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河北平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村支书—王翠娥

2016-11-22 11:05:16来源:中国网-中国视窗

打印 字号: T|T
    中国网讯(吕吉光 通讯员苗艳春)王翠娥,女,中专文化。1957年8月出生于唐山迁西县,1976年1月入党,1978年嫁到河北省平泉县郑家杖子村。现任河北省平泉县榆树林子镇郑家杖子村党总支部书记。王翠娥从1981年起先后任村计生主任兼赤脚医生、妇联主任,团支部书记、党支部委员,党支部书记。三十年来,她牢记党的宗旨,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带民致富,无怨无悔。在平凡的岗位上,她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发展观,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折射出她舍小家为大家、讲正气甘奉献的品格,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在她的带领下,郑家杖子村山上山下蔬菜大棚遍地开花,群众很快富裕起来,村容村貌得到了彻底改观,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是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郑家杖子村党支部被河北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并于2012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村”。而她本人,也获得了一系列荣誉。2004年9月,被授予“承德市农村致富带头人”称号,2006年2月,被授予河北省“双学双比”先进女能手称号,2007年3月,荣获“平泉县十大女杰”荣誉称号,2007年7月,被评为承德市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4月,被授予“承德市农民劳动模范”称号,2011年5月,被评为承德市第四届“十大杰出母亲”,2011年6月,被授予“全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郑家杖子村是典型的山区村,她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倍感肩上担子的份量,为了让乡亲们富裕起来,她尝试着各种致富途径。她先后带领年轻有文化的育龄妇女搞过养猪、养兔、养蜗牛、刺绣、食用菌等项目。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王翠娥听说榆树林子镇邻近的辽宁省凌源市有搞日光温室大棚的成功先例,她很兴奋,立刻带领有发展设施菜意向的村民骑自行车前去考察。多次考察后,她号召大家搞大棚蔬菜种植示范。村民刘立峰当年投资1.5万元,带头建起了6分地的温室大棚,头一年盈利3000元!首例试种成功的消息很快传遍整个山村。王翠娥趁热打铁,她积极组织村组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到外地和市内农业产业先进乡镇参观学习,用新事物、新思路给群众解放思想。2003年当年全村蔬菜大棚发展到139个。为了逐步壮大这项产业,她把村“两委”班子的中心任务定位在为群众搞好服务上,产前帮调整地块,协调小额贷款,争取无偿资金;产中搞技术培训、科学管理;产后为群众找销路。她亲自到田间地头、农户炕头协调各户合理调整土地,指导技术,了解群众的困难。一组农民郑国锋建棚没有资金,她主动找到他,拿出5000元现金,帮他建起了100米长的大棚。从2001年至今全村共建温室大棚600个,冷棚200个,户均1.5个,累计占地1400亩,超过耕地总面积的1/3,成为全县291个村中棚室菜经营规模最大、收益最高的村。农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1700元猛增到现在的过万元。她还发动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扶助村民发展农业产业。党员刘立峰年收入超过10万元,他还经常带人外出到外地进行大棚蔬菜的技术指导,帮助周边地区的群众发家致富。党员张鹏江,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2004年放弃了在营口的舒适工作,回乡建起了5个大棚,年收入10多万元,还为其他群众帮资金,帮技术,帮销售,成为党员带头致富示范户。她所在的村成了全县典型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村、党员带头致富示范基地、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群众致富了,生活改善了,但王翠娥觉得还不够,她要让全村百姓过上富裕、文明、和谐、稳定的新生活。随着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群众的腰包鼓了,日子富了,生活好了。王翠娥又把目光投向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来。2004年,以治理农村“五乱”为突破口,以“五化”建设为目标,开展了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她向党员干部提出带头交钱、带头出工等要求,向群众发出出资出劳倡议书。她带头抓早晚时间挨家挨户的收集资款,最难的户她去了15次。在她的带动下,仅用1个月时间群众就完成集资5万元,清理街道5000米,出义务工拉沙子2000多方,顺利完成了2.6公里的三横三纵环型水泥路面硬化工程。2005年在主街道两侧栽植了风景树800株,安装路灯60盏。2007年投资3万元,新建村民活动广场2000平方米,安装了多种健身器材。2008年,投资60万元完成3个自然村组组通、户户通水泥路面硬化4.5公里。2009年,结合新农村建设投资8万元栽植杨树3万株、风景树1000株,绘制墙壁画和书写道德标语100幅,建垃圾池10个,购置垃圾清运车一台,落实保洁人员,建立保洁长效机制。2010年,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设立了活动室、阅览室、图书室,购置科技书6000多册,科技光盘500多张,音乐器材一套,并在村民活动室安装了现代远程教育和多媒体设施。组建了农民业余演出队和2支秧歌队,定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积极倡导健康、向上新生活。2012年,她多方筹资跑办,为村里安装了自来水,铺上了柏油路。2014年借着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机会,她请人设计建造了“七星伴月”景观,使整个郑家杖子村如同一个大花园。2015年,她张罗建设了全县第一个合作社标准产业园区。2016年,她又张罗着修建村小学,装修村部。
    王翠娥不仅是一个好书记,同时还是一名好大夫,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精神在她身上随处可见。在她刚刚嫁到郑家杖子村的时候,村民李刚的妻子手术后刀口不愈合,需要治疗。两家一个住在村东,一个住在村西,王翠娥当时怀着身孕,很不方便,她硬是到李刚家帮助打针治疗连续28天。生完小孩未出满月就给别人看病,并且经常冒着严寒、顶着酷暑抱着孩子四处奔走,群众随叫随到。村民王景山、于彩芹夫妇是双女户,生活不宽裕,一次因家庭失火烧死了20多只羊,使他家雪上加霜,王翠娥当场捐出100元钱,又跑到县民政局争取了1000元救灾款,并把村集体1.4亩耕地低价租给他,全力帮他建起了蔬菜大棚,靠此每年收入2万多元,至今5年过去,总收入达10多万元,率先成为富裕户。
    对待群众,她总如春天一般温暖,时时刻刻表现出一种默默无声的关爱,可是对自己的家人却截然相反。她每天都操劳于村里的工作,家里的所有活计和事情全扔给了丈夫。丈夫一个人不仅要承担地里的农活,干完农活收工回家还要烧火做饭,经营家务,并在她情绪低落的时候为她加油鼓劲。
    王翠娥常常愧疚自己对不起丈夫和孩子。她清楚的记得2004年夏天,她的儿媳妇在70多公里远的平泉县城坐月子,由于修路工程时间紧,不要说去照顾,就是去看上几眼都不容易。只好叫亲家母来照顾几天儿媳妇,亲家母家里地多,牲畜多,说好了只呆7天,可是为了村里的工程,亲家母回家的日程是一拖再拖,9月26日下午,天阴得像锅底一样黑。正准备收工时,她突然接到儿子的电话,说岳母生气的走了,他今天晚上又值夜班,让她坐车过去照顾一下媳妇和孩子。儿子电话里那种无可奈何的声音刺痛了她的心。但是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作为一个村的当家人,如果辛辛苦苦争取来的水泥被淋湿、如果群众刚刚用汗水铺筑的水泥路被冲毁,村里的损失可不是一星半点,一番思量后,她毅然决定先处理施工现场。直到深夜,当她满怀愧疚地打开儿子家的房门时,只见儿媳妇抱着襁褓中的孩子,蜷缩在黑暗的小屋里。都说隔辈亲,面对家里的第一个孙子,她从心里喜欢和高兴,可是一想到村里千头万绪的工作,作为婆婆和奶奶的她,只在儿子那里呆了7天,而就在这短短的7天时间里,因为村里的事她又跑回村里3趟。
如今她又在谋划着郑家杖子村未来的发展规划,争取利用3—5年时间全村达到1000个棚,实现户均2个棚,总面积达到2200亩。以“绿之源”经济合作社为依托,打造绿色蔬菜基地,发挥郑家杖子村“脆源”牌优质蔬菜优势,筹建集纸箱加工、真空包装、外运直销于一体的产加销一条龙企业,真正带领过群众走上一条强村富民的康庄大道。
三十年来,王翠娥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出郑家杖子村辉煌的业绩,以实际行动认真践行一个党员的义务和责任,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为民情怀,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她相信,在党的好政策的引导下,郑家杖子村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