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居簡出、氣象萬千——訪台灣著名國畫家王太田
你好台灣網1月25日消息(記者王驛)每週四下午,台北孫中山紀念館的生活美學國畫山水班會準時迎來一位白髮白鬚,仙風道骨的老者,三十幾年來從未間斷。這個班裏的學生年齡最小的年逾花甲,最大的已經是百歲以上的老人,但是,簇擁在鬚髮皆白的老師身邊,完全是一副小學生的虔敬模樣。這位老師就是深居簡出的台灣著名國畫家王太田。
「我平時能不出門就不出門,我需要抓緊時間創作。要找我的話,週四下午在國畫班裏一定可以找到」,記者跟隨王太田先生來到了他位於台北石牌的畫室,不到20平方米的房間裏,除了一張碩大的畫桌,就是大大小小、層層疊疊、不計其數的畫作了。
人物簡介
王太田,號藝耕,別署雨農齋。先後畢業于台南師範、台灣藝專,並進入文化大學國畫推廣班及台灣師大美術系資優特教班研習結業。先後師承郭柏川、傅狷夫、姚夢谷、孫雲生、黃鷗波、黃磊生等多位前輩,融諸家之精粹,鑄一己之風格,被譽為「大千遺風第一人」。
1945年,王太田出生於台南縣一個貧寒之家,自幼聰穎慧,尤喜丹青,但經常苦於無錢購買筆墨,直到就讀台南師範時,才有餘錢購買平生第一盒水彩顏料,因此對於得來不易之紙筆顏料特別珍惜,作畫也格外勤奮刻苦。
在漫長的學藝生涯中,王太田曾師從過田曼詩、吳學讓、李大木、李石樵、郭柏川、沈國仁等多位前輩。早年在著名畫家郭柏川教授畫室,接受了嚴格的美術指導,奠定了良好的繪畫基礎;而影響他最深的當數教授膠彩心法的黃鷗波、嶺南技法的黃磊生、心香筆法的傅狷夫,以及帶領他寫詩詞走入禪意逸趣的姚夢谷和曉以大千遺風精髓的沈雲生。
在王太田先生的筆下,翠嶺層山,白雲雪浪,紅楓碧松形色變幻,輝灑自然,一片生機,尤其是將張大千遺風與心香筆法合而為一,創造出另一種潑墨的意境。台灣藝術鑒賞大師于百齡用這32個字來形容王太田的畫作:「氣骨古雅,神韻秀逸,使筆無痕,用筆精彩,佈局變化,設色高華,滿紙雲煙,氣象萬千」。在於百齡先生的眼裏,當代畫家之中,唯有王太田將張大千遺風與心香筆法合而為一,創造出了另一種潑墨、破墨的意境。
集百家之長融為己用,王太田先生自悟纏絲皴法、錯覺畫法、飛燕點法、松麟披法、拓墨法、直點皴法、光影皴法、沒骨法、雙勾法等不拘格派的技法。在一日,先生觀蠶吐絲,有條不紊,綿延不斷,一股緩慢柔勁,直至絲盡方罷休,欣然悟出「纏絲皴法」;又一日,夕陽晚霞滿天,先生欣見眾多燕子上下飛舞,穿梭翩躚,忽覺眼前一亮,仿佛看到許多米家點和品字點結合的畫面,由此悟出「飛燕點法」。
説到「濤音大師」的由來,還有一段大師「頓悟」的故事。有一次,台灣靈鷲山的心道禪師參觀大師的畫展,讚嘆之餘,指點其不僅要「畫其形」,還要「繪其音」。大師起初百思不得其解,形好畫,可音何來?直到一天,大師忽憶六祖慧能「風動幡動」之公案,頓悟,原來空氣有形,聲音亦能入畫。
豁然開朗的大師,從此在山水畫上走出了一番新境界。
恬淡自省,醉心傳承
但先生對於藝術教育推廣和兩岸文化交流卻不遺餘力。三十幾年來的每個週四下午,他都會到台北孫中山紀念館義務教學生畫畫。他的學生們每年出一本「麗田千藝」畫冊,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先生又笑著説:「‘田’是我自己,‘麗’取自太太‘麗珠’之名,我處處以太太馬首是瞻。」
這幾年,兩岸藝文交流日趨頻繁,也使王太田先生有更多機會將大陸的大山大水,好山好水入畫。
「我平時能不出門就不出門,我需要抓緊時間創作。要找我的話,週四下午在國畫班裏一定可以找到」,記者跟隨王太田先生來到了他位於台北石牌的畫室,不到20平方米的房間裏,除了一張碩大的畫桌,就是大大小小、層層疊疊、不計其數的畫作了。

記者與王太田先生在「王太田生活美學國畫山水班師生畫展」現場合影
先生第一時間不介紹畫作,倒是饒有興致地介紹起了一個普通的雙肩揹包:「這個書包你試試,你猜猜看到底是做什麼用的!」記者拿過來一背,沉甸甸的,打開一看,全是大部頭的書,「我經常從早畫到晚,幾乎沒有時間運動,為了防止駝背,我就背著這個畫,一天下來,運動量不小啊」,説完先生就咧著嘴笑,採訪的氛圍一下子就變得輕鬆愉悅起來。人物簡介
王太田,號藝耕,別署雨農齋。先後畢業于台南師範、台灣藝專,並進入文化大學國畫推廣班及台灣師大美術系資優特教班研習結業。先後師承郭柏川、傅狷夫、姚夢谷、孫雲生、黃鷗波、黃磊生等多位前輩,融諸家之精粹,鑄一己之風格,被譽為「大千遺風第一人」。

王太田先生長年閉關畫室,安靜恬淡,潛心創作
廣引博采,大千遺風1945年,王太田出生於台南縣一個貧寒之家,自幼聰穎慧,尤喜丹青,但經常苦於無錢購買筆墨,直到就讀台南師範時,才有餘錢購買平生第一盒水彩顏料,因此對於得來不易之紙筆顏料特別珍惜,作畫也格外勤奮刻苦。
在漫長的學藝生涯中,王太田曾師從過田曼詩、吳學讓、李大木、李石樵、郭柏川、沈國仁等多位前輩。早年在著名畫家郭柏川教授畫室,接受了嚴格的美術指導,奠定了良好的繪畫基礎;而影響他最深的當數教授膠彩心法的黃鷗波、嶺南技法的黃磊生、心香筆法的傅狷夫,以及帶領他寫詩詞走入禪意逸趣的姚夢谷和曉以大千遺風精髓的沈雲生。
在王太田先生的筆下,翠嶺層山,白雲雪浪,紅楓碧松形色變幻,輝灑自然,一片生機,尤其是將張大千遺風與心香筆法合而為一,創造出另一種潑墨的意境。台灣藝術鑒賞大師于百齡用這32個字來形容王太田的畫作:「氣骨古雅,神韻秀逸,使筆無痕,用筆精彩,佈局變化,設色高華,滿紙雲煙,氣象萬千」。在於百齡先生的眼裏,當代畫家之中,唯有王太田將張大千遺風與心香筆法合而為一,創造出了另一種潑墨、破墨的意境。

王太田作品
獨步創新,濤音大師集百家之長融為己用,王太田先生自悟纏絲皴法、錯覺畫法、飛燕點法、松麟披法、拓墨法、直點皴法、光影皴法、沒骨法、雙勾法等不拘格派的技法。在一日,先生觀蠶吐絲,有條不紊,綿延不斷,一股緩慢柔勁,直至絲盡方罷休,欣然悟出「纏絲皴法」;又一日,夕陽晚霞滿天,先生欣見眾多燕子上下飛舞,穿梭翩躚,忽覺眼前一亮,仿佛看到許多米家點和品字點結合的畫面,由此悟出「飛燕點法」。

王太田作品
寶島的瑰麗山水,成為王太田先生的創作源泉。從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王太田先生的足跡遍及寶島,蘇花風光、中橫奇景、阿里山雲海、東北角之美,是其最嚮往的寫生作畫題材,幾乎年年前往,捕捉山靈海韻。「搜盡奇峰打腹稿」,王太田先生終於在創作上形成突破,鑄就其山水畫之五絕:崇山、流雲、蒼松、飛瀑及清溪。尤其是山水靈動之處,仿佛濤聲入耳,獨特的繪畫音樂性與臨場感,因而獲「濤音大師」之美譽。説到「濤音大師」的由來,還有一段大師「頓悟」的故事。有一次,台灣靈鷲山的心道禪師參觀大師的畫展,讚嘆之餘,指點其不僅要「畫其形」,還要「繪其音」。大師起初百思不得其解,形好畫,可音何來?直到一天,大師忽憶六祖慧能「風動幡動」之公案,頓悟,原來空氣有形,聲音亦能入畫。
豁然開朗的大師,從此在山水畫上走出了一番新境界。
恬淡自省,醉心傳承

王太田先生與夫人何麗珠女士一起為記者展示超長尺幅的山水作品
「太始有形遊于藝,田問惟石墨為耕」,時至今日,先生早已實至名歸,卻依舊澹泊名利,長年閉關畫室、不理人情世故,潛心創作。但先生對於藝術教育推廣和兩岸文化交流卻不遺餘力。三十幾年來的每個週四下午,他都會到台北孫中山紀念館義務教學生畫畫。他的學生們每年出一本「麗田千藝」畫冊,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先生又笑著説:「‘田’是我自己,‘麗’取自太太‘麗珠’之名,我處處以太太馬首是瞻。」
這幾年,兩岸藝文交流日趨頻繁,也使王太田先生有更多機會將大陸的大山大水,好山好水入畫。

王太田先生期待中國水墨畫能成為兩岸交流的橋梁
他期待中國水墨畫這種傳統的藝術能成為兩岸交流的橋梁,「這是我們民族的瑰寶,兩岸應該攜手,發揚光大」,王太田先生説,西方人認為東方藝術不夠深刻,其實是不了解中國畫的氣韻與意境,中國畫的內涵在於其必須在歷史文化背景之外,還需結合詩、書、畫、印才能構成國畫,而國畫又以水墨為上,不斷追求新的境界,並將當代思想植入畫中。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