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要拜祖先

“岁至中元祭祖先,皓轮寄泪化冥钱。”自古以来,民间都认为中元节是祭祀亡亲、悼念祖先的日子。祖先这个概念我们并不陌生,它是中国传统农业宗法社会的产物,而且一直在民间的族谱、神主牌、墓碑、祭祀活动以及人们的思想里延续至今。对祖先的祭祀源于古老的祖先崇拜,这个观念的产生和灵魂信仰有关。原始人认为,人死后其灵魂不灭,灵魂具有自然精灵那样的超自然力量,能够保护本氏族成员,因此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就出现了祖先崇拜。直到今天,祖先崇拜仍是重要的民间信仰,每逢岁末、清明、中元,人们都要举行祠祭、墓祭、家祭来祭祀祖先,以表达对祖先养育之恩的缅怀,同时又祈望祖先能庇佑子孙,福荫后代。

“祖先神”
将祖先作为神明来看待的观念起源很早。《国语·鲁语》中有一段关于历代“祖先神”的记载:“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这些列入国祀的“祖先神”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直接血缘关系,但是作为传说中重要的氏族英雄,成为超越氏族的远世共祖而被祭祀,如有虞氏和夏后氏禘祀的黄帝,及商族和周族禘祀的喾。另一类是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传说中的氏族英雄,如有虞氏崇拜的尧和颛顼,夏后氏崇拜的鲧和颛顼,商人崇拜的冥和契,周人崇拜的稷。出于确立政治权威的考虑,虞夏商周各王朝纷纷将这些祖先升格为神,且列入最高级别的国家祀典。
另外,普通人的祖先要想从祖先升格成为“祖先神”,必须对国家、民族、社会以及家族做出过巨大贡献,就像《礼记·祭法》载“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的标准,只有生前具备了以上的品质,死后才能升格为“祖先神”。在古徽州,今天的安徽省南部、江西婺源一带,大小村落中建有很多“汪王庙”、“汪王祠”,里面供奉着“汪公大帝”、“花朝老爷”,每年举行大型迎神赛会“花朝会”、“抬汪公”等民俗活动。这位神灵姓汪名华,隋末唐初人。隋末天下大乱,汪华为保境安民,起兵统领了歙、宣、杭、饶、睦、婺六州,建立吴国,自称吴王。在境内实施仁政,使百姓安居乐业十余载。后来为了促进华夏一统,主动放弃王位,“奉表归唐”,被封为“越国公”。当地俗语云“十姓九汪”。汪家人多,又重祭祖,而且当地人也感恩汪华保境安民的历史功绩,纷纷为他修祠堂,供香火,渐渐地,汪华成了一位远近闻名的“祖先神”。
在浙江文成,有一座很出名的“刘基庙”,又称“诚意伯庙”,里面供奉着明朝军师刘伯温。对刘家人来说,他们的祖先是大明朝的第一谋臣,为大明朝开疆扩土立下了汗马功劳。民谚云: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节军师诸葛亮,后世军师刘伯温。就这样,刘伯温不断被神化,直至成为一个通天彻地、撒豆成兵的仙人。刘伯温去世后,家人奉旨建了“刘基庙”进行供奉,每年正月初一、六月十五还要举行隆重的“太公祭”祭祀活动。平日里,庙里也是香火不断,人们有什么大事小情都要来拜拜太公,求他保佑,让自己如愿以偿。

“祖先鬼”
很多时候,祖先直接被称为鬼。《周礼·春官·大宗伯》载:“大仲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祇之礼。”人鬼主要是各姓的祖先。《礼记·祭法》中也载:“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这里说人死了之后都称为鬼。称之为鬼,源于人死后必有归宿。《说文解字》载:“鬼之为言归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礼记·祭义》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人死若有归处,才不会作乱害人。子产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

称呼祖先为“祖先鬼”,有时是为了凸显对祖先的敬畏。海南黎族是一个信仰鬼的民族,他们认为人死后会变成鬼,其中“祖先鬼”是最大的鬼,会主宰子孙的生活和命运,子孙稍有不敬,得罪了它,它就可能作祟于人,让子孙遭殃,这时必须请“道公”、“娘母”或老人来“做鬼”祈求“祖先鬼”原谅,并保佑后代平安。在日常生活中,每逢祭祀性节日,对“祖先鬼”的祭祀也要特别隆重。“祖先鬼”包括三种,一种是“大祖先”,指始祖、二世祖和三世祖,祭祀时要用牛祭祀,故称“吃牛祖先”。二是“中祖先”,通常指家族祖先,祭祀时用猪,故称“吃猪祖先”。三是“小祖先”,指个体家庭的祖先,称“公爷”,是已故的祖父、父亲,祭祀时用狗或者鸡,称“吃狗祖先”、“吃鸡祖先”。同时,由于“祖先鬼”爱作祟害人,使人生病,平日生活中严禁说出祖先的名字。一旦说了祖先名字,就会把“祖先鬼”招引出来作祟害人。鉴于这种情况,在黎族生活中,一年四季都忌讳说出祖先的名字。如果故意说出别人祖先的名字,就是一种蓄意陷害,严重时可能引起群殴、械斗。

祖先除了被称为“祖先神”、“祖先鬼”外,有时还鬼神并称,《孝经·感应》载:“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唐玄宗注曰:“事宗庙能尽敬,则祖考来格。” 《礼记》中也记载:“夫宗庙,鬼神所居。”这里用鬼神泛指一切祖先的灵魂。
祖先既可以被尊为神,也可以被称为鬼,神与鬼之间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祖先与子孙之间具有永恒不变的血缘关系和利害攸关的依存关系。正是为了表达子孙的感恩与孝思,也向祖先祈求福佑,中元祭祀才一代代地传承下来。

有的族谱专门设立祭仪章节(或分卷或条目),称为“省牲仪式”“祭祀仪注”、“办祭条例”“冬至祭仪”等等,详细规定祭仪程序和供品种类数量,祭具筹备等,祭祖仪式包括祭礼、供品、主祭人,祭品分配等内容。

祭献礼仪由司仪唱起鼓、放鞭炮、奏乐,接着由司仪唱“盥洗”(洗脸洗手),引祭者导引主祭盥洗毕复位,又根据司仪唱礼“上香”,引祭者再把主祭导引至供案前上香、酹酒降神(请出神主,有的地方请道士念经请神和引导祭祀)、献茶、献毛血、献宝帛(元宝钱纸—类)。包括上香、读祝文、奉献饭羹、奉茶、献帛、献酒、献馔盒、献胙肉、献嘏辞 (福辞)、焚祝文、辞神叩拜等。整个祭祀仪式,都是司仪先唱礼,然后由引祭者导引,主祭再按唱礼内容,完成相关奉祀礼仪。主祭在奉行各项祭拜礼仪时,都要跪下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参祭的所有人员则在听读祭文和“饮福受胙” (胙,祭祀时供的肉)仪式时跪下,至最后“辞神鞠躬拜”也要跟主祭一样三叩首。祭文由道士或有文化的本族长辈(准祭)宣读。有的姓氏祭祖时还要朗读族规家训,教诲子孙。有的地方在焚帛烧钱纸时,主祭要在神前献上一杯酒,然后由礼生送至焚帛处,将酒酹在上面,酹时将酒滴成一“心”字,以示祭者献上钱帛之虔诚。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