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全球华人血脉寻根的眷恋
01 风起
又到一年一度风清景明时节,梨花风起,点点哀思。
看新闻,清明被国家定为法定假日后,旅客输送量年均增长10%以上,有的跨市,有的跨省;有的高铁,有的飞机,航空公司竟一票难求。
千里迢迢,匆匆赶路。原来,除了纷纷春雨,还有纷纷归人!
“清明祭祖”,山草野径中的坟茔里,葬着爷爷的爷爷、爷爷的父母——虽然我们素未谋面。
我们看到很多事业有成的华人游子,唯独每年清明,不远千里,总得返乡。虽然早已步履蹒跚、双鬓斑白!
“人这一辈子,只有站在这里,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向何处!”

02 缘来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姓氏文化委员会会长杨立龙先生提到过,人的一生会死亡三次:
第一次:是断气的那一刻,从生物学角度来说死亡;第二次:是举行葬礼的时候,这一刻你的身份将会在这个世界上抹除;第三次:是这世界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亡。这一刻将是真正的死亡,从此不会有人知道你来过这个世界。
扫墓途中,所有同根同源的亲人结伴而行、手拎祭品,边走边讲祖辈的陈年往事——他们如何来到这个山村,如何遭遇乱世如麻,如何遍尝人世苦楚,如何艰辛创业起家,如何不幸离开人世。
年年讲、年年复,一遍一遍,永不厌烦。
冬去春来,草木萌生。
待到砍枝锄草、翻沟培土,隐没在山林间的旧坟顿然一新。此时,姓氏代表人物以极其神圣的表情,摆上祭品,铺上麻纸,点燃纸钱,引导族亲们相继跪拜,请祖先保佑。
末了,还会燃一挂鞭。大山深处,纸烟四起,鞭炮声此起彼伏。
正是,清明几处有新烟,满坡哀思与尘埃。
祖上代代相传口口叮嘱的话语,经行处生活的点滴,每每忆起,泪流夺眶而出。
扫墓祭祖:“祖宗讲的这些古,要牢牢记在心里”。

03 归途
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姓氏文化委员会会长杨立龙先生多次提到,这是哲学的三大终极之问。
从哪来?静立茔冢默然,你便会追寻到这个答案。
你来自父母,父母来自祖父母,祖祖辈辈,总会有根,总归有源。
开枝散叶,枝再繁,叶再茂,扎向大地的根,只有一处。
这就是融入血脉中的眷念,是我们的来处。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这样的季节,总会牵动几许思念、几许哀愁。总会不由自主想起很多人、很多事,可能也只是几声离别时的切切虫鸣,一缕农家黄昏的袅袅炊烟,半点夜深幽梦里的婉然音容。
生者寻根,叶落归根。有人烟处,必有血脉传承。难怪有人说,清明节就是中国的感恩节!
在国外漂泊多年的海外游子华人华侨,每年清明,不远万里,漂洋过海,携家眷回乡扫墓:“我们这一代华侨,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最深,我们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不能忘本!”

国学大师季羡林6岁离家求学,90高龄还回乡扫墓,扑通一下跪倒在父母坟墓前,不住磕头。回京后,他写下长达2.4万字的《故乡行》,说:“娘啊,这恐怕是你儿子最后一次来给您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您的身旁!”
“爸妈,我来看你们了。”苍老的手指抚上镌刻的墓碑,那是心底那个根带来的最初的温暖源头。
慎终追远、归宗溯祖,是族谱上一页页一排排泛黄陌生的名字;再远,是华夏民族、是尧舜禹,是元谋人、是山顶洞人,是古老的猿猴,是浩瀚星辰里的一块陨石里孕育的生命之源。

04 前路
到哪去?
静立茔冢默然,你同样会得到答案。草长莺飞,清明有雨。万物灵长,有生有死。
唐伯虎《桃花庵歌》“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红楼梦《好了歌》也唱:“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
不管是谁,多么伟大,这世间终将忘记你的存在,“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样一想,很多事自可淡然、豁然、悠然、乐然、坦然。
清明时节,教我做人。清洁、清廉、清净,无非一个清白;明事、明礼、明法,无非一个明白!清白明白之人,自有清风拂面涤心,自有明月皎洁般的真善美。

红尘滚滚、功名利禄,如果你过于执着、拿不起放不下,为权、为钱、为名、为情黯然神伤,不妨清明时分去扫墓同样也是扫心。
那里,自有另一种答案,让你心如止水、超然物外!清爽做人,清白做事,足矣!岂能事事如意,但求无愧于心!

05 本源
我是谁?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姓氏文化委员会会长杨立龙先生一语中的:“你是人子(女),你是人父(母),你是人夫(妻),你是华夏血脉,你是人类赤子。”
难怪有人说,清明祭祖,彰显的是一种血脉的传承和责任。
来到这世间,你安身立命,拥有自己的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
要珍惜和父母子女的缘分,“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漂泊在外,记得常回家看看,“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要珍惜夫妻之情,“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要珍惜身体、时光和朋友,惜缘惜福,知敬畏懂感恩,“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是责任、是感恩,是哀思、是心静,是思接千载、神游万仞,是传承、是教育。清明,更像一种精神。

清明回乡,带上孩子,子孙后代。祭祖之时,全家全族肃然默立,将祭词朗声诵读。那一刻,天地和时间同时静止。
让子孙知晓血脉的延续,懂得生命一代代传承的使命,体味责任、礼仪和感恩,在潜移默化、身体力行之中,深深领会“百善孝为先”的道理!
家国情怀,也寄寓于这清明的一跪一拜的祭奠之中。
没有谁是一个孤岛。当你将自我置身于宇宙中各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中时,你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方位!

很多人,琐务缠身,无法返乡。但请记住,如果有条件了,即便人在天涯鬓已斑,也定要多回乡扫墓,回一次少一次!
“人这一辈子,只有站在这里,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向何处!”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