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中国元宵第一村:全国最疯狂最独特最壮观最恐怖元宵节

2017-02-17 11:09:10来源:微莆田

打印 字号: T|T

 
元宵节,是莆仙地区群众文化活动中最精彩、最热闹的佳节。莆田的元宵节,不仅限于正月十五日这一天,有的村提前十来天,有的村则延长到正月底。闹元宵,既是劳动人民寓春祈秋报、纳福迎祥之意,又是他们在春耕前开展文娱活动的大好日子。莆田闹元宵的节目,来自民间,丰富多彩。
最早元宵——仙游钟山镇钟山村周边正月初四闹元宵仙游县钟山镇钟山村周边正月初四开始闹元宵,可谓是莆田最早闹元宵的地区。
最神圣元宵——湄洲妈祖巡安绕境布福。一年一度的妈祖金身巡安故里,绕境布福闹元宵活动在湄洲岛隆重举行。妈祖老家湄洲岛东蔡村上林宫兴进社的妈祖信众们,在值年福首的率领下,身着节日盛装,以传统执事队伍开道,恭抬着本宫的齐天大圣、杨五郎等神尊,一路龙旗飘扬,锣鼓喧天,伴着隆隆鞭炮声,抬着严严翼翼、浩浩荡荡地前往湄洲妈祖祖庙接妈祖金身銮驾回家团圆。
最神秘元宵——枫亭镇麟山宫皂隶舞。“麟山宫皂隶舞”已有160多年历史,表演动作十分简练,具有节奏鲜明、动作刚烈、古朴而粗犷,富有造型美的特点。动作威武整齐,加上“威乎乎”的呐喊声和大锣的敲击声,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威赫气势,令人望而敬畏。

行傩中的皂隶舞表演

走在队伍前面的皂隶舞表演
在莆仙大地上傩舞就是皂隶舞,也称八班舞,目前仅存于几个道观中。这些道观中傩具的脸谱形象不同。无论是傩祭活动还是傩戏演出,面具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 而是本身就是一种造型艺术,遵循着它自身的艺术规律与原则。其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异。其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骠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狂傲、奸诈、滑稽、忠诚、正直、刚烈、反常、和蔼、温柔、妍丽、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从戏剧角度讲,面具具有艺术代言体的功能,什么角色一般佩戴什么面具都有讲究。千姿百态的面具造型一经展示,便让人获得无穷的艺术美感。骠悍之美、凶猛之美、狰狞之美、刚烈之美、英气之美……无不显示其中。
最壮观元宵——莆禧古城元宵爬刀梯散铜钱莆禧古城元宵活动的重头戏“金簪插神嘴踩刀轿、赤脚登刀梯撒铜钱”,据称至今有1500多年。爬刀梯的壮汉身穿肚兜,裸着双脚,径直登上用锋利钢刀扎于两支木柱间形成的 16 米刀梯的顶端,让人扼腕惊叹。
莆禧十九日是莆田民间对莆禧古城元宵活动的直接概括。正月十九这天,莆禧城隍庙前,会竖起十六米高的21级刀梯,刀梯的支架与刀背上贴满符咒与祈求平安的红字。
“僮身”在众人簇拥僮身来到戏台前方,八仙来敬,简单的仪式后,“僮身”挥舞跳跃,走向广场中央的刀梯,赤脚踩上刀刃,沿着21级刀梯一级一级缓慢向上爬去。刀梯的支架与刀背上都贴满符咒与祈平安的红字,刀刃虽未开锋,但赤脚踩上去也非常痛,就这样“僮身”毫无畏惧,在万人仰望呼唤声下,“僮身”一步步登到了刀梯最顶端。
最奇葩元宵——看新娘这风俗流行于莆田东部沿海一些地方,做法是:凡元宵节前一年嫁到本地来的新娘,都要于元宵夜打扮一番,浓装盛服,或坐于自己家的厅中或排坐在各里社的门前,让人们观看。把看新娘放在元宵夜,这因为有的人结婚时,邻居乡里人多忙于生产活动或出外谋生,未及时一睹新娘的丰采,特在元宵节夜晚让大家补看一次。

其中,看新人是家乡元宵节的重头戏。每年全岛刚结婚的新郎和新娘,都要在元宵夜站在自家厅堂最显眼的位置,笑迎着来自八方的客人--认识或不认识的。
最血腥元宵——打铁球在莆田,黄石镇下江头村、涵江镇前都有元宵打铁球的习俗。戚继光平定倭寇的第二年,当地村民为了纪念胜利,同时鼓舞乡亲们继续随时为保家卫国而做好准备,借助神灵的威力,诞生了在元宵期间“打铁球”的习俗。“僮身”甩背用的铁球,由3寸多长的铁钉制成,直径长10厘米左右。巡街时,“僮身”目不斜视,不时用铁球甩打脊背,鲜血淋漓。
涵江镇前打铁球习俗起源于明嘉靖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从形式上看,每年元宵元月廿四日出游布福,由数位“僮身”脱光上身,坐上钢刀做成刀轿,“僮身”赤身赤脚,手持铁球稳坐刀轿,神情肃穆,并不时用直径10厘米的铁球甩打脊背,直到血迹斑斑。场面极为震撼!




镇前打刺球这是涵江区镇前、下湾头、七步等自然村元宵期间传统游艺表演。这一天宫庙内外挤满四方涌来的民众,“僮身”上堂时都配有一队铃鼓作伴。阵阵铃鼓声响起,“僮身”赤膊上刀轿,被抬着绕村游行,同时不断变换手势指挥铃鼓队旋律,并根据节奏不停把刺球往后背敲打。这样一路走走打打,甚至后背全是鲜血也不停下。
最精致元宵——黄石镇清前村斋菜每年元宵,黄石镇清前村的村民就用面粉、豆腐皮都食材制作出栩栩如生的贡品。
最闪亮元宵——枫亭游灯枫亭游灯始于宋代,迄今已有千年,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起,至十七日结束。乡村依旧俗游灯,规模日益扩大,逐年更新,百花齐放,旧式的汽灯和火把早已不再使用了。电灯及现代化设备技术派上用场,游灯队伍摩托车开道,小轿车先行,各式各样的彩车五彩缤纷,不同类别的华灯大放光芒。一路车鼓、军乐、“十音”、“八乐”声震荡夜空,穿插而行的男女化装故事翩翩起舞,观灯者人山人海,洋溢着一片节日喜气景象。
“枫亭元宵游灯习俗”是全国元宵节十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枫亭是仙游县历史文化发祥地之一,自宋代至清朝,枫亭登进士榜的127人,出了文武状元;南唐的晋江王留从效、宋代南康郡王陈洪进,同朝为相的蔡京、蔡卞兄弟,著荔枝谱、造洛阳桥的宋代端明学士蔡襄等一批历史名臣,都从这里走出。
最辛苦元宵——涵江延宁宫蔗塔延宁蔗塔渊源悠久,相传妈祖为了救出海捕鱼因天气变化而迷失在海上的乡亲,点燃自己居住在半山腰的茅屋,想以烈火作为航灯,但茅屋烧尽仍不见乡亲们的渔船返航,她就将自家的甘蔗全部砍下来堆成一堆点燃,由于甘蔗糖分高,火焰也高,乡亲们见到火光后顺利返航,避免了一场海难。后人为了纪念妈祖,就在每年元宵节用甘蔗搭建“灯塔”,祭祀妈祖。一座蔗塔的完成耗时三天左右。
妈祖蔗塔的搭叠既与甘蔗寓意生活节节高、节节甜,在莆田民俗中常作为供果使用相关。同时也跟妈祖焚屋引航有了联系:据说焚屋引航后,犹有未回的船只。妈祖便将自家甘蔗砍下来点燃,由于甘蔗糖分高,火焰也高,乡亲们见到火光后而顺利返航,避免船毁人亡。因此延宁宫在每年元宵节用甘蔗搭建“灯塔”,纪念妈祖。
历史来源: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大举入侵莆田,湄洲妈祖的后代携带妈祖神像到涵江延宁避难,并暂时把妈祖神像供奉在延宁宫内。后来,延宁人为了纪念妈祖,就在每年元宵节用甘蔗搭一座“灯塔”(航标塔)来祭祀妈祖。

最独特元宵——荔城区东里巷黄滔祠荔城区东里巷黄滔祠每年元宵必摆南瓜塔、漳柑塔和肉糕塔“三塔”祭品。正中央的南瓜塔是用扁平形状的南瓜,层层相叠。寓意着世代当官,科甲鼎盛,福荫全族。这是全省祭祀唯一使用南瓜来当祭祀品的。右边的漳柑塔有19层高,用了300多斤桔子,象征着吉祥如意,大吉大利。左边22层高的肉糕塔利用18屉肉糕做成,寓意着节节高升,甜甜蜜蜜。这种嵌满芋丝、肥肉和芝麻的肉糕传说是当年黄滔到长
最唯美元宵——涵江白沙澳柄村元宵涵江白沙澳柄村闹元宵,喜庆的红色出游队伍淹没在热烈的黄色油菜花地中,甚是唯美。
最疯狂元宵——摆棕轿摆棕轿是莆田元宵节中最常见的庆祝方式。人们围在燃烧火堆前,表演者抬着用棕料做成的“轿子”,按抬轿的走步和摆轿的跳步,随着时紧时缓锣鼓声,一次又一次地高举轿子又落下,一圈又一圈的快跑疾跳,围观的人群也随着强烈节奏呐喊助兴。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摆棕轿虽是传统民俗,但由于它激情横溢,极具竞争性,广受当今民众欢迎,不少到了一定岁数的男孩都会参加。而丰富多彩棕轿表演也日益成为莆田最具特色节庆活动,这一古老民俗如今愈加焕发蓬勃活力。
摆棕轿是莆田元宵期间最常见最疯狂的汉族民俗娱乐活动,莆田各地几乎都有棕轿表演习俗。各地棕轿样式和材质有很大不同,重量也差别很大,重的几百斤,轻的仅几斤。尽管形式差异大,但每座棕轿顶部都会绑上棕叶,贴上象征不同姓氏、不同村落的神符,各村的棕轿都会放上一尊本村供奉的菩萨,由小伙子抬着,随队伍绕境巡游,每到一户人家就要进行棕轿表演。

各地棕轿舞亦各有不同:有跳有摆、有走有跑、有绞有转,有摆着棕轿不停绕埕,有沿街巷快速奔跑,有把棕轿绞在一起绕火堆连续转圈,还有抬棕轿跳过烈火。在呐喊助威声中,抬轿的年轻人在宫埕前围着一堆堆旺火轮番跳跃,你追我赶互不服输。熊熊烈火,滚滚烟尘,表演者奋力竞技,观看者呐喊助威……

最红火元宵——涵江国欢镇新坡村挑担盘新坡村全村约有700多户人家,每年按生肖属相决定“做东”的人家,轮到谁,谁家就可以在这一年的元宵节将各家和亲戚拿来的担子集中起来巡游,一般一户有25担左右。担子总数约有四五百担,红红火火,场面甚是壮观。
最燃烧元宵——梧塘松东元宵踩火涵江梧塘松东元宵节目赤脚踩火炭也是众所周知。在空地上用木柴围起一个圈,点燃后,选年青力壮的男性赤脚抬着菩萨座轿穿越火海而过,以祈平安。更为刺激的是还有倒退踩火炭。
白塘镇闹元宵的方式较为挑战人类极限。正月二十三晚,村民会按例铺上近二十米的木柴堆并将其点燃,等到木柴烧成灰烬,化成一堆炭火,再由数十位光着上身,身穿白短裤,赤脚的男子,在锣鼓声中依次跑过炭火,火星在脚后跟飞舞,叫人大饱眼福。
长达20多米的“火线”——红彤彤,热气腾腾!
最难忘元宵——菩萨冲花涵江多地都有元宵冲花的习俗。一些被挑选出来的男性村民身着莆仙戏服,依次进入宫庙,进行 “叩堂”仪式。在敲鼓摇铃中,这些被称为“僮身”的人在众人簇拥下走出宫庙。“僮身”们除去上衣,缓步上前,毫无畏惧地赤身俯在火星四溅的焰火之上,耀眼的火花喷在他们身上甚至是脸上。焰火燃尽,停顿片刻,一旁的村民立刻上前再点燃一根烟花,“僮身”又上前重复冲花的动作。数次下来,面色如常。
正月十八,午饭后村里各个部落都在开装点神妆,然后彩旗、锣鼓、鞭炮开道,来到村里的庙前集中,在庙里举行过仪式后,近20顶神桥,加上彩旗队,锣鼓队等浩浩荡荡地出游,先是在村子里绕一圈,最后到一个宽广的海滩上。村中的年轻人,抬着供奉神灵的轿子在海中颠簸搏击,据说溅起的水花越大越好,意味着今年出海平安,打的鱼也越多。
南日岛浮叶村位于岛东部。据说他们的祖先是二百多年前从惠安净峰、小岞一带来到这里安家落户的,他们一直使用先人从惠安带来的闽南语,村里的老妇人还保持惠安风格的服饰,村民们的生活习惯、过节日也还是一直遵循着传统的闽南习俗,每年正月浮叶村都会上演极具震撼力冲海闹元宵习俗,更是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客人远道而来观看。
最震撼元宵——南日岛浮叶村闹元宵南日岛浮叶村,位于莆田南日岛东部,是一个讲闽南话的村庄,他们祖祖辈辈靠捕鱼为生,长年累月地跟大海打交道,所以正月十八闹元宵也冲着大海而来。。他们用一种已非常见的方式——游行来娱悦古老的神祗。每年的正月十八日为当地元宵出游,独具特色。各部落(姓氏)的神明上身、海岛游行、铁针打背、冲宫、聚斗等等十分震撼。
最无畏元宵——涵江白塘镇江村踩炭火涵江白塘镇江村元宵赤脚踩过长达20多米的炭火。一说:是为菩萨暖脚,以利神灵护佑一方平安。又说:各村、各姓挑精壮青年将代表各自宫、庙与对方比斗勇气跳火,庆祝元宵。以此祈保、祈福在新的一年里家家户户兴旺发达。
最华丽元宵——新度锦墩村打砂花新度镇锦墩村的特色元宵,村民用竹片把高温铁水打到果树上。村里几位打砂花的传承人把白砂粉冶炼成铁水,用竹片打到果树上,制造出“火树银花”的盛景。
最长龙元宵——东沙金沙宫长龙圈灯,当天晚上,东沙各家各户都会手执木棍,肩扛排灯,按顺序把灯依次排好,在金沙宫前集合。而后在龙头灯的引领下,抬灯巡游,行走于村舍阡陌之间,绕境一圈,这一元宵习俗俗称为圈灯,有着古朴和不可言明的情韵在。
最庞大元宵——平海城隍庙抬神巡游。平海城隍庙抬神巡游的阵仗俨然如远古帝王出巡,行傩队伍或骑大马、坐花车;或肇执事;或护龙辇;或秉金瓜;或举金锤……队伍绵延数里,所到之处,乡民放炮迎拜,叩首祈福。 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是玉皇诞辰日,秀屿民间各地庙宇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平海镇一年一度由城隍爷代玉皇巡游的“抬神巡游”——“初九出游”传统民俗活动,是秀屿,更是平海众多节日中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
传说这一天玉皇大帝要接受各路神仙的膜拜,事务繁忙,故委派城隍爷代天出巡,体察民情,考察人间善恶,保佑百姓平安。活动于前一年年底开始着手准备,从正月初八晚上开始乡民们就分头忙碌了。很多中年妇女吃过晚饭穿上黑裙子,戴上蓝白相间的花围巾,手里各拿一把新扫帚从城隍庙出发,一边拿扫帚做扫街的动作,一边行走在各村道上。一路上不断有女人加入,队伍不断壮大,直至走完第二天城隍爷出游要经过的路线。这个仪式俗称“扫街”,意为扫干净街道,为迎接城隍爷的出游。乡民们有的忙着张罗城隍爷到朝阳山的玉宵宫恭领玉帝旨意的仪式,其余的则忙着张罗游行人员的化妆着装。
最晚元宵——文峰宫元宵摆烛山每年的正月廿九,是莆田大多数地方元宵的最后一晚,称“尾晚”。农历正月廿九晚,文峰宫传统的妈祖“尾晚”元宵正式举行。当天晚上,文峰宫举行游灯、文艺踩街、点烛山、莆仙戏演出、独角戏表演、十音八乐演奏等系列活动,祈求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