁绥阳望草里九甲,道祖葬于绥阳金子坝道座庙,其妻李氏率二子,王应贵,王应生迁遵义市播州区松林镇杜村,李氏祖婆葬于松林板水沟山王庙。道祖上源,据传属王福祖老八房分支,荣华富贵龙虎凤麟之后。
王应贵子孙遍及古播,更有外迁县省者,已传十六代。王应生迁四川綦江红岩待查。
字派:道应恭王思世之德廷宗安邦光显国永镇三槐堂。
联系人:王晔,手机18208400888,QQ502843457
 
91、贵州湄潭王兴云家族
明末清初时期,我祖王公兴云因避战乱,辗转迁徙,家于平坝县乐平,至今已历一十五代。按旧谱所载,我族兴于太原,旺于三槐,后辗转于江南,由赣而蜀,由蜀而黔。所谓蜀者,乃是湄潭古属蜀地,实指湄潭。传兴云公既家平坝,后因回湄潭祭祖,染疴亡于故乡湄潭,今平坝仅存其衣冠之冢。
联系人:王刚手机:13984339170  QQ:375830608
 
92、贵州大方果宝河王氏
堂号:太原郡三槐堂
祖籍:四川富顺县自流贡井小地名三块田抱石基王家场
迁徙:由川入黔
世系:王宝珍(蜀祖)—王德孚—王镛—致中、致和、致堂。
王致中:公自贡出生,皇清敕封特授台谏县知县,在出任四川富顺县之职后告老,在富顺县自流贡井小地名三块田抱石基王家场落业是也,生四子:仪辅、仪宾、仪一、仪佐。
王致和:皇清浩封特授校尉将军。
王致堂:皇清敕封特授威武将军。
贵州大方果宝河王氏支系乃长房致中-仪一(彭氏)—忠仕后裔。
仪一(彭氏),生四子:信仕、守仕、进仕、忠仕。
长房:信仕公,迁居贵州安顺府南街外菖蒲沟石渠杠生息繁衍。
二房:守仕公,迁居云南昭通府稻田坝生息繁衍。
三房:进仕公,皇清例赠奉政大夫,居四川富顺县王家场。中一百二十名文进仕之职。
四房:忠仕公,为我支系入黔始祖,居贵州大定府北门岩下,后在贵州大定府果宝河花台边安居落业。生四子:龙、凤、蛟、麟。
大方果宝河王氏支系繁衍至今约450年(在四川富顺约100年+在贵州约350年)了,已传承至第20代(王宝珍—朝字辈),人口4万多人。后裔分布在云、贵、川,蒙、苏、京、台等地,有硕士、博士、赴国外留学及省内外县厅级干部数十人。
贵州大方果宝河王氏支系字派:
宝德镛致仪
仕起钰文臣恩远,宽大绍祖永兴昌。
朝庭开国登金弟,正明诗书统万邦。
联系人:王祖红手机:13595338711
 
93、贵州威宁王氏
太原郡三槐堂
始祖:王绳武
入黔时间:明洪武调北征南
征南监军王绳武之父王德源,是昆山王氏王旭之子王玄(元),第十世孙均德之子,元大都吏部右侍郞,明大将军常遇春攻大都,王德源理应外合,大将军常遇春攻大都胜后。奉其父子携带家人迁往南京,量才录用,首府李善长传见,归常遇难者春部。洪武二年,朱元璋御驾亲征北上,三月令常遇春进西安,攻上党,克凤翔,直攻大都,于大都治理朝边。
洪武十四年(1381),迁北逊大将军常遇春往南京,并令颖川侯付友德为征南将军,沐英、兰玉副将军、经首府李善长传见,开单恭请,适颖川侯付友德南征,简令王德源合后,办理军需粮饷,简令王绳武充监军,与付友德常在军中筹划一切征讨事宜。
于洪武十四年九月初一,会三十万军民,浩荡而发。到达湖广,友德务分军三路,由沐英,兰玉进四川入会理,循金沙到滇。遗胡海洋、郭英,陈恒领五万兵,由永宁趋鸟撒;友德率大军由辰,沅趋贵州,下普安整修军务,以待休息。腊月两军交战白石江。元王遗达理麻十万兵抗御,友德令一路正面渡江强攻,一路从下盘江渡江击后,三路并进,达理麻失守曲靖,曲靖平。元王闻曲靖失守,逃循昆明,大军时到大板桥,元王逃晋宁,纳寨自杀,云南平定,收复云南、全国统一。
洪武十五年秋,设各路屯垦,友德令其长子付正文屯北关致下坝一带,充屯田守。并创新七屯,诸屯将士,无事则耕牧守御,有警则应令执戈,诛剿叛乱,后遂世守其业,效忠朝廷。
洪武二十三年,明廷令沐英征剿云南叛逆,绳武应召随行,亦留守云南边境红花铺。(今宣威小板桥)。
绳武生于元至正元年辛已岁(1341)。殁于明永乐八年庚寅(1410)农历五月壬午。无疾而故于红花铺,享年六十九岁,葬于红花铺外五里西边山口。生五子,长子亲臣,次子廷洪,三子廷治,四子廷禄,五子廷寿。
现在征南监军王绳武之后裔估计在2 万人左右。
联系人:王明福13595707486  
 
94、贵州仁怀茅坝龙井后槽王氏
太原郡三槐堂
祖籍:江西吉安
入川始祖:王尚高
一世祖:王尚高,张氏。王尚高生于万历壬午年九月初九日寅时,亡于丁亥年七月二十四日因病告终,享年六十五岁。
二世祖:王富、王贵、王荣、王华。
三世祖:王兴祥张氏,王兴学杨氏。
四世祖:王朝辅(迁四川莲花山落业),王朝觐潘氏(生三子)
五世祖:王正坤何氏(四子),王正顶潘氏,王正统霍氏。
六世祖:正坤房:王琼王氏(四子),王琳何氏,王免方氏(四子)。
 
95、贵州省水城三槐堂王氏
始祖:王麟(江西老八房)
原籍:湖广宝庆府
落业地:四川安岳县起井乡寒营里下坝咀
迁徙过程:元朝时,有王福祖奉旨征剿,曲转颍川生老八房:天荣、天华、天富、天贵、天龙、天虎、天凤、天麟。
福祖居于江西临江府麻城县孝感乡,宅前有文曲江折状如“吉”字,是时同住有十姓人。
世系:王福-王天麟-王碧章-王永望-王政林
老字派:碧望政友登义学加珩曰单在汝廷开文明绍啟朝先
 
96、贵州仁怀江西老八房王天龙支系
王福(李氏),生八子:天荣、天华、天富、天贵、天龙、天虎、天风、天麟。即:江西老八房。
——第五房:王天龙,福五子,徙居四川省富顺县草墩坪。
——王天龙
——待考查
——待考查。(生二子:王有能‘丁氏’、王有政‘艾氏’)
——王有能。(生二子:王荣镇、五荣升,二人同行到播州‘今遵义新土’)
入播始祖:王荣镇
第一世:王荣镇,鲁氏,(生二子:王镛、王金)
第二世:王镛,尹氏。
第三世:王绍锋,李氏。(生二子:王福鳌、王寿鳌)
第四世:王福鳌,徐氏。(生二子:王桂松、王桂科)
第五世:王桂松,徐氏
第六世:王灵,易氏
第七世:王朝聘,韩氏。(生六子:王德臣、王在臣、王玉臣、王相臣、王建臣、王靖臣)
第八世:王德臣,田氏
第九世:王恭,陈氏。(王来远、<王来亮——王从尧——王国相——王科先——王开学——王学科——王举会——王次文——王弟德>)
第十世:王来远,韦氏;
第十一世:王从禹,牟氏
第十二世:王国俊,(周氏、张氏)
第十三世:王书先,周氏。(生四子:王开彬、王开朴、王开相、<王开霖——王碧科——王举朝——王次才——王弟长>)
第十四世:王开彬,周氏。(生四子:王玩科、王琛科、王金科、王玉科)
第十五世:王金科,何氏。(生三子:<王举枝——王次全——王弟模>、王举柳、<王举杨——王次江——王杰>)
第十六世:王举柳,周氏。(生五子:王次明、王次钦、王次强、王次勇、王次刚)
第十七世:王次刚,赵氏。(生一子:王荣,高氏)
 
97、贵州仁怀茅坝二号湾王氏王氏
始祖:王茂密枝(黄氏)
祖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东门城外十里的大水桥
迁徙过程:王茂密枝(黄氏)之子王朝礼,原住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东门城外十里弄大水桥生长。于康煕六年,即公元1667年,清政府征集兵源,于四川培训后,从四川沪州大田角(大腾葛)入黔到贵州仁怀剿灭叛军(水西土司安坤反清),事平后落住仁怀。殁后坟葬于仁怀城南面清杠林堡。
王朝礼(黄氏生三子:王金熬、王金玉、王金相。王金玉原说落业于遵义管辖的绥阳县,王金相落业于桐梓县。
王金熬娶江西临川府胡天锡的女为室(胡天锡和王朝礼同于四川培训分配入黔的,落业于仁怀市狮子山金钗井)。王金熬携胡氏于公元1672年领照迁仁怀市茅坝镇二合村桂花组(原名箐坝)落业。后裔发展400余户3000多人口,分布在二合村、石联村、茅坝街上、鲁班镇、茅台、中枢两城区,遵义、贵阳、桐梓、台湾等地。
字派:茂朝金仁国,文永王远正,大光煕昭体,祥洪继德荣,肈发开基祖,芳传迪崇兴。
金熬祖碑上刻有“江西富祖字样,说明二号湾王氏族人系老八房,即”荣华富贵,龙虎凤麟“八房之后裔。
 
98、贵州毕节水箐大湾王氏
入黔始祖:王佑功
始祖王佑功携子王有贵,配戴氏,具我老年庚书,时在大清七年第七代嗣孙编箸的。据老年庚书中所序,吾始祖是自洪武时代调北征南而来。由江西迁来的。但现在我家班次只有十五代,具庚书上所载,我始祖有三兄弟,二房直住贵州洪岩(不详),我家么房住毕节猪市街,竹子巷学堂背后,长房后裔不详。
 
99、贵州水城县保华镇海螺(王家坝)王氏
太原郡三槐堂
入黔始祖:王应
祖籍:湖南湖州府首县以大石桥为记
谱载:江西填湖广,入黔始祖王应,乾隆年间由湖南湖州府首县以大石桥为记,因家毁兵灾,乃凑集资本奉母曾氏离家出走,得知贵州市场新辟,途经兴义黄草坝坐贾数载,时水城新建告竣外货欠缺,应公乃贩运货物至水城,居住于果木冲数年,(以上都是老辈人口传记载)然后移居王家坝。
世系:
王应——王福林——德富、德贵,
德贵——文相、文亮、文仲、文才、文开。
文相——兴国、兴朝、兴廷、兴亿、兴周、兴才。
现有十一代人,健在男丁六百余人。
字派:应福德文兴,永圣彦启廷。厚义昌家绪,大泽庆世登。光祥冶国万,瑞兆联景云,建传思昭宪,安道定玉仁。
联系人:王彦斌13985371501;王启学15086483066。
 
100、贵州遵义后庄王氏
太原郡
三槐堂
始祖:王厚臣(字淮江)
祖籍:江西
王厚臣,字淮江,生于明万历二十年壬辰岁四月二十日子时,在仁邑仁怀水西三重堰渭河竹靶生长人氏,于大清顺治二年乙酉岁五月十七日未时在遵义杨柳街老宅寿终。于万历戊午年被封为明皇武德将军随父出征,于崇祯葵未年隐居遵义府首县十甲后庄沟龙璠坝。
世系
王锜:因避匪患,由四川江津迁仁怀竹靶居住。生三子:王启明、王文明、王又明
王启明:万历间武状元,明皇武德将军,赏赐白金万两,赐遵义杨柳街修建将军府(民国时期改为上下两个四合院),享朝廷俸禄。生二子:王厚臣、王门臣。
王厚臣:生六子:王藩、王壁、王桃、王屏、王翰、王佐。
著名后裔:
王光汉:国民党中将
王光敏:国民党中将柏辉章夫人
王光泽:民国时期遵义银行行长。
王光樾:黄埔第三期。
王光炜(1911-2004,字瓯民,黄埔第七期,抗战时期参加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云南松山战役。1948年11月任89军328师副师长,1949年随张涛(89军)起义,任贵州省人民政府参事。
 
101、贵州毕节王氏
祖籍:江南江宁府句容县朱家巷(现江苏省句容市朱家巷)
入滇黔始祖:王懋
本支系历代先祖口碑传述,本支系属姬姓之王,源自东周灵王太子晋,支分太原王氏王威,世代铭记堂号“三槐堂”。
明太祖兴兵伐元,吾鼻祖王懋公同常付胡陈赵高吴乔朱鲁等为十大指挥,协佐洪武有功于朝,受爵于江南省江宁府,任满解组定业于句容县朱家巷。后因南蛮作乱,奉命率部参与征南,征南平定之后威镇毕邑,以至于此再发渊源,流芳万世。
懋公军旅一生,约于十五世纪初(明仁宗时期)在毕节城钟鼓楼住宅身故。
懋祖妣陈氏,生子定乾、定坤(据说入黔,无考)。
定乾公,约于十五世纪初(明成祖或仁宗时期)出生于毕节杨家街,荫袭指挥一职。明弘治时期在毕节城钟鼓楼住宅病故。
定乾祖妣徐氏,生子成美。
成美公,约于明宪宗时期出生于毕节钟鼓楼,荫袭指挥一职。约于十六世纪初(明嘉靖时期)在毕节钟鼓楼住宅病故。
成美祖妣孙氏,生子云、慕、琏、荣(云、慕、荣三公情况均无考)。
琏公,约于明正德时期出生于毕节钟鼓楼,荫袭指挥一职。后弃官为民,移居镇雄泼机小坪坝。琏祖妣赵氏,生子在周、在秋、在用。
懋公世孙繁衍至今六百余年,传承近三十代,十万余众,主要分布于滇黔川渝地区的四省市数十个县市。
                           
102、四川古蔺高笠王氏
太原郡三槐堂
起籍:江西吉安太和县—湖广麻城孝感乡。
入川:明万历初戡乱入川(平蛮、平播)。
始祖:王凤,明特授泸州军粮道。
二世祖:王正相(张氏、张氏)、王正国(张氏、陈氏)。王正相在天启-崇祯平奢安屡立战功,为遵义军民府十三关隘将军之一,屯守古蔺县太平镇(落红口)高笠(又叫高篱笆或高泥巴)遂家。
大事记:1648年,南明军围剿高笠,二世祖王正相遇害,其嫡夫人张氏自尽,正相祖之五子(应雄、应举、应干、应坤、应祚)四散逃亡他乡。后三世祖竟有王应祚返回高笠繁衍生息。
 
103、四川古蔺复陶华年王氏
始祖:王正凤(1497-1581)
始祖王正凤,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聚贤村人氏,该系出自于浙江余姚王氏王华德长子王守仁的三弟,王守文,郡庠生,官督府参军,配?氏,生三子:长曰正凤、次曰正坤、季曰正国。坤国二人皆为武举,因由家宅在江西,故居于此。天启六年庚申岁(1620)八月初四,弟兄三人偕同舅表兄弟甘氏人等,向川黔进发。正坤祖于遵义落业,正国祖于仁怀起基,我祖即在川蜀管下,永宁府所辖,古蔺华年沟落业(今核桃坝华年沟尖山子),配周氏,生子一:登龙。享年八十四寿终。葬在华年沟邓家咀皂角树有碑为记。
族谱诗颂曰:
祖籍太原余姚堂,东晋南迁盛名扬。由浙入赣再迁蜀,开基续代华年王。
 
104、四川古蔺水口马跃王氏
太原郡三槐堂
祖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王家庄
入川始祖:王正明
入川时间:大约于明代入川,距今约350-400年。
 
 
105、四川古蔺高笠王氏
太原郡三槐堂
起籍:江西吉安太和县—湖广麻城孝感乡。
入川:明万历初戡乱入川(平蛮、平播)。
一世祖:王凤,明特授泸州军粮道。
二世祖:王正相(张氏、张氏)、王正国(张氏、陈氏)。王正相在天启-崇祯平奢安屡立战功,为遵义军民府十三关隘将军之一,屯守古蔺县太平镇(落红口)高笠(又叫高篱笆或高泥巴)遂家。
大事记:1648年,南明军围剿高笠,二世祖王正相遇害,其嫡夫人张氏自尽,正相祖之五子(应雄、应举、应干、应坤、应祚)四散逃亡他乡。后三世祖竟有王应祚返回高笠繁衍生息。
应祚支高笠字派:凤正应洪行,宪之体廷遵,国安思学举,尚志永先登。。。
正国房横岔字派:凤正枝仲极尔相宗国正天星照槐堂奇英光灿耀。。。
 
106、四川古蔺观文镇民乐村王氏
王守仁江西为官,任南赣巡抚,后辈移居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五言都千秋乡王家庄。
明朝弘化二年,因世态炎凉,沧田迁变,有王启尧,王启舜二祖携母邓氏流迁西蜀,暂定居泸阳小市多年,曾建坊于内江昭垂志民,后又上迁永宁府一甲地狮子岩令牌山张家沟。
字派:启之遇昌臣,连文子在庭,有员崇正普,汝安德修灵,中洋开始撤,少主永恒兴。
联系人:王涛
邮箱:wang_txs2008@126.com
QQ: 393183046
 
107、四川古蔺县水口大湾王氏
窍思我祖籍自江西吉安府太和县南昌乡,王公讳字公白,为吾祖,入籍四川内江至江津县石麻口高粱镇王家坊落业,生三祖。大祖王应龙,生一子王铎。王铎生一子王文爵。爵生六子:长曰王鸾,次子王凤,三子王麒,四曰王麟,五曰王狮,六曰王象。六人奉旨征蛮征夷,入插贵州。王鸾、王凤二人打到贵州遵义府六芽庄落业。王麒、王麟二人带兵打到贵州桐梓县中山园田坝落业。王狮、谢氏落业于贵州穿山硐陀腰树竹瓦沟。
王象,官称元冠,领兵打到四川永宁府隆安县分司古蔺石宝寨地名大塆小关口,身击都司先上头阵,被贼放暗箭射死阵亡。六人各以丢刀落业,领照为事,未与报知。那时吾祖王朝华方将九岁,与母侯氏相泣于中堂商议事,私带金银,未通江津石麻口王家坊人口得知,私自来到永宁府隆安县古蔺分司处地名大塆小关口领尸安葬。是后,于古蔺所下边区高之地,影象真系荒郊之地,有龙虎踞之形,那时吾祖方将十二岁领照为业。
 
108、四川叙永枧槽王氏
堂号:太原郡三槐堂
入川始祖:王应周
入川时间:调北征南
概况:调北征南入川祖王应周(杨氏)老大人距今约四百年,二世祖王琦(杨氏)生八子,二世祖王海(不详)。三世祖王正干(杨马氏)住枧槽。王正坤(赵氏)不详。王正纲(李氏)不详。王正常(陈氏)迁内江。王正明(林氏),生二子:王联举、王联应。王正星(张杨氏)住枧槽。王正聪(周氏)迁毕节大定府。王正?(何氏)迁毕节大定府。五世祖王君潘(杨氏)(生六子王文潮,王文海,王文江,王文河,王文汉,王文淮)不详听说迁贵州。五世祖王相璠(李氏生三子王文臣住枧槽,王文章,王文学不详)五世祖王永璠(杨氏)(生六子,王文*不详,王文荣不详,王文祥不详,王文良熊氏,王文元不详,王文学不详)(王永璠支房现居住于四川泸州叙永县石坝乡槽子头)(几代墓碑完整)。
老谱字派:琦正联之(璠)文,国正天星世,官清明治安(顺朝思辅任)……。
联系人:四川泸州叙永县石坝乡王青海
联系电话:18982460698
 
109、四川古蔺丹桂镇龙溪王氏
郡望:太原郡
堂号:三槐堂
族属:琅琊族
据王氏族谱载,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王氏先祖从湖北孝感逆江而上,入夔门到达重庆。从重庆沿川黔古道到遵义,走合江、富顺、泸州北镇龙山。入川路上,王氏先祖扶老携幼,不走大路,不下客栈,夜宿祠庙岩洞,取石支锅,拾柴做饭,偶遇乡里,借住种地,帮工度日。看着入川的移民大军去如鸟奔,来无尽船,心似江水,星夜向四川。
其族谱上有诗曰:家住湖北孝感乡,皇军追赶过泸阳,先到江门南河岸,后至天生桥一桩。重庆大州是族谱,遵义富顺乃同房,吾今判定归川省,万子玄孙富贵长。
入川到泸州落户古蔺县丹桂镇金龙、现龙、岩弯等村(龙溪、丹桂坪、彭家营等地。
我族一世祖王宗庆和侄子王应贵,明末清初,随着“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讨照为业”落户川黔交接的土城镇杨家槽,发迹于丹桂镇龙溪(龙厂沟),族人中先后涌现了王德兴、王大烈、王司、王兴邵、王小山、王光普、王自能、王诗道、王崇佑等出类拔萃的人物。
老字派:祖宗应天,大一(单名)礼德;兴维庭履,道从先泽,文运洪开,仕生贤哲,永作明良,安邦定国。
新字派:忠孝传家,诗书肇业,儒学长存,英才广见,仕启昌隆,朝纲普列,光耀元华,勋辉远客。
族谱诗:家住麻城孝感乡,皇军追赶过泸阳,先走江门南河岸,后至天生桥一桩。重庆达州是族党,遵义富顺乃同房,吾今判定归川省,万子玄孙富贵长。
 
110、四川宜宾县柏溪镇王氏
祖    籍:湖北麻城孝感乡
入川祖:王 尧
入川年代:清·康熙年间﹙1620年~1640年之间﹚
落业地址:四川泸州凤仪乡五里坎
简    介:上段源流不明。世系如下:
王尧,配文氏,生四子→,王曾徳,配陈氏,生八子→,王思仁,配陈氏,生一子→,王佑,配秦氏,生一子→,王仕杰﹙杰﹚,字仲雄,配武氏,生一子→,王世万,字永德,配袁氏,生四子→王轩、王鞧、王辂、王轴
王仕贾森清·乾隆八年﹙1743年﹚于泸州凤仪乡松林嘴。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移迁到叙州府宜宾县天池乡柏树溪居住,殁嘉庆十七年﹙1812弁葬天池乡沙湾头。
子王世万,字永徳,在六十岁时﹙道光二十三年一1843年﹚曾回到泸州凤仪乡五里坎寻族人,因已迁出他乡未找到,回家后写了一本族谱,留诗一首八句,为后人寻宗提供应据:
平地干戈大乱兵  洪君赶散各逃生  我祖本是太原郡  一脉流传付江京
十阳十柱十松平  滥坝官溪与草登  有人知此诗八句  方是同宗共祖人。
字派:大振家廷,兆开晋铭,文武忠孝,裕徳怀仁,祖宗培树,毓凤钟灵,锡汝昌运,时际熙淳。
联系人:王廷均,四川宜宾市翠屏区南岸,手机13330660360
 
111、四川宜宾兴文县共乐镇王氏
湖广始祖:王基
原籍: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人氏,于明末(一说:清初清康熙年间)入川至四川叙州府富顺县境内,后迁于四川泸州叙永县(原永宁府)小地名落洒寺落业
吾族系太原郡三槐傍支。
入川始祖:王基
一世祖:王凤朝
二世祖:王起华、王起荣、王起富、王起贵
三世祖:王联玉,王联玺,王联升,王联榜,王联捷
四世祖:王茂琦,王茂林,王茂材,王茂椿,王茂官,王茂雄:迁入云南威信石坎
五世祖:王以纯、王以泰、王以洪、王以骞、王以安、王以德、王以孝、王以义、王以智
六世祖:王绍尧、王绍舜、王绍禹、王绍圣、王绍贤、王绍祖、王绍纺、王绍宗、王绍诚、王绍海、王绍元、王绍武、王绍钦、
七世祖:王槐、王敬、王奎、王全、王鉴、王刚、王银、王才、王仲、王高
八世祖:王文林、王文其、王文礼、王文举、王文彬、王文相
字派:朝起联茂以,绍俊文华廷。
联系人:
王宗全  电话:13982439121(四川叙永县)
王宗辉电话:13540984628(四川叙永县)
王永鑫  电话:18583123296(四川兴文县)
王永华电话:17366731850(四川兴文县)
 
112、四川古蔺二郎铁桥村铁厂王氏世系:
太原郡三槐堂
一世:天麟
二世:曰书
三世:志道、志逵、志久
四世:万福、万兴
五世:林仲、辅仲
六世:宋开、宋诚、宋全、宋江、宋满、宋读、宋文、宋章
七世:启舟(注:王墙):驻防富顺插旗山。甲申年(1640)迁往千户庵居住。后在富顺阵亡。
八世:应高、应催、应傲
九世:万成、万朝
十世:正伦、正礼、正常、正纲。
十一世:文品、文德、文仲
12-19:仁世朝洪仕自天申昌永
 
113、重庆梁平县安宁王氏家族
世系:太原世系。
堂号:三槐堂。
原籍:江西-湖广省麻城县高杆堰苎罗村
始祖:王尚测(泽)
入川时间:洪武年间
传说,洪武年间,三兄弟入川,一房落业原梁山县福禄分水镇窟窿坝,一房落业梁山县小南路(安宁王氏,我支),一房落业原梁山县屏锦铺。后来,三兄弟失去联系。
迁徙路线:太原---江西----湖广省麻城县高杆堰苎罗村----贵州----四川省梁山州万川城外西南二十里杏市镇。始祖:尚测(泽)公----依(裔)公----浩然公。
字辈:尚(测)单(名)浩良天有单(名)尚永远单(名)怀道明德立镇(定)国安邦光宗耀祖世代荣昌。现传承到第十九代。
 
114、重庆巴綦王氏
开基始祖:王藩臣
祖籍:浙江省余姚县
我藩臣祖,为明代大儒王守仁的后裔,于淸顺治中期,携二子运宏、运泰自黔迁蜀,插业于卫家坪(今重庆巴县南龙乡卫家坪)。王运宏传嗣三代至尔德、尔琮等兄弟三人,又分为三大房族,后各立宗祠,繁衍迄今,三百余年来已传了十多代。这支随王阳明入黔的王氏后裔,至明清之际便已繁衍至二千余家,散布于仁怀、绥阳、桐梓等地。
字派:尔维永世,正大光明,承先启后,万代显荣,邦国文士,学树联登,鸿书肇定,泰履干元,敬宗尊祖,崇德尚贤,天朝辅治,福寿双全。
联系人:王承悟,通讯地址:重庆市九龙坡区中梁山田坝二村33幢6—2室
邮编:400052   电话:023—65255925,13647615075
 
115、重庆万州磁硐王氏支系寻亲
联系人:王洪英,手机13617188485    微信号:w2418425312
堂号:太原郡三槐堂
祖籍:原籍太原随军迁湖北麻城
落业始祖:王朝选
迁徒:王鳯公,明洪武二年奉调入川为官,落业重庆忠州野鸭池王场,其后朝选公明末避乱独迁奉邑尖山关,后迁万州磁硐王家嘴,为磁硐王氏始祖。
世系:王天辅-王鳯-王忠-王铎-王辅-王荘-王洪业-王任-王国栋-王杰-王登春-王朝选.
王朝选,在忠州出生,独迁万州磁硐艰苦创业,生有三子:新怀、楚怀、明怀。其中新怀公出继奉邑水字乡石龙霸张姓,明怀公出继利川十四保许家营许姓。唯有楚怀公王姓单传生二子:应丞、应相。后应丞(余氏)生一子:一贤,应相(余氏)生四子:一爵一禄一品一可。
 
116、重庆黔江小南海镇桥梁村黄泥堡王氏
堂号:太原郡三槐堂。
传说是江西起祖,九子王之后,在江西临江府,鹅掌大丘,入川落业后经过数十代的繁衍后王应龙、王应凤再来到后坝,南海,黄泥落户的,字派二十字。应德光先祖,成(承)仁佑家帮。孝友文明远,世(仕)和永吉昌。
 
117、重庆黔江濯水镇打杵溪王氏
堂号:太原郡三槐堂
字派三十字:朝良学文廷正大永光明孝友承先业诗书玉后坤传家真远代三元放国清
联系人:濯水镇打处溪王孝权(原黔江区牛肉脯厂厂长)13996909677
 
118、重庆梁平县三槐堂王氏
堂号:三槐堂
世系:太原世系
入川原因:奉旨入川
迁徙路线:太原——江西——湖广省麻城县高杆堰宁罗村——四川省梁山州万川城外西南二十里杏木镇;
字派:尚(测)单(名),浩良天有单(名)尚永,远单(名)怀。道明德立,镇(定)国安邦。光宗耀祖,世代荣昌。
世系流源:尚测公——依公——浩然公——良胜公、良茂公——天锡公——
请协查下列情况:
i)王尚测(1554年生, 明世宗嘉靖三十三年)入川时间与相关情况;
ii)王依(1579年生, 明神宗万历七年)入川时间与相关情况;
iii)王浩然(1604年生, 明朝万历三十二年)入川时间与相关情况;
iv)
洪武二年(1369年),江西各支王氏迁徙麻城情况;
v)迁徙路线:
  a)太原---江西庐陵(江西吉水、泰和、南昌、安福等)----湖广省麻城县高杆堰宁罗村----四川省梁山州万川城外西南二十里杏木镇;
  b) 太原---江西鄱阳县瓦屑坝----湖广省麻城县高杆堰宁罗村----四川省梁山州万川城外西南二十里杏木镇。
vi)庐陵太原王氏,洪武二年(1369年),老五促杰公老六仲远公从江西吉安迁徙到湖北黄安、麻城的详细情况与上源。
联系人:王立江13896333523
QQ:343971649    Email:343971649@qq.com
 
119、重庆市酉阳县龙潭王氏
山西太原三槐堂王氏的后裔王必成字学圣,约于元至正十九(1359)年避战乱,从江西吉安府太和县迁徙到湖南宝庆府(今邵阳市)武攸县(今武冈市)定居落业。约清乾隆五十一(1786)年,武冈三槐王氏第十四代王廷浩从湖南武冈逃荒懋迁到重庆府涪陵州酉阳县龙潭赁庑落业;五十二(1787)年,王廷谟从湖南武冈逃荒到四川成都双流县城西门内梁家巷落户经商。清光绪三十四(1908)年五月,龙潭三槐王氏廷谟第四世孙王大逵避债、逃荒,从酉阳县龙潭镇迁到贵州平越府余庆县合江里(今龙溪镇)定居落业。
字派:必再应嗣王、兴文仲世加友添。
清雍正十(1732)年湖南武冈创修族谱时续议二十世字辈排行:
朝廷福泽大,富贵宗伦常。定以承先达。荣华永吉昌。
 
120、云南威信县庙沟王龙家族
始迁祖:王龙,
祖籍:江南江宁府后街。
龙公本为洪武朝廷命官,后 “靖难之役”逃离故土。先是携家迁徙到四川南溪富顺居住,后又迁徙至镇雄州怀德司(威信县庙沟)落业。龙公生子有富(回四川富顺,以后情况不详)、有贵,有贵公生子朝亮,及其以下后裔就一直落业于镇雄、威信一带。
据支系谱牒记载,支系系太子晋后裔,太原三槐堂王氏,龙公上有世系:……—十六郎—兴一、兴二、兴三—秀一、秀四、秀六(兴二所生)—自华(秀六所生)、自伦、南惠—龙(自华所生)—……。自龙公下来已传承二十一代世孙,计有族人两万余人,主要居住于云南镇雄的木卓、雨河、芒部、罗坎和威信的扎西、旧城等地。
字派:金忠尚应国,在之绍道洪,天勇以廷凤,文明定起龙,英杰祥光照,帮导万春长,怀才发学士,安建富致昌,传家承孝友,开庆典礼香。……
联系人:王凤宇 13887063499。
 
121、云南昭通市彝良
祖籍:山西太原、乌衣巷
前三世祖公名讳:王朝凤、王国臣和王国富、正字辈龙良清荣华。
已知11代。自云南曲靖沾益迁昭通市彝良境内
字派:朝国正天泰,贤明定家邦,忠思长迁庆,蓝桂永腾芳,国正天星顺,官请明治安。
 
122、云南宣威温水塘王氏
先祖觏尔公于年洪武十四年(1381)奉调征进云南,翌年正月拨守乌撒卫左所兼管中所防务,驻防乌撒(今威宁),阅三世,于明景泰年间,俸、贤二公任职于乌撒卫后三所,居沾益州土城下堡子(今宣威市榕城下堡街)。传至第十世,定居宣威市南门(当时宣威分南门和北门)。
今宣威温水塘:文现祖,妻赵氏,生子尚忠、尚国。
王尚忠生五子:学仁(迁居水城县盐井改名学成)、学义(迁居水城县盐井改名学海))、学礼、学有、学信。
家族世系:
第一世:王觏尔,又名王侯尔,乙末年为郑(遇春)总管部下偏将。吴王元年调杨文部,升授千户。明皇武十四年蒙调南征,十五年正月拨守乌撒卫左所兼管中所防务,在任十年。洪武二十五年寿终,享年七十五岁,谥赠征南将军。
第二世:有才、有贤
第三世:敏、玘、敬、朝阳
第四世:瑾、瑄。
第五世:成、爱、爵、伦、朝。
第六世:世英、雷氏,世卿、赵氏,世贡、陈氏,世禄、姚氏,世武、刘氏,世礼、世学、世进、世道、世龙。
第七世:宣威温水塘:自高、自峻、自龙、自虎
第八世:会民、治民
联系方式:QQ交流群119891551
 
123、云南昭通镇雄泼机王氏
明朝征南来滇的永福祖,属于太原三槐王氏世系,其后裔世居镇雄泼机,至今繁衍有10万余族人分布在云贵川三省。
 
124、云南省威信县双河乡偏岩村大坡上王氏
堂号:太原郡三槐堂
本支从湖广起祖,到麻城县孝感乡,到泸州小市(以大石板为记),又到兴隆山锁马大坡上(四川省叙永县分水镇),迁至福全村打蕨坝(云南省威信县双河乡偏岩村大坡上社),故大坡上是由锁马大坡上带入。
字派:金斌朝在元连宗,思进荣华德尚洪,兴发廷名开国正,光前裕启永世隆。
联系人:王洪富13908707593,王洪江13578069419
 
125、湖北浠水县伯武王氏
伯武王氏原称为:蕲阳王氏、翠山王氏、破山王氏
伯武王氏世系:王言-王彻-王祜-王旦-王素-王厚、王巩-王琦-王道
王道生四子:资之、补之、辅之、翊之。
王补之,道次子,字咎卿,号全甫,宋太学上舍登第,知绍兴府,宝谟阁待制,赠朝列大夫。同弟辅之迁居上虞县十九都达溪之虹桥,是为虹桥派。生三子:元龙、元明、无褒。
王元明,补之次子,字骏,号仁夫,宋承祀郎,配徐氏,生椿、槐、桂;继配虞氏,生子棣、植。
王桂,元明三子,伯武郎,字惟德,宋南康邑长,宣抚使,宋末辞官落籍湖北浠水松山。妣吴氏,九赠安人,生三子:万零、万镒、万三。
伯武王氏源于赐给始祖桂公的伯武郎。伯武郎桂公初任江西南康邑长,由浙江余姚家于南昌府南昌县郊。旋授中州水陆军机粮储总务、河南道宣抚使。宋末,元军进攻河南,祖率精兵万余与元兵战于河南的归德、汝宁一带,因朝廷不派增兵,孤战无援而失利。遂弃官职,于淳佑十年(1250)携妻子落籍湖北蕲水县北乡永乐里松山堡。配吴氏,九赠安人。子三:万零、万镒、万三。伯武郎桂公后裔迁徙全国各地,人口数十万,故立伯武郎桂公为浠水分宗始迁祖,称“伯武王氏”
伯武郎桂公长子万零(或万灵),元中叶与万镒迁归德、汝宁,后裔又有返江西南昌或转迁他地。据查,金寨麻埠镇九湾王氏王仲春一支系万零(灵)公的后裔,尚待考证。次子万镒(或万一),元中叶与万零公迁归德、汝宁,其后裔又有返南昌者,皆无考。查重庆市綦江县兴盛镇正自街道王树华一支系万镒公后裔,待考。以上两大支系人口众多,尚待联宗。
伯武王氏世系传承中,有记载的是伯武郎桂公三子万三公。万三生九子:受一、受二、受三、受四、受五、受六、受七、受八、受九。此九子中目前只有受一、受三、受八三公的世系传承清楚。其中受一后裔称“才户”,受三后裔称“浠户”,受八后裔称“敬户”,三大户分居湖北的黄冈、浠水、罗田、麻城、新洲、武汉,安徽的霍邱、霍山、金寨、六安,河南的光山、商城、固始等地,现有人口三万多。但是,受一公的后裔,才户尚有龙二、三、四、五、七、八、十八房失考;受三公的六个孙子中,只有彦诚公子鼎新、鼎舜,彦旻子鼎铭脉络传承清楚,彦德及子鼎贞,彦旻公子鼎和,彦诚子鼎高后裔皆返江西南昌无考。敬户龙十一公六子中,只有思敬、思齐两房有续,思维、思忠、思礼、思义四房均失考。
万三公其余六子,目前均未联宗,其中受二迁湖北孝感;受四迁安徽,受五失详,受六、受七传迁罗田和蕲州,受九失传。当我伯武王氏正以方兴未艾的态势蓬勃发展之际,追源固然重要,但溯流同样是我们不可忽视的责任和义务。
伯武王氏自始迁祖至二十世辈派分合图
(浠水派)彦鼎言金玉凤廷周之道士秉贞尚志进德宣
伯万受(分)忠(合)
(黄冈派)龙思月应单大廷烈之时道祚永臣希宏士德
二十一世至六十世辈派
(宣、德)忠厚开昌化克衡钦杰泽远邦恒兴建揆守宗则
同寅协恭嘉居敬宪前哲后裕作新光丕绍文振业
 
126、湖北蕲春王氏
祖籍山西太原郡,大槐树三槐堂,由唐玄宗时的户部侍郎王鉷为避难而远迁江淮,定居湖广蕲春黄梅浠水罗田黄州一带,后人以达十数万之众。
 
127、湖北监利王氏
据悉,荆楚三槐王氏是宋代五十八世世祖佑(祜)公之后裔于元末明初年间因避战乱,逃洪荒,躲瘟疫,填河泽,等种种原因陆续迁居临邑,落籍斯土。来监,洪后,宏创基业,广垦田园,且耕且读,大振家声。现梗在监利的宗亲已有7.5万余户,30多万人。佑(祜)公之后裔皆因枝繁叶茂,徒迁不一,年湮久远,各成体系,造就了近在咫尺,同姓异派,朝夕相处,世系各别的局面。尤其是历史上在监利建有四十八个“王氏祠堂”,都因年久失修和“文革”的破坏,早已荡然无存,成了一片废墟。
物有报本之心,人有思祖之情。2007年春,荆楚三槐王氏有识之士,根据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精神和时至新纪,盛世煌煌,社会和谐,孝礼时代,联宗续谱,蔚然成风之际。理事会发起了“联宗续谱”的倡议,得到了广大宗亲,仁人志士的大力拥护和支持,经过五易寒暑睦宗兴族的工作,真实的理千头为一绪,浚万流归一源,实现了联48祠为一祠,统48谱为一谱的愿望。
监利三槐堂世系:
王巩—王珪—王秀—王知杰—王文亮—王贵—王国珑、王国琥、王国琇—王科鸾、王科凤
 
128、山东老峄县王楼王氏
王楼(县志称王家楼)王氏家族,系山东省老峄县中(现属薛城区周营镇)望族之一。亦是迁徙客居之族。始祖于明朝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桐县三槐王大姓迁徙至峄县地定居至今,历时630余载,家族人口已发展到近10万人。宗世已近30代。
联系方式: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王楼村
13616322619(王运来会长)   13563261236(王广印秘书长)
13375662738(王运尚会员)   15863239789(王强会员)
家族群QQ号:198442317
 
129、山东烟台福山王氏
始祖王忠(一世)祖籍云南大理府祥云县小云南镇鸡头村。洪武年间任山东登宁盐科大使,通过占卜选址定居于福山古现河北村。
二世王云,官知县(县名失考)。
三世王俊,明景泰3年(1452)岁贡生,官知县(县名失考)。有五子经、纶、纪、绍、综。
四世王纶,官江南上海县知县。
四世王绍
五世王锦,王纶子,字世重,为礼部儒官。有二子,王国学、王国史。
五世王秀,王绍子
六世王国学,王锦子,为名诸生。
六世王国周,王秀子
七世王久任,王国学子,字风池,明万历14年(1586)岁贡生,官山西文水县主簿,迁王府纪善,为官清廉,东归时卖掉30亩田才偿还了路费。
王朝锡,王国周子
八世王道长,王朝锡子,京师的锦衣卫。有三子,长子王三锡、次子王慎言、三子王文举。
王三锡,字怀万,熟读《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尉缭子》等古代名将的著作,立志要做戚继光一样的名将,所以他虽然生长在大厦将倾的明朝末年,内有李自成的揭竿而起,外有大清在关外的称王称帝,却雄心万丈,决心担负朝廷中兴重任,力挽狂澜。崇祯皇帝朱由检非常器重王三锡,把他调往陕西任游击(武官名,三品),前去剿灭李自成的义军。并亲自召见他,赐以御宴、铠甲。不料李自成却自山西突围,一路如破竹势攻克了北京城,崇祯皇帝见大势已去,自缢于煤山。王三锡闻声大哭,独自东下,蹈海殉国。清顺治帝,为笼络汉人民心,诰封他为怀远将军。怀远将军,武散官名,三国时置,明清制,从二品官阶。有子二:家谟、家本。
 
130、山东寿光王氏
始祖:慕猷,支祖:泰。
堂联:三槐家声远,九龙世泽长。
寿光王氏源于山东临沂,后分散至洪洞和枣强,洪武初年又迁回山东的寿光市巨淀湖东侧。字派:“金木水火土”周而复始排列。
 
131、甘肃兰州安宁区孔家崖王家庄王氏
据王三祝咸丰十一年所纂《真乐村族谱》载: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21),宁王宸濠叛乱,王阳明率军平叛。间有王阳明之孙“宣一公”、“宣二公”弟兄二人为避乱世生变,几经流转迁徙,途径金城,定居袖川王家堡。是谱云:“始迂金城者为海日公之曾孙也(海日,名王华,王阳明之父,明成化十七年状元——编者注),‘宣一公’偕弟‘宣二公’‘一迁而苏,再迁山左之兖,自兖三迁而山右太原,四迁则陕右之’,居金城袖川。”今修《王氏族谱》根据王三祝《真乐村族谱》所制的“袖川东村世系图”和“袖川西庄五世世系图”,分别示意宣一、宣二弟兄落户金城袖川后世系情况。袖川西庄五世世系图则明示宣二第三代王永命、王永和、王永满三兄弟率家,由袖川西庄迁至真乐村(今安宁区王家庄)定居后各代世系情况。世系图按辈序详列各房、各支十六代,详记族员人名近千人。世系图所列王三祝系始迁真乐庄老三房小七支王永满第四世孙,上溯王阳明第十世裔孙。
 
132、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盐阜沙湾庄王氏
始祖:王贵一
始祖仲仁讳贵一,元季当户侯大海公长子,自故苏三坝迁居淮安之沙湾,娶吴太儒人,葬南沙湾庄东墓田拾捌亩。
1914年编印《沙湾王氏家谱》(太原郡三槐堂八册16卷全)
联系人:王乃祥13851136116
 
133、江苏南京市栖霞区靖安厂大王庄王氏
《王氏宗谱》封面题“王氏宗谱”和“三槐堂”。宗祠对联:“太原两晋家声远,靖安三槐世泽长”。
《王氏宗谱》奉王枬为始祖。王枬生于元仁宗延佑六年(1319),卒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祖籍山西大宁。元至正壬午科(1342)进士,赐文林郎,官绩溪县令,“居官清谨,德政流芳”。罢官之后,游历于金陵,择长宁乡仁里落户,后途经句容华阳北乡花墓村,遂“卜庐而居”。至四世王升时,因“族众丁繁”,遂迁居句容靖安厂“百家跳”,也就是今天的王家大村。从王升迁居王家大村至今,已将近有600年的历史。其后,王氏族人又分迁至倪家庄、丁家庄、河口及仪征甘草山等地。按今天的地理位置划分,主要分布在南京、句容和仪征三地,王家大村现有王氏族人1100多人,而三地王氏族人总计2000多人。
历史上王氏为官入仕者并不算多,据《王氏宗谱》“世表”记载:明嘉靖万历间王梓,为邑痒生;明嘉靖万历间王标,官苏州府吴县教谕;明嘉靖万历间王启元,官嘉兴县令;明万历至清康熙间王绪昌,官布政使司。“世表”除记载王氏族人生卒年月日、配偶、子嗣状况外,还载有王氏族人受皇帝恩赐的情况,如:王嘉由嘉庆七年(1802)“举方正恩赐九品”;王裕丰“钦赐耆民恩荣粟帛”;王焕美“钦赐耆民恩荣粟帛”;王长福“恭逢皇上耆英恩赉粟帛,躬膺荣身两次,钦赐登仕郎”等。
 
134、江苏赣榆县上堰王氏
三槐堂江苏赣榆县上堰王氏,源系琅琊,其先为姬姓之王,太子晋之后。殷周汉历移居所,及晋代琅琊为家,至始迁祖王载之太高祖,业贾入晋,做药材生意,商旅晋楚间。及宋靖康之乱,避难自太原南下,及于荆襄,居及三年,荆襄大饥,食不裹腹。闻听东海之滨,连年丰登,于是沿途乞行东来,期逾一载,止于黄海之滨赣榆县。
初居邑之西关,旋卜宅于上堰。
至二世土安土宁祖,奉亲至孝,饬建华坊旌表,入乡贤祠配享,名登《准安府志》《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康熙赣榆县志》。
后士安祖外迁,谱记为古陈州府枣林庄,后裔一支复迁河南柘城县校园乡四所楼王村。枣林庄还有裔系,至今考无端绪。
至五世祖福/敏二公,福祖外迁山东省蒙阴县石马瞳村,至今叶枝繁茂,丁口逾三万之众.
祖居之地赣榆县赣马镇上堰村的一支,近八百年来,已播迁全县一百六十余村,零星居住村庄不计,总人口已逾八万,苏北一地普称“三槐堂上堰王氏”。
三槐堂上堰王氏,自宋代靖康之乱后来赣,即有家谱存焉。历经兵燹天灾,直至明代宣德年间,始系统注谱一次。以后年延代继,序修无间,至二O0二年,已进行了十六次序修。
祠堂门联“三槐世德 两晋家声”。
 
135、江苏省沭阳王氏
宗谱记载,其祖可溯至王祜、王旦,因而向以“三槐堂”为号,以“两晋家声远,三槐世泽长”为宗祠楹联。沭阳王氏本居金陵。明代中叶,王景华自金陵迁至沭阳东乡硕项湖之滨,是为沭阳王氏始迁祖。其兄王景茂仍留居金陵。至清末,沭阳王氏已发展至十余个村落。王景华共生六子,墓丘今尚存焉。六世祖王永治,考授御史职,墓前翁仲、石门仍在。沭阳王氏曾四次修谱,其中第三次修谱是由居于台湾的十四世裔王锡康和十五世裔王世焕协助完成的。
 
136、江苏徐州莫釐王氏、东洞庭王氏
莫釐,是苏州太湖洞庭东山的主峰。北宋末年(公元1127年),金兵占领汴京,千七将军(王惇)护驾宋高宗南迁。途经苏州太湖东山,感叹山水清秀,风物丰饶。由于不满官宦争斗,从而卸甲归田,在此定居下来,遂有莫釐王氏。
莫釐王氏源自山西太原,系太子晋的后裔。
元成宗大德七年,太原兵燹为患,匪徒云扰,化清公性耿直豪侠,不洩为兵匪欺,携眷东迁,遂家於徐郡西北八十里之王小庄,化淸公即吾徐郡“三槐”王氏之始迁祖也。
【明】弘治十年(1497年),王琬、王鏊建谱。取名:《王氏家谱》。建谱之始,王鏊即制定辈分诗为:“延祐国祚,斯显奕世,伯仲希仁,叔季守义,民彦思忠,元良允治,太平万年,臣子素志”。【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王世钧重修,取名:《太原王氏家谱》。【清】宣统三年(1911年),叶耀元等编篡,取名:《洞庭王氏家谱》。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王季烈主撰,取名:《莫釐王氏家谱》。
世系:言——彻——祜——旦——素——鞏——时——颜、华——惇——万八——胜五——福十二——廷宝——彦祥——昇——琮——鑑——延樸——祐民——国纲——祚煜——斯社——显瞿——奕瀚——世荣——伯熙
 
137、江苏苏州三沙王氏
始祖:王皋
三槐堂三沙王氏,是以三槐王氏开基始祖王言公为第一世祖,二世祖王彻,三世祖王祜(祐),四世祖王旦,五世祖王素,六世祖王巩,七世祖王皋为南渡始迁祖所繁衍的一支望族。王皋公作为三槐堂三沙王氏“南渡一世祖”,到苏州落户扎根,繁衍后代,延绵不绝。世人称三槐堂 “三沙王氏苏州南渡始祖”,故而王皋公被尊称为三沙王氏始祖。
王皋(1081—1156),行四四,字子高,官至殿帅府太尉、晋柱国太傅(秩从一品)。世居汴京开封府开封县新里乡大边村,祖籍山东大名府莘县,是宋兵部侍郎、晋国公王祜之玄孙;北宋最杰出的宰相,魏国公、文正公王旦之曾孙;端明殿学士、工部尚书懿敏公王素之孙;太常博士、宗正丞定国公王巩之四子也。
宋建炎三年(1129)三月,王皋公以太尉扈宋高宗南渡驻跸平江府(苏州),始占籍长洲县(苏州吴县)的荻扁村。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皋公因两次护驾有功,加辅国将军,拜殿帅府,进太尉,授世职,诏赠晋柱国太傅。后因与时政不合,金兵屡侵犯,康王(即高宗)听信议和派的主张,放弃北伐,决定与金议和。皋公一片忠心、满腔热血,“亟请上出师,夏中原、迎二帝”。但宋朝统治阶层的种种矛盾,终使高宗对金投降,放弃中原,苟安东南,迁都临安(杭州)。皋祖后见南宋朝廷腐败,收复中原无望,悲愤交加,怫然曰:“西湖一洼水,何足济天下事乎,吾亦从此逝矣!”遂弃官隐居苏州阳澄西之荻扁。据考“苏之荻扁”,即今苏州市相城区(吴县)太平桥镇王巷村。
皋公生子三:易、铎、胤(允)。原配赵氏生易、铎,继娶邢氏生胤(允),惧累赠国夫人,封汝南郡君。
长子王易,字吾置,襲父爵,袭授殿帅府太尉,镇守海虞、其子孙迁居昆山沙头(今太仓县沙溪镇),后散居于海虞、澄江、太仓、常熟、上海郊县一带,世称为三沙王氏东沙支始祖。
次子王铎,字吾伍,官尚书郎,在苏州世守祖业,留居荻川,其后代子孙在苏州府内,散居于泰州、兰陵及宜兴、武进一带,世守荻扁父业,世称为三沙王氏中沙支始祖。
三子王胤(允),字吾曾,为宋显谟阁直学士,兼枢密副使、权判常州府府事提举(秩正三品)。胤公一生淡漠名利,性好游历,徙无锡县开化乡(原无锡县南方泉塘前村),后分居无锡沙头白龙山下(位于南方泉、金鸡山、白龙山、凤凰山一带),世称为三沙王氏西沙支始祖。
三沙王氏历史上主要集居在长江三角洲的苏、浙、皖、沪地区,经过900年繁衍发展,现代就已经收集到近五百支系(派),后裔遍及神州大地和海内外、世界各地。
 
138、福建上杭王氏
郡称“太原郡”,堂为“三槐堂”。其通用堂联有:“两晋家声远;三槐世泽长”;“三公槐树;一甲梅花”等等。
上杭王氏,是为黄帝开族,系出姬源,子晋受姓,派衍太原。
上杭王氏,是其受姓69世继宗之裔孙。继宗,字用章,官任汀州刺吏,卒于汀州官署,妣邹氏恭人,加封贞节夫人。夫妻合葬于江西庐陵什乡水吉白砂。生有三男:黼、黻、猷。长男黼,号伯一郎,恩贡生,葬上杭回龙。生三男:均勇、均德(号千四郎)、均政。次男黻,号伯五郎,宋大学贡元,葬永定瑶上。生七男:千一郎(字均绚)、千二郎、千三郎、千四郎、千五郎、千六郎,千七郎。据考上杭王氏,是其70世黼的次子均德和黻的长子均绚二位同祖父兄弟的两大支系。
均德支系,发祥于武平桑梓坑。始祖均德,号千四郎,讳森,生于宋淳佑二年(1242),贡生,仕江西抚州教谕,后仕武平县令,总督18寨兵民,因抗元兵有功,加封抚民令。后在武平桑梓坑(今武平丰田村)开基。卒于元至顺元年(1303),享年89岁,葬于武东潭溪里(塘)。共生10男:万一郎、万二郎、万三郎、万四郎、万五郎、万六郎、万七郎、万八郎、万九郎、万十郎。有趣的是万十郎加冠一“马”字,其所以加马字者,乃均德平寇时失去战马一匹,数日未归。是晚十郎诞生,马乘夜奔回。故均德喜而加“马”,称“万马十郎”。其裔分布在才溪、官庄、湖洋、旧县、白砂、蛟洋、南阳、城关等地,其中以才溪居多。
均绚支系,发祥于稔田的石牌和太拔的大地。始祖均绚,号千一郎,讳启文,宋郡庠生,生于宋绍熙元年(1190),卒于宋咸淳十年(1274),享年85岁。幼年随祖父继宗在汀州刺史任所多年。后游武平寓居均德县署。因时值宋末元兴,兵祸频仍,民生凋敝,无意仕途,始由武平冷水洋徙至上杭石牌开基,娶妻丘、巫氏,生男三十郎。继后又迁到太拔大地,遂为大地开基始祖。续妣黄三八娘,又生三男:念二郎(裔迁广东、江西等地)、念六郎(幼归邓家)、念八郎。
 
139、福建霞浦赤岸王氏
入闵始祖:王务琨(706-775),讳才,723年袭父荫为长溪令,因居长溪(今为霞浦县)赤岸,寿六十九岁,葬赤岸黄家山道观之中赤岸黄家山道观外西侧;配谢氏生子三:处一、奉一、如一。
赤岸王氏世系:
王吉——王骏——王崇游——王遵——王音——王仁——王融——王览——王正——王旷——王羲之——王徽之——王桢之——王翼之——王法明——王子彰——王琳——王满——王武成——王元璁——王伯宜——王怀铎——王务琨——处一、奉一、如一。
处一生四子:长不起,次不危,三不逸,四不恭。不危公派下后迁王家洋。
奉一公生二子:长不易,次不瑶(注:此字为三点水旁)。不易公派下后迁居卷里及分支温江平阳、瑞安等处。
如一公生三子:长不骄,次不奢,三不侈。不奢公派下后迁桐山西园。
 
140、福建武平王氏
郡望:太原
堂号太原三槐
堂联:“两晋家声远,三槐世泽长”、“槐堂衍庆,晋庭流芳。”
开基始祖:王均德
均德公黼公次子,俗称千四郎,号千四郎,生于宋理宗赵昀淳佑二年(1242年正月十二日子时),卒于元文宗奇渥温、图铁木耳至顺元年(1330年庚午岁九月十二日丑时,享年89岁)。理宗开庆(1257)贡生,十八岁任江西抚州教谕,后任福建武平县令。后归郡福建武平丰田桑梓坑,为武平王氏始祖。生十子:万一郎、万二郎、万三郎、万四郎、万五郎、万六郎、万七郎、万八郎、万九郎、万马十郎。十郎公加一马者乃均德公平寇时失战马一匹,十日晚十郎公诞生,战马乘夜奔回,公曰吾子能管千军万马,故曰万马十郎。其后裔遍布广东、广西、江西、湖南、福建、浙江、重庆、四川、山西、港澳台海外等地。
平武王氏播迁:
一、外迁四川省宗亲:
十四世  荣俊、荣育、荣元、荣期,迁四川省
十五世  奕臣、日厚等27户,迁四川省
十六世  大宇、锡万等26户,迁四川省
十六世  文生、新生、友荣、拥发,迁四川龚家场
十六世  献周、度生、允周、壁兴、壁昌,迁四川富顺县
十六世  学生,迁四川资州龙阙镇
十六世  龄生、玉上、有远、康远、拥元,迁四川阳县南津驿
十六世  锡生、百生,迁四川壁山县
十六世  锡珂、行上、萃上、昌九,迁四川内江卑木镇
十六世  崇周、振周、宗周、郁周、庆周、并周  迁四川垫江园鲁嘴
十七世  功盛,迁四川丰都
十七世  功佐、功祥、坤佑、坤远、乃武,迁四川内江卑木镇
十七世  学韦,迁四川邛州
十七世  绍治,迁四川大竹县
十七世  功迁、乃贤等13户,迁四川
十七世  坤贞,迁四川阳县南津驿
十八世  永启、思仁等19户,迁四川
十八世  世曾、世拥,迁四川邛州
十八世  连元,迁四川富顺县
十八世  周常,迁四川资州
十八世  周裔,迁四川峨眉县
十八世  世和,迁四川嘉定府
十八世  周咸、周托,迁四川崇宁县安德铺
十八世  周述、周纲,迁四川龚家场
十八世  周山、周琏、周勋、周纪、家礼、受元,迁四川内江卑木镇
十八世  周嵩、周岳,迁四川永宁县
十八世  周杰、周震、新贵,迁四川垫江园鲁嘴
十八世  双富,迁四川中江
十九世  尚禹、尚发、梓兴、龙发       
    尚盈、灵台、道劲、尚贞、尚蒲,迁四川
    受山、受渊、守邦,迁四川 
二、外迁江西省宗亲:
二  世:五十郎、七十郎,迁江西兴国县
八  世:优衍,迁江西省
十  世:邱箕,迁江西鹌叫山
十二世:文同、文合,迁江西省
十二世:学松,迁江西省
十三世:廷泰,迁江西彭塘
十三世:肖堂、贤卿,迁江西瑞金西门黄石岽
十四世:以亮、十五世得珍,迁江西鹌叫山
十四世:君秀,迁江西会昌田心
十四世:君亮、廷兴,迁江西万安金村五索
十四世:君鼎、君标,迁江西省
十五世:得彰,迁江西呕头
十五世:日期、日乘、日学、日嵩、日冕、日扬,迁江西兴国
十五世:如本、刚瑞,迁江西瑞金
十五世:日藩,迁江西隆蒲
十五世:日庸,迁江西新昌县上坪
十五世:日秀,迁江西新家县周家坪
十六世:廷九,迁江西板坑
十六世:廷器、佐生、东生、廷冕、廷毓,迁江西兴国上蕉
十六世:廷槐、廷桢,迁江西会昌田心
十六世:廷兴6兄弟,迁江西万安金村
十六世:丙郎、甲郎、学生、学胜,迁江西瑞金山居岭
十六世:元仁、元学,迁江西小水湖
十六世:元万、日章,迁江西新余县
十七世:功胜、功佑、功荣、保生、福龙、功崇,迁江西万载县
十七世:宏蕴、宏光,迁江西兴国
十七世:升龄、世宽,迁江西永丰县
十八世:翔凤,迁江西宁都上武石圳
十八世:周庸,迁江西万载
    喜生,迁江西新干
   玉帛、玉历,迁江西宁州
   发生、学余,迁江西会昌
   荣宾,迁江西寻乌
   仕期,迁江西会昌牛古坑
   仲辉、仲清,迁江西安远
三、,迁其它外省、海外及福建各地宗亲:
二  世:三十郎,迁湖南浏阳
五  世:子允,迁湖广
八  世:宗富,迁广东大埔南门
九  世:荣,迁广东松源
十三世:良材、十八世周鉴,迁湖广
十五世:日缓、元登、元桂、十六世锡康,迁浙江
十六世:伯儒、德儒,迁浙江双溪
十七世:金生、宏球、达元3兄弟,迁浙江
十八世:世干,迁浙江龙泉
十八世:世昌,迁浙江双杨县
十九世:得儒,迁浙江清泉县
   王琛,迁广东兴宁
   玉珍,迁浙江清田三阮四都
   义庆,迁湖南长沙
   康财,迁广东珠海
   增唐,迁广东蕉岭南礤
   念四郎,迁广东松源
   建雨、建符,迁湖南湘南
   建圣,迁湖南湘江
   恒经、恒康,迁浙江处洲士厦
   善飞,迁广东平远
 二  世:万八郎,迁福建连城朋口
 二  世:万四郎,迁福建清流
 二  世:一十郎,迁长汀中铺坑
    二十郎,迁长汀天岭
    八十郎,迁长汀濯田王家巷
 十四世:萃衷,迁福建漳州
 十六世:保生3兄弟,迁长汀山车
 十六世:镐周,迁汀州府
 十七世:乃德,迁福建松溪
 十八世:通义、桂应、十九世德儒,迁福建建宁
 二十一世:家曾、家兴,迁福建顺昌县
 二十一世:家冕、家课、家瑞,迁福建福安县
     仲八郎,迁福建上杭才溪
     康发、景福,迁福建上杭才溪
     作和,迁福建龙岩
     伯松,迁福建永定瑶上
     学能、学洪、福魁,迁福建宁化
     会魁,迁福建上杭旧县下角隆
     景华,迁福建上杭回龙白石角
     春魁,迁内蒙古自治区
     建宗、永富、发富、永森、清江,迁台湾
     开福、孟发,迁新加坡
     均廷、福廷、梓廷、展廷、耀廷、焕廷,迁印度尼西亚
     发仁,迁吉隆坡 
注:外迁宗亲世系均德公为一世计算。
 
141、湖南慈利王氏
《湘慈王氏族谱》,不分卷,王人善主修,1997年印本。是为脉出太原郡三槐堂之慈利王氏六十余支合修谱。存湖南省图书馆。
 
142、广西灌阳县敦睦堂王氏
始祖:王德铭
我敦睦堂王氏是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属姬姓之王是绝大多数王姓人的本源,我们共同的祖先就是黄帝。敦睦堂王氏是太原郡王氏——三槐堂王氏的后裔,太子晋是我王氏受姓的始祖,王威公是太原郡王氏的始祖,王言公是三槐堂王氏始祖,德铭公是敦睦堂王氏始祖。两千余载悠悠岁月,同根共本一脉相传。
德铭公原籍江南应天府(今南京)溧阳县都司巷,明洪武初年受镇辽三万卫之职,驻镇辽东四十年,以后改调西粤(今广西),先后驻守过邕州、柳州、桂林等地,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屯田于灌,先居崇顺堡(今观音阁),后始祖考德铭公携长男怀胜迁居宁江坊(今新街青箱村),始祖妣翟孺人次子怀让仍居崇顺堡。敦睦堂王氏迁灌至今,世传二十四代,历时五百七十余年。子孙繁昌,仅灌阳县境内现有人口已达一万三千多人。遍布在新街、观音、黄关、西山、灌阳镇五个乡镇,40多个行政村,120多个自然村屯。县外的恭城、荔浦、平乐、灵川,区外的四川、湖南、江西、江苏、台湾、北京等省市也有我敦睦堂王氏的后裔。还有少数人散居在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
 
143、广西灌阳县新街镇江口村太原郡光裕堂王氏家族
远祖:王宣卿
始祖:龙潭讳友曙
系出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之后。
始祖龙潭讳友曙,明洪武十四年辛未举人。十八岁乙丑成进士,任山东道监察使。因群奸用世,紊乱朝纲,遂由江南苏州府昆山县与友仁、友翔、友亮昆季四人来灌。卜居灌合乡编入版图为大堡里二甲籍。因村舍左有大溪,前有小涧,群流会合乡,山清水秀,澄静安闲,遂建名曰宁江坊(今江口村)。惟友翔后裔迁居阳朔县城,无从稽考。友亮数世以后无传。
现在江口村仅存友曙和友仁二大房。龙潭友曙公居江口本村宅左,友仁公居江口村宅右,前后有墙堤。水沟界址,而左旁街市,则又系明嘉庆末年第五世国表筑城御寇而立。江口村下有庙地,即右之黄荆寨也,立庙以镇水口。友翔居井头坪,友亮居东头砦。友曙子克礼公,妻裴氏生子均纯、均绶、均绅、均缙。友仁长子克刚,妻翟氏、彭氏,生子王博、王璨;次子克毅,妻吴氏,生子王佑、王能。嗣后子孙蕃衍,友曙房和友仁房居江口老街。
据灌阳老谱书(光绪二十七年)记载,灌阳江口王氏家族的远祖宣卿公,系江南苏州府昆山县人,是湘乡二十三官人,生三子,讳衡远、飞远、明远;
二世:衡远公历官宋通仪大夫,生一子民信;飞远公生一子民瞻。明远公嗣续无考。
三世:民信公生二子攀甫、灌甫,民瞻公生一子兴甫。
以上三世都是单传;
四世:攀甫公,历官大医院使,生一子汝立;灌甫公生一子汝珎;兴甫公生一子汝开。
五世:汝立公,历官浙江按察司副使,生二子俊可、文可。汝珎公生一子善可。汝开公生二子简仲、淳仲,
六世:俊可公,生二子益之、真之;文可公历官翰林院侍讲学士,生二子,长子诚之、次子胤之,简仲生一子师旦,淳仲生一子师鲁。
七世:益之公,官历宣尉司,生三子德敬、德君、德斌。诚之公字正先,历官广东儒学提举,生二子德顺、德显。胤之公字邵先,历官京员外郎,生一子德亨。
八世:德显公生二子友翔、友曙。德顺公生一子友仁,德亨公历官东廉州府巡检,生一子友亮。友翔、友曙、友仁、友亮四兄弟同迁灌阳县宁江府。
 
144、沙沟营王氏“
三槐堂”太原郡家族(北门头)
 
 
 
 
文章已于2020-01-23修改
阅读 562
 在看7
 
写下你的留言
精选留言
 5
思德
 
 太原郡三槐堂脉络:
1、太原郡世系
2、临沂王氏世系
3、江左乌衣巷王氏世系
4、三槐堂王氏世系
5、余杭王氏世系
 4
徐州市丰县三槐堂王海连
 
 徐州市丰县首羡镇王双楼村,全村都一家,族谱记载三槐堂,王氏宗亲家人们好。
 4
王隆进(王整公二十世孙)黔六盘水
 
 三槐堂王氏家族,在寻根索源的过程中,有的把堂号改成了“太原堂”,有的改成了“琅琊王”,有的改成了“江左王”等等,有的家族甚至产生了很不应该的纠纷。
其实,这些改法都是错误的,真正正确的就是地地道道的“三槐堂”,不需要做任何改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