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太原王氏”与“琅琊王氏”谁更显赫?

2016-10-04 17:28:06来源:天下王氏

打印 字号: T|T
    太原王氏是从什么时候逆超琅琊王氏的?所谓“五大姓七大族”为什么没有琅琊王氏?
    唐史我是个渣渣,幸好这两家的故事不是从隋唐开始的,试答之。
    先谈大背景:
    门阀政治发韧于东汉晚期,成长于曹魏西晋,极盛于东晋,衰老于南北朝,死于隋唐。生命周期四百年左右。
    如果单独挑出一个门阀世家来端详,可以发现如下特征:
    1、家族不可以是贱籍,祖上必须有人出仕二千石以上官员,且不得迟于东汉中期,最好是“世代二千石”——这是一道很硬性的门槛;
    2、在东汉时,要有“家学”,如果家族中出几个闻名于世的大儒或者清流,那就更好了;
    3、魏晋之后,保持一定政治活跃度。玄学兴起后,脱儒入玄;
    4、乱世兴起之后,继续保持家族的经济实力(保有田庄、奴隶等)、军事实力(有坞堡、有为之驱效力的部曲、奴隶、门客等私军)以及政治影响力(远近归附)。
    这不是说,所有满足上述条件的世家大户都可以成为门阀世家。这些只是最基本条件。
    而且,即使成为了显赫的门阀世家,也可能只是一时。四百年间,强大的是门阀世家整个阶层,并没有哪个门阀可以保持长久的显赫不衰。老门阀衰落,新门阀崛起,就如年年花开,去年最艳的那一支,今年却未必还在。
    影响门阀更替的主要因素还是政治。从东汉到隋唐,有中国历史上持续最长的分裂,政权更迭十分频繁。基本上,每一个新朝廷的建立,都会崛起一批新贵,重写门阀世家的格局。
    大体来讲,这种更替发生过四次。时间点分别是曹魏建立、西晋建立、东晋成立、南朝 灭亡。
    试举各期最显赫的世家代表:
    一、曹魏建立
    魏武帝是反对豪强的,他在世时,亲手摧毁了东汉晚期最为显赫的两大世家:汝南袁氏、弘农杨氏
    但魏文帝想做皇帝,需要世家大户的支持,于是一改其父作风,建立九品中正制等,给门阀政治提供了土壤。这段时间最显赫的世家是颍川陈氏(陈群)、颍川荀氏(荀彧、荀攸),这其实是东汉时期“汝颍之争”的结果,汝南士人最终失败, 颍川士人得势。
    但是,曹魏毕竟还是皇权至上的朝代,世家大户强则强矣,还算不上是门阀政治。
    二、西晋建立
    世家大户在魏晋之交的兴废,决定因素在于该家族是否拥司马氏。
    比如颍川陈氏(陈群之子陈泰)忠于曹魏旧主,站错了队,遭到淘汰,从此默默无闻;而颍川荀氏(荀彧之子荀顗、荀爽曾孙荀勖)积极的地帮助司马氏篡魏,保持门户不衰。
    此外,西晋兴起的还有河东裴氏(裴秀)、太原王氏(王浑王济父子)、琅琊王氏(王戎、王衍)、泰山羊氏(羊祜)等等
    司马家的皇位是由各世家大户拥戴而来的,皇权比之秦汉曹魏都要孱弱得多。世家大户的力量更加强大了,但是没到左右朝政的地步。
    三、东晋成立
    两晋之间的世家兴废,主要看该家族的渡江时间。渡江越早,越容易得势。
    东晋是最终形成门阀的时期,主导朝政的是依次是:琅琊王氏(王导、王敦)、颍川庾氏(庾亮、庾冰兄弟)、龙亢桓氏(桓温)、陈郡谢氏(谢安)——这四个家族都曾在一段时间内代理过皇权,这是此前任何世家大户没有到达过的巅峰,也是此后任何世家大户不可能再有的机会。
    太原王氏(王述王坦之父子)在东晋依然显赫,只是不及上述四家,但是像河东裴氏、泰山羊氏,颍川荀氏等,因为没有渡江,就在东晋沉寂了。
    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那些没有渡江、留在中原故居的世家大户,比如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虽然失去了在东晋南朝声名显赫的机会,但是等十六国的纷扰平息之后,北魏入主中原,他们跟新的统治者合作,重新树立起历史地位。
    而东晋的世家大户进入南朝之后,虽然社会地位依然显赫,但手中权力已经大打折扣。南朝刘宋、齐、梁的皇帝都来源于北府兵,这是社会地位很低的阶段,他们对那些高高在上的世家子弟,是羡慕忌妒恨,仰望其雍容,信任则没有的,所以把这些世家子弟当吉祥物养着。至了南朝陈,皇帝是江南土著,对于世家子弟更是没有好感。
    四、南朝灭亡
    南北朝是以北方压倒性的胜利结束的。于是,风水轮流转了,中原的世家成为华夏文化正统传人,江南世家呢,岛夷亡俘。
    在隋朝的大军截断秦淮河之前约四十年,江南的那些顶级门阀已在侯景之乱中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特别是陈郡谢氏、琅琊王氏,几乎被灭门。
    而原先因为西晋覆灭而一度沉寂的河东裴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在熬过了最初十六国的混乱之后,深耕于故里,通过与北方统治者的作用,终于在隋唐时重新回到顶级世家大户的行列。
    只是,隋唐时期皇权已经再次巩固,世家大户再想成为主导朝政的门阀,这已经不可能了。
    综上可知,每一个时代世家大户的格局都有不同,脱离了具体的时代背景,比较两个世家大户谁更显赫,都会有点关公战秦琼。
    再谈“五姓七望”中的太原王氏与琅琊王氏两家:
    “五姓七望”是唐朝人搞出来的,它们是陇西李氏(注水伪高门,因为皇帝自称是那一族的)、赵郡李氏(东汉李膺那一族)、博陵崔氏(东汉崔寔那一族)、清河崔氏(汉末崔林、崔琰,北魏崔浩那一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本是一族)、范阳卢氏(东汉卢植、曹魏卢毓、西晋卢志那一族)、荥阳郑氏(东汉郑兴、郑众,西晋郑冲那一族)、太原王氏(这个待会儿再说)。
    这里面没有琅琊王氏,说明琅琊王氏在唐朝已经衰落。毕竟,这时距离“王与马共天下”的时代已经有整整三百年了。而且侯景之乱中,琅琊王氏损失惨重,子嗣不广也是重要原因。
    入仕隋唐的琅琊王氏后人,主要是以下三支:
    1、王肃的后人。王肃是王导的后人,父亲是王奂。王奂被齐武帝下旨灭门,王肃逃到了北魏。王肃颇得北魏孝文帝的器重,出将入相,权重一时,可惜不长命,三十八岁就死了。王肃的根基打得不牢,他的子孙从此默默无闻。
    2、王褒的后人。王褒也是王导的后人,仕梁元帝,江陵城破后被俘至西魏。这一支的后人在唐朝出过三位宰相,分别是武后朝的王方庆、肃宗朝的王玙、昭帝朝的王抟。
    3、王猛的后人。王猛是王彬(王导堂弟)的后人,他是琅琊王氏的一个异数,是以武将的身份出仕南朝陈。隋灭陈时,王猛是陈朝“镇南大将军、都督二十四州诸军事”,他投降于隋文帝。这一支的后人王璇,在武后时做过宰相。
在唐朝初年,琅琊王氏确实没有足够的影响力与扎根北方数百年的清河崔氏等并列。
    那为什么太原王氏还在这名单上?
    事情还蛮曲折的。用一个词来总结,叫因祸得福。
    太原王氏跟琅琊王氏一样,其嫡系在东晋初年就已经渡江。太原王氏在东晋依然是一等一的世家大户,出过三位皇后,其家族代表人物王述、王坦之、王恭也都曾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但倒霉的是,东晋末年太原王氏的几个代表人物王恭、王愉、王国宝,全都站错了队,纷纷被灭门。太原王氏从此在江南政坛彻底失去影响力,《南史》中甚至没有为太原王氏的人物立传。(像王懿这样先仕于后赵、后来投奔南朝的太原王氏子弟不算;至于自称“太原祁人”的王神念、王僧辩父子,据考证其实是乌桓)
王愉的孙子王慧龙先逃到后秦,后逃到了北魏。
    王慧龙在北魏的仕族并不顺,生前只能做到荥阳太守这种级别的官职。但是他的策略非常好。王慧龙的妻子是清河崔浩的侄女、王慧龙之子王宝兴娶的是范阳卢遐的女儿、王宝兴的妹妹嫁给了陇西李宝子的儿子李承、王宝兴的孙女被孝文帝纳为嫔妃——太原王氏一下子重新与清河崔氏、陇西李氏、范阳卢氏、北魏皇族建立起姻亲关系。
    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在东汉到魏晋的三百年里,太原王氏原本就是北方首屈一指的望族,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这些家族的祖上原本就交情不浅,大家都是黄河以北的大户,相互扶持一下,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琅琊王氏远在南方的淮河流域,与崔、李、卢等家族的交情就没那么深了。)
    到了孝文帝改革时,太原王氏重返故乡已有三代(王慧龙、王宝兴、王琼),孝文帝强令鲜卑贵族改汉姓,同时又给各门阀排序列,太原王氏重新回到第一序列。《资鉴》记载“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连,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可见在当时,陇西李氏还要排在太原王氏后面。
    而琅琊王氏的王肃当时刚刚投诚北魏,没赶上这好时候。
    除了太原王氏的嫡系发展顺利,在南北朝时期,还有许多冒充太原王氏的人,也给太原王氏在隋唐时期的影响力加分。
    比如说,这些冒充太原王氏的人中,有一部分其实是匈奴与乌桓。这部分人从东汉时期就生活在并州,汉化之后,就冒姓王。乌桓与拓跋鲜卑的关系错综复杂,拓跋鲜卑 早期与乌桓通婚频繁,这部分人在北朝是有一定实力的。
    再比如说,有个“中山王氏”的自称是太原王氏的旁支。其祖先王轨,据说是祖上是太原王氏子孙,永嘉年间避乱去了凉州,北魏统一北方,就随了北魏。王轨在北周出将入相,深得北周武帝的器重,曾是权力中心的一员。到了唐代,这个“中山王氏”好像出了六七个宰相。
    再比如说有个叫王韶的,也自称是太原王氏之后。王韶仕宦于北周、隋朝,是隋文帝的重臣。
    总体的感觉是,在北朝时期,但凡是姓王的,只是存在操作空间的,都想着法子要往“太原王氏”的金字招牌上靠。这些人的祖先真正是谁?鬼才知道。但换了是你,突然多了一门富贵远亲,你想必也不会拒绝吧。
    而既然挂靠了“太原王氏”,自然希望它越来越好。如果大家都希望你越来越好,你想不好也难呀!
    这就叫祖上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