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人王世李四十年如一日执着追求书法梦
滁州定远人王世李,既不是世家出身,也没有科班背景,却四十年如一日执着地追求着书法梦,保持着生机勃勃的书写状态。从一介无名小辈,到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等,墨色浸染生命,墨香浸润人生,在一撇一捺间,王世李将自己的毕生挚爱——中国书法,从幼时的乌托邦写进了现实的桃花源。
时间回到上世纪70年代,在滁州市定远县的一座小村庄里,王世李诞生在一个木匠家庭。当同龄孩子热衷于追赶打闹时,只要一支毛笔,就能让王世李沉浸其中,自得其乐。木匠父亲有着书法技能,逢年过节不少乡亲邻里都会上门邀王父写春联,这给童年的王世李奠定了一抹人生底色,父亲也成为了王世李启蒙阶段的老师。
小小年纪的王世李,常常跟着父亲一起上工,父亲忙着斫木刨板,王世李则在一旁抱着毛笔蘸着父亲工作使用的墨斗,乖巧地在木板上写起字来,写满一层就用刨子刨去一层,再继续练字,循环往复,专注认真。这一抹飘逸的墨黑,让王世李心驰神往,从此再难割舍。
上了初中后,王世李对书法的兴趣有增无减,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家里给的菜金钱,也被他用来订阅《书法报》、《青少年书法》这类杂志。王世李的书法禀赋很快吸引了老师的注意。面对这块可造之材,老师的爱才之心溢于言表,“当时在刘铺中学,李民生、白华芳两位老师对我指点颇多,他们的毛笔字当时在村子里,都是经常出现在红白喜事和乡民家堂之上的。能得到他们的指点,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和目标。”在那个《少林寺》火遍大江南北的年代,王世李也成为了一名小功夫迷,“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每天2个小时习武,4个小时看书临帖。”
初中毕业时,痴迷书法无心读书的王世李,被父亲拉回家子承父业,学起了木工和耕地。枯燥的工作更加激发了王世李对书法的追求和热爱。“我对父亲说,白天八小时我跟着你学木工,但是晚上八小时我要用来学习书法,这是我唯一的要求。”物转星移,春去秋来,王世李在墨斗和砚台,木工与书法,构图和线条,生存与生活间不断转换交织,从未间断。
这段经历给王世李带来了意外的收获。“木匠活非常讲究点线面和间架结构,我觉得木匠技艺和书法之间是相通的,十几年木匠活的功底对我后来的书法学习有很大的帮助。”2004年,王世李放弃了在淮南市已经稳定的装修生意,来到上海滩闯世界。“上海是大都市,文化和经济的最前沿,我想去看看,想学习。”初到上海,人生地不熟的王世李接不到装修的活,一下失去了生活来源。无奈之下,王世李在外滩边人最多的地方开始摆摊卖字。“一幅50元,一天能卖个五六幅,那时候女儿就跟着我在外滩边风餐露宿。”凭着一股韧劲和不懈努力,王世李不仅重新组建了自己的装修公司,还在大上海一点点打开了自己的艺术之路,其书法风格获得了书法界的普遍赞誉。屡屡获得海派大家的指导,犹如从一个曲折幽深的小洞口攀上了广阔天地般豁然开朗,王世李进步突飞猛进。
2012年9月,王世李创办上海申亚艺术沙龙——隆菲轩;2013年12月,王世李创办师晋斋;2014年4月,隆菲艺苑成立暨海上书画研究院奉贤分院揭牌。
著名书法家丁申阳先生给予王世李书法的评价是:从传统入手,热衷王羲之、王献之技法,并延续至后来许多的名家,沿着前人的艺术脉络,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非常值得研究。从线条来说,比较干净硬朗,不仅有雄放的北方气质,也有南方阴柔唯美的一面,在年轻的书法一代,可以说是个榜样。从章法来说,比较平整温和,有明清近代书法平稳流畅,也有舒朗险峻,用笔干净利索,笔笔到位。
缺乏专业背景的王世李,一路走得坚定而执着。从小遍习二王行、草,褚遂良、颜柳赵楷书,吴让之篆书,张迁隶书,米芾、怀素、张旭、王铎等名家古帖。在成年后斧锯电钻的繁忙工作之余,王世李从未懈怠,参加函授,静心学习。孜孜不倦的努力为王世李赢得了诸多荣誉。他的书法作品先后发表在《书画报》、《书法家》、《书法报》等报刊上。1993年首届中外咏梅诗书画大展获“优秀创作奖”;1995年“祖国万岁”华人书画艺术作品大赛获银奖;1997年“孙膑杯”书画大赛获金奖;1998年书法作品被韩国碑林园收藏;1999年入选“中国曲阜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书画大展”;获文化部、中国文联、人民画报社举办的“2000世界华人艺术展”书法铜奖。作品参加国内外书法大赛曾获金、银、铜奖。传略辑入《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中日现代美术通鉴》、《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世界文化名人辞海》、《世界当代书画家大辞典》等。
面对如今取得的成绩,王世李谦虚感恩,他告诉滁州网记者,“书法是一门传统艺术,只有老老实实向前人学习,向大师学习,才是正路,没有捷径可走。”如今的王世李,放弃了已经颇有规模的装修公司,把所有精力投注在书法事业上。“我会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写中国书法。”
(记者张然)

书法家王世李四十年如一日执着追求书法梦。记者卢志永摄
启蒙: 从锯木到书写的人生坚持时间回到上世纪70年代,在滁州市定远县的一座小村庄里,王世李诞生在一个木匠家庭。当同龄孩子热衷于追赶打闹时,只要一支毛笔,就能让王世李沉浸其中,自得其乐。木匠父亲有着书法技能,逢年过节不少乡亲邻里都会上门邀王父写春联,这给童年的王世李奠定了一抹人生底色,父亲也成为了王世李启蒙阶段的老师。
小小年纪的王世李,常常跟着父亲一起上工,父亲忙着斫木刨板,王世李则在一旁抱着毛笔蘸着父亲工作使用的墨斗,乖巧地在木板上写起字来,写满一层就用刨子刨去一层,再继续练字,循环往复,专注认真。这一抹飘逸的墨黑,让王世李心驰神往,从此再难割舍。
上了初中后,王世李对书法的兴趣有增无减,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家里给的菜金钱,也被他用来订阅《书法报》、《青少年书法》这类杂志。王世李的书法禀赋很快吸引了老师的注意。面对这块可造之材,老师的爱才之心溢于言表,“当时在刘铺中学,李民生、白华芳两位老师对我指点颇多,他们的毛笔字当时在村子里,都是经常出现在红白喜事和乡民家堂之上的。能得到他们的指点,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和目标。”在那个《少林寺》火遍大江南北的年代,王世李也成为了一名小功夫迷,“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每天2个小时习武,4个小时看书临帖。”

书法家王世李(右)泼墨挥毫展示书法。记者卢志永摄
奋斗:从商海到墨坛的人生转变初中毕业时,痴迷书法无心读书的王世李,被父亲拉回家子承父业,学起了木工和耕地。枯燥的工作更加激发了王世李对书法的追求和热爱。“我对父亲说,白天八小时我跟着你学木工,但是晚上八小时我要用来学习书法,这是我唯一的要求。”物转星移,春去秋来,王世李在墨斗和砚台,木工与书法,构图和线条,生存与生活间不断转换交织,从未间断。
这段经历给王世李带来了意外的收获。“木匠活非常讲究点线面和间架结构,我觉得木匠技艺和书法之间是相通的,十几年木匠活的功底对我后来的书法学习有很大的帮助。”2004年,王世李放弃了在淮南市已经稳定的装修生意,来到上海滩闯世界。“上海是大都市,文化和经济的最前沿,我想去看看,想学习。”初到上海,人生地不熟的王世李接不到装修的活,一下失去了生活来源。无奈之下,王世李在外滩边人最多的地方开始摆摊卖字。“一幅50元,一天能卖个五六幅,那时候女儿就跟着我在外滩边风餐露宿。”凭着一股韧劲和不懈努力,王世李不仅重新组建了自己的装修公司,还在大上海一点点打开了自己的艺术之路,其书法风格获得了书法界的普遍赞誉。屡屡获得海派大家的指导,犹如从一个曲折幽深的小洞口攀上了广阔天地般豁然开朗,王世李进步突飞猛进。
2012年9月,王世李创办上海申亚艺术沙龙——隆菲轩;2013年12月,王世李创办师晋斋;2014年4月,隆菲艺苑成立暨海上书画研究院奉贤分院揭牌。

书法家王世李(右)为《皖东晨刊》题词。记者卢志永摄
成就:从墨斗到砚池的人生追求著名书法家丁申阳先生给予王世李书法的评价是:从传统入手,热衷王羲之、王献之技法,并延续至后来许多的名家,沿着前人的艺术脉络,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非常值得研究。从线条来说,比较干净硬朗,不仅有雄放的北方气质,也有南方阴柔唯美的一面,在年轻的书法一代,可以说是个榜样。从章法来说,比较平整温和,有明清近代书法平稳流畅,也有舒朗险峻,用笔干净利索,笔笔到位。
缺乏专业背景的王世李,一路走得坚定而执着。从小遍习二王行、草,褚遂良、颜柳赵楷书,吴让之篆书,张迁隶书,米芾、怀素、张旭、王铎等名家古帖。在成年后斧锯电钻的繁忙工作之余,王世李从未懈怠,参加函授,静心学习。孜孜不倦的努力为王世李赢得了诸多荣誉。他的书法作品先后发表在《书画报》、《书法家》、《书法报》等报刊上。1993年首届中外咏梅诗书画大展获“优秀创作奖”;1995年“祖国万岁”华人书画艺术作品大赛获银奖;1997年“孙膑杯”书画大赛获金奖;1998年书法作品被韩国碑林园收藏;1999年入选“中国曲阜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书画大展”;获文化部、中国文联、人民画报社举办的“2000世界华人艺术展”书法铜奖。作品参加国内外书法大赛曾获金、银、铜奖。传略辑入《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中日现代美术通鉴》、《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世界文化名人辞海》、《世界当代书画家大辞典》等。
面对如今取得的成绩,王世李谦虚感恩,他告诉滁州网记者,“书法是一门传统艺术,只有老老实实向前人学习,向大师学习,才是正路,没有捷径可走。”如今的王世李,放弃了已经颇有规模的装修公司,把所有精力投注在书法事业上。“我会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写中国书法。”
(记者张然)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