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每当种稻时 缅怀王书记

2016-08-03 11:28:49来源:济阳新闻

打印 字号: T|T
  原稍门是济阳县水稻生产种植的中心区,紧靠黄河,耕地大都是盐碱涝洼。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是人民公社化时期,这里的景象是:春天白花花(返碱);夏天水洼洼(雨涝成灾)。十种九不收,吃粮靠国家(供应统销粮)。真是穷得叮当响。这些,时任稍门公社党委书记的王殿升看在眼里、记到心里,决心要穷则思变、要干,通过种植改革来改变贫穷。
  王书记其人,祖籍江苏,家乡是全国水稻的主产区,自幼受到了种植水稻的熏陶,对水稻种植有感情,加之是农学专科毕业,农业知识渊博,为此在七十年代初,根据少们的水利条件和气候环境,进行了充分的可行性分析后,大胆的提出了水稻种植改革的方案。
  这一举措,很快得到了济阳县委、济阳县生产指挥部的支持,轰轰烈烈的水稻种植在稍门大地逐渐开展起来。
  谁都知道万事开头难,在广大社员对水稻丝毫不认识,并在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思想的阻力下,稻改工作步履维艰,但王殿升书记有恒心、有毅力,通过组建稻改小组,先行示范、大会小会来宣传,从外地聘来技术员搞讲座、领着干。从秧床做畦、浸种催芽、落谷及苗田管理到本田整平,排灌配套、移栽插秧、肥水运筹、病虫防治等每个技术环节,都要召开现场观摩会,王书记都要亲临指导,甚至挽起裤腿,下地操作,手把手地教。
  王殿升书记吃苦耐劳、讲求实效,为探讨水稻的种植技术,了解实情、解决问题,经常骑着自行车到处转,把握好第一手资料,以便“对症下药”;王书记衣着朴素、平易近人,没官架子,遇到问题,社员们直接喊他“老王”予以请教,赤脚下田与社员沟通交流已习以为常。为调节放水量,他时常去葛店引黄闸摇动人力启闭机,累得满脸流汗,这些,社员们都有目共睹。
  通过不懈的努力探求与实践,水稻种植获得成功,因以水压碱改良了土壤,加之浇灌的是甘甜无污染的黄河水以及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稍门所产的大米晶莹透亮、黏、甜适口,色香味俱佳。
  至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体制变更,稍门公社改成了稍门乡。通过联产承包、分田到户,极大的调动起了广大农民种田积极性,水稻种植面积年年扩大,并辐射到了周边乡镇形成了产业。品种不断更新,创出了《稍门黄河大米》的品牌,深受消费者青睐,远销四方。农民很快甩掉了穷帽子,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稍门乡还被誉为:鲁北小江南、鱼米之乡。
  王殿升书记于1986年调离稍门乡,到济阳县科委任职主任,但他一直不忘稍门稻区这块“根据地”,把水稻品种、密度、施肥等试验项目,均按排到稍门的科技示范户,并经常下来作调查,测株、行距、亩穗数、穗粒数、粒重、量株高、叶长等经济性状,以掌握理论产量。后来,王书记退休住济阳城,每当在济阳城碰到稍门的熟人,总要先问起家里种植了几亩水稻,收成如何,十分关注。
  天有不测风云,王书记不幸与四年前突发心脏病与世长辞,这一噩耗令稍门人悲痛欲绝。痛心之余所首先想到的他是稍门稻改的建功立业之人,是第一大功臣。
  至今,年年种稻之时,稍门的广大稻农总免不了怀着哀痛、惋惜的情怀,缅怀着心目中的恩人、功臣、楷模——王殿升好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