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织锦绣——记非遗传承人王启萍的苗绣挑花人生
王启萍,一位生活在贵安新区湖潮乡马路村的平凡老人,在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她就像邻家奶奶一样,不惹人注意。
可是,她又是那样不平凡,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绣(花溪苗绣)传承人。受家庭熏陶,王启萍自幼跟母亲学习苗族古老技艺挑花刺绣,她在苗绣这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上踽踽前行了近60年,从刚开始“被迫”学习,到后来的虔诚热爱,在苗绣这门古老技艺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的当下,她又毅然用肩膀担负起培养传承人的重任,广招徒弟,悉心传人……
学艺天道酬勤技在身
苗绣挑花,是苗族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刺绣技艺。在苗族没有文字之前,这项古老技艺的整套制作手法,就靠手把手教,一代传一代。但由于挑花工艺复杂,学习周期长,很多人仅仅都是勉强学会就作罢。
“挑花需要极强的耐心,要坐得住。现在的小孩子见的东西多了,沉不住气。”回忆学习挑花经历,王启萍像讲一个动人的故事,饱含深情。
王启萍出生于山清水秀的苗族村寨——花溪区尖山村。在那个年代,村里的女孩子不会做针线不仅会被寨中人笑话,还会常常被长辈们责骂以后难嫁出去。
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下,年仅五六岁的王启萍就跟着心灵手巧的妈妈学着摆弄针线。凭着天赋,以及妈妈手把手教,从最简单的数纱开始,到拿起绣花针有模有样地挑花,到十来岁左右时,她就已经会“豆豆花针”“小弯弯针”等一些复杂的针法,挑花技艺一天比一天成熟。
“不容易呀,那时为学挑花,除了干活,就是拿着针线绣这绣那。”王启萍的少年时代,白天务农,晚上就认真学挑花,就像现在的小学生晚上做功课一样。在那个缺少娱乐玩耍的时代,连附近村寨放电影都不敢去,晚上就在妈妈的敦促下,棱(搓)麻、织布或挑花刺绣。
苦心人,天不负。经过几年的磨练,王启萍绣出来的衣服、背扇、小针线包之类,花色多样,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经常受到称赞。寨中有的长辈看到她这么能干,还想让她当儿媳妇呢!
“可能是绣着绣着觉得有意思,后来我就经常绣。”技术见长了,对挑花的喜爱也深了。
王启萍出嫁来到湖潮乡马路村后,针线依然不离手。相反,为了求得更高技艺,她还主动向马路村同样会挑花技艺的长辈请教学习,绣出来的图案也愈加复杂、绚丽,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挑花制作能手。
后来,凭着手中民族挑花技艺,王启萍被花溪区文工队看中,招收到队里专门为演员们制作演出民族服饰品。同时,王启萍一边在闹市摆地摊,做些民族手工艺品,如包包、背带、围裙等,补贴家用,供三个孩子读书,一边继续她的挑花人生。
同时,王启萍还积极参与贵州民族手工艺的相关比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技艺娴熟的她,无论什么比赛,大小都获奖。
说到此,老人家还给记者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2005年5月,王启萍通过电视看到贵阳市民族民间技艺比赛,就打电话报名参加。没想到比赛当天,她连比赛地点都不知道在哪,就一路问着找去。等好不容易找到时,比赛已经快接近尾声了,她就想往回赶。就在这时,一位工作人员恰巧看到她,就好心帮助她向主办方申请比赛,获得批准。于是,她想都没想,就一屁股坐在地下,操起针线就开始绣,最后还获得了优秀奖。
荣耀走出大山惊世人
古代的苗族没有文字,都是通过图案来表达意象。苗族服饰中的挑花大都图案固定,有大印、飞鸟、雪花、果实等图案。这些在现代人看来稀疏平常、极其简单的花纹其实大有讲究,与想象的一点也不同。
苗绣挑花中所使用的布比现代十字绣都要密织,常常走四纱(线)或者六纱(线),即中间隔了两根线或者三根线。这种难度在于每次走线下针过程还要数一数中间隔了几根线,非技术娴熟者,若想要绣出精美对称的图案,是很难的。
苗族挑花因造型看起来像极了现在人们常见的十字绣,因此苗族刺绣挑花又有着“古代十字绣”的说法。
“绣了那么多年,现在还有一件让我很头疼的事:不懂我们苗绣的人还以为我绣的就是大家都会的‘十字绣’。”王启萍老人告诉记者,苗绣采用“正挑反用(或者反挑正看)”的工艺手法,即正面挑,反面用,这就要求刺绣的时候面朝背面,绣什么、怎么绣全凭自己的想象和技术,偶尔翻过来看看自己的成品图大致样子。
“我们绣时,不需提前画图案,绣花绣草,图案都是在自己脑海中想象,针线该怎么走,全凭心和手。”王启萍说,正因为如此,苗绣挑花入门门槛高,对于初学者来说很容易打击自信心,比现代十字绣要难很多,而且因为要讲究对称美,大多数时候不小心走错线、记错图,往往发现的时候已经于事无补,只能将错就错继续绣下去,所以能得到一个无瑕疵的成品是很难能可贵的。
而值得一提的是,王启萍老人由于从小打下扎实的基础,后又针线活不辍,遂技艺日趋精湛。她的作品,无论是衣服还是背扇、围裙等生活用品,花样无一重复,并都色彩绚丽,内容丰富,对称精美,是难得的艺术精品。
这点,从王启萍老人家中那一张张奖状证书可见一二。
在记者的请求下,王启萍将那些奖状证书抬了出来,小心翼翼地摊在沙发上,将长达近三米的沙发铺满了,各种红色证书摞起来有38厘米之高,多达30多个。
仔细阅读,让人惊叹,最早的一个奖状竟然可追溯到1999年贵州省首届贵州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大赛。那年,王启萍凭借一组手工艺品获铜奖;其次比较重要的是凭借《背扇》荣获2009年的“锦绣中华·中国织绣精品大展”创作金奖,以及2015年中国(贵州)第一届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贵阳市妇女特色手工(刺绣)技能大赛一等奖……
“我也不识多少字,把它们留下来,就当我绣这个(挑花)的一个留念吧!”岁月的痕迹在老人身上显露无遗,谈及自己大半辈子打交道的挑花,老人笑得两只眼睛都眯成了缝。
在这些奖状背后,承载的是穿针引线的无数个日日夜夜,是王启萍老人技艺高超的苗族刺绣技艺,是她一生对民族文化艺术的款款深情。
她说,因为苗绣,她的人生才这样多姿多彩,这是她从来不敢奢想也从没想到过的。因为高超的苗绣技艺,先后被选为贵阳市和贵州省苗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王启萍,在2010年时,作为贵州民间艺人代表,参加上海世博会,向来自全世界的友人展示贵州大山深处的民族技艺。
此后,她精心绣制的作品,还多次代表贵州远赴昆明、北京、上海展出,甚至漂洋过海到香港展览。
坚守道阻且长终无悔
为了展示给记者看自己是如何“正挑反用”,王启萍老人戴起了老花镜,拿起了八号绣花针,低头一针一线地绣起来。在她满是老茧的双手下,只见粗糙的麻布上,丝线走过的地方,迅速结成十字交叉的图样,不一会儿,就形成一朵漂亮的“雪花”。
“我老了,眼睛不好使,绣不动了!”王启萍坦言,绣了几十年,如今因为视力减弱等原因,绣制苗族盛装那样大件衣服已是难了,如今亲自绣制的就只有绣片这样的小件。
“那些大件的,让我的徒弟去绣,我指导就行了。”说到这儿,老人露出一丝得意的神情。
原来,为了将自己手中的挑花技艺传承下去,除了广收徒弟,办培训班开展传承活动外,目前老人收了四个“入室徒弟”,两个是自己的儿媳妇,其他两个,一个是侄儿媳,一个是邻居。
在她的精心指导下,如今徒弟们都已经“出师”,一般的的绣品都不在话下,只是较难的图案和绣制衣服等还差些火候,需要她指点。
作为国家级苗绣挑花传承人,一直以来,王启萍老人在默默坚守挑花技艺的同时,担心这项古老的技艺因为需要时间积淀、工艺复杂等因素而无人潜心学习,而积极寻找培育传承人。
幸运的是,在她的感染下,徒弟们都愿意学,特别是侄媳妇王取英,已经跟随王启萍学艺长达七八年时间,技艺也日渐成熟。就在前不久“对话锦绣˙巧手就业”贵安新区妇女特色手工技能暨创新产品大赛湖潮乡选拔大赛上,还以八十多分的现场比分获得第一。
“只要喜爱,想学,不管是谁,我都会毫无保留地教她(他)。”王启萍说,她现在的一个大愿望,就是希望自己今年11岁的小孙女在学习之余,也学好挑花,成为像她一样真正喜爱挑花的人。
【记者手记】绣花针下绘人生
初见王启萍的早期刺绣作品《背扇》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呈对称几何图样的花纹,竟然多达几万针,花了老人大半年时间才完成。
接下来仔细观察老人的每一件绣品,衣袖、围腰、背带等,无一例外的,图案复杂,绣工精细,色彩绚丽。最重要的是,一件衣服边角、衣领、裙摆等花纹,即使都采用了白、红、绿、粉红、黄五色丝线作为主线,但绣出来的图案花纹都不一样,花样一点不重复。
老人告诉记者,苗家人喜欢花,挑花内容大多是生长在山野的刺梨花、蝴蝶花、八角花、鸡冠花等,因受到十字针脚的工艺限制,这些生活中常见的花草到了麻布上,绣上去就只是“形似”了,但这些形似雪花、蟹爪、蝴蝶触须等图案,看上去依然漂亮精致。
老人说,绣了五六十年,她对挑花已经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挑花早已成为她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早些年,老人几乎是闭上眼睛想的都是挑花,睁开眼就想拿起针线绣。一天至少都要绣五六个小时,有时还是一整天。
遗憾的是,近年来因为人老视力减弱和眼睛疼痛,现在每天只能拿起针线绣下过过瘾。老人说,只要可以,她要绣到眼睛看不见为止。她这一生,就这么一个爱好,也因为这个爱好,让没有好好读过书的她,去了杭州、上海等很多地方,生活多姿多彩。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