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紹據:三十三年不懈怠 矢志扶貧踐初心

2017-09-25 11:07:04来源:中国经济网

打印 字号: T|T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編者按: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網演播室同福建省福鼎市赤溪村干群視頻連線時,對王紹據心系扶貧,鍥而不舍的精神予以肯定和贊揚,並囑咐他要“幫助大家總結寧德的扶貧經驗,為下一步全國全面擺脫貧困、建成小康,發揮余熱”。王紹據不辜負總書記的囑托,帶病撰寫了近10萬字的《赤溪——中國扶貧第一村紀實》一書,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全國新華書店發行。他還為江蘇宿遷、四川青川、貴州黔南州、遵義、畢節等地區來寧德舉辦脫貧研討班學員及本市培訓班講座達32場次......

資料圖片
責任擔當 敢於呼貧
上世紀80年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全國農村形勢大好,各級新聞傳媒大量報道各地涌現的“萬元戶”、“億元村”的消息,一時間讓人們產生了農村都富起來的錯覺。時任福鼎縣委辦副主任兼報道組組長的王紹據,他感到憂慮。為了解最基層的真實情況,他於1984年5月15日,獨自一人徒步46華裡,深入老區基點村、畬族聚居村—福鼎市磻溪鎮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親眼目睹這裡群眾食不果腹、衣難蔽體、住屋破爛的艱難困境,深感到記者的責任必須實事求是,敢於向上級反映真實情況。於是,他徹夜難眠採寫了一篇題為《窮山村希望實行特殊政策治窮致富》的情況調查。既反映窮村的艱難困境,又提出了實施特殊政策,扶助這裡改變面貌的建議,並直接向北京《人民日報》投了稿。
作為黨中央喉舌的《人民日報》編輯部,及時以內參形式傳報中央領導。得到時任中央領導和福建省委主要領導的批示后,福鼎縣委、縣政府立即召開專題會議商討扶貧辦法,確定由王紹據牽頭,帶領一支由黨政領導及農業、林業、民政、老區等部門負責人組成的扶貧工作隊,對下山溪自然村進行“輸血”式的幫扶,在全省、乃至全國開了先河。接著,《人民日報》在1984年6月24日頭版顯著位置,以來信形式發表《窮山村希望實行特殊政策治窮致富》,並配發題為《關懷貧困地區》的評論員文章,激起了全國各地的強烈反響,點燃了扶貧的星星之火。同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了《關於幫助貧困地區盡快改變面貌的通知》。習近平總書記同王紹據視頻連線中充分肯定了這篇來信在當時的新聞價值和社會影響。
心系扶貧 鍥而不舍
作為新聞記者,王紹據不僅發揮“社會活動家”的作用,而且一直為扶貧的實踐堅持努力著。當《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和黨中央文件號召開展扶貧時,他鼓動縣領導和有關部門負責人再次進山為下山溪村“把脈”,實施特殊政策。為了幫助孩子們上學,他請求縣教育局為這裡興辦一個初小班,還幫助物色培訓一名民辦教師兼赤腳醫生,解決村民“看病難”問題。
在扶貧過程中,他用記者手中之筆,不斷發現和總結經驗教訓,加以引導。當下山溪村民們對脫貧信心不足時,他撰寫了《爛泥也能糊上牆》,鼓勵他們樹立志氣﹔當村裡人養的豬、羊等牲畜發病時,他就帶著科技書籍向他們傳授飼養知識﹔當這個窮村“輸血”多年成效甚微時,他接連進山13趟,廣泛調查研究,得出結論是:這裡的自然條件過於惡劣,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便寫下《十年貧困帽,為何摘不掉》的長篇通訊,闡述了習近平同志在寧德任地委書記時提出“弱鳥先飛”的理念,提出了另一種思路——“換血”刨窮根,弱鳥早離窩,進行異地搬遷。他的建議得到當時寧德地委、行署主要領導贊成和支持,經過縣、鄉、村三級班子討論一致意見,將下山溪村搬到赤溪行政村所在地。當時搬遷集資,他帶頭捐款兩個月的工資額。
1995年5月,下山溪村搬遷到赤溪后,遇上飲水、上廁、用電、墓地等等生活問題。他當時已調任閩東日報總編輯,盡管工作十分繁忙,但每次驅車200多公裡趕來與當地領導干部商討解決辦法。鑒於各級財政拮據,他回到報社到處“化緣”,籌到一筆資金,不但為各戶村民及時安裝了門窗玻璃,而且拉上電線、裝上電燈,使窮村第一次有了現代化的照明。為了解決搬遷戶的廁所問題,他冒著炎夏酷暑帶領村民主任趕到省扶貧協會,求助到一筆現款用於建設公共廁所,解決了難言之隱。看到村民們的孩子念書交學費有困難,他就把自己獲得中國新聞獎的6000元獎金,全數送到學校,為18名適齡兒童解決了從小學到初中的學費問題。為下一代扶智,造就文化知識,斬斷代際的貧困鏈。
1997年4月9日,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新聞扶貧座談會上,他作為新聞工作者的特別代表,作了典型發言。《人民日報》華東版用整版篇幅報道了“一位記者與一個扶貧村的故事”。此后,在赤溪村的“造血”脫貧過程中,在成為“中國扶貧第一村”的經歷中,他不斷認真學習習近平同志《擺脫貧困》一書的理論指導,汲取政治營養,堅持不懈地努力,以滴水穿石,久久為功的恆心,為赤溪村精心設計,“生態立村,旅游富民”,因地制宜,精准發力,做了大量有益的促進工作。使這個曾經聞名全國的特困村成了“中國旅游示范村”、“中國美麗的畬族村”,農民人均年收入比扶貧前的1984年增長了65倍。
老驥伏櫪 痴情愈堅
2008年,王紹據從《閩東日報》總編輯崗位退休后,他仍履行著寧德市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市誠信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省扶貧開發協會常務理事等職責,他不辭辛勞組織新聞媒體不斷探索報道赤溪“造血”成功致富的典型經驗﹔同時積極策劃、邀請省扶貧協會、省誠信促進會到赤溪村調研考察,精心幫助頂層設計與規劃,還多次幫助協調“萬博華”、“耕樂源”兩家旅游公司,做大做強旅游產業,幫助引進福州一家民俗旅游開發公司到赤溪村落戶,開發興建杜家堡畬族文化產業園,增加旅游新亮點,讓村民們拓寬致富門路。當他聽說赤溪村學校體育操場沒有塑膠跑道需要資金時,他趕到市教育部門協調資助10萬元。當他得知村裡有幾位老人患病難治愈時,他聯系好友組織市醫院名老中醫到村義診,防止因病返貧……。2015年12月7日,國務院副總理汪洋蒞赤溪村調研,參觀村史展館后,親切地握著王紹據的雙手說:“感謝你為扶貧事業作出奉獻!”
為了使愛心、善心、扶貧真心傳承給自己的下一代,2016年正月初三,他帶著全家老少到赤溪村。還從自己的退休金中掏出6000元,為赤溪小學20名品學兼優的學生頒發了獎學金,並指定他的孫子在頒獎儀式上發言,要做到扶貧精神代代相傳。六一節前,他協調市誠信促進會領導職務,促成赤溪小學評選出15名“誠信之星”,積極響應習總書記倡導的“誠信教育進校園”,“誠信必須從娃娃抓起”,努力把 “中國扶貧第一村”打造成誠實守信的好基地。
2016年2月19日,他得到習總書記視頻連線的高度贊揚和鼓勵以來,更是激情迸發,老當益壯。為了響應“發揮余熱”的號召,他雖年屆古稀,但卻頂著嚴寒及腰椎突出的劇疼,加班加點,苦熬28天,全面總結了赤溪村從“輸血”、“換血”到“造血”3個歷程的7個方面經驗。《赤溪——中國扶貧第一村紀實》一書4月27日在赤溪村舉行首發式,第一次印刷發行3萬冊已在省內外售罄。這本書被中組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圖書館聯合評為第三屆全國黨員教育培訓優秀教材。
與此同時,他應邀為寧德市政協文史委主編《滴水·筑夢》40多萬字一書,詳盡敘說扶貧開發歷程的“寧德模式”。去年六月、九月先后兩次受人民日報人民網特邀晉京作客“強國論壇”和“新長征圓桌會議”,傳播精准扶貧體會。他還接待來自各地黨校、高校的教授、學者及新聞媒體的訪問、採訪達150多次。並應邀為省內外有關扶貧培訓班、研修班講座36場次。他還聯系到廈門有位祖傳畬藥秘方的愛心人士為赤溪村民免費治愈100多例偏頭疼患者,最近又為貴州畢節地區策劃組織一場大型的免費治頑症活動,幫助正在擺脫貧困的群眾根治疾病痛苦,減少醫藥費開支。
為了探討怎樣使“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去年國慶節期間,他自費到浙江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考察調研,認真總結那裡發展林下經濟,林產權抵押貸款、碳匯交易等有效經驗,採寫成《葉子變票子,鼓起錢袋子》的調查報告,在2016年10月26日人民日報全文刊登,為全國各地加強生態建設提供了可借鑒的做法。(肖和坤 黎勝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