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琳达:新时代下的新担当

2018-02-26 12:40:41来源:人民政协报

打印 字号: T|T
1997年,来自香港的王琳达在北京市丰台区的一片荒芜中开天辟地,建花园、办教育。
2017年11月,王琳达当选为北京民办教育协会基础教育分会与北京市教育学会民办中小学幼儿教育研究会理事长。
伴随民办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王琳达有哪些新的感悟与展望?
民办基础教育迎来质的飞跃
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2017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营利性办学合法化。民办教育如何在全新跑道上实现加速跑?在王琳达看来,在多元化需求背景下,教育顺应各方需求已经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状态,给了百姓更多的选择。
教育在线周刊:您觉得民办教育未来发展会怎样?
王琳达:十九大以后,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再到百姓,他们对民办教育的多元需求和要求都会有更加明确的方向。可以说,北京的民办基础教育是全国的风向标,也要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民办基础教育起到带头作用。
民办教育是在非常艰难的情况下发展到今天的。十九大之后,我感受到的是周围民办教育人的欢欣鼓舞。在政策上,教育相关部门对民办教育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市场和空间,民办园、校长都感到未来方向更加明确。
我认为,民办教育的拓荒者们是最可爱的一代人,他们本身就是不容易的。那个年代做任何一个行业也许都可以挣钱,但在教育行业是很难挣到钱的,我想每一个民办教育拓荒者都有情怀、有理想。我了解到的很多民办教育拓荒者在艰难困苦的时代都是在贴着钱办教育。因此,有这样一批人在引领民办教育,相信未来发展会更好。
教育周刊: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已进入一个新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民办学校的市场定位和办学特色会有怎样的转化?
王琳达:十九大对民办教育而言是一个春天。这个春天带来的是什么?首先,民办教育营利性办学合法化;第二,民办教育有了质的飞跃。社会需求在当今越来越多元化,有人需要民办教育,有人需要普惠教育。在多元化需求背景下,教育顺应各方需求已经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状态,给了百姓更多的选择;第三,在十九大以及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背景下,民办教育更强调法规化、市场化。我认为营利性办学合法化对民办教育而言是重大利好,民办教育能够生存得好,最大优势就是它的市场化,它的体制决定它可以由市场来调节。
改革开放40年来,十九大是一个新时代开始的里程碑,这个新时代更注重的是规范管理,特别各部门为民办教育创造出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民办教育,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的民办教育存在不够透明的情况,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会推动民办教育领域出现更多更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方法,最终家长和孩子们会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往大了说也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中国未来发展哪些方面最重要?我认为其中之一是教育,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中国越是发展得快,越是需要优秀人才,这些人才的起源就是我国基础教育。高楼平地起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地基要打好。要把十九大的召开和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的契机真正抓住抓好,民办教育的发展肯定会像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好的基础教育不再仅仅是我国的需要,而是全球的需要。在国际上我们有6000多万的华人华侨,他们的子女也需要中国的教育。我想在未来,了解中国文化也是世界竞争的重要标准。所以,首先我们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让中国教育走出去。
政府高兴,园校满意,学生受益
当选新一届基教分会及研究会理事长,王琳达说:“办优质教育一直是我的初衷,基教分会及研究会将起带头作用,让更多的校、园长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政府高兴,园校满意,学生受益’是基教分会及研究会的目标。”
教育在线周刊:基教分会及研究会对民办校长将起到哪些作用?您对基教分会及研究会的未来设想有哪些?
王琳达:北京基教分会及研究会已经有10年没有换届。我这次当选理事长最重要的工作是在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的背景下,让北京民办中小幼的校长们懂法、守法。
从事教育行业20余年,我一直在坚持“办优质教育”的初衷。虽然不是教育学科班出身,但在20多年的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业界人士的认可,这也是让我特别高兴的事情。
我所做的是一个完善的教育社区,从亲子园、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都有涉及。我认为作为基教分会及研究会的理事长,在办学过程中要起到带头作用,带领校园长们学习法律,尤其是刚刚施行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让校、园长们学法、用法,同时基教分会也会保护并维护民办教育举办者的合法权益。
同时,基教分会及研究会要做好桥梁和纽带作用,上下多点联系,特别是加强同民办校、园长的联系,做好政府和民办校长之间的纽带和沟通作用,要更多地到学校和园所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基教分会和研究会还要努力搭建好平台,让这个平台为更多的民办教育园、校服务,开展各种各样的相关活动,加大宣传和引导,扩大民办教育校园影响力,共同促进民办教育发展。
基教分会和研究会更重要的是要团结好各个校、园长,依法维权,加强自律,真正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让“政府高兴,园校满意,学生受益”。
“王妈妈”是我最爱的称呼
久经商场和教育领域,王琳达有着太多的头衔,也获得了数不清的荣誉,中国侨商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市政协委员、怡海集团董事长……但王琳达说,她最高兴也最欣慰的还是孩子们那一声声“王妈妈”的呼唤。
教育周刊:几年前周刊在采访您时,您谈到在资助北川中学的孩子们,现在灾害已经过去将近10年,您还在坚持吗?除此之外,这两年您还做了哪些公益教育事业呢?
王琳达:对北川中学的孩子我一直都有在资助,今年是第九年。当时和我一起做这件事的很多人都离开了,但我一直把它当成一个长期的事情,做的时候就没想过退出,坚持做好这件事是因为社会责任感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重要。
我刚从塞尔维亚回来,在那捐助了一个幼儿园。在考察过程中,发现他们一所幼儿园办6年还没有建好,他们说还缺一些钱,我当场就答应捐给他们。为什么这么快就答应?我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我们国家要做的不是一味地索取他国资源、增加市场竞争,更关键的是要交朋友,做到互利共赢。交朋友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了解朋友的需求,帮助他们把基础教育建好我想就是他们现在最迫切的需求。捐助的幼儿园的名字叫“怡海王妈妈幼儿园”,从那天开始,塞尔维亚、巴尔干,几乎整个中东欧都知道了这件事。我回来想,我的运气确实好,让我抓住了这样一个机会去帮助他们。
我一直认为,一切的理想和梦想从基础教育开始,而所有的梦想和理想都需要优秀的人去落实。
我在做的是一件漫长的、很长时间都见不到效果的事情,但是我觉得这就是基础教育的魅力所在,也是每一个教育人值得尊敬之处,因为他们做了一件别人不敢做而且很难做好的事情。我一直很庆幸的是,在教育的路上我坚持下来了。
教育周刊:当时为什么想做这么一件长期看不到回报的事情?
王琳达:我觉得这是由一个人的基础素质决定的。北京市政府到香港招商,就这样我从香港来到北京丰台,那时候丰台什么也没有,我都不知道让我自己的孩子去哪里上学,当时周边的住户也面临这样的困扰。丰台区委书记告诉我,政府批下一所学校最少得三五年时间,即便到时候批下来可能也只能是一所农村学校。我说时间太长,书记当时也很支持我的想法,话赶话就开始办学了。
后来我想,这一切的开始都是为了想让附近的居民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解决他们能上学、上好学的需要。
除了政府、市场有需要,我最幸运的是在办学时碰到了一个好老师——陶西平先生。陶老得知我要办学的消息,把我请到他那里谈了半个小时话,他告诉我办学要有创造肯担当,这半个小时一直激励着我整个办学生涯。
教育周刊:在20多年办教育的过程中,您观察到的教育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
王琳达: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教育,我都感觉到确实发展得太快了。我1997年开始办教育的时候,很多学校确实是以孩子成绩为第一位。那个时候我就觉得不能把孩子教育成书虫,怡海一直主张的就是素质教育,20年前就开始把中华传统文化融进校园。
我一直觉得,对于基础教育首先要把孩子的习惯培养好,比如懂尊重、懂礼貌等一些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要知道。这些道理中华传统文化早就已经告诉我们,关键要把这些教给孩子们。孩子们只有知道这些才会有爱国之心、助人之心。行为规范学好了、学习的能力具备了,我认为将来孩子长大了做什么都可以。
办教育就是要真干、实干。教育这个词很好听,也受人尊敬,但是不能随便去做。教育最难的是要花很大的爱心和经历,没有情怀是做不好教育的。做融资很容易走歪路,很多企业家来咨询我是否要进入教育行业,我都劝他们一定要谨慎考虑。
教育在线周刊:教育事业有很多琐碎的事情,只有情怀显然不足以支撑,您是怎么20年如一日地办教育,而且还一直褒有热情和新鲜感的?
王琳达:我想是因为对社会的责任感。办了学校就要对国家和政府负有责任,其次,对学生和家长也有很大责任。没有责任感绝对办不好学校,我要做的是用我的热情和执着,让孩子感受到学校的文化和精神。
我们学校的孩子让我很骄傲,一见到我就叫“王妈妈”,如果自己学校的孩子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我这个“王妈妈”心里也会特别欣慰。20多年办教育的过程中,我最喜欢的称呼就是“王妈妈”,如今海外也有了很多“王妈妈”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