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新时代如何修家谱?

2018-11-01 16:34:42来源: 张振洲 谱牒文化传播中心

打印 字号: T|T
    新时代如何修家谱,以便更好地传承家文化?这里不讨论互联网修谱,众所周知互联网方式修家谱确实承载信息量很大,但是还需要一个过程,因为目前在家族里修族谱的宗族贤达,年龄相对偏大,甚至很多家族修谱的成员年龄在八九十岁还在奋战在一线,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没给电脑开过机,这是事实,何谈教会他们使用互联网的工具编撰家谱?
 
     那么新时代如何编撰家谱才更好的传承家文化呐?那么必须要了解传统修谱由哪些部分组成?
 
     家谱主要分:谱头、世系图及世系传三大部分,谱书续修多采用苏式、欧式、牒记式及其变种较多,从创修时间来看,一般是在明清时期创修家谱,多采用小宗之法,也有部分家族采用大宗之法将世系追溯到得姓始祖!从编修内容来看,谱头部分建国前修的家谱是采用繁体字的古文,世系传部分多是记载生卒葬娶子等信息。
 
    那么完全依靠族谱传承家族记忆有哪些弊端呐?
 
    一、谱书结构阻碍阅读
 
    现在传承下来的族谱多采用苏式、欧式、牒记式及其变种编写,目前不要说家族的中青年人看不懂家谱,理不顺自己家的直系祖宗,就是家族年纪比较大的人,第一次翻阅族谱,理顺世系都相当困难,导致很多家族再次修家谱的时候放弃原来谱书的格式,而采用表格式,在谱书前加目录,小编在此不讨论,此种方式是断了祖宗传承还是一种创新,但是传统的谱书结构确实一定程度阻碍了阅读。
 
      二、古文阅读存在问题
 
     今天,在东北及华北的局部地区,家谱仅仅是家族的花名册或者就是家谱轴子基本没有什么卷首部分,但是在宗族文化盛行的南方地区,特别是文化底蕴比较浓厚的省份,家谱卷首部分所占整套家谱的比例非常高,超过整套家谱的一半也是比比皆是。一套家谱对研究家谱的人来说,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卷首谱头部分,可惜因为阅读不了,这些先人留下的财富,反而给子孙后代带来了很多难题。
 
      三、承载的信息量有限
 
      家谱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卷首部分的记载,能够清晰的了解家族的发展概况,但是家谱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记载的信息就过于简单,比如我们经常在家谱里看到某人的传记是这样记载的“生於某年 娶某氏 生子一  某某  卒於某年 葬哪里”,看到这样的记载,在脑海里边根本就没法给此人画像,比如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经历了哪些事?亲邻对他的评价如何?都没法体现出来。对我们唯一有效的信息可能就是葬地,在清明节等时间去祭拜一下,没有多少感情和亲情可言,超过五代之后甚至连祭拜的人都没有。
 
     四、繁体字看不懂
 
     家谱创修多在明清时期,只要有家谱的传承的,基本最晚也在民国之前,当然那时候不可能用简体字编修家谱,从1964年5月中国文改会发表《简化字总表》开始到目前,已经超过了半个多世纪,在家族里边能够顺利的阅读繁文的屈指可数了,有些家族在修家谱的时候为了怕改了祖宗的名讳,拜错了祖宗,再次修谱时还是采用繁体字(新入谱人员采用简体字),本来古文就难以通畅阅读,世系不好理清,即使这些都不是问题,但尴尬的问题就是,找到了自己的直系祖宗都不一定能认得了!
 
      五、无故事性,可读性不强。
 
      现代已经不是知识匮乏的时代,记得在作者小时候能够阅读的课外读物也就是连环画,一套连环画能够反复不断的看,但是现在呐,已经到了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各个领域的文章层出不穷,有很多非常出色的文章因为没有可读性,阅读人数可数,传播效果非常差,而家谱就是属于很难在族中传播的刊物,虽然家谱有其神圣性,有其性质决定不能广泛传播,但是出现的不少尴尬事是,家谱有,家族历史没人懂!家谱保存的再好,文化断了传承,修谱何用?
 
      六、谱书的神圣性,不便于大范围传播
 
      家谱在以前,不是谁都有资格收藏的,即使你有资格收藏家谱也不是随便也以翻看的,更不要说借给别人了,到一年中特定的时期还要焚香净手拜家谱,虽然今天规矩没有以前多,收藏家谱的人群也大大增加,甚至可以出钱购买本族家谱,但是家谱的神圣性已经深深的印在我们骨子里,不信?你可以将任何书本随随便便垫在屁股底下,但是家谱你不敢。除了对谱牒文化有研究的人,一般收藏家谱的族人一年到头也不会翻阅族谱。对保护家谱可能非常有利,但是对传承家文化来说就是阻碍了!
 
      那么怎么解决上述弊端呐?除了可以通过互联网修谱方法外,也可以采用传统族谱和百年五代小家谱相结合的方式,来完美解决这些问题。另外互联网修谱也有弊端就是,每一次启动都是族中大事,牵扯到协调问题、资金问题等等,费时费力费钱,但是百年小家谱就容易多了,是一家之事不是一族之事,可以随时启动。
 
      那么百年五代史应该包含哪些主要模块?
 
     一、家族的起源
 
      可对文明起源、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对本姓氏的得姓始祖、血缘始祖等进行介绍,比如“金”姓,首先简要的介绍一下人类的文明,然后在介绍一下炎帝黄帝等人文始祖,因为金姓的得姓始祖是少昊金天氏,那么再介绍一下少昊帝,因姓氏来历较为复杂,牵扯到赐姓改姓等,如果有一支金姓祖上源自西汉时期的匈奴王子金日磾,那么他的血缘始祖就是金日磾,对金日磾也要做一些介绍。编写这块目的是什么呐?就是为了彰显做人不忘本!
 
       二、家族迁徙繁衍过程
 
      郡望堂号不能少,从祖根地迁移到现在的居住地的详细信息也是至关重要,方便子孙后裔去寻根问祖,甚至是以后的合谱的证据,另外始迁祖迁移来过的原因,在本地子孙繁衍的过程,人口分布;家族的成就,比如多少人考上秀才,多少人举人等这些简要的统计一下,直接体现在数据里边就可以,不用一一列举人名,本支历史上有做过大官等也要编录进入,对本家的直系先人对社会作出贡献的可以详细记载。
 
       三、二十四孝,家礼图等。
 
      五代小家谱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承家文化,而家文化的核心就是“孝”,将二十四孝图编进小家谱里,再合适不过,这样方便家中年幼一代在阅读的无形之中传承孝爱文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很多蛮不讲理、自私自利的“小皇帝”、“小公主”现象。而家礼图,也是必不可少,父母为子孙后代付出了一辈子心血,在家庭中必须要有他们应有的位置,在今天,物质极大丰富,物质养老,已经体现不出孝爱文化,更多的应是在保障物质的基础上,体现长幼有序、行事得体的精神养老!
 
      四、家风家训、字辈等
 
      族谱中的家规家训,可以适当的去除糟粕,保留精华,著明节选,因为经历了几百年的传承,有些家规家训已经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再写进小家谱就是对子孙后代的一种误导。
 
      这里没有对祖宗不敬的意思,只要家庭能适应时代快速的发展又能枝繁叶茂,此壮举也是对祖先负责,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字辈肯定也是不能少,有条件的家庭可以按照字辈给自己的孩子起名,没有条件的也要让自己的孩子知道自己的字辈。
 
      五、始迁祖起到本家庭的世系
 
      如有家谱的家庭可以将始迁祖之后到本家庭的世系,编写入家谱,目的是饮水思源,体现做人不忘本。不需将家族全部世系纳入,只需要将自己直系几世祖著明即可,有条件的可以,编入他们的世系传。如果有他们的著作,幅不长可以附录在小家谱最后,篇幅很长可以简要的介绍。
 
      六、家族、母族、妻族等,血缘相近的名人介绍
 
      家族、母族的名人介绍也非常重要,目的是给子孙树立成功者的榜样。
 
     当然这是指在世的而且血缘要近,家族好说五服之内,大家都好理解,但是母族可能大家就觉得有点意外,这里就要解释一下母族没为什么也要纳入自己的小家谱之中,因为我们脑海里固定的思维就是,家谱是父系的传承,但是从编写小家谱的人来说,自己的遗传DNA,一半来自自己的父亲,一半来自自己的母亲,从这一点来说母亲的祖先也是我们的祖先,但是从编写小家谱的角度考虑,纳入自己姥爷到表弟三代即可。
 
      那么妻族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也要纳入呐?因为对自己的孩子来说,自己的妻族就是他们的母族。从感情上考虑,父母姑姑等如若在世,也应将姑姑至表弟两代人纳入百年五代小家谱之中。
 
      七、家庭成员大事记
 
      家庭之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故事,在这里编写进来,目的一是为了记录下来,对自己过往的总结,时常可以翻阅回味自己所走过的路,同时让自己的子孙学一些为人处世的经验,少走一些弯路,面对选择相比同龄人更成熟果断一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祖辈创业之艰,让他们怀有感恩之心。本章节是小家谱最主要的构成部分。
 
      八、家庭成员的艺文
 
      家族成员公开发表的文章,可以附在小家谱之后,目的就是为了凸显家庭的文化气息,以诗书传家,让子孙,奋发图强,不断地去攀登人生的高峰。
 
     九、部分成员的回忆录
 
     家族的回忆录对于增加小家谱的可读性至关重要,特别是家中的老人,经历了太多,一肚子的故事,建议在此可以精选入谱,剩下的全部影像保存。
 
     那么五代小家谱的素材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获得呐?
 
     一、本族族谱及一些姓氏文化著作
     二、家人口述
     三、家庭老相册
     四、祖传之物、家庭老物件等(老人口述来历)
     五、日记笔记、出版的著作。
     六、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博等。
 
     注意事项:
 
    一、不要用图片堆砌,图片所占篇幅最好不要超过二分之一。另外图注一定要简单名了,排版要美观最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二、不要急功近利,不要以出书的目的去出书。
 
     三、家庭成员文笔差异大,可采用先口述,再有一人集中整理。
 
     四、不要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可以以朴实的语言将经历之事叙述清楚即可,重在给子孙后代以启示。
 
     五、对一些特殊时期,重在个人经历,简化结果,淡化社会影响。
 
     六、百年五代小家谱,因是对家庭的历史和文化的阶段性总结,目的在于传承家文化教育子孙,全书格调应积极向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