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秉亭扶贫济困一生无悔

2017-09-24 10:01:07来源:新农村商报

打印 字号: T|T
编者按:王秉亭,生于1931年3月27日,山东荣成人,中共党员,因脑梗塞医治无效,于2017年3月13日与世长辞,享年86岁。王秉亭建国前参加工作,1960年于郑州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南日报社,从事党报群众工作40多个春秋,曾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在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著有《党报群众工作40年》和《送您一把爱神的金钥匙》等书,并多次出席全国性学术论坛及研讨会。几十年来,他不辞辛苦,长途跋涉,只为把党报的声音传播得更远;他认真处理读者来信,帮助困难群众传递诉求心声,只为能解群众燃眉之急;他退休之后,仍拿出退休金为基层党支部和贫困户订报刊,传递致富信息,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从事党报群众工作40多个春秋,他为党的新闻事业做出了平凡而又杰出的贡献。

传播党报先进文化引领农民脱贫致富
党报党刊是服务大众的重要文化产品。为了更好地开展贫困山区的党报党刊发行工作,让优秀文化惠及农村群众,1986年10月中旬,河南日报编辑王秉亭到河南省新安县参加报刊发行工作会议。
头天夜里,加班加点,王秉亭自费翻印数百份《提倡村党支部订阅〈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河南日报〉〈农民日报〉》的文章,以便于日后发给新安县部分乡村党支部,激发基层党组织订阅党报党刊的积极性。
新安县境内的曹村、石井、苍头、铁门、磁涧等乡镇,群山绵亘,岩石裸露,地势起伏不定,海拔平均在700~1000米以上。王秉亭不顾年事已高徒步160多里,两天两夜翻越了50多座大山。在沿途中,他与几位年轻的党支部书记交朋友,分别赠予每个党支部:一本报社印刷的精美笔记本与一本《河南画报》。王秉亭同村支书促膝相谈:“党报党刊,是向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纲领的重要载体,对开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十分必要。希望你们能够紧缩其他开支,订一份党报进行学习。”
在王秉亭的鼓励和倡导下,曹村乡的五个村党支部,尽管经济困难,经费紧张,仍然订阅了《人民日报》和《河南日报》,改变了多年来基层党支部不订、不看党报的现象。
此外,他鼓励大家积极向《河南日报》和《人民日报》提供线索与建议,为党报发行贡献力量。新安县曹村乡农民李欣曾写信给《河南日报》询问自办邮政所相关事宜,十几天后,王秉亭回信:“我已经与省、市邮政部门协商,请李欣同志与县邮政局直接联系。”在县邮局大力支持下,大扒山区的邮路很快就开张了。他看到李欣家庭困难,就把自己兜里的20多块钱掏出来塞给李欣,李欣不收,他说:“这是支持你办邮路的,你不收咱就不是朋友了。”王秉亭回到报社后,还多次给李欣寄雨衣、鞋、衣物和生活用品。在王秉亭的支持下,李欣越干越有劲。这条邮路一开始仅订有几十份报纸,后来增加到了600多份。
立足群众生活弘扬浩然正气
著名作家张一弓曾说:“王秉亭胸怀大众,情系百姓,把别人事儿当做自已的事情办,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总是竭力呐喊,大义凛然,勇往直前……”
当时年近花甲的赵克让,1949年师范毕业后参加工作,历任小学校长、嵩县《生产建设报》编辑等职,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1978年右派问题虽得到纠正,但一直未能恢复工作。七年间,他先后上访550多次,行程28000公里。
在赵克让近乎绝望时,偶然听说王秉亭热心为老百姓办实事,便卖掉几斤鸡蛋作路费,抱着一线希望,从嵩县直奔河南省城郑州市。王秉亭看着眼前这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声泪俱下地倾诉,整个心都在颤抖。于是,他奋笔疾书,向《人民日报》反映了赵克让的问题,随即便被1980年3月4日《人民日报》的“群众来信”摘编刊登。同年5月,王秉亭又在《河南日报》内参再次编发。
很快,这件事引起了中共河南省委领导的关注,调派相关人员查证嵩县县委处理赵克让问题的不妥之处,但由于事情复杂又时过已久,一拖又是三年。而为这个案子,王秉亭也遭到不少指责和非议,有人劝其适可而止,但王秉亭从未放弃帮赵克让主持正义的决心。
1983年5月30日,王秉亭给党中央书记处写了一份《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个问题》的材料,再次为赵克让大声疾呼。1984年11月,赵克让的问题终于彻底得到解决。赵克让饱含热泪地说:“《河南日报》为老百姓办实事,王秉亭是位‘活包公’!”
王秉亭收到的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可谓包罗万象:党的政策落实、干部作风、行业风气不正、减轻农民负担、假冒伪劣商品等等。但凡是上访来信,王秉亭坚持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在群工部里,挂着几十面省内外群众送来的锦旗……
淡泊名利为人梯愿做春泥护花红
1981年秋天,驻河南某部战士蔡诗华,看到连队附近有一条90度弯道的公路,短期内已造成6起人身伤亡事故,便将改建道路的建议寄给《河南日报》,没出一周就收到“528”编辑王秉亭回信。10月27日,《河南日报》发表了蔡诗华的来信,随后这则来信还被报社评为1981年好新闻一等奖。由此,蔡诗华爱上了新闻写作,先后在省级报刊发表1000多篇报道,诗歌获奖百余次且出版了多部诗集,成为一名中国作协会员。现在转业到北京《邮来友往》杂志从事编辑工作。
在此期间,王秉亭一直关心蔡诗华的成长,前后给蔡诗华写了100多封信,一次又一次地为他寄学习材料和书籍。蔡诗华说:“我的写作生涯、出版的14部诗集等,王秉亭老师倾注了很多心血和汗水,这令我没齿难忘……”
王秉亭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爱惜人才,是年轻人的良师益友,把自家当成“通讯员之家”,可谓是基层通讯员的联络站和免费旅馆,并创办《通联月刊》,指导广大基层通讯员和读者更好地为党报反映情况,着力培养新闻写作人才,搞好通讯员队伍建设。除此之外,他还常常把一些书籍、写作资料送给那些家庭贫困的自学青年,并设立扶贫助学学费鼓舞青年。
努力践行党的宗旨好善乐施不求回报
王秉亭工作几十年如一日,一直保持劳动人民艰苦朴素的作风,但是遇到别人有了困难,他宁肯自己节衣缩食,艰苦度日,也要慷慨解囊、给予资助。
河南省商城县汪桥乡东庙村的姑娘李福琴在病危中于1986年7月21日向河南日报编辑部发出呼救:“我去年高中毕业,因家庭经济拮据,患阑尾炎未能及时医治。病情越拖越重,父母卖掉30多斤大米把我送进乡医院,七拼八凑筹到100多元钱,让我做手术,可是由于缺钱没能及时输血,加上医疗条件差,术后伤口感染,整天流着大便、黄水。自从病倒以后,我从没有穿过干净衣服,伤口痛如刀割,家里油、盐钱都缺,哪里能够再拿出大笔的钱给我治病?我躺在床上,倍感煎熬。我现在才19岁,难道就这样等死吗?我还想活下去啊……”
王秉亭看后决定,想方设法要救出这位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姑娘。尽管王秉亭经济并不宽裕,他仍带头捐出30元钱。那夜,王秉亭办公室灯火通明,他把李福琴求救信复印了十几份,寄给亲戚、朋友和有关单位。在王秉亭的奔走宣传下,众人纷纷慷慨解囊。面对一封封安慰信,一张张汇款单,李福琴不知说什么好,流下一串串感动的热泪……
1991年5月19日,全国首次助残日前夕,王秉亭把儿女们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助残扶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们都拿出来点钱,支持残疾人事业!我过生日的时候,你们不要再给我买任何生日礼物;等我死了以后,你们也不要给我买花圈,先提前预付这些钱。”王秉亭把全家人的积蓄和自己的稿费,凑了500多元,全都捐给了河南省残疾人联合会。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王秉亭凭着一幅热心肠,为群众解决了多少困难,办过多少好事,谁也说不清。
爱岗敬业讲原则排忧解难勇当先
忠诚党和人民的事业,从点滴做起,甘当无名英雄。王秉亭在河南日报社工作期间,认真处理每一封读者来信,每天工作十几个钟头,经常加班加点。工作太晚,他就在办公室藤椅上休息,谁也说不清他趴在办公桌上度过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不打牌,不下棋,也几乎没看过电视、电影,他把有限的时间都奉献给了读者和人民群众。从1979年到1983年期间,他处理读者来信26326封,给读者的实际复信比这个数字还要多好几倍。一般信后的署名是:“政字528号”,他很少用王秉亭真实名字复信,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地奉献涓涓爱心。
汝阳县蔡店乡农民李六峰,曾是失足青年。他听说河南日报有一位“528”编辑王秉亭,人们都称他是“良师”“恩师”,就直接去报社找到王秉亭:“我曾经偷过别人的东西……”
面对李六峰的迷茫,王秉亭耐心地与之交流,不断启发开导,还在其回村后,寄信教其如何靠勤劳致富。后来,李六峰养兔成为万元户,上了报道《李六峰养兔致富,高风格扶持乡亲》,还被评为河南省新长征突击手。李六峰深情地说,“感谢王秉亭老师,没有他的关心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
毛泽东同志曾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革命纪律,这也是王秉亭的处事原则。王秉亭外出采访,看到农民手里那一块钱,字都磨掉看不清啦。农民的疾苦和困难,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看到困难群众破衣烂衫,常常暗自流泪。到村民家里用餐后,他总是会把提前准备的饭钱,交到农民手里,就算有的农民不收,但最终也扭不过他。
王秉亭下基层采访一般不吃招待饭,不让被采访单位和个人派车接送。他不讲究吃穿,常常一个馒头和一根生葱就能打发一顿饭。到市县采访,王秉亭也不住高档宾馆,常常选择四五块钱的房间,把省下来的钱留给农村基层党支部订《河南日报》《河南农民报》《人民日报》等。
1995年10月,已退休后的王秉亭,仍拿出自己的388元钱,为新安县曹村乡贫困的黄岭村、大扒村、小沟村、前河村征订1995年的《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报刊,其中还包括4份《农村·农业·农民》杂志。
今年3月份,王秉亭躺在病床上,生命弥留之际,依然关心地询问夫人李爱莲:“豫西抗日英雄赵耕郊赔偿问题彻底解决没有?哪些贫困户温饱问题没有解决……”
王秉亭察民之情、体民之苦、排民之忧、解民之难,积极帮助残疾孤寡老人、下岗失业人员、年老体弱人员、能力缺陷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他身边有个小本本,那上面详细地记录了许多残疾人的姓名、性别、病情、文化程度、家庭地址、通信电话等,使得他能随时为残疾人提供帮助。本子虽小,却饱含着王秉亭的一片真心。
王秉亭是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也是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诚心诚意帮群众办实事,尽心竭力为群众解难题,坚持不懈给群众做好事。将老百姓的疾苦当成他的疾苦,老百姓遭受磨难好似他遭受磨难。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他为党的新闻事业,为党报的群众工作,勤勤恳恳,尽心尽责,给我们留下了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