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戚门王氏:被历史误解了的女性

2016-07-20 11:17:38来源:烟台日报

打印 字号: T|T
    尹君丽
    在那篇情深意切、流传久远的《孟诸戚公墓志铭》里,撰写者汪道昆追忆好友戚继光(嘉靖二十五年,戚继光负责管理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时,提及了那个在历史上让戚将军蒙“惧内”之名的夫人王氏。
    王氏是以悍妇的面目出现在汪道昆笔下的,她被描述为脾气古怪、性格强悍、夫君罢官便弃之不顾的无情女子。正是因为她的强悍、泼辣,戚继光纳的三个妾及其生的五个儿子,只能偷偷摸摸地流落在他乡;正是因为她的绝情,使得一代名将戚继光在贫病交加中凄然离世。
    王氏,本可以像无数女子一样,悄无声息地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但戚继光发妻的身份却使她以戚门王氏戚夫人的名号闻名天下。又因为《孟诸戚公墓志铭》的广为流传,被戴上“悍妇”的帽子,成为抗倭名将戚继光传奇一生中最不和谐的音符,却从来没有人去探究一个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那些无人诉说的心事。
    关于她的文字记录,一是汪道昆所撰的《孟诸戚公墓志铭》,二是戚继光后人所撰《戚继光年谱》:戚继光13岁定亲,18岁娶妻“万户南溪王将军之女”王氏,后因王氏不育,又分别于36岁、37岁、48岁娶妾沈氏、陈氏、杨氏,先后生祚国、安国、昌国、报国、兴国五子。历史留存的所有证据,都将她指证为一个“有过的女人”。
    戚继光十三岁那年,王氏在他的生命中出现了。历史记住了她的第一次出现,完全得益于戚继光那双有名的鞋:“十三岁那年,戚继光订婚,外祖家送他一双考究的丝履。父亲看见了,十分生气地批评他:‘屐履必锦衣,锦衣必肉食,他日将饕卒伍以自封,难为后矣’。”
    这里记录的戚继光订婚的对象就是王氏。
    戚继光十七岁的时候,从京城袭职归来,意气风发却又满怀悲伤。十岁丧母的少年戚继光,在那一年失去了自己的父亲,成了一名无父无母的孤儿,父亲给他留下的只有祖传的老屋一所和自用的川扇一柄、卧床一张以及十岁的弟弟。
    刚刚办理完袭职手续的十七岁少年,办理完父亲的丧事后,还要照顾年仅十岁的弟弟,空落落的院子里,两个男孩子没人疼爱穿衣,没人打点吃饭,这样的日子冷清而寂寞,他们太需要一个女人去照顾饮食起居了。幸好,戚继光还有一个订了婚未过门的未婚妻―――大军区王司令员的女儿王氏,更庆幸的是,她并不介意戚继光家境贫寒,而是在他最需要的时候,毅然决然地走进了他的生命。
    青涩稚嫩的十八岁少年戚继光初入职场,便饱受挫折,幸亏有新婚的妻子知冷知热,家里穷得只有一条鱼可供打牙祭,她会分成三顿做给自己的夫君,而自己只是静静地看着他享受美味。
    作为一名军嫂,独守空房、独自承担起一个家,古往今来是相似的。戚继光工作前十年内并不得志,军事改革受挫、抛家舍业跑到京城考武举、去边境巡防,他做这些事的时候,是有人默默支撑起后方的。家里的一切事物,都是王氏亲自操持。都说长嫂如母,新媳妇儿王氏还没过够新娘子的瘾,就操起老娘们儿的心。她甚至卖掉所有的嫁妆,为了丈夫的前途四处打点。
    结婚十年后,戚继光27岁的时候,被调往浙江战场,王氏要么与丈夫两地分居,要么随军远行,虽然辛苦,但她内心是快乐的。在婚后的十八年里,他是她的夫君,她是他唯一的妻。
    同样是出身将门,王氏和戚继光的感情是有的,在婚姻之舟启程的时候,甚至可以称得上患难与共、相濡以沫。十八年后,官至总兵官,以仙游之战扬名天下的戚继光,不知仅仅是为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宗接代,还是动了和普通男人一样“升官发财换老婆”的念头,开始频繁纳妾。
    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无私付出的女人。然而虽然戚继光很有名气,但他的妻子并未有任何事迹于历史有印记。留下著作与诗集无数的儒将戚继光,所有的爱给了国家、给了将士、给了故乡蓬莱阁,却没有只字片语留给陪她走过奋斗初期、一起吃苦的发妻王氏,对一个女人来说,着实是有些冷酷的。
    陆游爱小宛,一曲白头吟,成就千古绝唱;苏轼爱王弗,十年生死两茫茫,缅怀了几个世纪,与她们相比,所有美好年华和期待都倾注在戚继光身上的王氏,当她所有的爱得不到回报,甚至得到的是欺骗,爆发是无可避免的。
    汪道昆以戚继光好友的身份,站在男权社会的发言台上,以三从四德、夫唱妇随的道德要求去衡量一个对丈夫满怀着爱情的女子的行为,并将她所有因爱而生的离散定位于泼妇、悍妇,无疑是对那个400多年前,曾在蓬莱阁上极目远眺、望夫归来的女子最不公平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