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周荣登“中国好人榜”:把献血当作另一番事业
25年间献血74000余毫升,王俊周今年1月荣登“中国好人榜”
—— 把献血当作另一番事业
25年间,献血74000余毫升,所献血量相当于18个体重50公斤成年人的血液总和,若按临床用血每200毫升的治疗量来算,他能唤醒370个垂危的生命……
这个把献血当作自己另一番事业的人就是王俊周,一个身高1.69米、体重只有57公斤的普通中年男子。
持续每月一到两次无偿献血的他荣登中央文明办发布的2017年1月“中国好人榜”榜单。
“奖状,那都是过去的荣誉”
2月9日,记者在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的一栋自建房出租屋内见到了45岁的王俊周。
在这间月租300余元的出租屋内,简单陈列着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列书架,一本杂志大小的录放机是这个家里唯一的电器。
“我喜欢历史,平时最喜欢看书。”随着王俊周的介绍,记者注意到,在书架和书桌上错落有致地各类书籍中,历史书籍占了大部分。
“这个家里最宝贵的东西其实在这里……”王俊周指了指床下,是18本国家卫生计生委、乌市人民政府、乌市血液中心等各单位颁发的奖状、68本献血证,全部安静地“躺”在席梦思床底。
对于记者“怎么放在床底”的疑问,王俊周笑笑说,“奖状,那都是过去的荣誉。”
自从当选“中国好人”的消息传出,王俊周的电话变成了热线。除了相关部门对信息和数据的核实外,还有来自各媒体的关注。他总是操着略带河南乡音的普通话,笑着回复说:“都是那么多年前的事情了,我已经记不住了。”
“别人救了我爸,我就该去救更多的人”
“第一次献血是20岁,作为一名文艺兵和一名党员,组织上有要求,当然要积极响应。”提起自己的服役经历,王俊周的语气中充满自豪。
直到22岁时,父亲的意外摔伤让王俊周从响应号召变成了如今每月至少献血一次的献血“达人”。
王俊周清楚地记得,那年父亲骑车摔倒,胯骨粉碎性骨折导致失血性休克。医生说如果凑不够8000毫升O型血,手术就不能做。
“当时真是绝望,就是我们全家都顶上去,也凑不够啊。”王俊周说,当时还没有无偿献血,他只能向河南当地的血站志愿者协会求助。
那一次求助仅一个晚上,父亲手术需要的血就凑够了。“那些人我都不认识,”王俊周那时就暗暗下决心:“别人救了我爸,我就该用我的血去救更多的人。”
从此,他对献血的执着一发不可收拾。
2000年,他复员安置在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7月转调至新疆分公司。此后,王俊周的身影频繁地出现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乌鲁木齐市血液中心等献血点。
“普通献血必须每次时隔半年,但如果是献血小板这样的成分血,只要身体达标,相隔只需要28天。”每次2个治疗量,每个月一次,成了王俊周多年的坚持。
妈妈心疼他:“儿子,你几万毫升血都献出去了,你爸的债早还够了。”可王俊周觉得不能放弃,“人总要有自己的坚持。”
“我的献血生涯还有15年”
上班,献血,做志愿服务者……王俊周的生活忙碌充实。每个月6000多元的工资,他除了给自己留下2000元做生活费,剩下的全都寄回老家。
多年的献血经历让王俊周知道,所有无偿献出的血液都归由血液中心,血液中心根据患者危急状况整体调配,可他还是有“私心”,希望自己的血液能用在那些举目无亲又危急的患者身上。
在王俊周的影响下,他的女儿王翊君从18岁开始每年献两次血小板,持续至今已经7年。面对“献血有害健康”的传言,王翊君笑着说,“我爸都献血25年了,不仅啥病没得,人还越来越健康了呢!”
如今血库的血液频繁告急,也时常让王俊周心焦,“要是人人都能像我这样,就不会总是缺血了。”王俊周说,“无偿献血的年龄上限是60岁,我还有15年可以做这件事。既然选择了献血这件事,我就要把它做好!”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