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家谱的“贵”而不显

家家都有一本“账”,姓姓都有一部“书”。今天家谱故事中讲述的虽然不是什么名门望族,只是千百年来万千王氏家族大军中的一支,但是这个家谱的编写者对先人、家训的尊崇,都很好地展现了普通百姓对家谱文化的传承,也是社会发展与变迁过程中一个普通家族的缩影。
记载家族的“文化密码”
陈寅恪曾经说过:“家世信仰之至深且固,不易湔除,有如是者。明乎此义,始可与言吾国中古文化史也。”对家庭、家族的信仰,是中国人的精神特征,也是民族的文化特质。
今年已经89岁的王昌元,读过4年小学,解放前放过牛,当过长工,战争期间抬过担架,抢救过伤员。当岁月爬满了76个格子时,他开始编写族谱,在追寻与恢复家谱的艰难之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
对于王昌元而言,家谱不仅是简单的“人口统计表”,还是家族文化传承的载体。翻开《王氏族谱》,可见大量的“文化密码”:先祖创基业,从晋来海,二百春秋,朝出夕归,生息不止,忠厚传家,族风淳。后世得恩惠,人丁三百,氏族繁兴,营商农耕,历尽艰辛,诚信为本,承族德……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责任把家族史记录下来。”王昌元说:“人到了一定年纪,就总有记录过去的愿望,将三道沟王氏家族的来龙去脉理清,对后人有个交代,就是我修家谱的意义。”
根据《王氏族谱》记载,海城王石镇大三道沟王氏的故事始于清嘉庆11年(公元1806年),13岁的王承贵离开家乡山西太原府太古县北洸村,跟随当时身为风水先生的叔叔王凤轩来到海城大三道沟,成为了海城王石镇大三道沟王氏家族的高祖。
通过走访叔辈和族人,王昌元追忆了高祖及祖辈一百多年的经商历程,“17岁的王承贵经早先来到海城经商的堂兄介绍去了当时的山西会馆做打杂,由于为人忠厚诚实,有热心的晋商介绍他到合成永做学徒,凭着自己的精明强干和出色的组织管理能力,一点点积累,以致后来逐渐成为了当时在海城地区颇有名号忠义堂的掌柜,并且在大三道沟的家族里定下了‘忠义勇诚信德善智孝廉’的家训”。
承载悠远的孝思亲情
即使有了新家谱,王昌元仍然仔细保留着一本80年代从族亲家里誊抄来的老家谱,他说,古代的人对家谱非常珍重,过去家里逃难、迁徙时,首先要带上家谱,为的是让后代不忘来路,不忘祖先。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必备,有家谱就有家训,有家训就有好的家风。正如著名的《朱子治家格言》中所提到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它早已超越了朱姓的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的共有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王昌元看来,王氏家族的家训是高祖用多年的经商经验总结出的人生道理,包含着对后辈儿孙的护念与叮咛。这些家训,在今天仍是智者的忠告,例如继承祖德、忠效国家、孝敬父母、雍和兄弟、友睦族邻、智德为本、勤俭持家、尚书知礼等内容。在每一条祖训后,都有详细的解说。
对于家族中族人,除了谱系记录之外,王昌元还对他们有专门的篇章记录其德行。“二叔王忠诚1911年生,93岁寿终。他的一生都是赶车为主,勤奋要强,干活利落,车马用具总是整理的井井有条,从不出差错……”“三叔王忠勤1915年生,现年92岁,身体还很硬朗,一生坚持经商,学一门独特手艺,加工糖酥火勺和各种面货,现在叫面点师,在庙宇岭开商号,善于交友……”王昌元说,能载入家谱的信息都是向上的、向善的,这对后人是一种激励:原来我有这样的祖先,我的祖先有这样的德行。
诚如他在前言所写:“弘扬文化续族谱,牢记祖根不忘本”。
书写普通人的历史记忆
王昌元决定编写家谱时,曾有不少人不理解,“一个普通人家,没出高官显贵,也不是名门望族,有啥可写的”。
对于这种说法,王昌元并不认可。他认为,历史演变王朝更替,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市井小民,都难免遭遇颠沛流离,每个家族都经历了千百年的起起伏伏,盛衰转换,这本身就是传奇。王昌元说:“梳理祖辈的人生经历,从中找到可以传承的家风和家训,将这些家学家史家风家训,记录下来并传承下去,就是我编写家谱的意义所在。”
对于王昌元而言,编写家谱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工程,最大的困难是资料残缺,全凭他自己去寻访和考证,其间的辛苦是外人难以想象的。他就在修纂家谱上花费了大把大把的精力,两年来,他几乎每天都奔波在修家谱的路上。“我先要在村里挨家挨户进行入谱登记,收集资料,过程中不能出一丝差错。家族成员在外地的,除了电话、信件联络,有些我还得去拜访。当然,也有迁居离开,隔了好几代的家族成员,怎么都联络不上,这是最遗憾的。”
尽管写得很辛苦,但王昌元觉得这种付出是值得的,“我这本家谱整理出来后,让老王家后代对家人有了重新认识,很多上了年纪的人看完之后抹眼泪,他们教育年轻人,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应好好珍惜”。
一个家族,就是一本书。一个家族,就是一段历史。通过人口的不断繁衍,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一个家族的发展历程便成为社会发展与变迁的缩影。家谱正是一个家族发展脉络上的真实记录。
如今,鞍山有很多像王昌元这样的普通人,他们正回望历史并书写历史。在他们的眼里,家谱是上行下效、从我做起的建构过程,影响着一代甚至几代人行走的方向。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