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瑞康:闽中苏区——东渡革命根据地(组图)

2019-03-30 19:35:29来源: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

打印 字号: T|T

王瑞康:闽中苏区革命史上辉煌的一页——东渡革命根据地(组图)
    作者的话:
    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中的人和事!是客观存在不为人的意志所转移的!我们要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由于种种原因,这段多少革命先辈用青春、热血和生命书写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记忆的渐渐淡忘,在尘封了90年后,今天有幸初见端倪、露出尖尖荷角!
    本人并非党史研究工作者,更不是文学工作者,却荣幸接触到家乡的红色文化。基于对老一辈革命先辈、革命先烈的敬重和对家乡故土的热爱,整理并撰写了这篇资料。愿以该文告慰在这块红土地上,为了民族解放、为了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青春热血和宝贵生命的革命先辈们!但由于资料相当有限,精力、能力更有限,肯定有许多不妥、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为盼!
 
    序: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震惊中外的“4•12”反革命政变,背叛国共合作,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命运的攸关时刻,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通过了毛泽东同志关于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确立了在全国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
    1929.8.10.《中共福建省委关于中东路事件及莆田工作等问题给莆田县委的指示》中指出:“福建的工作非常重要,除了三大城市工作外,莆田工作是很重要的,与闽西有同等之注意…莆田工作确实有很大进步。”(摘自《中共闽中地方史》p71页)。对于当年省委的这一批示,我们是否可以这么解读:在中共“八•七”会议后,中共莆田县委在实现工作中心转移,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等方面作出了显著成绩,得到了省委的充分肯定!
(美丽的东泉村一角)
    东渡革命根据地,是指以现东泉村为中心的涵盖周边十几个村的一块根据地。土地革命战争初期(1927-1930),是中共莆田县委最早开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曾为闽中苏区革命史留下过辉煌的一页!。它位于福建莆田市涵江区白沙镇南部。
    中共莆田县委为贯彻中共“八、七”会议决议,实现工作中心从城市转向山区农村。1928年1月,根据临时省委的指示:决定“全体同志下乡作农运”,发动农民开展反抗烟苗捐税的斗争,并争取用“武装反抗烟苗捐以致游击战争,发展土地革命”。( P64)1928年3月,王纪修同志受中共莆田县委指派,带着党的任务回到家乡,同年8月,中共莆田县委最早创办的红色学校——东渡(东泉)列宁小学创办成功!而后,同志们以列宁小学为活动场所,培育革命种子,发展党组织,创建农民武装,开辟了东渡革命根据地,由此拉开了闽中广业山区农村土地革命斗争序幕,掀起了一阵阵惊天动地的革命风暴,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第一部分 闽中红色革命摇篮—— 东泉(东渡)列宁小学
    根据县委的指示,经过各方面的准备, 1928年8月,王纪修同志圆满完成党交代的任务,在东渡王氏宗祠里以办“东渡私塾”的名义,成功创办了莆田第一所红色学校——东泉(东渡)列宁小学。王纪修任校长,“私塾先生”是:吴梅(王于洁)、吴梦泽、蒋声(徐清霖)、 邹鲁渔等。招收本村贫苦子弟52名,分高、中、初班,采用千字文、简易国文为教材,表面上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实质上是中共莆田党组织传播马列真理和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每当夜幕降临,这些共产党人就开始了马列主义的传播活动。学员大多是贫苦农民中的进步青年、农运积极分子、地下党员和红军游击队队员。收集整理各地农民运动中打土豪劣绅、分田地、抗租抗税、农民暴动等素材,自编讲义,用通俗易懂的故事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革命道理,宣传马列真理。
    1930年8月-12月,“闽西土地革命之声”邓子恢同志以省委农村巡视员身份,在巡视闽中农村土地革命时,也曾在这里给学员宣传毛泽东同志关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革命主张和红军的游击军事思想,传授闽西土地革命斗争的成功经验。
    东泉(东渡)列宁小学以“传播马列真理、点燃革命火种”为办学宗旨,以培养和发展党和红军的力量、推动农村土地革命为主要目标。虽只坚持近3年(1928.08—1931初),但在“白色恐怖”的那个年代,却是一件惊天动地、颇具重大历史意义的大事。她的成功创办,是莆田“哲理钟声”的延续,把马列主义带进了山区。她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心里,找到了翻身闹革命的道路!﹙史称东渡光明﹚她的成功创办,标志着中共莆田党组织贯彻中共‘八.七’会议决议,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迈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在莆田山区农村找到了的第一个落脚点!她的成功创办,为发展农村党组织、创建闽中第一支工农武装,开辟闽中苏区、培育了一大批革命骨干!史称“闽中红色革命摇篮”。      
    同时,列宁小学也是中共广业区委的所在地、中共一个重要的地下秘密联络站,为革命做过许多鲜为人知的事!
    由于她在闽中土地革命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和贡献,解放后即载入莆田县志。1981年被原莆田县列为首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革命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涵江区党史教育基地,2017年被列为莆田市党史教育基地。

东泉(东渡)列宁小学旧址外景、内饰
(校长、教员照片)
 
    第二部分、广业里中共党组织的创建与发展
 
    1926年下半年,新县的陈天章、吴梦泽,东泉的王纪修受陈国柱的指派,回到家乡广业里山区,秘密开展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经过数月活动,1926年10月后,在广业里山区先后创建了莆田第一批农村党支部:东渡、澳柄、夹际和山门党支部。
    1928.1后,根据临时省委指示,决定发动农民“用武装反抗烟苗捐以至游击战争,发展土地革命” 的指示。(64页)为了加强党对农运的领导,中共莆田县委决定在农运比较活跃的广业里山区建立中共区委。王纪修在东渡秘密召开中共广业区委成立会议,宣布莆田第一个农村区委——中共广业区委成立,下设东渡、夹际、澳柄3个支部。王纪修为区委书记,委员有陈浦川、吴国林、王紫尼 、王连洪。从此,莆田广业山区在中共广业区委的直接领导下,如火如荼地开展工农革命运动。(据吴梦泽回忆1983.4)
    1930.11.9。中共闽中各县干部会议在龙西后坑村召开,会期2天。邓子恢主持会议,根据省委指示,宣布撤销中共莆田总行委,成立中共莆属特委,统一领导闽中地区的工农革命。特委由王于洁、陈天章、蒋声、王纪修、谢刚5人组成,王于洁任书记。
 
    第三部分  闽中工农武装的诞生与发展
 
    1928年春,陈国柱离莆返省委前在延寿桥头莆田仙游两县委会议上,提出建立工农游击队的建议,并捐出100银元用于购枪。而后,中共莆田县委决定,以广业区委书记王纪修为主,陈天章配合,在广业率先组建自己的武装。
    1928年3月,中共莆田县委王于洁、陈天章、吴梦泽、王纪修汇聚东渡“帝君厅”秘密商议,决定在东渡、澳柄、夹际三个支部党员中秘密筹款捐枪。王纪修带头捐出100银元,王连洪 、王天粦、 王紫尼 、王鸿畴、 王鹏程、林万章 、林芹五等也纷纷捐了款。王纪修在东渡筹出6支枪,吴梦泽回到广宫夹际筹到6支枪,陈浦川回到虎井筹到3支枪。陈天章筹到1把驳壳枪。次日广业区委在东渡后山召开大会。宣告共产党领导的莆田第一支农民武装—东渡农民自卫队成立。陈天章同志任队长,黄经芳任指导员,队员有王天粦、王子尼、王连洪、吴景龄、陈游、陈燕、王祥等20多人。从此,在党的领导下,广业里农民有了自己的武装队伍,开始走上了武装对抗的斗争道路。
 
    1928年6月,王于洁,郑珍带领仙游暴动的队伍,也从仙游上宫转移到东渡,与东渡农民自卫队会合,东渡农民自卫队改名为莆田游击队。队伍发展到四十余人,组织也做了加强调整,队长陈天章,副队长郑珍,指导员黄经芳,党代表王于洁。队伍发展到70多人。
    1929.9,省委常委吴亚鲁巡视莆田,介绍军事干部陈华同志(广东人)来东渡训练莆田游击队,以提高其军事素质和作战能力。莆田游击队又改编为广业工农自卫队,队员50多人。队长陈华,指导员王纪修。(这时陈天章调赴江口组建江口游击队)
    1930.4,根据中共莆田县委的指示,广业、江口、沿海3支游击队又会合到东渡,3支队伍整编为莆田工农游击队。队长陈兆芳,政委陈天章。
    1930年8月中旬,根据省总行委的指示,黄琬、陈天章、王纪修等在东泉圆通寺召开军事会议,决定以原广业工农自卫队为基本队伍,吸收仙游、惠安等地的游击队成员,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三军207团,宣布红207团诞生了。首批队员50多人,团长由黄埔军校学员黄琬担任,政委陈天章、副团长王祥生,参谋长汤军。接着,中共广业区委、工农红军207团在澳柄宫召开群众大会。东渡、澳柄、夹际、林山等十几个乡村的群众200多人参会。
    会上,广业区委号召有条件的乡村成立赤卫队,配合红军207团打土豪斗地主、开展土地革命斗争。
红207团诞生地——东泉圆通寺军事会议遗址
黄琬
陈天章
王纪修
    1930年11月9日,根据中共莆属特委意见,邓子恢同志决定把红207团改组为福建红军游击队第二支队,同时成立教导队。张威任支队长、王于洁任支队政委、汤军任教导队长(后改由黄一星担任)、汤军任参谋长。11月18日,红二支队在外坑乡举行成立大会。邓子恢同志代表省苏维埃准备委员会和中共莆属特委发表致词。提出“在莆田、仙游、福清、惠安一带游击,打击海军与消灭当地民团常备队,创造这几个县的红色区域”的近期革命目标!
    东渡革命根据地经常集聚着沿海、仙游、惠安来的红军游击队,大多驻扎在圆通寺、东渡厝大厅和秘密驻点——西洋坑(大窑里)深山老林中的“红军屋”。党的一些会议也常在这举行。至今遗址虽面目全非,但依然可辨认出来!
(1928年中共广业区委组织修筑的一个掩体、一间可容40多人石头屋遗址)
 
    第四部分、开展游击战,武装打击敌人
 
    1、拔除了大汾易祖荫民团哨卡:
    1928年6月,由陈天章任队长,郑珍任副队长,黄经芳任指导员,王于洁任党代表的莆田游击队,借游击队高涨的士气,乘势出击,在陈天章的带领下,拔除了驻在岐山宫的大汾易祖荫民团哨卡,缴枪2支。端掉了专门敲诈勒索山民的一个伪民团的据点,打响了闽中工农武装斗争的第一枪!
    2、夜袭澳柄岭,智拔敌据点:
    1930.4,经广业区委、莆田游击队研究,决定从160多名游击队员中精选出王天粦,王紫尼、陈游等10多名游击战士,组成奇袭队,在陈天章、张如琦的指挥下,午夜时分,从东渡出发,勇士们在夜幕的掩护下,一场智取澳柄岭尾敌据点的战斗开始了。王天粦、王紫尼二人化装成商人,陈游等其他人扮作进城的卖柴人。凌晨时分,逼近敌据点时,敌哨兵看到2位商人过来了,便横下枪拦下恶狠狠地说;“留下过路钱!”。王天粦,王紫尼二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雨伞中抽出驳壳枪,手起枪响,将敌哨兵击倒。张如琦、陈天章,陈游带领其他队员迅速冲进敌据点,大喊“缴枪不杀!”。 20多名伪军在睡梦中被勇士们的气势惊醒,不知所措。勇士们三下五除二,很快地摘下了挂在墙上的22把步枪。拔掉了长期盘踞在澳柄岭交通要道上为非作歹的敌伪军据点。
(澳柄古驿道 澳柄岭尾据点遗址)
    3、浴血奋战澳柄宫  红军队伍遭到重挫。 圆通寺军事会议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第23军207团。并决定当夜集合东渡、澳柄、狮亭、龙洞(今龙东龙西)的赤卫队,围捕了澳柄桥头店内的敌密探,以打击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为红207团的诞生献上一份厚礼。行动进行的很顺利,抓捕惩罚了该密探,取得圆满成功!
    反动势力不甘失败,数日后,,敌密探乘人不备连夜赶赴莆田城里,向驻军报告红军行踪并充当带路人,深夜引来一营兵力敌军,兵分2路,一路从东坑下来直扑澳柄宫团部,另一路从梧桐山下来直扑湖井,堵住湖井红军向澳柄宫的增援。凌晨,战斗首先在澳柄宫打响,紧接着湖井方向也响起了激烈的枪声。由于大雾弥漫能见度差,团部哨兵大意,一时来不及警示,敌军则长驱直入澳柄宫。匆忙中黄琬团长指挥40多名红军边打边向下茹山红军驻点撤退,不幸受伤被捕牺牲。驻扎在下茹山的陈天章、王纪修闻讯,连忙集合红军和赤卫队迎击敌军,在赤塢里浴血激战了3天3夜,终因弹尽撤出战斗。此仗我方虽击毙敌军13人,但红207团长黄琬同志及战士10多名战士不幸牺牲,被缴去17把枪支,红军主力遭受重挫。
澳柄宫
 澳柄桥 
商铺
桥头
 
    第五部分、东渡革命根据地“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 
 
 
遭敌猖狂“围剿”的东渡村和溪上石墩
 
    1930年4月,陈天章、陈兆芳分别率领江口、沿海暴动的骨干队伍到东泉,与王纪修领导的广业农民自卫队会合。并在圆通寺召开军事会议,确定了东渡、澳柄、夹际为根据地,逐步向广业山区发展,创建广业红色区域的工作方针。次日,在东渡后山召开广业区农民代表大会,农民代表200余人到会,宣告东渡革命根据地的形成,涵盖东渡、澳柄、夹际、林山、龙东、龙西、白沙、田厝、上茅、庄边等广业里十几个乡村。(p78页)。当年省委巡视员看到后认为:“群众情绪如此高涨,的确很可以建立苏维埃政府,实行土地革命的斗争”。 〈中共福建省委巡视员练文澜巡视莆田工作报告〉(1930.4.26.)
    1、打响了武装反击战第一仗,以土制洋、克敌制胜,取得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
    1929年春,由于广业里农运开展的轰轰烈烈,纷纷起来抵缴繁重的烟苗捐税,特别是东渡村。莆田军阀林寿国深知其因,于是调动海军陆战队一个连的兵力和广业民团头子范少京的大股地主武装,围剿东渡根据地。广业区委书记王纪修和工农自卫队队长陈华毅然决定发动群众武装抵抗。借助东泉溪的天然屏障,集中农民自卫队占据狮子墩、姑嫂山、枫亭等有利地形,伏击于东渡沟、姑嫂沟旁,在东泉溪北岸田野上,成功打响了武装反击第一仗。当场击毙海军陆战队员1名,俘虏排长、士兵各1名。击退了反动派的猖狂进犯,粉碎了敌伪的第一次“围剿”。开创了莆田工农武装以“土”制“洋”、克敌制胜的先例。首战胜利后,军民在东渡亭前举行祝捷大会,陈华发表演讲。
(战场遗址:狮子墩、北岸田野、东渡亭)
 
    2、敌发起第二次围剿,驻扎东渡达43天之久。
 
    莆田军阀林寿国第一次“围剿”东渡惨遭失败后,恼羞成怒。 于1929年农历10月18日,再次调动国民党海军陆战队2个连的兵力和伪军范少京民团,分别从白沙(北)、魁岭(南)、澳柄岭(西南)林山四路包围东渡,发起第二次“围剿” ,企图一举摧毁东渡根据地。敌强我弱,我自卫队暂避锋芒,带领民众撤到外乡。然而,敌伪军近千人驻扎东渡达43天之久,吃尽村民家里的粮食和家禽家畜,400余担木炭也被烧烤光,家家户户财物被洗劫一空,千余村民流离失所,有家不能归,有的只好远走他乡或漂泊海外。

 3 敌乘虚发起第三次围剿,放火烧了东渡三座厝。
 
    1930年8月下旬,红207团澳柄宫遭重挫后,红军的战斗力受到极大削弱。驻扎澳柄宫300余敌军长时间驻扎在澳柄宫,在伪民团的配合下,向湖井、东渡、山柄等村猖狂反扑。在烧了湖井、山柄村近20间民房后,三度“围剿”东渡,群众闻讯早已转移他乡。伪民团头子范少京抓不到一个共产党、一个红军,气急败坏 、暴跳如雷,则下令放火烧房,一把火烧去了350多年历史的东渡三座厝部分大厅和16间民房,掠走村民3头耕牛等大量贵重财物。
(红军驻地之一东渡三座厝、大厅及被烧过的遗迹)
 
    3、外坑反围剿失利后,广业山区革命处于低潮时,敌发起第五次围剿东渡根据地。
 
    1930年12月,红二支队在外坑芦尾村反围剿失利后,莆田党组织和红军都遭受到严重破坏,广业山区的土地革命也跌入低潮。1931年初,红军又重新活跃起来。这令反动军阀林寿国、伪民团头子范少京坐立不安。农历1931年农历5月的清晨,天刚蒙蒙亮,范少京又带领海军陆战队3个连,四度“围剿”东渡村。“全安”中西药店,“德春”杂货店被洗劫一空。挨家挨户抓红军、搜捕共产党,王云(王纪修之父)、王连洪、王凤畴、王新生等十几个人被抓走,投入监狱关了半年多,后被勒索1600银元后才放了出来。
    在这次围剿中,最不能容忍的是敌人那惨无人道的罪行,不足5岁的王炳辉(王纪修儿子),狠狠掷地后当场身亡,王纪修3岁的爱女(儒珍)被恐吓后身亡,10天后,王纪修的妻子陈畴妹、9岁的小弟弟肇普因极度伤心身亡。短短的10天时间,王纪修家父坐牢,妻子、儿女、小弟共4人被害身亡。
 
    5、敌伪军五度“围剿”根据地, 祖孙三代3人坐牢。
 
    1936.3,黄国璋,刘突军,雷光熙率领闽中工农游击队从广业出发,攻打东山寨敌伪军何部后转到常太活动。不料,敌何白匪军在伪侦探的带路下,像群恶狼般反扑东渡来,五度“围剿”根据地。初春三更时分,将东渡三座厝团团围住,声言“要捕杀王纪修等共产党人”。全村男女老少全被赶到晒谷坪上,白匪拿着手电筒把一一查看,希望能抓到共党头子王纪修。突然,一下將手抱三岁婴儿的唐正治(王纪修后妻)拉了出来,咆哮般地说:“这就是共党头子王纪修的老婆 、孩子,给我押下!”白匪将王纪修的老母、后妻及3岁儿子(长子王宗烈,解放后成长为中学人民教师)三人都带走,关进莆田狱中。1937年8月,国共第二次合作时,经过党组织再三交涉,国民党迫于国共合作时期,只好将祖孙3人放出来。一个未满三岁孩子竟陪母亲坐了1年多的牢房。
 
    第六部分 中共闽浙赣特委、闽中特委地下联络站——“飞白诊所”
 
    黄国榆是黄梦喜的长子,早年学中医,之后赴西安学习西医。学成后回到东泉家乡以自己的别名“飞白”为号开办的诊所,取名“飞白诊所”。他融汇中西医,医术高明!
 
(中共闽浙赣特委、中共闽中特委地下联络站、红军医院——飞白诊所遗址)
 
    在中共莆田早期共产党员王于洁、陈天章、黄国璋、苏华等人的引导下,黄梦喜一家人都参加了革命。从1927年到1942年,15年间,“飞白诊所”一直是闽中地区红军游击队的一个秘密诊所,俗称“”红军医院”。同时是中共闽浙赣特委、中共闽中特委的一个秘密地下联络站,黄梦喜为负责人。在为红军伤病员疗伤治病的同时,还承当着党的地下联络工作和接待工作。中共闽中工委刘突军、黄国璋、苏华等经常在这里住宿、开会、商量革命大事。1937年8月中旬,闽中工委会议在这里召开,商议国共第二次合作大事(p202页),刘突军、黄国璋、苏华杨采衡、雷光熙、李刚等参加。1942年由于叛徒出卖,联络站暴露,遭敌军围剿并放火烧掉了“飞白诊所”等房屋。
 
    第七部分 邓子恢同志在东渡根据地的革命岁月            
 
 
(福建省委农村巡视员邓子恢同志)
 
(省委常委兼军委书记王海萍同志)
 
    中共六届三中全会批判了“立三”左倾错误路线,福建省委指派省委常委兼军委书记王海萍、省委农村巡视员(化名老李)带着“传达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在莆田建立特委组织、领导闽中开展土地革命斗争”的任务,来到闽中莆田。
    1930年8月,“闽西土地革命之声”邓子恢同志一身农民打扮,来到东渡革命根据地,他大多时间住在东渡王纪修家和霞瑶村农民家里。他,平易近人、和这里的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列宁小学里为红军学员讲课,宣传毛泽东同志关于土地革命的主张,讲红军的游击军事战术,讲闽西土地革命斗争的经验。经常指着面前的农田说;“耕者要有田,这土地总有一天要归还你们的!”乡亲们都说:“他是大地的儿子,有着农民的情怀,是我们农民的好朋友! ”

(1930年,邓子恢同志巡视闽中时,在东渡村住过的房子、床具、用具)
(马灯)
 
(历史记载中的老李——邓子恢同志)
    1、龙西后坑突围战:1930.9.邓子恢同志在龙西后坑村主持召开闽中各县党的干部会议,准备开辟外坑新的根据地,会期2天。次日傍晚,突遭敌海军2个连的包围。邓子恢立刻下令:分2路向泗洋、东渡撤退。陈天章,王子尼掩护邓子恢和各县干部及特委人员,不料途中遭到郭楼古等多股土匪的伺机追杀,困在山沟谷底里。敌人居高临下疯狂扫射、放火烧山,一时无法前进。危急之中,后卫变前锋,熟悉地形的东渡村王天粦等红军战士奋勇杀敌,带领20多名与会的闽中各县的党干部队伍冲出包围圈,甩开敌军,辗转黄店村、五里林一带,最后安全回到东渡。
(龙西后坑会议部分遗址、山路)
 
    2、改组莆田总行委,成立莆属特委:1930年11月1日,福建省总行委撤销,党团省委机构恢复。根据省委的指示,1930年11月9日,省委常委兼军委书记王海萍和邓子恢同志在东渡召开军事会议,传达了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同时撤销莆田总行委,宣布中共莆属特委成立。特委由王于洁、陈天章、蒋声、王纪修、谢刚5人组成。王于洁任书记。同时,恢复党、团的独立组织和经常性工作。邓子恢同志在会上介绍了闽西土地革命的经验,指出莆田当前革命的形势及存在的突出问题,采纳陈天章的建议,作出莆田土地革命的试点和红军据点转移到外坑乡决定。
    3、加强了红军队伍建设。根据莆田工农武装的现状,邓子恢同志决定集合莆田各地零散游击队和红军207团,改编为福建红军游击队第二支队。1930年11月18日,福建红军游击队第二支队成立大会在外坑乡成立,同时成立教导队。张威任支队长,王于洁任支队政委,汤军任教导队队长(后改由黄一星担任),汤军任支队参谋长。邓子恢同志代表省苏维埃准备委员会和中共莆田特委发表致词,号召“全体指战员在莆田仙游福清惠安一带打游击,打击海军与消灭当地民团常备队,创造这几个县的赤色区域…”队伍发展达160余人,且成立了红军军医处。
    4、创建闽中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推动闽中革命的蓬勃发展
    在邓子恢同志的领导下,1930年12月9日,外坑乡宣德宫召开各村农民代表会议,宣告外坑乡苏维埃政府成立。一声惊雷,闽中地区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诞生了!通过民主选举,产生苏维埃政府成员和主席、乡农会主席,赤卫队队长、乡妇女会主席等。邓子恢同志发表演讲,号召“外坑乡和广业区的贫雇农梦团结起来,打到土豪劣绅,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带领乡亲当场烧毁地主的地契田契、债据和大姓宗祠契据等,实行土地革命,当场分田、分地给村民!外坑乡苏维埃政府的成立,给闽中的土地革命作出了一个样板,极大地推动了闽中土地革命斗争的发展,半个月内,土地革命的风暴席卷白云、泗洋、梅洋、水办、南坛、金芝(福清县境内)等地,纷纷开展分田分地的运动!
(外坑宣德宫旧址)
(外坑乡苏维埃政府纪念馆)
 
    4、外坑芦尾村红军遭敌诱歼,他挽救了工农武装队伍。1930 年12月26日,红军主力80多人在陈天章的带领下,不慎被内奸诱骗,在外坑芦尾村遭敌1000多人的包围,当场牺牲37人,陈天章、汤军等5人被捕。住在霞瑶村的邓子恢同志得到消息后,马上急调红军队伍支援,但由于敌强我弱未果。是夜,邓子恢同志不顾身患疟疾发高烧,带病赶到外坑现场了解情况,下达任务、救治伤病员,集合余下红军,发出 “剩下红军主力撤出外坑乡,抓紧时间往泗洋,东渡老根据地转移!”的命令,中途又遭到郭楼古等多股土匪的伺机追杀。邓子恢同志带领红军余部边打边撤、与敌周旋3天后,于1930.12.29傍晚,带着红军余部安全撤到东渡老根据地。在东渡休整8天后,王纪修派出王天粦、王子尼、王连洪等8名优秀红军战士,乘着夜色翻越魁岭古驿道,护送到35里外的省三小学地下交通站,脱离险境安全转移。(解放后,身居国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子恢仍与王纪修信来往)
(霞瑶村邓子恢住屋遗址)
(外坑芦尾村)
(魁岭古驿道、三石桥、石刻  驿道商铺遗址) 
(沁后古街、省三小学地下交通站遗址)
 
    第七部分  东渡(东泉)人民积极参加抗战时期
    1937.4,黄国璋接到南临委指示,闽中工农游击队统一改编为抗日义勇军,番号是“中华人民抗日义勇军第七路军第一纵队”。吴德标任司令员,刘突军兼任政委,雷光熙、王铁成任副司令员,杨采衡任参谋长。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闽中工委决定派政治交通员金贯一向上级请示。1937.8.6.金从广业山区驻地出发,不料到达莆田后被国民党拘捕。为了营救金贯一同志,也为了共同抗日,闽中工委决定与莆田国民党当局谈判。 1937.8中旬,闽中工委会议在白沙东渡村黄国榆家(飞白诊所)举行,决定派杨采衡为正式代表与国民党莆田当局首轮谈,谈判取得成功,金贯一出狱!
(刘突军)
(黄国璋)
(苏  华)
(杨采衡)
    1937,8.21,闽中工委在东渡厝举行扩大会议,书记刘突军、委员黄国璋 、苏 华 、李 刚及中华抗日义勇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吴德标,副司令员雷光熙,参谋长杨采衡等参加。根据南临委指示,确定了我方12条合作条件,并决定再次派杨采衡为我方正式代表,进入第二轮谈判。 而后,“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方针,在莆田初步达成原则协议。闽中抗日义勇军为2个正规连编制,经费1600元。
    1937.10.15.刘突军率领200多名战士离开广业山区,路经东渡亭时,300多名乡亲在亭前古道上夹道欢送。
    1937年底,中共闽中特委刘突军、苏华、黄国璋等同志,从国内形势和工作实际出发,加强抗日宣传工作。在蔡文焕同志直接领导下,先后创办了:“时论”旬刊、“抗敌知识”、“永生”和“总动员”三日刊等四种刊物。大肆宣传抗日,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入抗战统一战线。“总动员”报刊社长蔡金耀,编辑王紫霞(东泉人)。
(王紫霞照片)
(后排左一为王紫霞、在南洋)
(前中为王紫霞,莆田第一届人代会代表)
 
    王紫霞在圆通寺东泉公立初级小学任校长,他极力宣传中共的抗日主张,在东泉学校里编辑“总动员”进步报刊,宣传国共合作、一致对外、反饥饿反内战的时局方针。同时建立了地下秘密交通站。后被国民党侦探肖捷升发现告密而遭破坏。由于王紫霞同志事先得到消息,得到安全转移、远涉海外,后有转回家乡继续办学!

(魁岭北段)
(诗配画 蝶恋花:赞王紫霞)
 
    第八部分 英雄谱
    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本村百余名青壮年踊跃参加革命,其中,有九位青壮年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和生命,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们是:黄梦喜、黄国榆、黄国标、黄国妹、王肇锴、林梦元、林金清、姚光策、陈梅生。
    最为突出的是黄梦喜全家人人参加革命,其中四位家人为民族解放、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被誉为 “满门忠烈英雄家”!
    同时,也走出了一位人民的功勋,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获得者——俞金辉老红军。一位人民公仆——原莆田市人大副主任黄国楷同志。
 
    1、 满门忠烈英雄家
矗立在东泉村的纪念碑
    黄梦喜(1888——1944)中共党员,中共闽浙赣、闽中特委交通站负责人。“飞白诊所”被敌人摧毁后,他带领其他同志迅速转移,继续坚持革命斗争。1944年初在执行任务时不幸被捕,先后关押在莆田、永泰、福清等地。在狱中,遭国民党严刑拷打,敌人用尽各种酷刑,企图逼黄梦喜交出中共闽浙赣特委和闽中特委领导名单、住处,可黄梦喜坚贞不屈,始终不肯说出半个字。在受尽了无数次酷刑后,最后惨死在国民党福清监狱中!
    黄国榆(黄梦喜之长子1908——1941)中共党员,早年学中医,又学西医。 “飞白诊所”的创办人。他潜心为穷苦人治病。由于受革命影响,在黄国璋、苏华的引导下,1929年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闽中第207团,一直为红军游击队伤病员治病疗伤,成为一名医术高湛的红军医务人员。1930年12月,外坑反“围剿”失败后,国民党在山区大肆屠杀红军、地下党。黄国榆继续参加闽中游击队,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第二次合作,闽中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80师独立大队。4月下旬,黄国榆跟随160多名闽中游击队指战员北上抗日,到达安徽后被编入新四军军部特务营,后任新四军某部医院院长(团级),疗养院院长等职,辗转在安徽、江苏等抗日前线。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 黄国榆所在的新四军军部被重重包围, 7000多名新四军官兵在突围中,全部阵亡壮烈牺牲!他也英勇牺牲了!
    黄国标(黄梦喜之次子1913——1942)中共党员,年仅18岁时,就与父兄一道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参加闽中红军游击队!
    1936年闽中工委在刘突军和方子明等人的领导下,在永泰建立宁里支部和凉山支部。黄国标担任中共宁里区委书记。驻扎在青云山 “红军洞”里,穿的是草鞋,披的是蓑衣,睡的是木片,盖的是草皮,长期与敌周旋,坚持三年游击斗争。
    1937年秋,卢沟桥事件爆发,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斗争,闽中游击队改编后北上抗日,黄国标奉命留在闽中游击区并担任莆永边区游击纵队队长,领导莆永边界的青云山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 。
    1942年2月,青云山及其周边的革命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引起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极大恐慌。对游击区开始了全面“围剿”。宁里区委书记黄国标、凤落区委委员李春柳及游击队员张大明等在反“清剿”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9岁。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黄国标烈士在永泰岭路牺牲地,特立纪念碑以纪念先烈的英雄事迹。
    黄国妹(黄梦喜之女1923——1947)中共党员,从小受父兄革命影响,立志“ 巾帼不让须眉”。她从小练就了一手好枪法,是个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双枪女快手”。1941年,年仅18岁时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并担任游击队交通员。
    1947年春,闽中党组织根据中共闽浙赣特委指示,制定了左丰美率领的闽浙赣游击队和黄国璋率领的闽中游击纵队,各自向戴云山方向运动,准备会师戴云山,开辟新根据地的战略部署。为贯彻这一战略,闽浙赣游击队与闽中游击纵队,合并为戴云纵队直属支队,向戴云山区挺进。黄国妹在纵队领导高祖武等领导下,从莆田革命根据地翻过戴云山主峰,于1947年7月14日黄昏进入德化境内,突遭到国民党反动派武装的围追堵截,战斗持续了三天三夜。在突围时,黄国妹对战友们说:“我是单身,无牵无挂的,我留下掩护,你们突围出去吧!”就这样,黄国妹及参谋长罗迎祥等5名队员留下断后,与数十倍的国民党军喋血苦战,但终因寡不敌众,在打尽战友们留下的最后一粒子弹后,全部壮烈牺牲!就这样,一个如花似玉豆蔻年华的青春女子,身中数十弹英勇牺牲,年仅24岁!,
    2、王肇锴:(王纪修之弟1916-1938)男 东泉东渡
    东泉列宁小学学员。在兄长的教育影响下,从小接受革命教育,孩提时就参加儿童团,站岗放哨、查路条。1934年参加闽中工农游击队,在福(清)莆(田)永(泰)仙(游)山区一带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加入闽中抗日义勇军,国共第二次合作时,闽中抗日义勇军改编为陆军八十师独立大队。后改编为陆军八十师特务大队。从1934年起,他一直是刘突军的贴身警卫员,任警卫排长。1938.8.10,刘突军携带工委青年部长高万里、警卫员王肇锴,从泉州出发赴福州新四军办事处联系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的事宜,拟顺道参加在黄国璋家召开的闽中工委扩大会议后再去福州,却在莆田南门车站被钱东亮部营长彭时斌诱捕杀害,王肇锴被活埋于莆田东岩山下,牺牲时年仅22岁。
    3、林金清:(1921-1949.8)男  东泉村西洋人。
    东泉列宁小学学员,1936年参加闽中游击队,在福(清)莆(田)永(泰)仙(游)山区一带坚持三年游击战争,任司务长。1949年7月底,参加闽中支队司令部反“清剿”保卫战,不幸在国民党的“汇剿”中被捕,押赴莆田城关,离解放军(8.21)进城不足半个月,临解放时被杀害于城关南门外,光荣牺牲,年仅28岁!
    4、陈梅生 (1923.8——1950.10) 男  白沙镇梨坪人,1923  08出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43团,参加保家卫国的朝鲜战争,1950.10牺牲在朝鲜战场上。
    5、林梦元 (19   ——?)  男 白沙镇梨坪人 。
    早年接受革命教育,1934年参加闽中红军游击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加入闽中抗日义勇军,国共第二次合作时,闽中抗日义勇军改编为陆军八十师独立大队,后改编为陆军八十师特务大队。北上抗日,编入新四军特委营2连,担任2连后勤的炊事员和军马的管理工作,某年牺牲在抗日前线!
    6、人民的功勋——俞金辉,(原名苏瑶)。东泉村西洋人
(老红军余金辉同志)
(获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35年3月,由于俞金辉在列宁小学里接受过革命的教育,年仅15岁的他毅然参加了游击队,被编入福建闽中工农红军游击队二支队。国共第二次合作时,随刘突军编入陆军第80师独立大队,北上抗日,后改为新四军军部特务大队,参加了著名的安徽清江战斗、江苏淮安战斗,后转战在安徽、江苏、山东等抗日战场,直至日本宣布投降。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著名的山东莱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1949年夏,随着隆隆的炮声,他随华东野战军第十兵团第25军回到阔别11年之久的福建老家,参加了解放邵武、南平、福州、厦门等地的战斗。
    解放后,他在福建军区后勤部、卫生部、第三野战医院、第十七野战医院、宁德海防支队等单位任职。一生军旅生活,南征北战,战功赫赫,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伤残二等甲级残废军人”。
    1992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荣誉勋章,享受副省军级待遇。
 
    第九部分  老一辈革命者的回忆
    张兆汉(1984.7)回忆录摘要:
(中间为张兆汉同志)
 
    (1).红207团澳柄遭重创后,广业红军游击队还有200多人,驻扎在西岐石,一天反动派郑英儿子引一个营的海军陆战队进犯西岐石村,幸有群众飞奔黄龙报信,杨伟,陈天章二人立刻带领队伍转移到澳柄东泉村。
    (2)1930.9.闽中特委在龙西后坑村召开各县会议,突遭范少京带敌海军2个连的包围。邓子恢立刻下令;集中人员,分2路撤退。陈天章,王子明掩护邓子恢和各县与会干部及特委人员,不料途中遭到敌人的围杀,一时无法前进。危急之中,王天粦等奋勇杀敌,带领队伍冲出包围圈,安全到达黄店村 五里林一带,回到老根据地东渡。
    苏华同志1961年7月6日回忆录摘要:
    1938年,国共合作时期,党利用国民党组织农会的有利时机,派张伯庭,张作舟,康梅等党的干部参加了农干训练班。回来后,便到处组织农会。扩大我党的影响,增强我党的力量。当时莆田拥有8万人以上会员。农会的干部大部分都是党员,平原片会长是张伯庭,沿海片会长是康梅,山区片会长是王国清(东泉村)。东花由张伯庭领导。
    农会利用国民党二五减租的口号。发动群众大肆开展公开合法的减租减息的斗争。38年底当局发觉不对,不利于国民党的统治,于39年下令解散农会,我党控制的农会随之由公开转入地下,继续秘密开展斗争。一直延续到1940年。
    杨采衡回忆录摘要:
    黄飞白即黄国榆,是我们闽中游击队的军医,他开办的飞白诊所是红军诊所,同时又是一个地下交通站。抗日战争时期,随新四军军部特务大队北上抗日,到了皖南新四军驻地。他医术高明。性格善良。救治过无数的游击队,红军,新四军病伤员,在独立大队时期就开始培养3个学医的年青卫生战士,在战争时期,艰苦锻炼,成了团级医院院长,疗养院院长。他生前救死扶伤的工作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纪念。
 
    第十部分  老区人民的深深的怀念
    从1927年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里的人民向着党跟党走,土地革命时期,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成了闽中苏区最活跃的根据地之一。党的许多地方领导人常来常往于这里,领导这里的人民翻身闹革命。为了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建立一个新中国,他们奔波在广业山区的青山绿水之中。在这块红色土地上,留下了他们深深的足迹!他们就像一座座丰碑,永远耸立在人民的心中。老区人民永远怀念着他们。据不完全统计,他们是:
    福建省委巡视员:邓子恢、王海萍、
    中共莆田早期领导人:王于洁、陈天章、吴梦泽、吴承斌、蒋声、陈兆芳、陈 华、刘突军、黄国璋、苏 华、杨采衡、张兆汉、吴德标、雷光熙…
 
    结束语
    闽中苏区东渡革命根据地这段历史,客观地记载了英雄的根据地人民,在“白色恐怖”的历史背景下,不畏当局淫威,坚定听党的话跟党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步步走上翻身闹革命的道路,演绎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集中体现了东渡根据地人民一心听党的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忠于革命忠于党的崇高品质,为了民族解放为了建立新中国,前仆后继、甘洒热血写春秋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革命导师列宁教导我们说:“千万不要忘记过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历史早已翻开了新的画卷,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追寻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的征程上,我们要铭记历史,传承红色革命精神,励志奋进、为建设一个富强文明的中国而奋斗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