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无锡祠堂群

2019-05-03 20:59:30来源:宛福成 美篇

打印 字号: T|T
无锡,江苏南部崛起的新兴现代城市。
无锡,在长三角经济圈中,占据重地,是南京到上海的必经之地。
       无锡,江南水乡之一。由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深入民心已久,无锡的光芒要经过“突破”方可后来居上。
      无锡,环抱太湖,纯粹的“烟雨江南”。太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然而,现代都市景观,无锡根本无法与“北上广深”这些大都市同日而语,她也仅仅是后来升格的地级市而已。所以,无锡最吸引人的照片还是“水岸及两侧的古宅”。
      无锡的水道,早在汉朝就有开通,隋朝之后有了根本性的扩充。
      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之后,无锡成为重要的节点。这些水道也就成了大运河的支流,除了漕运功能之外,或许还有引水之功。
     大运河让无锡成为典型的古城,何况清朝皇帝曾到此17次。
     无锡,古迹多多,尤以惠山为特。
     惠山,著名的古镇。
      尽管城市化的大潮在不停地冲涮她,令人欣慰的是,她还保留着一片古色古香。
      无锡(惠山古镇)的古建筑风格,大类上属于苏杭范畴,除小桥流水之外,似乎又隐隐约约带有徽派遗风。
      比如下面这座大排坊:在苏杭园林中并不是代表性建筑。但这个也不是惠山古镇的象征。
      惠山古镇有不少坊楼,大大小小的。据此可以追思往日的荣华。
      河岸,绿色成荫,石方铺路,然后是一排排的古宅。
       曾几何时,这连体古宅,是工厂,是住户。
       这些,原本是“祠堂”!
昔日风光无限……
如今正在回归……
还原祠堂本义……
文化塑造无锡……
祠堂群,
古镇之特色,
无锡之底牌。
观园林,
有苏杭,何需无锡!
拜祠群,
唯惠山,天下无二!
      祠堂,在传统文化的作用,无需多言,尽管有很多人直至目前尚不知晓。
      无锡地方财政投入四五十亿,打造“惠山古镇”,可谓“伟大之举”。此决策,造福后世!
       下图是二期工程。令人振奋!
       但是,用钱的地方太多了,资金紧张成了瓶颈。
      古镇的思路定位
       我的感觉:开发旅游。
       第一,有地理优势。北有常州,南有苏州。路过、歇脚,无锡都是首选。
       市统计公报显:年观光人次超过9000万余,而留宿人次仅有90万余。即,100人才有1人在无锡过夜,还不一定是为古镇而来。这貌似“能引来人,未留住人”。其实,古镇周边的吃住,很经济。
       第二,古镇是政府打造的一个旅游景点。虽然地方缺钱,但这个决策太有价值了!
       这里有“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属于社团组织。但特殊之处是,无锡文旅集团派专业文化干部来当会长,而无锡文旅集是国有企业。所以,祠研会就成“半官方”社团组织。这很好,有代表政府的企业来支持祠堂文化研究,可以解决办会资金大问题。祠研会有一个内刊,叫《祠堂博览》,已经有10年刊龄了。这是国内仅有的以“祠堂文化”为主题的刊物。到2018年底,出版了60余期,印质和文质都很好。这得益于一批老专家的无私奉献,也得益于文旅集团的财力支撑。
       有政府支持,善事必成!
       下图是研究会的周先生和姚先生陪我访潘祠。有研究会的领导引路,我方便了很多。原本是关门的,研究会一个电话就开门了。
     在古镇流连3天,研究会人员2天领着我,还叫了导游讲解,对所到祠堂的大概情况,娓娓道来。很受教育!先人遗风,家族之魂,无价之宝。
     我是跑马观花进祠堂,泛观涌涌人流,能在祠中驻足十分钟的,好像不多。
     无论是景区管理部门,还是祠堂研究会,已经将祠堂与姓氏进行结合探索了。
     下图这个“百家姓”石座,能够领会出景区的彰显核心文化的源泉了。
说说感受
 
第一,政府重视传统文化,适应了时代需要。当然,这需要慧眼识程。
      河南打造根亲文化,无锡打造祠堂文化。这必将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史上,留下可歌可泣的一笔。
第二,多结构、多力量打造祠堂文化,是不二选择。
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在“存其精华、弃之糟粕”的过程中进行的。
文化,不能游离于政治之外。
所以,一件美事儿,体制内外共同支持,不成都不行。
例如:家族团队和民间资本(家族资本)参与祠堂修复与建设,效果明显好。
过祠。郡马当然是皇帝的女婿了。
央视有个《记住乡愁》片子,就是在这里拍的。
家族参与了祠堂管理。
内设很有家族文化味道。
这是不容错过的一座祠堂。
         过氏家族很认真地接待了我,右三是主要负责人,身体有恙还专赶到场,富有家族情怀。
钱祠,吴国之祠,历史地位极高,家族文化丰厚。
祠内有精心布置,是钱氏族人所为。
这是祠堂群里,不能不看的祠。
潘祠,家族已介入管理,正在布置中。
徐祠,家族已介入,有些味道了,不错。
     鲍祠,很不错,家族文化多些,还搞传统文化义讲,面向所有姓氏。也有经营,针对本家,当然都是本家货。
 
    虞祠,门口没有卖货的。据无锡虞曙星先生说,虞氏家族已经参与了虞祠建设和内部装饰。
     她还办了一个书院,规模不大,但方向很正。
     虞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司马迁说中国的文明始于舜帝。舜帝就是有虞氏,来自姚墟的姚重华。
 
古镇祠堂的特色之处:
(1)多而成群,连为一体。这本身就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通常,祠堂可以相邻,但很难成片。干嘛非要挤到一起呢?江南风水宝地何止惠山一处啊!先人此为,必有道理。
(2)说起祠堂,更多是谱祖堂。惠山祠堂则是名人堂、贤达堂以及庙堂。
谱祖堂,家族支堂,为同系血亲而建。
名人堂,突破了“支派”,面向“氏族”,其教育和提气意义,显然大于谱祖堂。
祠研会专家介绍:惠山,有史记载的祠堂,超过150座,但是,因各种原因,损失了一些。到民国时期还有118座。可以确址的,有108座。已经搭起大架子的,近80座。
参与祠堂复修重建的,约有20多个姓氏。所以,这20多座祠堂,家族文化相对而言要浓一些。
复修重建,主要是政府出资。祠内的文化布展,专属姓氏可以参与,所提方案须经景区管理部门审批和祠研会通过。
更多的祠堂处于关门状态。如:
杨祠。关门。
这员杨祠的说明。
许祠。关门。
孙祠。关门。
这是孙祠介绍。
赵祠,关门。
施祠,关门。
孝祠和贞祠,也是祠堂群的一个特色。
秦祠,孝子祠。祠内布置不理想。
      贞祠单氏。单姬,8岁时定亲给沈家,12岁时沈公子死了。单姬就此终生不嫁,以守父母之约。
      在今天看来,这有点荒唐了。
     当然,这种贞义精神才是其实质所在。
      此贞祠,本应由沈家缮护,但却落到了单家。祠内进行了精心布置,明显是单家所为。
      忠贞祠。多人祠。
      祠堂,更更多的,在干什么?
      都在做生意!
      喝茶是景区内的普遍生意。
      茶桌在河岸两侧,有4椅座,也有2椅座。只要想喝茶,都能方便地找到座位。一座15元最低价。不喝茶,估计不能落座。
     这里茶馆很多。有的还带麻将。
     室内雅间喝茶,价格不会低,是专门留给体面生意人的。
      这是价格表。不算贵,不知道加水要不要钱。
      这里有“二泉”,就是盲人阿炳,二胡,名曲《二泉映月》。这的泉水,还是“贡水”。  到此一游,喝杯茶,也算享受文化!所以价格高低似乎就不大重要了。就怕当成解渴了。
      阿炳,本名华彦钧,1950年底过世,不到六十岁,家境不好,眼晴患症而盲。他生活的那个时期,正是祠堂衰落期。所以《二泉映月》的主调显得凄凉些。
     泥人和紫砂,是无锡的特产,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价格适中。作为“非遗”产品,游客也有兴趣。所以经营者也多。但是,“名牌”紫砂还是昂价的。
     真丝,很容易让人想到苏州,两地太近了。实际上无锡有“丝都”之称,养蚕产丝是当地的主要产业。
珍珠的也很多。太湖所产,价格合理。
还有经营“睹石”的。
唉!只要赚钱,商人就能做到!
问一下:
无锡产玉吗?
浦祠。经营传统女装。
这种小吃随处可见。
相当一部分祠堂关门。
开门的,家族文化浓一些的,反倒游客不多。
卖货的,游客多。
在祠内喝茶的,人不少,多是房东,少量游客。
 
张祠,开门了,未见家族文化。
这是张祠介绍,仅此而已。
祠庙一体了。在祠的方面,可为之处太多了。
泰伯,吴姓始祖。
这不是祠,是庙。
也是吴姓祭拜的圣堂。
庙内以大统文化居多。
范祠,以文学张扬忧国情怀的先人。
家族介入了设计,但还有待细化与升华。
李祠,大而气派,忠文化突出。
待升华之处还有很多。
刘祠,虽为当之无愧的皇姓,也仅有一块祠界石。潜力很大。
唐祠。只留下一个维界,无堂。
      无锡祠研会让我留下点意见,我头一次来到惠山,不了解历史,也不了解市情。
为了交差,那就说上几句吧。
1.古镇祠堂群,全国唯一、世界无二。这是品牌。务必坚持。舍其皆无。
2.建设资金是大事儿,单靠政府投入,进程慢。在利用民间资本、家族资本上,精心策划。这里大有文章可做,配套政策要灵活。
3.祠堂内容要规范,防止庙宇化。既有传统文化,也要与时俱进。突出正能量,跳出“家族”的圈子。
4.保持主线,商业气息不能盖过文化气息。祠堂本是祭祀之地,更是文化传承之所。建议淡化祭祀功能,在家族文化上寻找突破口。
5.在宏观管理制度下,可以让各姓家族参与管理。在收益上,要考虑家族利益。不然也引不来投资。
6.祠内文化设计,立足名人,又要突破名人。淡化支派,重墨家族,同时要注重家族间的团结和互助,并以感恩之心面对其他家族。切忌在家族文化上吹牛皮,不能搞“舍我其谁”的文化,招人烦。
7.古镇原先没有的姓氏祠堂,也可以招商引入。区内服务设施,当增强,吃住游一条龙,大型文化活动应该有场合。
8.目前的祠堂群,仅仅是建筑群、商业群,离“祠堂文化”还有相当的差距。
9.在拆建过程中,注意“旧物”保护,有些宝贝不能误当建材。
如下,这些铺路石,太可惜了。
下图:被旁置的“大宝贝”,可见当年建筑之宏伟、雕工之精致。现在当脚踏石了。
这好像是女祠专用的,凤的阳雕。
这些石头,不像文物。
这是下水口。
如果是后雕刻的字纹,那就太不协调了。
“旧石”可能性大。
土地庙专用石。还是阳雕,可见当年之风采。
这块石头必有讲究。像碑石,有槽,工艺要求很高。
这是柱基石,亭柱的可能性大些。
杨祠石。四知堂专用石。
陈祠石。主人不明。
被打断的阳雕石,可惜了。
 

 
          本文由世界王氏网网编上传并发布,世界王氏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世界王氏网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