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读一本老革命新书--我的舅公王克

2018-08-07 17:03:38来源:杨文斌

打印 字号: T|T

 
   80多岁的舅公不畏年高,步行几里路给我送来了一捆书,书是他自己写的,名字叫《征程散记》,记叙的是他几十年戎马生涯的一些事情。舅公特地嘱托我,自己留一本,其他的书都带回去,送给老家的一些人。
    舅公老家与我老家相距很近,不到三里远,但我与他的相见却整整隔了25年。从小我就无数次听说了舅公的战斗故事,但直到1998年我大学毕业,来到了舅公所居住的黄州工作,才有了与他相见的机会。在我眼中,舅公是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人物,他的人生和经历就像一本厚重的大书,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好奇。但和舅公在一起的时候,他很少提及过去的事情。我知道舅公一直在写一本书,记录着他所经历的血火征程,现在这本书就摊在我的手上,沉甸甸的,像那些沉重的岁月。
    舅公名叫王克,1924年出生在湖北应城县一个叫上垸的小村里。他的祖上是从应山逃难下来的受苦人,靠租种地主的佃田度日。在他不到13岁的时候,父母双亡,他的姐姐(即我奶奶)已经出阁,便与兄长相依为命。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第二年,进入鄂中,占领了应城。生活的困苦,战乱的祸害,使舅公家的生活雪上加霜。特别是日本人在中国犯下的暴行,深深地刺痛了舅公年幼的心灵。那时,共产党人陶铸在应城汤池开办抗日训练班,由李先念率领的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也在安陆县赵家棚一带活动,这使当地人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1939年冬天的一个早上,还没一枪杆长的舅公,跟着同垸一个人来到京山八字门参加革命队伍。舅公参军的第一天,就遇到了一次激烈的战斗,舅公感慨地写道:“我就是在新四军与日军战斗的枪炮声迎接中参军的,回想起来,非常有意义。”
这一次战斗,拉开了舅公人生中血火征程的序幕。在接下来的10年中,舅公经历了无数战火的洗礼,抗日战争、中原突围、游击战争、解放战争、剿匪斗争,一个比一个残酷的斗争都被舅公碰到了。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成长为一名能征善战的战士,是部队教育与战争锻造的结果。舅公在一首诗里由衷地写道:
    放下牛鞭从了军,一生跟党奋秋春。沙场十载驱虎豹,革命五旬沐党恩。北战南征杀日寇,东围西剿灭奸军。缅怀先烈丰碑在,今日重阳咏太平。
   对于舅公所亲历的战争,舅公在这首诗里概括为“北战南征杀日寇,东围西剿灭奸军”,在《征程散记》里,以一大半的篇幅作了记载,记叙得非常详细、描写得非常生动。对战争向来感兴趣的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全书。但读完之后,掩卷思索,却没有看战斗影片那样的快慰,有的只是喟叹和沉默!因为太过真实了。真实是最能打动人的,真实也是血淋淋的!书里记载的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没一点虚构的成分,如果抱着猎奇和欣赏的心理来读这本书,可能会觉得文字有些平淡,但如果以了解历史的态度来读,则是另外一种体验了,在平淡的文字下面,那一个个真实的战斗历程,令人震撼动容!舅公在《中原突围亲历者的体验》一文中这样描写强渡丹江时的情景:“……为了抢时间,发动大家出主意,提出30多人组成一排,互相抱腰(不是拉手),头顶武器、背包,集体徒涉。我亲眼看见一个女同志骑在马上过江,到急流处,被大浪打得连人带马不知去向……由于我的个子矮,脚探不到江底,两腿漂浮,还是抱着大个子副团长欧阳藩的腰,才随他漂过江的。”看到这里,我庆幸着舅公的胜利过江,又为那个被急流冲走的女同志而扼腕叹息,她到底被冲到哪里去了?接下来舅公沉痛地写道:“不幸的是过江后不久,在一次作战中他光荣牺牲了。惊闻噩耗,我忍不住放声大哭。今生今世,我难报答他的救命之恩,只有化悲痛为力量,勇敢作战,来报答我敬爱的首长!”看到这里,我也唏嘘不已,作为舅公的孙辈,我也深深地感谢这位叫欧阳藩的烈士,愿他安息!
   舅公的《征程散记》里,没有战争史诗的宏大叙事,只有对平常的甚至是琐碎的战斗生活的记录,这样的平实的文字更具有历史现场感。透过舅公的文字,了解那个时代,那种特殊的生活,那迥异于我现在的生活的另外一种: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颓废,没有爱情,甚至没有人最起码食物、衣服、休息、安全等生存要件,只有无休无止的行军、征战、杀伐,还有无休无止的流血、伤痛、牺牲。在书中,舅公写了一个“黄花炖肉”的故事:“我们急行军后又打仗,打仗后又急行军,无衣无被无粮草。行军作战极端疲劳,到冬天住进老百姓的农舍,找他们借几捆稻草,铺在堂屋地下,不解弹袋,不脱衣裳,就往稻草里一钻,便呼呼大睡。然而稻草不御寒,睡一会就冻醒了,就爬出来,蹦蹦跳跳,觉得暖和一点再睡。就这样折腾两三次,天就亮了,我们早上互相打趣地说:昨晚不错,大家都有‘黄花炖肉’吃,稻草就是黄花,肉就是我们自己的身体。”这就是抗战初期的艰苦战斗生活,但舅公他们这些新四军战士都以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来对待,令我深受教育,以这样的精神来对待工作生活,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有什么事情不能做好的呢?
    当然也有快乐。打了一场胜仗,那种“壮志饥餐胡虏肉”的豪情,那种“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痛快,还有那种战友恩、鱼水情,这一切都让我动容!我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个时代,不然要被战火所吞没,又遗憾自己没能赶上那个时代,不然也可以“上马击狂虏,下马草军书!”可是我知道,战争是残酷的,不管被描写得多么雄壮浪漫,都是要以死人为代价的。如果我真的生活在那个年代,也许早就被剥夺了生命,一件生命都得不到保证的事情,还有赞颂和羡慕的必要吗?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生活,人的内心要承受怎样的重荷?
     曾经问过舅公一个幼稚的问题,就是“你怕打仗吗?你怕死吗?”记得舅公的回答是:“说不怕是假的,但战士全部的意义就是战斗和牺牲。”他也有过恐惧,但后来就习惯了。舅公用了一个词语:习惯。“那时的打仗就像我现在每天都要打的门球一样,是家常便饭。假如死了,就像输了一个球。”是的,在炮火硝烟中,一个生命,也不过是门球场上的一个球而已。我这么理解战争,可能有辱长眠地下的英烈们。舅公在《马坪追击战》中写到,为了拖住桂系白崇禧一部,打乱其增援淮海战役的部署,舅公所在的江汉军区独立团和桂系发生了一场惨烈的战斗,死的人不计其数。在战争结束时,仅他亲手掩埋的烈士就有70多人!舅公曾经这样感叹:“70人啊,都是生龙活虎的小伙子,可一下子全躺在一个山坳里,像倒塌的柴火一样!在我掩埋他们的时候,我含着热泪。他们都是为了新中国而牺牲的,可是现在他们连名字也没有!坟墓也早就不见了,这些人本来应该是和我一样的,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一大群孝顺的儿女,有一个可以安享的晚年,可是他们过早地躺在了泥土中……可是战争总是要死人的,毛主席也说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你不杀他,他也要杀你呢!”
     我想知道,舅公从1939年参军以来,经过了那么多的战斗,他到底杀死了多少人?他曾感到过负疚吗?但我忍了忍,终于还是没有问出口。人之初,性本善,没人要剥夺另一个人的生命,但当大刀落在你的头上的时候,你一定会本能地反抗!明白了这个简单的道理,也就理解了舅公,负疚也许是有的,但是别无选择!
    所幸的是战争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先辈们的牺牲,换来的是和平的阳光。在一个小资情调盛行的今天,在一个讲究人权的当下,我们很难理解战争,甚至靠想象去欣赏战争,但一定要记住那些血雨腥风的苦难日子。舅公这本书就是一扇窗户,从中我窥见了舅公的过去,也看见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在炮火隆隆和硝烟滚滚逐渐远去的今天,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舅公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一切!
2004年10月17日晚,写于信息中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