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珣《伯远帖》— 晋代名家法书真迹,三希至宝

2018-08-10 11:54:03来源:搜狐

打印 字号: T|T
    王珣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
    当乾隆帝得到王珣的《伯远帖》后,兴奋地将其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集中宝藏于养心殿的西暖阁一隅斗室中,认为它们属于“稀世神物,非寻常什袭可并云”。
    这三件稀世的法帖珍品辉映着东晋王氏家族在书法艺术上的风范与荣耀。但自命风流的乾隆皇帝也有走眼的时候。被当作“上上真迹”的三件宝帖中,经现代书画专家研究,认为《快雪时晴帖》与《中秋帖》其实皆为后世书家临写。三希至宝中只有《伯远帖》仍被认为是东晋王氏法书的真迹。
    下图为王珣《伯远帖》,请欣赏:
    建议拉至图片最下方,将手机横屏,由右至左欣赏。
    释文:“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卷首上方为乾隆时所钤“内府图书”,下方为“游六艺圃”是乾隆所用闲章。“江左风华”左侧有乾隆“观书为乐”闲章。
    此帖与陆机《平复帖》为现今仅存的两件晋代名人法书。
    王羲之作为“书圣”,垂范百代。但他的书作只以临本、摹本和刻本的形式流传,没有一件真迹传世。王氏家族世代擅书,名家辈出,然命运亦大抵相同。唯羲之族侄王珣有此短笺留在人间,实在是不幸中的大幸。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二王”行草书使转用笔的精微之处,这是刻帖和双勾填墨摹本所无法传达的。
    王珣本人有书名,此帖风神俊朗,潇洒流利,在王氏家族书风的基础上自具面目,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王珣《伯远帖》自乾隆十一年(1746年)进入内府,经乾隆品题,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并藏在养心殿西暖阁内的尽间,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乾隆十二年又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134家真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三希原件仍藏在养心殿三希堂。
    1911年以后至1924年溥仪出宫以前,《伯远帖》、《中秋帖》曾藏在敬懿皇贵妃所居的寿康宫,溥仪出宫之时,敬懿皇贵妃将此帖带出宫,后流散在外。
    1951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将《伯远帖》、《中秋帖》购回,交故宫博物院收藏。曾经公开展览,并已影印出版。(朱家溍撰稿)
    下图为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