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现代修谱是一种家族温情的向往

2017-12-02 17:21:54来源: 吉林家谱

打印 字号: T|T
孔氏家族的一件大事——时隔70多年的《孔子世家谱》再次修谱,190万人入册,世界第一大家谱的地位无可撼动。孔家的修谱并非孤例,近年来,海内外对于家谱的热情再次兴起,然而,这波涌来的家谱潮流已不同于传统的家谱,如果说以前的出发点是认祖归宗,强调观念上的意义,而日渐城市化的今天,现代修谱反映的却是人们对一种温暖的家族感情和记忆的向往。
孔家的修谱并非孤例,近年来,海内外、海峡两岸有修本房本支的小谱的,也有涵盖全球的总谱,掀起了又一波家谱潮。此外,学术界,一部全面收集海内外华人家谱资料的工具书《中国家谱总目》也已问世。
这波涌来的家谱潮流已不同于传统的家谱,承载的材质从纸质变成了数据库,发起人从族长变成了富有热情的家族中的“实力派”,发起方式从强制性变成了自发,而入谱的原则也不再那么死板,女性、外籍、能自圆其说的同姓皆有可能入谱——虽然,这些新修的家谱保持了家谱的形式和部分功能,但已完全不同于昔日的修谱,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
接续寻根问祖的传统
1998年,孔德墉在香港注册了《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为方便认证调查工作,续谱办公室设在山东济南。从1999年起,他与族人们按照《民国谱》上记载的地址,给各地大量写信,收信人为“孔氏族人”,但这些信件大部分石沉大海。他们还去广东、江苏、四川等省实地调查,“可以算得上是第二次上山下乡”,孔德墉对早报记者说,可大部分人态度冷淡,认为他们是骗子。
真正的转机从2003年开始。随着中国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重视,以及孔氏家族续谱之事被广泛报道,很多分散在各地的孔氏后人开始相信修谱一事,并且主动前往山东“寻根”,一些曾经拒绝的族人也要求入谱。
《中国家谱总目》的主编、谱牒专家王鹤鸣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孔氏后人的续修是海内外所有的续修新家谱过程中最大的一个项目,“我认为这种人们自发续编家谱是值得肯定的。”在王鹤鸣看来,这是件四得之举,一方面,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国家有国史,地方有方志,家族有家谱,几千年来,家谱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这也有利于海内外华人的寻祖归宗;而且,这也是一本家族的百科全书,老祖宗的姓从哪里来,家族史上有过哪些名人、事迹,经济是什么样子的,这对于各种人文学科和包括遗传学在内的自然学科都是很重要的资料;而对于家规、家法、族规,“我们应该一分为二,里面有封建的东西,但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的伦理如尊敬父母、乐于助人在其中也有体现。”
老家谱,新修法
以往历次的孔氏家谱续修,都必须由衍圣公主持,而此次,孔子第77代嫡孙孔德成将修家谱委托给了堂弟孔德墉,女性入谱,外籍入谱,也不再遵从所谓的“若没有按照辈分取名就不能列入谱内”的规矩。孔德墉做了很大的改变,也遭受了一定的压力。
在女性入谱的问题上,一些族人就表示了明确的反对,在从四川、广东收集来的报名表里,女性一个都没有。但最终还是有全球各地20万女性孔氏后裔入谱,占总入谱人数的10%,其中包括知名作家茅盾的夫人孔德沚等。
实际上,家谱编写的方法本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是编修家谱,在中国不同朝代,有着很不同的文化意义,家谱的编修,从士大夫家族开始,再逐渐向庶民社会扩散普及。但这个过程其实很慢的,编修家谱真正成为大众的传统,已经是明朝中期甚至清朝以后的事情,但即使到了近代,中国很多地方还是没有编修家谱的传统。如今,经过五四运动和革命的洗礼,家谱的传统更是经历了断裂的过程。现今,编家谱的人变了,方法也变了,每个人都能在网络上点击,创立一棵自己的家族树,这其实为这种古老的传统填进了一些当代精神。
“其实,每一本家谱都带有自己的时代烙印。”王鹤鸣说,举例来讲,在古代的家谱中,如果生了一个女儿,会在家谱上注明某某的女儿,连名字都不会写,这其实是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体现,“现在社会环境不同了,我们在家谱上也应该改革创新,赋予它新的内容。这些都应该是变通的,这次孔氏的新手法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探讨。”
认祖归宗到人际网络
如果说家谱以前的出发点是认祖归宗,强调观念上的意义,而今天,人们却更多地倾向于它的实际作用。日渐城市化的现实,让现代人对家族的观念越来越淡漠,但是每个人都向往这种温暖的感情。在家谱上,几乎每一秒你都能看到右下角又有提示“某某在家谱网上创建了一棵家族树”。
相对于孔德墉来讲,更多的孔氏族人并不和孔府直接相关,对老祖宗的观感也并不统一,但是,大家似乎都对这样一个家族的聚合充满兴趣。在孔氏宗亲网上,颁谱大典的消息之后跟着一连串的祝福、庆贺和小遗憾,遗憾代表的人数太少,而自己不能前往。在曲阜现场,某地的家族代表本来是40人,结果来了400人,大家都觉得自己是孔家人能够通融通融,即使在门口磕个头也是好的。
在被问及孔子后裔联谊总会在修谱完成后还会有哪些重点关注的内容,孔德墉言辞谨慎:“我们还在进一步的考虑。”而部分会员们则已经在期待着能够成立孔子文化促进协会,来更多地做一些公益的文化传播项目。
但是,另外一方面,某些攀龙附凤的初衷或许也是修家谱中不可避免的弊端。一旦家谱的修建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名利之网,那网住的也就根本不是传统,而是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