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儒宗王闿运
王闿运,字纫秋,中年改字壬甫;50岁后改字壬秋,自号湘绮老人,学者称湘绮先生。
王闿运出生于长沙,世居湘潭县云湖桥山塘湾。王闿运主张“学贵有本”,提倡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敢于独标新见。王闿运一生门墙极盛,弟子众多,知名弟子有杨度、夏寿田、廖平、杨锐、刘光第、齐白石、张晃及女弟子杨庄等,在教育事业上卓有成就。著有《礼经笺》、《礼记笺》、《春秋公羊何氏笺》、《谷梁传笺》等书,著述之众,用力之深,影响之大,在近代罕见,被时人推为“儒宗”。
仕途失意退而讲学
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王闿运应童子试,次年入长沙城南书院,1850年入县学,在湖南开始小有文名。
1851年(咸丰元年)与邓辅纶兄弟、龙汝霖、李寿蓉成立兰林词社,有“湘中五子”之称。1856年,注《今古文尚书笺》。1857年,乡试中举,与曾国藩交往,自许霸才,睥睨天下。
1859年,入京会试不第,寓居法源寺,受户部尚书肃顺赏识,聘为家庭教读,并约为异姓兄弟。祺祥政变后,肃顺被杀,他避居各地,退而博览诸子,笺注群经。
1865年(同治四年),由长沙移居衡阳西乡石门,专事著述。后应四川总督丁宝桢之邀,于1878年冬(光绪四年)到成都主持尊经学院。此后近10年,往来于湘蜀之间,从事讲学和著述。1886年,离开四川返湘,先后主讲长沙思贤精舍,任衡州船山书院山长。1902年,主讲南昌高等学堂,1903年为江西大学堂总教习,因上书反对改学制,引起江西各界不满,随后辞职返乡。
诗文悉本诸经
王闿运诗作效法汉魏六朝体,他常说:“文不取裁于古,则无法;文而必摹于古,则亡义”。文章以叙议见长,格调高古,文词雅丽。诗有拟古倾向,以七言歌行成就最高。以“百年成毁何匆促,四海荒残如在目。丹城紫禁犹可归,岂闻江燕巢林木”,写圆明园之兴废,反映清王朝之衰落。著有《湘绮楼文集》26卷,《外集》2卷;《湘绮楼诗集》18卷,《外集2卷》;《湘绮楼词钞》1卷等。
王闿运精研经史,旁涉方志。讲学著书期间,修纂《湘军志》16篇,《桂阳州志》17篇,《衡阳县志》10篇,《安东县志》7篇,《湘潭县志》12篇等。《湘军志》诋太平军为匪寇,溢美湘军战功。他在《曾军后篇》中写到:“且言江宁锄货,尽入军中”;《营制篇》说:“故将五百人,则岁入三千,统万人,岁入六万金,犹廉将也”。因为在《湘军志》中直言,引起湘军将领不满,发生毁版风波。后来生徒将其刊印,流传至今。
阻止袁世凯称帝
1913年(民国二年),王闿运被推举为湖南孔教会长。
1914年,应袁世凯之请,担任国史馆长。袁世凯称帝前王闿运辞职,并致书袁世凯,劝其不要称帝,作诗“谁知窃国人,征书到沧州”。但他是以袁窃国于清,而持异议,并于西宛题门联:“民尤是也,国尤是也;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后有人分别续语:“何分南北”,“不是东西”,流传甚广。
1916年,王闿运与世长辞,下葬于湘潭县杨嘉桥白鹿冲。他死后,他的学生杨度用了一副挽联来写他:“旷古圣人才,能以逍遥通世法;平生帝王学,至今颠沛愧师承”。
另外,当时总统黎元洪亲做神道碑文,湖南、四川等省均致公祭之文。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