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安徽宿州王氏族谱序

2017-04-21 17:06:36来源:南方王氏网王寒雪

打印 字号: T|T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所以昭信、纪实、敦本、睦族,使后世子孙不忘所自也。故家谱之作于徙之初者,诚亟而作于蕃衍之日者尤不容缓也。盖凡族姓之始,欢然一父之子也。久之而亲者疏矣。又久之而亲者竭矣。迨至支分派衍之际,统系易淆,不笔之于谱,将数世以还,茫然不知祖考所自出,或本族相视如秦越者有之,甚至授字命名容有与祖考相紊而不自知者,则谱之所作岂可少哉。因忆先君在日,与堂叔子函聚饮时,曾侍立于侧,因顾曾而言曰:“凡人传家皆有谱,而我王氏无之,尔当敬承其事而纂订焉”。曾时唯唯。讵提命未几,而父与叔俱逝,曾深为此痛。因念王氏世居山东济南府长山县衙西棋盘街,自大明弘治年间文相祖始迁宿,遂卜宅于宿州之符离北打鼓山下,治田里而家焉,传流至曾已六世矣。今溯其支流,审其派分,自始祖文相而下,继继承承,详列清楚,载在谱内,俾后世子孙各祖其祖,承先列而式廓之,虽东西异地,南北殊居,而按谱以稽,如聚一堂,譬诸黄河之水,千里九曲,导积石,穿龙门,南至,东过,北播,以达于海,而其始固同源也。后之览斯谱者,即其委,溯其源,油然而孝敬以生,蔼然而礼让相接,敦本睦族,不忘所自,是则曾之愿也,抑亦上继先父之志云尔。是为序。
康熙二十七年岁次戊辰春月淑曾敬序。
 
 重 修 家 谱
今夫家之有谱,所系岂浅鲜哉。盖愚者无论矣。尝见翘翘自命居然为学校中人.至问其身之所自出,祖父而上每多茫然。于前代则是有祖宗而反若无祖宗。且我不知祖宗为何人,而后世子孙亦必不知我为何人,是又有子孙而亦若无子孙。夫人至无祖宗无子孙与夷狄相去一间矣,而犹翘翘自命耶,甚至同室操戈,兄弟阋墙,一姓视为秦越,骨肉直等路人,凡此皆以无谱故也。
如吾族王氏,始祖迁宿,仅知祖居桑梓之地,不知世系从出之人,无奈世远年湮,若无考据,不知从长山县何年至此,亦不知从何族分支,且不知在何时迁宿,每一念及,不胜怅然。顾始祖以前而渊源无自则已矣,始祖以后而瓜瓞紊序,安乎哉。故吾取吾族伯祖吾祖孝、颜二公所存迁宿始祖后各房各氏遗稿数页执而告诸合族伯叔兄弟欲为谱计,靡不欣然乐从,而修之之势起矣。至于其中体式,先取长支序清,然后再取次支序之,以及其余。如一人系某子、某讳、某宇、某号、某职,娶某氏,继某氏、庶某氏,生某子,系某氏出生,某年卒,某年葬某所,某山,某向等例,一一考订,务必使大宗小宗条分缕晰,支派昭然,庶今而后不至昧于宗祧而遗误云扔也。嗟呼I自愧雕虫,艰于作述,亦不过勉强从事,聊为草创云尔。苟后日吾族中有贤且能者踵而增焉,取各支小宗而继序之,使世世子孙永传勿替,是又于之所厚望也夫。
大清乾隆四十八年岁次癸卯孟冬八世唐序于同气书舍
 
 重 修 族谱序
族谱载修谱之例曰三十年一修,须后之贤而有才者为之。乃自吾族叔祖盛际公癸卯修后,屈指计之已阅十七年矣。其年将倍,其人又数倍,子姓曰繁,名号不登于谱子心焉伤之。尝请于诸父昆弟之前,靡不心许其说而乐从其事。曾日月之几何,而老成俱已凋谢,即于也亦年至二十,倘不有事于此,惧自兹以往世远人湮,后之子孙虽有作者,若于考稽之无从,咎莫大焉。因不揣固陋,与子侄辈参互纂订,始得观厥成焉。
盖上自迁宿始祖,下逮今兹,烦众十有二世。取旧谱之式,从而直列之。先序长支,即序长支之裔,以迄于尽。然后序及次支,以及其余。务使脉络分明而不乱,一见了然而无疑,然后已焉。其他,如生某时,葬某所,某山向,字某称,子出某氏等项,缺者补之,无者增之,必条分缕晰,不至茫然而莫辩也。呜呼!谫劣如诏,敢谬膺贤,而有才之任以踵事前征哉。但数未及时,可不得不勉强从事,以成此任,则兹一役也。庶乎前之作者,不致叹于莫为之传,后之继者,亦有所本而从事矣。<<诗》曰:“子子孙孙,勿替引之”。是则子之重赖也夫。
嘉庆四年岁次己未仲春月十世钦诏敬序
 
 
王 氏 族 谱序
谱与史有同有异。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此其与史同者也;称美而不称恶,此其与史异者也。然4i己》有曰:“先祖无美而称之,是诬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此又与史异而同者也。
余观王氏谱略云世居长山县,其桑梓无考。自文相公始迁宿之符离。缘在前明中叶。未核其岁月,仅闻其封秩。《春秋?传》曰:“在乎定哀,以指稳桓?远矣,夏五传,疑也,此其际也”。二世分两支:曰瓒公、瑞公。三世后,名字、历履、娶某氏、生几子、有继嗣者、有中绝者、生年、卒日、葬所,历历如指掌。其间德行才艺凡有美可称必为小传,附于名下。昔人删书修史,率皆先略而后详,传信也,其势然也。《;》L>>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文相公应推始祖。瓒公即承大宗。三世但曰瓒长。迤后蝉联而下,曰某长、某氏,虽至百世所谓不迁者可稽也。或以为宜详小宗者,余不谓然。每支各就其嫡长者宗之,盖五世则迁矣夫,安得而详之。余按<<路史》,始薛封国,历三代六十四世。及观<<十七史?宰相表>>,自秦、汉讫赵宋,其源流尚昭然也。而赵城刘氏之支派之,著于史册者亦然,非有谱何以征之。周官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辩昭穆,则当时士大夫各有家乘可知也。君家后有达人,其必继续而表彰之,无疑也。又接图说有二,现在十二世竖图已悉。瓜瓞绵绵,非依史汉体作横图不足以容之。近日谱每以五世为一图,另行加说,其明白简易可从也。
余与景云先生昆季交最久,已付诸屋梁落月。顷者,令嗣靖庵持谱稿示余,且请序,以谓积四十余载,敞祠中主,摩墓上碑,遍访姻族耆旧,所谓传信疑而审详略者,其梗概如此。噫!亦勤矣。老泉苏子曰;“观吾谱者,孝弟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余以亲且挚友也,不辞谫陋榇缕而为之
 
 
重 修族谱序
盖自吾堂叔靖庵公在道光甲辰年将谱修成,屈指计之已三十有七年矣。凡我合族所颁之谱,自遭兵燹无一存焉者,予每怅然,不能追述前人,以此为憾。幸有族叔怡轩公,家居城内,尚存一帙,於是取阅。族众向子而言曰:“前谱已失修之.孑;可不亟,又兼年深愈久,子姓日繁,续之更勿容缓也。今既数过时可,尔当敬承其事”。予诺之。自任之后,殊觉年逾古稀,恐不能胜其任,遂偕房弟卿材。互相纂订,朝夕惣恳,寝食不安,即按各房各支尽属,条分缕晰,脉络融贯,绝无差谬,方谓能胜其任.能谢其任也。及至搦管数月,已曾三易其稿,始得观厥成焉。是为序。
光绪六年岁次庚辰暮春之月十一世汝祯序于养正书屋
 
王 氏 续 修 族 谱 序
自宗法亡,所以收族属者,仅谱系一事。厘亲疏,明长幼,相保相爱,各安本俗。苏明允谓;“观吾谱者,孝悌之心自油然而生”。盖为此也,而黄黎洲有云:“天下之书,惟氏族之谱多不可据。谓夫高门悬簿,各有遗书,其子孙粗识文字者为之掇拾讹传,不知稽考,往往与正史相抵牾,如式谢氏族谱》载安石夫人为毛氏,其明征也”。窃以谢太傅为表,表名臣家乘所传,尚遗误若此,其他姓氏不载于史者,但据故老流传,笔之于册,其间仍讹踵谬.更当何如,是故为谱也难夫。
谱者属也。谓如木之千枝万叶,皆属于一本也。而属非所属,则操末续颠,如诸狐之带,令徒为识者所讥,尚不如拘于涟者之为愈焉。予尝谓夏五传疑可取之以为谱法。<<符离王氏族谱》竟得之矣。
考王氏巨戴有三:一曰琅琊,二曰太原,三日京兆。琅琊、太原皆出自武城侯。离离二子,曰威,曰元。元.琅琊祖之;威,太原祖之。太原,在李唐为最著:二代宰相王氏计十三人:属琅琊者四,属京兆者二,而太原则居七。吁!盛矣。
符离王氏。其始迁之祖来自山东长山县,其系谓出于太原,当必有据。然考之旧谱,仅托始于文相,未尝上溯妄引往代达人,惧诬也。《凡例》之后继以<<族训》,则惟木从绳之义也。学行异常者,为《传》以传之。名节独著者,大书标异之。则训诲式谷之义也。五式为断,穷则另起,其义准诸欧谱,未载暮图,盖本隋代杨氏谱之例也。自首迄尾.有条不紊,若网在纲然。一展卷而一姓之亲疏长幼如会晤于一堂,收族之道,宁有愈于斯者乎。
《王氏族谱》创始于孝若、颜丹两先生,以后凡三修之,今又为四次之。赓续同学友王子雪渔邮寄谱序,约言数纸嘱序于子。于读孝若先生谱序,其开宗明义即本谷梁子之旨,务昭信纪实,力避黄氏所讥,又以敦本睦族为重。凡属同宗者,欲其入为孝子,出为悌弟,斯老泉之用心也。《诗》不云乎:“勿念尔祖。聿修厥德”。王氏代出贤才,于收族之道,百余年来继承弗替,能念先德矣。此物此志也。
中华民国八年秋九月前司法部次长曰本留学生监督翊云江庸序于东京使署
 
王 氏 重 修 族 谱 序
自共和宣布,当局者争以保国族相劝勉,甚矣I吾衰,自顾无能为役矣。寤歌之余,焚香默坐,方检茶经酒谱以却睡魔,闻有剥啄声,则吾老友王君子廉也。握乎言欢,相与箕踞长松下,高谈阔论,俾闲愁离绪尽扫而空之,亦生平一大快也已。乃出族谱稿殷然索序。披览一周,不禁作而叹曰:,炮火余生.惊魂甫定,而即惶然为谱之,惟急旁观者亦未免笑其痴矣”。虽然,吾子廉岂果痴者乎?然亦只可为知者道耳。慨自清室凌夷?沧桑递变,遑遑数十年,几无一片干净土。今虽南北议和,亦尚未之能就。前路茫茫,未知如何。究竟倘不急为编订,恐过此以往,人往风微,虽孝子慈孙继述有志,而文献无征,则亦无如之何也已矣。子廉以守先待后之身引以为己任,萃数十年灾荒丧乱流离死伤之众,莫不口询指画尽心力而为,务期支分派别仍归画一而后已,更严发潜德之幽光,俾祖功宗德烈妇贞媛昭焉炳于日星,使诸族人皆有所矜式。呜呼]若子廉者,诚可谓善保其族者矣。抑子廉岂仅善保其族乎,使得摄尺寸之柄,其保国族亦如是矣。而惜也,花甲已周,仅于自保其族略见一斑耳。嗟嗟!惠、怀失驭而而晋族沦。徽、钦不道而宋族辱。抚?吊古,黯然销魂。况乃蒙、俄订约,英、藏联合,时势孔棘较前更甚。我四万万同胞诸君子其亦如子廉之善保其族乎。其亦善保其族推而保我国族乎。
民国九年岁次庚申春二月朔日相阳李纯全序于艾山松云书屋
 
 
重修族谱序
在清光绪之五年(岁己卯),吾房伯麟圃、石亭二公纂修族谱,立时年未弱冠,受业于石亭公,诵读之余,尝与校对。事越明年,庚辰谱稿成,因前属写本改付剞劂,二公曾谓立曰:‘:今日之事吾两人经理,之后此举汝当敬承焉”。呜呼!讵提命未几,二公俱逝。自兹以往,人事屡变。而沧桑之感有不堪胜言者:遭尧之水伤,汤之旱灾,辛受迭至道,残相望吾族之老弱幼稚,流离异地,转徙他乡,死亡生存已难屈指数。辛亥八月,民年起义,首以种族为前提。谓我四万万同胞悉属黄帝之子孙。准此以推,则是凡我族类孰非伯叔兄弟之伦也。民国成立,宜何如亲睦哉。不意六七年来,宗支内讧,屡起阋墙之衅,骨肉伤残,至不忍言状。噫嘻1他日史馆书事编年,应大为史册污点。此关心同种者,所由椎胸疾首奔走号呼,以冀成我汉族尊祖敬宗睦族之风也。客秋,欧战告终。吾国父老昆季促进之和平目的已达,历史光荣前途大有希望。国族如是,家族可知。当此时局艰难,荡析离居,户口凋敝已极,倘不各为敦宗收族计,将何以结团体保祖国乎。己未春,石亭公嫡孙荣堂相聚言曰:“世变孔棘,吾家谱牒去前修时年代已易,浩劫频经,若再缓编纂,恐往者莫续,涣者莫萃矣”。族众共推立与耀堂并主任焉,立虽花甲将周,衰态日逼,何敢负我两公之遗嘱与诸族众之劝勉。于是简阅编辑,阅两岁,稿之易而始就。其中世系、体例、族训、条规略於新订,法理斟酌变通,惟表著德艺,阐扬贞烈,为风锦关,尤期与国史相辉映。
民国九年岁次庚申春三月上巳日十二世树立谨叙于六一轩
 
四 修 族谱序
考三代之宗法,大夫始得祖,别子自大夫以下不得为太祖,而其子继之者,但得为继祢之小宗。呜呼!严矣。自宗法废,而敬宗收族之谊漫无统纪,昭穆既远,即为途人。陶靖节常致叹焉。苏明允於尚未至途人而欲使之勿至忽忘,爰本小宗之法创义例自为族谱。由己身而上推之,考其确乎,可知者奉之为初祖。苟不能详其世系,虽属历代达入,亦略而不录。厥后,欧阳氏因之,更加以斟酌损益,其法益备,后之为谱者率取法焉。
吾姓族谱,始作梓材者为孝若、颜丹两公。奉文相公为始迁之祖。以瓒公为继别之大宗。瑞公为继祢之小宗。即吾族两大支派从出也。自始迁之祖以上,不妄引先达一人,一洗攀附陋。以下则派别支分,秩然井然,如昌黎所谓以肉贯串,斤斤谨质,无虚语饰词以羼乎其间,其慎也如是,盖尊欧苏例也。后之继勤朴斫者凡三:“一葺之於盛际公,再葺之於靖庵公,而三葺之事在清光绪庚辰岁,叔祖符瑞公及先大父卿材公任之也。据砹族谱凡例》三十年一修。今以其数则过之
四茸之举,不可再延。执族人而道之,佥曰允哉。爰推族叔卓然与予及弟耀堂主其事。依旧谱体例为之。省上下,明昭穆,序长幼,定系次。越两岁而厥功告成。屈指计之,距三葺之期已逾四十寒暑。
曩时.予方九龄,在家塾读子先大父,曾几何时,由幼而少,而壮,今年将及艾发已。主口此种种,后此之举,其得见与否,难以预卜。愿吾族中之继作者,恪尊三十年之例,相引夜於勿替。亲虽尽,不至相视如途人,是则予之所厚望也。
中华民国八年冬十月十三世荣堂序于省立第四农校之培菁园
 
三 槐 堂 重 修 族 谱 序
王氏,符离之巨族也。始迁祖讳文相太尊,明朝弘治初年由山东济南府长山县迁亲宿县符离,迄今五百年矣。瓜瓞绵绵,繁衍生息,分别定居于打鼓山前,凤凰山后,奶奶山西、三山子西侧,濉溪县关帝庙、留古庄等处。各地因王氏聚居,皆以姓氏名村,曰:山前王楼,山后工庄,山西王庄,三山王庄,濉溪留古庄后程王庄等等是也。
王氏历代素以诗书继世,家虽清贫,不辍读书,尤多治学严谨之士。故文风斐然,累世不竭。明、清两朝,廪贡屡第,庠生迭出。清末民初,接受国外学术文化,思想亦极敏锐。宿县最早出国留学,参加孙中山之同盟会,创建学校,振兴教育,抱富国救民之宏愿者,雪渔公是也。早期受高等教育,参加民主革命者,镜秋公是也。新中国成立后,为党为国建功立业者,更不乏人:光洲公任职于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聚奎、觐奎、士奎、槛湘、槛清、槛九任教于外省或本县各中学;槛’堂、监洛、褴澜、锚章、清宫等於高校或技校毕业后,分别在党、政、医、企、农机等部门任职,为振兴中华,建设“四化”而努力工作,积极贡献。 ’
重修族谱,使族系井然,长幼有序也。族中有功勋建树者,事绩载入谱册,一则为子孙树立典范楷模,光昭后代,勖勉来者,再则为地方典籍国史文献提供翔实之资料,以利于弘扬祖国文化,提高民族素质也。
《王氏家谱》一九四七年重修时,雪渔公曾云:“尔后三十年一重修,宗脉衔接,了如指掌,虽百世可继也”。
一九四七年重修,初稿甫定,未暇付梓,因兵燹之灾,底稿散失遂告终止。后又遭“文革”之劫,人心惴惴,余悸未消,不敢着乎。岁月迁延,<<王氏家谱》之失修,迄今已七十余年矣,如再继续拖延,老辈辞世,文献不足,再欲重修,困难之大,实难预L光富公及炳奎、士奎、奎杰、槛业、褴高等有褴于此,首倡重修之议。光洲公任劳承担重修重任,遂组织人力,调查登记,并躬自综合编纂,联系印刷,凡三易寒暑,新谱定稿,大功告成,此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之壮举,王氏宗族之大业也。
光富、光洲二公嘱余作序,吾不揣谫陋,欣然命笔,书之如上。词俚句拙,敬祈明哲斧正云尔。
一九九二年十四年女孙芝奎之婿古符离蔡世昌敬撰
 
 
重修族谱序(六)
族之有谱,俾族人借以敦宗、睦族、扬善、育才也。吾/(王氏家谱净始修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主修人为孝若(淑曾)、颜丹(绍渥)二公。再修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主修人为盛际 (熙郅)公。三修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主修人为靖庵(钦诏)公(此次修谱历时三十五年,迄道光十四年C1834年]始竣)。四修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主修人为符瑞(汝桢)、卿材(汝楠)二公。五修于民国八年(1919年),主修人为村立(卓然)、荣堂(光庭)、耀堂(光第)三公。此次族人拥予主修族谱,已为六葺也。世代交替,兵燹频仍,吾族谱能接续至今,实不易也。
谱载,吾族迁宿之始祖为文相太尊。文相祖于明弘治初(弘治元年为公元1488年)由山东济南府长山县(今山东省邹平县长山镇)迁宿,卜居符离北打鼓山东南之王家楼,算来,始祖迁宿已五百年矣。前次修谱至今已七十三年矣。如再延误不续,恐后人难于接续也。
近年,予一再因事由京返里,族人相聚晤谈间,尝一再谈及续谱事,情真意切,并力拥于主持其事。予不揣谫陋,谨受重任,实勉为其难也。遂于1990年春在王楼召开各村族人代表续谱座谈会,共商续谱诸事。会后,按所议分头送行。各村本家续谱联系人将续谱资料整理寄京,吾则逐户寻根接续,并撰前言、序言、家传、凡例各一篇,将旧谱十篇序言、六篇家传、一篇前言、四篇附件予以分段,改书简体字,加标点。霜晨月夕,暑往寒来,历时三载而稿成。综观全卷,世系井然,各有所自,条分楼析。至此,予所负之重任始告有成。当装印帙成之日,族人览之,当共失慰也。
纵览旧谱,自文相祖至前次续谱所及之褴字辈,世系纵沿十五代,计载男1241人。此次续毕,辈次已轮至烈字辈,文相祖以下共纵沿十八代,计载男2765人。其中;长支1056人,二支1709人。算来,前次续谱至今七十三年间,吾族共增男1524人。其中;长支增649人、二支增875人。别支旧谱载男60人,新谱载男209人。计增149人。由此观之,续谱除可使族人世系不紊外,实为研究人口发展历史之宝贵资料,亦为编撰地方史志之可靠依据,不可谓无用也。
如今,我国人口日众,国土有限,为了减轻日渐增长之人口负担,多年来,政府一直提倡计划生育,这是一非常重要之问题,族人应积极响应,认真做好优生节育工作,不要再受“多子多福”的错误观念所囿。
据悉,吾族除若干散庄居户分居全国各地外,其他族众,一般只知聚居于宿县符离附近之王家楼、王庄子、三山子、杨庄子、王闸口和濉溪县之杈股湾、关帝庙和留古庄后程村等处,其他聚居地则无所知。据谱载,宿县之下列四处亦为吾族聚居之地,如尔锦祖之后裔居下灰古堆东南之大王庄子(此支旧谱续至汝字辈而止);尔珍祖之后裔居栏杆山(此支旧谱续至朝字辈而止);建中祖之后裔居蒿沟集东北之岳家庄(此支旧谱续至汝字而止);时中祖之后裔居十涧沟之王家新楼(此支旧谱续至钦字辈而止)。关于此节,<<家谱》长支之前言中和为上述各祖名下所标之葬地记载中均可看出。但对此四地之族人从无联系。经查清光绪六年所续之老谱,知前次民国八年续谱时,此四处即未寻续,不知四地之族人近况如何。1990年在王楼开续谱座谈会时,曾就该四处本家是否寻续事征求意见,均谓与四处本家从无来往,信息全无,不便联系,可不予寻续。子亦曾托人去其中之下灰古堆大王庄子代寻王姓联系人,并曾两次发函向联系人查询,但迄无回音,遂罢。后葺者若能去人联系,并查清接续,实可贺也,望再勉之。
前次续谱时,曾将王楼别支王氏一支单撰序言,另列世系。序言称,王楼别支王氏始祖与吾始祖鼓峰(文相)公系先后由山东长山县迁宿。两始祖按叔侄相称。别支王氏原有旧谱,不幸于清咸丰、同治年因兵燹散失不存,但其后人之辈行派字仍与吾系辈派划一不紊。至民国八年续谱时,因旧谱不存,已无法与早代祖系接续,遂凭族祖佩珍(汝玳)公之强记追忆,靠族伯树立公之细心编订,从朝信、朝敬之祖起再立世系,另作排续。因而该支立系较迟,与早代祖先不相连接,但自此尔后条缕有序,可以永继也。试问,各家族谱孰能始自远古。前葺者能凭追忆而续清六代世系。已属不易也。别支与吾支虽为两始祖后裔,但两始祖以叔侄相称,又先后同自长山迁宿,若上溯至远祖,或为同宗也未可知。因而,西支族众应视同一家,永世相亲,互勉向上为要。
关于与始迁文相太尊祖居地山东古长山县之本家联系寻根联宗事,吾曾托在山东淄博市周村七中任教之本家鉴玖就近前往寻问,据鉴玖去长山镇打听后回函称:长山镇之王姓有数门:有当地王姓老户——座地王,有桓台县迁来之王姓——桓台王,有淄川迁来之王姓——淄川王等等。又无明朝弘治年间之老谱为据,因而无法寻续联系,遂罢。对此,各村本家均甚关怀,后日族人之贤能者若能与原祖居地之本家寻续上,族入当共贺也。
族兄雪渔公于前次续谱时曾在序言中写道:“后此之举,其得见与否,难以预卜。愿吾族中之继作者恪守三十年之例,相引於勿替。亲虽尽,不至相视如途人,是则予之所厚望也。”予作序至此,亦有同感。今次谱事将竣,雪渔公在天之灵若有知,当可慰也。但愿今后续谱之举能永继不废,吾族后人当共勉之。是为序。
古符离人蔡世昌符离中学之导师也,应约为本谱作序,言简意赅,情真意切,在此谨致谢意。
一九九二年秋十三世光洲于首都北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