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书之六 邓恩铭给母亲的信 “诀别”
3月24日,省委书记、省长刘奇在井冈山调研时,偶然间读到《红色家书》,让他爱不释手、动情落泪。他在基层和机关调研走访时,多次提及此书,并向全省党员干部发出号召:“每位同志都要认真读一读红色家书。”
为积极响应省委书记、省长刘奇关于“每位同志都要认真读一读红色家书”的号召,贯彻落实省委组织部《关于在全省干部教育培训中开展学习<红色家书>的通知》,教育引导全区党员干部群众从红色家书中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文化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旗帜,红色家书是红色文化的鲜亮底色。品读红色家书,牢记初心使命。今天“红色家书”第六期给大家带来的是,邓恩铭给母亲的信“诀别”。

邓恩铭(1901-1931)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字仲尧,又名黄伯云,贵州荔波人,水族。五四运动时,组织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1921年春参与创建山东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后,回济南建立中共山东支部,任支部委员。次年赴莫斯科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回国后,主要从事工人运动,领导了早期胶济铁路工人和青岛日商纱厂工人大罢工。1925年8月,任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1927年4月,出席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五大。回到山东后,任中共山东省执行委员会书记。八七会议后,任中共山东省委委员。1928年春,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同年12月在济南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在狱中曾领导两次越狱斗争。1931年4月5日在济南纬八路刑场英勇就义,时年30岁。
诀别
——给母亲的信*
卅一年华转瞬间,
壮志未酬奈何天。
不惜唯我身先死,
后继频频慰九泉。
注:1928年12月,时任山东省委书记邓恩铭在济南被国民党当局逮捕,1931年4月5日,邓恩铭等22名共产党员被押赴济南纬八路刑场枪决。就义前,邓恩铭强忍着病痛给母亲写了这最后一封家书,成为他的绝笔。

他们的故事
"我就是中国共产党党员邓恩铭"
1922年1月,邓恩铭赴莫斯科参加了共产国际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受到列宁的亲切接见。邓恩铭在苏俄参观时,留下最难忘的印象,是实行的每日面包分配标准——红军士兵2磅,工人1.5磅,机关人员1磅,共产党员3/4磅。就此,他明确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出的表率作用,并终身以此来要求自己。在担任山东省委、青岛市委书记时,邓恩铭掌管过党的许多经费。自己一直生活清寒,每月组织发给的生活费,也多被他用于接济困难的同志。家中多次向他索款,他只是回信说明自己“生性与人不同,最憎恶的是名与利”,“只能谋个人的温饱,无力顾家”。
邓恩铭出生于能歌善舞的水家山乡,从小就爱编山歌,入学后又长于诗词,性格乐观开朗,非常善于宣传鼓舞同志。他从事党的活动十年,三次坐牢,在狱中度过了三年,屡次受酷刑折磨,又患有结核病,始终不屈服,还经常撑着病体组织难友们唱歌读书。连关在同牢房的“土匪犯”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甘心听从这个病弱的文人指挥。1929年夏,邓恩铭得知接管监狱的国民党政府要清查共产党人,便和狱中党支部其他四人一起领导越狱。
他根据难友身体强弱搭配编了三个小队,从探亲的家属那里秘密要来打开镣铐的锯条等工具,还让大家将厕所中用于清洁的石灰粉装成一个个小袋,作为行动时的“秘密武器”。趁着警戒的松懈,邓恩铭指挥三支小队见机行事,逃出了监狱。患着重病的邓恩铭由一位身体强壮的难友背着跑出。但济南当局马上调兵并联合警察追捕,邓恩铭和一些人因身体虚弱,且身穿囚服、头发甚长,未跑出多远又被抓回来。
邓恩铭在狱中一直用“黄伯云”的化名,虽经历了多次审讯,但狱方只知道他是“黄伯云”,并不知道他就是当时的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邓恩铭。1930年10月,韩复榘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不久便任命张苇村为审判长,审讯共产党员。张苇村是山东国民党元老之一,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与邓恩铭十分熟悉。当他知道狱中有一个叫“黄伯云”的人时,立刻意识到此人就是邓恩铭。他直呼“邓恩铭”,邓自知已无法再隐瞒,于是说:“是!我就是中国共产党党员邓恩铭!”1931年4月5日清晨,邓恩铭等22名共产党员被押赴济南纬八路刑场执行枪决。
(资料来源:中华英烈网等)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