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女校长王恒清:工作就是我治病的最好方法

2017-03-04 10:41:54来源:南岸网

打印 字号: T|T
 南岸报959期曾报道中窑小学校长王恒清,动完手术刚一个月,就忍着伤口疼痛,每天七点半准时到校开始工作,她说“工作就是我治病的最好方法”。文章见报后,许多读者深受感动。本期,本报记者再次走近校长王恒清,向大家讲述她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付出的点点滴滴。
  “师傅,师傅!前几天下雨耽误了点时间,麻烦你们费费心、赶赶工。”
  “王校长,我们晓得的,放心好了。”
  告别了连日以来的阴雨天气,2月28日,初春暖阳映照大地,鸡冠石镇中窑小学校园里,校长王恒清站在校园文化墙施工现场,一脸笑意地和施工师傅交谈着。“以后不管是校园文化,还是孩子们阅读,都会更加有氛围。”一想到不久后孩子们就可以在校园文化墙下阅读、玩耍,王恒清的嘴角忍不住上扬了起来。
  躬耕于中窑小学27载春秋的王恒清,欣喜于学校一点一滴的变化与发展,因为她知道,这都是在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幸福人生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月1日 王校长正和学生家长交流子女教育问题
  “爱均衡”让随迁子女 享受同等教育权利
  中窑小学是我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之一,全校156名学生绝大多数都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王恒清眼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建设中不仅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此,只要是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她都来者不拒,并且尽可能地关爱他们,让这些特殊的孩子享受到同等教育的权利。
  “多亏了王校长和学校老师的关心照顾,才让孩子有了这么大的改变,真的太感谢他们了。”看着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遇见老师礼貌问好的儿子,李泽鑫的妈妈张秀芳很是感激。原来,二年级学生李泽鑫是广东人,已在南岸居住了6年,其父母在鸡冠石镇经营着一家汽配厂。因为父母忙于生意,没有时间照顾李泽鑫,使得年幼的李泽鑫总是独自在家,渐渐形成了内向、孤僻的性格。
  “刚读一年级的时候,这孩子上着课就往桌子底下钻。”回想起之前李泽鑫上课时的行为举止,王恒清哭笑不得。每天都会走进各个年级听课的王恒清发现,李泽鑫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许多时候老师还没讲的课他都已经懂得差不多,但性格内向的他在课堂上却从不举手发言。李泽鑫的行为习惯也不太好,课堂上总是坐不住,不是钻课桌底下就是东倒西歪。王恒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边让班主任多注意教导李泽鑫,一边和家长积极沟通,还总是利用休息时间和李泽鑫聊天、谈心。就这样,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李泽鑫慢慢的在课堂上爱举手发言了,见到老师也会主动问好了,性格渐渐开朗起来,完全融进了班级生活中。
  看着王恒清将儿子如此放在心上,张秀芳感触颇深:“老乡的孩子在其他学校上学,因为是外地人,难免会受到同学的讥笑和老师的冷落。但在中窑小学,从校长到老师,他们对所有的孩子都是一视同仁,能够来到这里上学,我的儿子真的很幸运。”
  竭尽全力为随迁子女谋福利
  如果说,绝大多数学生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中窑小学的一大“特色”的话,那么,在这些学生中,大部分人都有兄弟姐妹可能就是该校的另一大“特色”了。记者了解到,在中窑小学就读的独生子女少之又少,大多数学生家庭都是两个孩子,有的甚至是三个四个。有多个子女的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因为家长文化程度不高,收入有限,日子过得很是拮据。
  “在学校里,你经常可以看到,好多孩子一年到头穿的衣服就那几件,还总是脏兮兮的。”考虑到孩子家庭贫困,衣物少,不注意个人卫生可能会生病,王恒清就想为全校孩子做校服。
  想法是好的,但这笔钱从哪里来呢?为了让孩子有新衣服可以穿,王恒清找了不少人牵线搭桥,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她终于找到一家爱心企业愿意为学校资助校服,而且还是两套。
  “领校服那天,娃儿高兴惨了!”教师熊玲记忆犹新,领校服那天,许多孩子一拿到校服就在教室里迫不及待地套上,左瞧瞧、右瞅瞅,欢喜得不行。现在,校园里,常常能看见孩子穿着校服学习、嬉戏。
  除了校服外,六一礼物、新年大礼包、文具……这些学习上或者生活上的用品,都是王恒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旋在爱心企业中,尽可能为孩子争取到资助的结果。每每看见孩子们拿到礼物喜笑颜开的小脸,王恒清比谁都开心,但也只有她自己知道在这些礼物背后碰过多少壁,“虽然有些资助没有谈成,但没有关系,只要有一丝希望我都会去为孩子们争取,这是我应该做的。”
  不仅学习上要管、生活上要管,就连孩子上下学要走的路王恒清都没放过。学校门前的道路上各种大坑、小坑犹如大大小小的“地雷”,小轿车稍不注意就会刮底盘,孩子们走在路上也总是担惊受怕。为此,王恒清与鸡冠石镇、区交委等部门积极协调,终于让孩子们在2015年夏天走上了一条平坦的求学路。
  “就算只有13个孩子也要把课开齐开全”
  尽管学校办学规模较小,但在王恒清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学校每年都有一些新的变化,如今的中窑小学不管是在学校硬件还是师资队伍上,都丝毫不逊色于其他大型学校。并且,在王恒清的带领下,学校形成了“香樟树下 书声琅琅”的课程体系,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构建科技、阅读等一些特色课程,以培养孩子习惯,开阔他们的视野。
  “我们学校是南岸区科技活动示范学校,区教委为我们拨了十万的资金,钱一下来,王校长二话没说,立刻就投入到科技教学中,为孩子买回来了奇松积木,开始授课。”该校教导主任、语文教师黄晓晶说。
  虽然是去年才开奇松积木的课程,但孩子都特别喜欢,学校还选拔了4支队伍代表学校参加去年区教委主办的首届奇松积木超级建筑师大赛。赛场上,每组参赛选手共同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在短短的1小时内精心搭建出符合主题的作品:梦之队用1000余块积木,搭建出雄伟、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超能战队用错位搭建的方法,搭建出造型灵动的埃菲尔铁塔;雏鹰展翅队搭建的重庆标志性建筑——解放碑……获得了全区1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的好成绩。
  而在南岸区第29届中小学生科技节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选拔赛、南岸区第十届中小学生校园舞蹈大赛等一场又一场的比赛中,中窑小学的孩子神采奕奕,表现不俗。
  “王校长真的为孩子争取了许多让他们展示自己才艺的舞台,每次我带着儿子去参加比赛的感受都不一样,一次比一次自信。”家长李琴说,孩子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校长和老师悉心指导,对孩子今后的人生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能够看到孩子取得可喜的成绩,王恒清觉得再辛苦都是值得的。近几年来,学校由于周边大面积拆迁,生源面临极大冲击,尤其是2016年秋季开学,一年级仅招收了13名新生,且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学校的招生形势会更加严峻,但王恒清并没有沮丧,她说,就算只有13个孩子,也一样要把课开齐开全,因为她有责任,为这些同样成长在蓝天下的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氛围,让他们享受到均衡教育。
    本报记者 方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