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王铚《东山记》赏析
(一)
《中华谢氏总谱•江西赣南宁都分谱》收集《东山记》一篇,全文如下:
会稽郡东百里许,曰曹娥江,又曰东小江。南则晋太傅文靖谢公安石故宅之东山也。岿然特出于众峰间,拱揖蔽亏,如鸾鹤飞舞,幽郁万状。林谷深蔚,望不可见。逮至山下,层峦千嶂,掩抱间得微径。循石磴而上,则有国庆禅寺,即文靖公故居。绝顶有谢公调马路,白云、明月二堂遗址。至此山川始轩豁,万峰森列。下视烟海渺然,水天相接,盖万里绝景也。文靖公乐居其在兹乎?山畔有蔷薇洞,俗传文靖公携妓游宴之所。今虽蔓草荒寒,然古色不改,宛有六朝气象。
仆于绍兴七年六月往剡中,系舟山下,同往游焉。寺僧思觉问仆东山之名何为众多?因告之曰:此乃文靖公所居之东山,地处则信,名之也。按晋史王羲之初授浙江便有终焉之意,乐会稽山水佳。彼时文靖公即已居焉,与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皆有旧居在会稽,何独于文靖疑焉?则东山在会稽一也;《图经》引《会稽先贤传》云:文靖旧居为国庆寺,则东山在会稽二也;史又言文靖在会稽与许询辈,出则游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拒绝温之荐,与羲之栖,游东山旧迹犹在此,东山在会稽三也;史又言文靖即高卧东山,桓温请始出会稽,则东山在会稽四也;又言东海戴逵,励操东山,其弟答文靖言,家兄不改其乐,当是时迁居剡溪,据史载逵亦同寓东山,东山与剡溪相近,可知东山在会稽五也;史言文靖虽受朝廷重寄,然东山之志不渝,欲造浮海之装,自江还东,雅志未就,遇疾终焉,是时晋都金陵,东山正沼海滨,则东山在会稽六也;刘义庆言支遁与文靖屡至余姚岛中,即殁不忍复言,后迁于山,则东山在会稽七也。有一于事亦昭著,况是众乎?
然今临安境中亦有东山,金陵士亦言文靖所起居之东山,以仆考俱非也。临安东山,则许迈所称文靖所造石室。临谷叹曰此与伯夷何远者,盖文靖山海之所游所赏,而非所居之东山。金陵土山,所谓金山,营建楼观,竹木茂盛,每携中外子侄来游赏。在入朝之后,亦假东山为名,非其所起之东山也。考地志,参旧史,然后定矣。
谢族之盛,始于六朝。文靖之兄奕,奕子玄,玄子瑍,瑍子灵运,为永嘉太守,称疾去职,父祖始葬始宁县,有故宅及墅,乃移会稽修旧业。
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筑室于始宁郭外。始宁者,会稽废县,则灵运正居,文靖旧地。今山中尚有始泉焉。自文靖后,子孙居会稽,生以为家,死葬其地,不忍舍去,非一二世已也。
呜呼!东晋渡江,王谢之族俱随焉。得王氏文献,谢文靖再绍晋业后,六朝安恬三百年者,繁二人之力也。非惟人物之盛,实国家安危是赖。后世称江左风流,以会稽为道,况文靖功业起于此乎?
盖当是时,天下引领,冀其登庸,由是舟车纵横,冠盖相属,一时声烈,意气亦盛矣!数百年后,但见苍山流水,万事寂寥,因以谬误相传。虽天下之现显晦,固若是已。然其迹必待人而后彰也,故详书之,俾刻山中,有登览者,可从而考焉。汝阴王铚谨撰。
(二)
此文首先点明了东山的具体地理位置,即会稽郡治(今浙江绍兴)东一百里许,在曹娥江(又名东小江)南面,那里有东晋太傅谢安故宅。再着描述了山川景致,说东山岿然突现于群峦众峰之间,群山象在拱手作揖以示敬意,因而被遮蔽得半隐半现,犹如鸾鸟、云鹤飞舞,显得非常幽深。丛林溪谷的草木也非常茂盛,一望无际。层峦叠嶂,掩抱之间的一条小路。当足登石蹬拾级而上,山上有国庆禅寺,即是谢安的故居。山顶还有谢安的调马路,以及白云、明月二堂的遗址。放眼望去山川显现高远开阔,万峰林立,排列森严。鸟瞰之际,云海渺然,水天一线,隐约相接,形成了万里无比壮美的风景。谢安之所以乐于居住在此,不正是因为这些吗?山旁有蔷薇洞,俗话说是谢安携领歌女游乐的地方。今天虽然杂草丛生,荒凉冷静,然而那古雅的意趣色调不变,仍然有六朝活跃异常的繁荣气象。
文章接着是回答了“为何有那么多东山”的问题。作者是于绍兴七年(1137)六月前往剡中,曾系船山下,同往游玩的。国庆寺里的和尚思觉问我东山这个山名为何这么多?于是告诉他说:这里是谢安所居住的东山,地处于此则更应相信,而且名叫谢安山。按照晋史所说,王羲之当初授以会稽内史时便有终老此地之意,他喜欢会稽的山水俱佳。那时谢安即已居住在这里,与孙绰、李充、许询、支遁他们一样,都有旧居在会稽,为何单独会对谢安有怀疑呢?则可说明东山在会稽的理由之一;《图经》引述《会稽先贤传》说:谢安的旧居为国庆禅寺,则说明东山在会稽的理由之二;史书又说谢安在会稽与许询那些人,出门则游弋于山水之间,进门则清谈咏哦,赋诗作文。他拒绝桓温的举荐,与王羲之在一起,游玩的东山的旧迹就在此地,这是东山在会稽的理由之三;史书又说谢安高卧东山,桓温相请时才离开会稽,则说明东山在会稽的理由之四;又说东海的戴逵,立意励节在东山,如其弟戴逯回答谢安说,家兄不会改变其志趣,当此时已迁居剡溪,据史料记载,戴逵也同时寓居东山,东山与剡溪邻近,可知东山在会稽的理由之五;史书说谢安虽受朝廷重托,然而隐居东山之志不变,希望造好船只装备以乘桴浮海,从长江东归时,雅志尚未实现,就患病逝世,当时东晋建都于金陵,东山面临海滨,则是东山在会稽的理由之六;刘义庆说支遁与谢安曾多次到余姚岛中,即在逝世之后就不忍再提起,后也迁徙于东山,则是东山在会稽的理由之七。其中只要有一项事实就足以说明,何况是这么项事实多呢?
此文又指出其它东山的来源。说然而今临安的境中也有东山,金陵人士也说是谢安日常生活作息的东山,以我考证都不是。临安的东山,则是许迈所说,为谢安所造的石室。在这里谢安曾面临山谷感叹说这与伯夷有何远的地方,实为谢安在山海之间游玩赏乐的地方,而不是所居住的东山。金陵的土山,即所谓金山,山上营建有楼阁寺观,竹木茂盛,经常带领内外子侄前来这里游玩赏乐。在入朝为官之后,也还借东山为名,并非他当年“东山再起”的东山。经考察地方志,参照旧史书,然后才确定了这些。
尔后追述东山沉积的人文历史。说陈郡阳夏谢氏家族的盛旺,始于东晋六朝。谢安之兄谢奕,谢奕之子谢玄,谢玄之子谢瑍,谢瑍之子谢灵运,他为永嘉太守,却称病辞职,因其父亲、祖父一开始就安葬在始宁县,那里有故宅以及别墅,于是就迁移到会稽来重修旧时的田园住宅。
这里依山傍水,充分展现了幽居之美,所修筑房屋在始宁郊外。始宁,为会稽的一个废县,这是谢灵运家的主要居所,也是谢安隐居的旧址。今山中还有“始泉”一眼。自从谢安以后,子孙均居住在会稽,生前以此为家,死后葬在其地,均不忍心舍弃而去,并不是一二世就完了。
东晋渡江以后,王谢家族俱追随而来。从王氏的文献中可知,谢安再度延续了晋祚之后,六朝之所以能安定三百年者,完全依靠这这二人之力。其实并不是只因人物之盛,而实际上为国家安危所依赖。后世称之为“江左风流”,是以会稽为基础,何况谢安功业实起于此呢?
最后文章说明创作此文的目的。说大概当是时候,天下在此引领,人们希望得到提拔任用,由是这里船车纵横,冠冕相继,一时名声显赫,意气也极其盛旺了!然而数百年后,但见苍山逝水,万物寂寥,因此有谬误相传。虽然天下的存在明显而又隐晦,固然如若如此。然而其事迹必须有人在后给予彰扬,所以就详细地写下这些话,并准备镌刻在山中,遇有登高揽胜者,便可从而考证。汝阴王铚谨撰记述。
此《东山记》抄自于《于都潭溪谢氏七修族谱》,虽然误将作者王铚写成了王玉,但不失为一篇美文,而且甚有价值。文中说作者于“绍兴七年(1137)六月往剡中”,即是王铚遭受秦桧的摒斥,因而避地剡溪山中之时,每日以觞咏自娱。是作作于此时。经多次转抄,难免有误,可参照《绍兴府志》、施宿《会稽志》,予以更正。
(三)
王铚,字性之,自号汝阴老民,世称雪溪先生,南宋汝阴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是宋初著名学者王昭素的后裔,其父王萃(字乐道)是欧阳修的学生。
王铚少而博学,善诗论,强记闻。大观元年(1107),访曾布于京口,曾布以三子曾纡之女归之。大观中,曾随父往江州,与释祖可结诗社于庐山下,有唱和;在汝阴期间,与徐俯、洪炎、洪刍、惠洪、善权、张元干等有交往,并著《侍女小名录》。政和三年(1113)春,在京师与表兄高荷论黄庭坚诗中本事,并赋《国香诗》。政和四年(1114),初往宣城岳父曾纡处,途经当涂,访李之仪,示所辑《欧阳修别集》及蔡氏所辑苏轼《南浮集》,请其为序;该年三月,李之仪为《欧阳修别集》及苏轼《南浮集》作序;是年底,父亲召回汝阴侍居。
宣和年间,多在京,与汤举为太学同舍生;与江端本、张元干、王伦等有交往;宣和四年(1122),著《四六话》;宣和末,出京。靖康中入王襄军幕,作《靖康讨虏檄文》。
建炎元年(1127)五月,因王襄贬官,离幕。建炎元年九月,与晁说之相遇于睢阳,晁有诗文赠之。建炎二年(1128),自扬州到海陵访晁说之,晁复以诗纪之。建炎三年(1129),入康允之军幕,不久辞幕,作《与浙西帅康允之书》。建炎三年十一月,为范宗尹家藏兰亭帖作跋。建炎四年(1130)春,往湖州千金村访张元干。七月,权枢密院编修,奉诏纂集祖宗兵制,其后书成,凡二百卷,赐名《枢庭备检》;十月,为楚州镇抚使赵立作传,宋高宗嘉叹久之。
绍兴元年(1131),为嵊县县学作《嵊县修学碑》;绍兴二年(1132),作《包山禅院记》;绍兴四年(1134),守太府寺丞,为言者奏罢。绍兴五年(1135),以右承事郎主管江州庐山太平观;绍兴六年(1136),朱敦儒(希真)、徐度(敦立)来访。主管庐山太平观事见汪藻《浮溪集》卷二十八《右中大夫直宝文阁知衢州曾公墓志铭》,曾纡去世时,为右承事郎主管江州太平观。绍兴七年(1137)六月,避居剡溪山中,绍兴八年(1138),献《宰执宗室世表、公卿百官年表》,得常同之荐,诏奉祠中视史官之秩。绍兴七八年间,又改右承事郎主管台州崇道观,并与向子諲有交往。绍兴九年(1139)正月,献《元祐八年补录》及《七朝史》,由右承郎迁右宣义郎;二月,秦桧欲以永固为宋徽宗陵名,建言之,遭受秦桧摒斥。绍兴十年(1140)至绍兴十二年(1142),居山阴;绍兴十二年(1142),作有《书谢文靖东山图》、《重刻两汉纪后序》等。绍兴十三年(1143),献《太玄经解义》,得赐金;又与毕良史游,为之作《跋古器图》、《题五老图》。绍兴十四年(1144),居山阴,新除右宣教郎湖南安抚司参议官;三月,献《祖宗八朝圣学通纪纶》,诏迁一官。大约卒于该年。有子二人,长子王廉清,字仲信,次子王明清,字仲言,俱高才敏思,能世其学。
(四)
王铚另有《书谢文靖东山图》诗一首,与《东山记》一文互为印证,且相得益彰。诗云:
山如出茧眉,溪似萦风带。雅意乐溪山,安用携粉黛。
烟云无定姿,姝丽有真态。谢公经世心,遇物何显晦。
钟鼎与山林,生处初一概。均令四海间,如我常安泰。
临难无喜惧,与人共忧爱。百年但影殂,千载犹心在。
风流不可追。超然八荒外。
右《书谢文靖东山图》。今会稽东小江之上有东山存焉,绝顶下临江海,盖万里云境也。仆观文靖初渡浙江,乐会稽佳山水,与王右军、许询、支遁、孙绰、李充游,则东山在会稽江是矣。仆尝宿其上,题诗僧壁云:“山晴山雨今古恨,潮起潮落朝暮情。我识前人旧时意,寒岩一夜听江声。”今观斯图,并书之为一笑之地耳。绍兴十二年(1142)二月丁卯书。
此诗可见诸《全宋诗》第二十四部。其大意是:
这里山色淡出,犹如美女蛾眉,溪流萦绕,好似纤腰飘带。风雅的意趣,欢乐在溪流山峦之中,用不着随身带着胭脂粉黛。变幻的烟云没有固定的姿态,而美女却有其真容本色。谢安具有治理国事、阅历世事的心肠,待人接物是何等的鲜明。为高官担重任与游山野浴林泉,诞生的地方与生活的地方一开初就没有区别。都让其在四海之内一样,犹如我一样,常在享受平安快乐。遇到困难委屈也没有高兴或惧怕,与人相处共同担忧或敬爱。但是百年之后身影会消失,千年之后这种思想情感犹在。风流云散不可追回,人的境界要超然四面六合八荒之外。
右边的是《书谢文靖东山图》诗。今会稽东小江之上有东山还存在,绝顶之下滨临江海,乃万里云烟仙境。我看谢安开初渡过浙江到此,是因为爱上会稽的好山好水,便与王羲之、许询、支遁、孙绰、李充他们游乐于此,则东山在会稽的江边是了。我曾经住宿于其上,题诗在寺院墙壁上,诗云:“山晴山雨今古恨,潮起潮落潮暮情。我识前人旧时意,寒岩一夜听江声。”今观看这图,并且书写在上面,是为了这个一笑之地。绍兴十二年(1142)二月丁卯日书。
此诗大意是,山中天晴还是山中天雨,都是今古的遗恨,潮水升起或者潮水落下,都是朝暮之情。我已体会到前人过去的情意,在寒冷悬岩上,听了一夜的江流涛声。
王铚的《东山记》和《书谢文靖东山图》为我们的面前展现了一轴绵亘不断的风景画,一幅波澜壮阔的水墨图,在耳际还似乎萦绕着林梢呼啸的风声,和涧底潺潺的流水声。
作者: 谢燕颉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