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飞谈中国画创新:应以传统引领时代

王飞飞先生
随着“江苏山水”走出去的步伐加大,江苏画派在海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进一步推动“江苏山水”走出去,更好地传承“新金陵画派”?在互联网时代,中国画如何创新?日前,江苏省国画院山水画研究所副所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王飞飞先生介绍了他对中国画创新的看法。
大处见格调小处显功力
王飞飞自幼习画,经历过“沉寂”,也开始了如今的“走出去”。近年来,王飞飞的个人作品巡回展从江苏省内走向省外,国内外一些权威美术机构、博物馆、画廊对其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赞誉。说到如何自我评价个人的绘画风格和艺术成就,王飞飞笑着表示,画家的个人风格,是指画家个人独具一帜,具有可辨识度的笔法或图示语境。个人风格与他所处时代、个人经历和学养分不开。“画家的作品就是他个人格调和气质的表现。”
“我18岁进入江苏省国画院学员班,我们10个学员是画院文革后招收的唯一一批学员。我们在这里所接受的中国绘画教育,方式与美术学院不同,更类似于中国传统‘传道授业解惑’的师徒形式。”
王飞飞介绍说,江苏画院名家辈出,60年代,以傅抱石、钱松喦、亚明为代表的老一辈画家以“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的理念,探索以中国画传统笔墨反映现实生活的新途径。他们通过二万三千里旅行写生等活动,开创了新式的写生,创作出一批描绘祖国山河新貌的优秀作品,创立了山水画的新图式,实现了中国画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成为“新金陵画派”的中坚力量。
“我们1978年进入江苏省国画院时,这些前辈已经形成了他们鲜明的个人风格,并有幸成为我们的老师。钱松喦、亚明、宋文治定期给我们上绘画课,亚明作为画院的副院长兼党支部书记还专门与南京博物院联系,特批我们学员进入南博库房临摹古画;武中奇、黄养辉教我们书法和篆刻;赵绪成和盖茂森带领我们去敦煌写生。为培养我们这批学员,亚明特邀上海画院名家刘海粟、唐云、陆俨少等同江苏画院联谊,让我们可以观摹名家技法。”
回忆过往,王飞飞很是感慨,“记得当时我看见一个老者坐在画案前,画一张四尺整张的大画,满纸烟云,气象万千。可我注意到老先生用的不是画大画常用的大号笔,而是一支中号白云,洗笔水盂里的水仍然清澈,老先生沟壑在胸,笔力清劲的深厚功力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我知道他就是著名山水画家陆俨少。”
王飞飞每天被言传身教,被耳提面命。前辈的人格和作风都让他受益终身。因此他直言自己的根基是传统的。“它不仅包含国画技法的传统更有中华文化的传统。这构成我安身立命的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个人近期的风格是在北宋山水画的基础上寻求自我的突破,经过自己长期的钻研,形成自己特有的绘画语言,以表现自然的宏大和复杂,追求壮阔雄浑而又清俊秀美的意境。大处见格调,小处显功力。”
激情和笔墨要有机融合
艺术需要传承,在传承中更要确立自己独特绘画风格。王飞飞强调,传承什么、怎样传承是每个画家需要深入思索的问题。他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应该“以传统引领时代”。王飞飞特别强调,不是传统跟随时代而是“引领”。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坚持自己的民族特性,才能使中国画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当然传承也需要去粗取精,取传统之精华。从技法上来说,研习传统是基础。”王飞飞说,中国画的特别之处在于宣纸,毛笔、水墨这些特殊材料的综合运用,临摹和研习古代大师们的笔墨技法,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画的本质。“在表现意境、个性化方面,古人也创造了诸多手法和技法,形成富有表现力的审美模式。”
王飞飞表示,作为一个专业画家,如果没有在笔墨和技巧上下过苦功显然是一种不足,就像舞蹈演员不练功,音乐家不练琴一样,在画面的创作和表现上必然会受到制约。但仅仅承袭传统是不够的,传统的笔墨已经无法展现现代人的内心世界。
当下互联网的发达,对中国画的发展有什么影响?王飞飞说,互联网的发达使眼界的拓展和知识的融会,达到过去人们无法想像的程度,如果我们再固守传统,必然会束缚创新的活力。因此,即使是传统的中国画家,也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广泛地吸取世界艺术的精华为我所用。“法国文学家龚古尔说‘观查、感受、表现,是一切艺术的真谛’,一切具有表现力的方法和手段都可以借鉴,都可以应用于国画的创作中,无论它是民间的还是西方的,是一维的还是多维的。”王飞飞说,“在我的山水画创作中,笔墨仍是传统的,但构图,渲染,用色等诸多方面借鉴了现代绘画的某些元素,凸显古人的态度而又与当代保持沟通。”
王飞飞笑言,其实当他全身心投入创作时,并没有过多考虑笔墨的用法问题,在内心的激情和表现欲望的驱动下,笔墨和技巧自然随心而来,心手相忘。“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一定是激情和笔墨的有机融合。”
中国画创新要回归本源
怎么看待中国水墨画近些年的发展?中国水墨画如何创新才更有活力?王飞飞表示,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和技术进步,艺术家具有国际视野已经成为可能,对西方各种艺术表现手段的吸收和消化,拓展和延续,也为当代水墨画发展提供了方便的途径。水墨画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当遭遇现实生活的时候,必然会产生新的表现形式。
说到中国画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大话题。王飞飞告诉记者,中国画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否定、破坏、反思、回归的过程,逐步发展到现在,传统中国画与当代水墨画形成各自的空间,但同时也相辅相承。“我认为传统的中国画始终应该是水墨画的源头。水墨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它闪耀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美学与哲理思想的光辉,是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水墨材质的丢失,就是中国艺术的缺失。所以无论是抽象水墨的探索还是水墨媒材的运用,都是一种具有强烈民族性的艺术尝试,同时也搭建了中国艺术与世界艺术对话的平台,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寻找更为本质的所在。”
说到当下的人才培养,王飞飞说,中国画讲究意境和画品,对画家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造诣,审美意识要求很高。而现代美术院校的教学方式决定了学生只注重技巧而忽视对于学生本人传统文化的熏染和培育。目前画坛有些人不研习传统,不在笔墨上下功夫,以创新和张扬个性为借口,抛弃经典,不屑气韵,注重效果和视觉,却缺少精妙和难度,丢失了中国画的意趣。
“我认为,中国画的创新必须回归本源,以传统引领时代。中国画其实与西方的现代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不注重写实而重视画家内心的情感。运用笔墨表现当代人的人生感悟和内心情感,就是传承了中国画的传统。艺术从来就是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的,形式和技法只要是可以传达我的情感和思想,都可以转换,重组以及借鉴。”王飞飞再次强调,“立足于本民族的艺术传统,舒自己的真情,传自己的真意,提炼具有个人特色的艺术语言,寻找表现当代的突破口,才能使中国画的创新更有活力。因为它符合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
传承“新金陵画派”是使命
在这条艺术道路上走下去,王飞飞最恐慌什么?未来的期许又是什么?
“我最恐慌的莫过于创作激情的缺失,如果缺少了这一点,再好的技巧其作品也不具有生命力。”王飞飞说,自己对未来没有太大的期许,更多的专注于自己的创作。中国画讲究宁静散淡,只有当画家无欲无求的时候,才可以保持内心的恬静,明确自身的艺术方向。
“苏轼有一首诗,其中有这样一句‘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是说静能了解万物的变动,空纳入了无穷的意境。静和空是中国画的最高意境,我想人的内心也是一样的。我记得年经时跟随在亚明老师的身边,那一晚,亚老师在宾客散尽之后,在灯下铺纸提笔,他把笔竖在我面前,语重心长地对站在旁边的我说‘娃子,最终靠的还是这支笔啊’。这么多年了,亚老师的话我一直记得。”
采访的最后,王飞飞谈到了江苏画界近年来对于如何在新时代的语境下传承和创新中国画做了大量的工作。“江苏省国画院一直在走出江苏走向全国,江苏省国画院的‘金陵风骨,其命惟新’画展也一直在做全国巡展。山水画是‘新金陵画派’的主要内容,我目前主持江苏画院山水研究所的工作,在省文化厅及画院的领导下,积极配合和推动江苏山水走出去是我们的责任,传承‘新金陵画派’是我们的使命。”(庞晟)
链接:
王飞飞,男,1959年6月生于江苏南京。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书画频道特聘国画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江苏省国画院艺委会成员,江苏省国画院山水画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

宝天曼印象180×79cm
王飞飞作品《宝天曼印象》

豪情出尘寄幻梦180×79cm
王飞飞作品《豪情出尘寄幻梦》

临流弄清泚180×79cm
王飞飞作品《临流弄清泚》

木欣欣以向荣180×79cm
王飞飞作品《木欣欣以向荣》

山连暮蔼迷前浦180×79cm
王飞飞作品《山连暮霭临前浦》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