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缅怀王博夫·情怀永驻 风范长存

2017-01-24 17:32:06来源:王乃祥

打印 字号: T|T
              ——谨以此文沉痛悼念抗日老战士、原江苏省电力局纪委书记王博夫先生
                        
    二○一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六时十六分,抗日老战士、原江苏省电力局纪委书记王博夫先生,因病治疗无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不幸逝世,享年九十三岁。微信里的这一噩耗,犹如一记重拳,重重地打在了我的胸口。在无限悲痛之中,博夫老先生的历历往事,一幕幕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王博夫先生是盐阜三庄王氏沙湾庄始祖仲仁(讳贵一)公第十九世孙,学名王祚厚,1924年3月21日生于阜宁县北沙湾庄。自幼家境贫寒又遭逢乱世,虽居偏僻乡间,却是一个红色的革命家庭。其父家栋公1931年就秘密宣誓加入党,是早期的老共产党员;哥哥王祚荫,早年参加八路军,1948年牺牲,是一位革命烈士;妹妹王林女士在1949年也走上了革命道路。  
  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王博夫,很早就树立了为劳苦大众翻身求解放的人生理想。1940年11月,他只身一人来到了八路军阜宁大队(后为新四军二十四团)的驻地阜宁城,要求参加革命队伍。接待他的该部政治处主任程世清同志,发现他随身的柳条箱里竟然有一本毛泽东的《论新民主主义论》,眼前这位少年让程主任十分地欣赏和惊奇。显然,这位少年的参军是他人生道路自觉的选择。从此,博夫先生用他的信念和生命书写了七十六年的壮丽的人生画卷。参军后三个月后就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几经新四军二十四团宣传、民运、八旅兵工厂的化研员等战斗岗位;1943年5月,任阜宁县抗日民主政权计桥乡副乡长、7月调阜宁县文工团;1944年任文工团政治指导员;1945年任苏北九县合并的苏北文工团指导员、支部书记;1946年转阜宁县地方,任新沟区宣传科长、联防办主任;1948年2月任县委通讯站站长;1948年底任东益区区委书记;建国初期先后在阜宁县委宣传部、中共苏北区党委农委(扬州)任职;1953年建省后,先后在省农林厅、省委工业部、下关发电厂、省电网调度所、省电力局工作,直至1986年在省电力局纪委书记任上离休。  
  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博夫先生对党的事业始终是以命相拼,勇往直前。1945年11月在伍佑战斗的前沿阵地上,一颗子弹从他的耳边“嗖”地呼啸而过,军帽被打出了弹洞,可他向顽抗伪军的政治喊话,不仅没有因此而停止,嗓音反而更加威严洪亮了。漫长的战争岁月里,象这样九死一生的凶险不知遭遇了多少次。在电力行业的近三十年里,甚至是在省电力局的领导岗上,凡遇重大工程他总是住在工地、吃在工地,和工程技术人员打成一片,曾多次累倒在工作的第一线,期间还因过度劳累致病重而做过四次大手术。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小车不倒只管推,正是他一生为党的事业奋斗的真实写照。  
博夫先生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电老虎盛行时,组织上任命他担任省电力局的纪委书记,他从谏如流,动真碰硬,执纪如山,全省电力行业的风气为之一新。因为他崇高的政治品格和开阔的胸襟,使他有着强大的人气场。所到之处,总有一大批同志喜欢与他共事,愿意与他交心。总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他工作上的好搭档好帮手,感情上的知心朋友。在他病重期间,天南海北的老战友、老同事、老朋友和老部属都争相来看望,络绎不绝,常常挤满病房。  
离休后,重走过去走过的路的冲动,时常涌动于他的心头,于是家庭商量决定,由博夫先生带队,子侄、孙辈参加的十多人的“寻访爷爷走过的足迹”寻访团组建了起来。这个家庭寻访团以博夫先生的出生地北沙湾为第一站,已走访了盐城新四军军部、陶河新四军二十四团团部、苏北文工团发源地、天场二十团团部、辛荡、八滩战斗遗址等十六处。所到之处,博夫先生都要回忆并向大家讲述当年的地形、人物和生活、战斗的场景,并与当年的老乡一同考证相关史实。这个活动不仅使博夫同志了却了心愿债,更使儿孙们心灵受到了洗礼。他的事迹受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媒体的关注。2014年12月16日,中央电视台《等着我》栏目对博夫先生进行了长达12分钟的专访。这次节目由著名节目主持人倪萍主持。访谈是由一张残缺照片开始的:那是1941年拍摄于滨海县天场镇的新四军三师首长和22团-24团文工团85人合影照的残缺的一小部分(其上仅18人)。而即使这残缺的一小部分,还是1944年前后在离拍摄地较远的地方,是一个叫朱子龙的战友意外地捡到后送给他的。因为这残照上有他在上面,于是这个残缺照片就象护身符一样,揣在他衣服口袋里七十来年。在这个访谈节目中,央视《等着我》栏目组和军史研究专家徐振理,不仅为他找到了这张照片另外一大部分(其上有85人),还为他找到了照片上的老战友和当年捡到残照的朱子龙的子女。当见到战友朱子龙的子女时,博夫先生老泪纵横,把他们紧紧地搂在怀里。博夫先生曲折离奇的人生经历、相拥而泣情同父子的感人场景,深深地感动了现场观众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同志,无不动容落泪。走出演播间的他仍感意犹未尽,不顾92岁的高龄,又驱车数百里去老战友子女家回访和慰问。  
博夫先生有着非凡的艺术天赋,虽然战争、建设时期的工作异常地紧张、繁重,他的艺术才能依然能够大放异彩。1943年在阜宁文工团演出的新编淮剧《照减不误》中,他饰演的是地主家的账房先生赵管帐。因博夫先生对人物心理把握的准确、思想感情投入,把这个狗腿子配合地主盘削欺压贫苦农民的阴险狠毒的嘴脸,演绎得惟妙惟肖, 激起了台下农民观众对“赵管帐”无比仇恨,竟有农民向他在台上砸泥块。1943年10月5日,延安的《解放日报》对“阜宁文工团两个多月,演出新淮戏《照减不误》等21场,观众达两万余人次,深受群众喜爱。”作了专题报道。因此,博夫先生还得到了黄克成师长的接见和奖励,不久即升任苏北文工团指导员、书记。  
离休后,博夫先生成了金陵老年大学的一名学生,专业是国画。因刻苦用功,潜心揣摩,又得名家指点,潜藏的艺术天赋得到了充分地挖掘,终成享誉画坛的一代知名画家。1990年获国家能源部书画二等奖;多幅作品在《当代中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百年画集》、《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画册》上发表;还有部分作品被《东进书画院》、《全国当代名人名作精品集》收藏。因为巨大的艺术成就,他担任了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金陵书画院高级研究员等职务。  
博夫先生少小离家,官至厅级,身居省城,但浓烈的家族情怀不曾稍减。其父家栋公早在1965年即写就了一本家书。其内容既有自清咸丰以降一百余年的几代人的经历的叙述,更有大篇幅的家规、家训。博夫先生不仅遵从父教,身体力行,更是把这本家书当作好教材用以教育子、侄及孙辈。如“切莫作无益之游戏,误人生有限之光阴”等语,嘱之殷殷,情之切切。因博夫先生注重家庭教育,不仅良好的家风早已形成,且家族中的人文底蕴异常丰厚。子侄、孙辈,人人孝亲睦族,品行端正,学业有成,都开创出了各自事业的天地。更值得称道的是二十一世“乃”字辈中,已有三人赴海外留学、创业。  
2011年,已是85岁的博夫先生,为了让散居各地的子孙后代能百世一身地将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他召集弟、侄等人商议,决定由他牵头,将家栋公毛笔手写的家书,整理为简体字加标点的横行文字,印刷成书。为此他又按父亲的遗愿续写了两万字的题跋作为续篇,并将其父全部手稿影印在书中,全书近8万字,定名为《 五代家史概要——其延家祚远的往事》,赶在2011年清明前出品,全家60多人人手一册。并决定将家栋公的的一份原稿交由已定居芬兰的长孙王鹏收藏。
博夫先生曾四次专程回乡看望百岁婶娘;在老家专门设宴款待宗亲乡邻,报答过往之恩,这些佳话一直被沙湾庄的宗亲们传颂着。  
2015年,沙湾王氏决定在3月29日举行一次近百年来全族大祭祖。祭祖的一个多月前,我在电话里将这一消息告诉博夫先生,他非常高兴和激动,但我从他子女那里得到的消息是“老爷子健康状况不一定能来得了。”对此我非常理解:已是92岁的老人了,又患多种疾病,从南京到老家要颠簸5个多小时。可过了没几天,我手机里传来了他兴奋的声音:“乃祥!这次祭祖我是要亲自参加的。不仅我参加,我还要领着子侄们一块去!”我知道,这个决定一定是这位老爷子大手一挥定下来的,这个决定背后是多么强烈的敬祖爱族之心啊!祭祖的前一天,博夫先生真的率领子媳、侄等五人来到了老家。祭祖大典上,作为年高德劭的家族杰出人物,博夫先生被推举并参加了为祖先轴揭幕这一隆重的仪式。  
“有的人虽然死了,但他还活着”,这是臧克家的诗句,博夫先生正是王氏家族中的一位虽死犹生的杰出的典范人物。他在近八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为国家、为人民作出的光辉业绩;他对党无限忠诚,对同志侠肝义胆的崇高品德;他非礼勿动、行规步矩,大公无私、一身正气的高尚修养;他躬行家风建设,和亲睦族,敬重祖先的浓烈情怀,必将如江河经地、日月行天,而永留人间,并将永远成为王氏族人学习的楷模!(作者是盐阜三庄王氏沙湾庄二十一世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