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辽宁营口援疆干部王大勇:三次援疆显医者仁心

2016-10-19 10:42:04来源:人民网-辽宁频道

打印 字号: T|T
“能再次援疆我感到很开心,因为1年半的时间太短了,我还没有带出一只队伍!”第二次援疆时,营口市中心医院儿科主任医师王大勇在日记中这样写。如今在他的指导帮助下,新疆乌苏市妇幼保健院成立了儿科病区。
“基层妇幼保健医疗的缺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如果有机会,我还会选择援疆,还会去到牧民家里为他们服务。营口需要我,但这里的群众更需要我。”就这样,从2012年7月起,王大勇开始了他的三次援疆工作。
刚来乌苏市妇幼保健院时,王大勇发现这里除了接诊出诊外,并没有突出儿童保健的专业优势。为了将现有的儿童保健优势突出,为了给新生儿提供一个更为安全的医疗保健服务,王大勇向院领导建议,根据儿科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成立儿科病房。到乌苏市妇幼保健院工作不到一个月,王大勇就把医院里里外外的情况摸了个一清二楚,经过准确“号脉”,他大胆向院领导提出了成立儿科病房的建议。
一时间,反对者有之,不解者有之。“援疆一回,也就一年半时间,干嘛为自己找这么大的麻烦。”“凭你的技术,闲半个膀子就把工作干了,没必要让自己担责受累。”面对亲友、同事和一些好心人的诘问和劝导,王大勇并没有退却,不到一年的时间不仅成立了儿科病房,还引进了新生儿抢救辐射台,保温箱,新生儿蓝光治疗仪等仪器。病房建起来后,人手不够的难题摆在了他面前,于是,他带领7名没有儿科临床工作经验的医生,开始忙碌而艰难的启动工作。在这期间每天坚持到院,周六,周日从不休息。每天做到教学试查房,两周一次教学讲课并开展讨论。手把手地教他们怎样写病历,怎样交代病情及正确合理用药。手机24小时开机,经常深夜会诊,随叫随到。
2014年9月的一天,凌晨两点,劳累了一天的王大勇在睡梦中被一阵电话铃声惊醒,一个新生儿出生后重度窒息,需要紧急诊救。王大勇直奔医院。患儿面色苍白,无自主呼吸,心率40次/分,血氧饱和度不到20%。王大勇当机立断,采取气管插管、扩容等抢救措施,约5分钟后,患儿出现自主呼吸,面色转红润,心率达到90次/分,心肺复苏了。一个小生命就这样被王大勇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援疆三年多时间里,王大勇不顾风险收治危重患儿50多名,“全力救治”是他的口头禅。
乌苏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王顺利说:“王大勇不但技术过硬,还用专业术语规范了病历书写等细节。他也是个热心肠,像沙丁胺醇气雾剂、水合氯醛这些常用重要的药,乌苏当地没有,但临床常用,价格高。每次王大勇从内地回来,都带上几十盒,免费送给医院和家庭困难的患者。”
每年的春秋两季,王大勇都要亲自组成医疗队,深入乌苏市各个乡镇(场)、村队,进行为期数周的义诊活动,期间,他一个人接诊300多人,为众多患者解除了病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还现场开展教学及讲座,不厌其烦地向他带领的医生及乡镇(场)医务人员传授医疗知识,手把手向他们传授医疗技术。目前王大勇带领的7名医生已经掌握儿科常见病的诊断及正确合理用药,人人能够独立坐诊,为当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其实,王大勇远在辽宁的家人也需要。父亲已经83岁了,身患脑梗,母亲也75岁了,身为教师的妻子从早忙到晚,两位老人身边也没个合适人照顾,而且,学医护专业的女儿毕业也有一年了,至今还没找到合适的工作。2015年7月,当王大勇决定第三次援疆的时候,妻子明确表示,家里实在需要他!
可王大勇的决定获得了父母的极力支持。早在上世纪80年代,父母就去国外做过医疗援助,所以很支持儿子的决定:“去吧,国家用着你了,需要你,说明你还能干点啥,那就去好好干吧。”
今年,王大勇先后带领该院的医疗骨干深入牧场,走访了200多家牧民,向他们宣传妇幼儿童保健知识、新生儿用药知识、新生儿护理知识等。使乌苏市3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降到了全疆最低水平。

最新推荐

最新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