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丛连:舞文弄墨的晚年生活

2016-09-09 10:13:14来源:文登网

打印 字号: T|T

王丛连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系统地学习了篆隶真行草5种书体。(刘义岚 摄)

 
    记者 刘义岚
   见到王丛连,是在她的家中,房子不大,却处处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客厅和卧室里都挂着字画,书房是她耕耘的地方,长长的桌子上摆满了笔墨纸砚。退休后,王丛连开始染翰习书,继而浸染丹青。将孩提时对书画的爱好,转化为晚年间对书画的追求,在书画的研习上,她一刻也未曾停歇。
  王丛连告诉记者,年轻时候在丝绸厂上班,没有时间学习书画,退休后终于有时间重新拾自己久违的梦想,认真学起了书法和国画,心里有什么感悟,还通过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也许文艺创作很辛苦很艰难,但是她要的就是这份充实,这份自得其乐的满足。
  据王丛连介绍,她从小就对书画有很深厚的兴趣,每逢春节时,不喜欢与人喝茶聊天,而是自己带着小本子,挨着村子每家每户看人家的对联,看到形神兼备的字就在手心描画,看到精彩的内容就抄在本子上,以后慢慢学习。对于自己的书画之路,无论是节点时间还是所待过的学校,王丛连都“如数家珍”。她告诉记者,写作、书法、绘画这些爱好是在年轻时候就喜欢的,那时候一有时间她就会自己琢磨,“谈不上精通,也就算是能通晓吧。”王丛连笑言。
  2006年正月十五,她从电视上看到,召文台公园正在举办一个书画展览,这个消息让心中一直有个书法梦的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王丛连看见隋书弼写的《朱子治家》金字小楷,心里就羡慕的不行。她想农民出身的书法家,都能写那么好,自己什么时候能写那样的字?回来王丛连就去买的纸、买的笔就开始学。虽说是半路出家,没有基础也没有老师指点,可王丛连认准了一点: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只要一得空,她就埋头练字。开始时用儿子给她搜集的报纸练,后来报纸不够用了,她就盯上了家里的草纸、毛边纸以及大大小小的本子、书刊,哪怕是是一张小纸片她也不放过。再后来,家里实在没纸了,她又打起了卫生纸的主意。花一块来钱买一卷卫生纸能写很多,王丛连就在这上面写。
  埋头苦练了几年后王丛连发现,靠临摹字帖、靠自己摸索虽然有所长进,可要想再进一步,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很难!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王丛连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找老年书画家进行拜师学艺,并系统地学习了篆隶真行草5种书体,走出了临帖误区,将毛笔字从实用性过渡到艺术性。
  人们通常是拜长者为师、拜名人大腕为师,而王丛连是将“能者皆为师”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无论年龄大小,无论地位高低,无论相隔多远,只要有可以求教之长,便恭而拜之,不耻下问。多年来她求学的足迹近至市区,远至周边县市。
  一件自己愿干的事不但能够得以干下去,而且还收获颇丰,这应该是人生最快乐的事了。王丛连踌躇满志地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她常说:“三思方举步,百折不回头”,不管什么事,只要选准了的路子就会一直走下去,决不轻言放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