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关于太原龙门王氏的补充

2016-07-03 15:18:26来源:王友明

打印 字号: T|T
关于太原龙门王氏的补充
王友明
    2016年6月16日,我从《世界王氏网》上看到,由王伯飞宗亲整理的《太原龙门王氏简介》一文, 非常高兴,只是“简介”中缺少了王福畤五子王劭的后裔。前面的世系我暂且不说,仅就王劭的后裔作一补充。
    王劭,王福畤五子,绛州龙门(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镇通化村)人。少年颖悟,善属文,唐垂拱初年(武则天的年号,为公元685年)拜博士官,后因武氏乱政,遂退居田里,老病即终。配徐氏,生子茂叔。
    王茂叔,王劭子,官拜谏议大夫之职,启奏言论有条,举朝叹服其确论。因谏上不从,乃辞归田里,修养天真,闭门不出三十余年,未尝与人接见,活至91岁,一梦即卒。配欧阳氏,晋封夫人,生子仲辉。
    王仲辉,字海宾,王茂叔子,生年不详,卒于开元二年(公元714年)7月,太原祁邑(今山西省祁县南)人。唐代将领。初为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太谷男。以骁勇闻名陇上。开元二年(公元714年)7月,吐蕃犯边,诏陇右防御使薛讷率杜宾客、郭知运、王晙、安思顺等讨之,以其为先锋。与敌战于渭州西界武阶驿,追北至壕口,进战长城堡,苦战胜之,杀获甚众。诸将嫉其功,按兵不救,终以寡不敌众,殁于阵。唐玄宗李隆基追封其为左吾大将军。配匡氏,生子文嗣。
    王文嗣(附图片),初名训,赐名忠嗣,王仲辉子,生于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卒于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45岁,祖籍祁邑(今山西省祁县)人,后移居华州郑县(今陕西省华县)。唐朝名将。配李氏,生子彦舒。
    王彦舒,王文嗣子,承父志,接武兵术,亦有功于边疆,官拜中尉大夫。无病而终,卒年85岁。配温氏,生子廷宗(现谱中的诰封夫人有误,据考,诰封就是诰命封赏。在明清之际,对文武官员及其先代妻室赠予爵位名号时,皇帝命令有诰命与敕命之分,五品以上授诰命,称诰封;六品以下授敕命,称敕封。诰封夫人在明朝是五品以上官员的妻子,而在清朝则是一、二品官员的妻子。祖夫人温氏生活在唐代,不可能拥有诰封夫人的称号)。
    王廷宗,王彦舒子,性情温和,多才多艺,弃武修文,登进士第,官拜谏议大夫(正四品下,掌谏议得失,侍从赞相)。配梁氏,生子珍(现谱中的诰封夫人有误,据载,诰封就是诰命封赏。在明清之际,对文武官员及其先代妻室赠予爵位名号时,皇帝命令有诰命与敕命之分,五品以上授诰命,称诰封;六品以下授敕命,称敕封。诰封夫人在明朝是五品以上官员的妻子,而在清朝则是一、二品官员的妻子。祖夫人梁氏生活在唐代,不可能拥有诰封夫人的称号)。
    王珍,王廷宗子,生有奇才,文武兼济,至唐末,不求功名,专务农业,隐居河内郡所辖的野王邑(春秋为周地、郑地,后为晋之野王邑,秦为河内郡所辖的野王邑。汉置野王县,后析为武德、波二县,晋废,恢复野王县。因在黄河北,隋改为河内县。唐析为太行、忠义、紫陵三县,旋复合为河内县,为怀州治所。宋析置武德县,不久复并入河内县,属河北西路怀州。金为南怀州治。元属怀孟路,后改为怀庆路。明属怀庆府。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府存县,改为沁阳县[今河南省沁阳市],因在沁河之北,故名),得陶朱之法,治五牲三园,积家殷富,有田五千余亩,畜牛马骡羊各百数有余,人见其粮广财丰,皆以员外呼之,卒年81岁,葬野王县(今河南省沁阳市)东之新王屯。配田氏,生子怀。
    王怀,王珍子,时同父隐居河内郡所辖的野王邑(今河南省沁阳市),不求功名,专务农业,父子安居五、六十年。迨宋太祖受周禅,天下一统,乃训子恕、宽曰:“天下太平,文事可用,尔宜潜心经史,为国家良材,庶不负祖宗之心也。”大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乙亥三月,王怀补撰《王氏历代本源要录》,上慰祖宗在天之灵,下怡子孙怨慕之思。配罗氏,生子二:恕、宽。宽,怀次子,生而颖悟,聪明过人,时人号为神童,有过目不忘之才,惜年仅十六岁,一病不起。
    王恕,王怀长子,承父命,立志苦学,后果登进士第,官至刺史,80岁而卒。配杨氏,生子三:木、林、森。木,恕长子,精通文学,屡科不第,感病而卒。林,恕次子,习天文,深明先天之术,后为钦天监官,不知所终。
    王森,王恕三子,以文学著称,官居议郎(议郎,官名,郎官的一种。秦置。西汉沿置,属于光禄勋,秩六百石,掌顾问应对,与中郎相同,高于侍郎、郎中。东汉时议郎允许其参预朝政)。《太原王氏族谱》记载:“是时祖乃弃位,隐居莘野,即今河南开封府陈留县。”经考,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县治):春秋时属郑地,为陈所侵,故曰陈留。秦始皇一统中国后,废分封,置郡县,设立了陈留县,属三川郡治所在今开封陈留镇。360百科对“莘野”如此注释:“《孟子•万章上》:‘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赵岐注:‘有莘,国名。伊尹初隐之时,耕於有莘之国。’后便以‘莘野’指隐居之所。”由此可见,“莘野”不是地名,而是隐居之所,祖隐居之所便是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祖隐居后,多集药方古书,以训子孙曰:“不为名儒,当为名医,以救世人。”配徐氏,生子廷章。
    王廷章,王森子,居河南开封府陈留县,承父医业,精通医学,救人甚多,80岁而卒。配文氏,生子弘。
    王弘,王廷章子,时仍居河南开封府陈留县。因金兵犯伐,宋都南迁,又加荒旱饥饿,弘子铭、钊尚幼,一女未曾适人,祖母黄氏每以针指度日,乃与弘议曰:“此间米贵难以糊口,闻知山东莱阳等处,傍山近海,年来田禾颇收,可就食焉。”祖乃携眷束装而行,直至山东莱阳(今山东省莱阳市),投居城内。祖素通医理,仍行医道,有郡令张公患虚疾,请祖医之,数剂痊愈,张公捐俸米十斛,彩紬羊酒踵门谢之,赠匾额曰:“杏坞夺粹”,至此医术大行,而家称素封焉。配黄氏,生子二:铭、钊;女一,适于山东福山县汪洪源为妻。钊,弘次子,专务农业,山下耕田,为虎所伤。配李氏,生一女,适于山东省福山县孙光祖为妻。
    王铭,王弘长子,居莱阳,仍习医业,精于外科,邑人称善。配赵氏,生子二:琬、琰。琰,务农兼取鱼盐为业,经营海滨,遇海汐,与兄琬俱溺于水。
    王琬,王铭长子,居莱阳。因莱阳位于山东东部,胶东半岛中部,紧临黄海,故祖务农兼取鱼盐为业,经营海滨,遇海汐,与弟琰俱溺于水。配周氏,生子鉴。父琬溺水时,鉴年仅8岁。
    王鉴,王琬子,居莱阳,父琬溺水后,为避兵燹,年仅8岁的鉴,于元朝年间,不得不随80有余的祖母赵氏和母亲周氏,依依不舍地痛别亲人,背井离乡,由莱阳徒步90公里,前往山东福山县投奔祖姑父汪洪源门下。尽管亲戚之间,数十年不相往来,老祖姑已故去20年矣,但祖姑父汪洪源还是给予衣食。居住数日,又寻访至少祖姑父孙光祖处,年已70的祖姑唤子孙佩曰:“实系至亲,宜认之。”于是,孙公、汪公互相周济,母子有所倚居。二年,祖母赵氏辞世,鉴祖亦在福山县渐长成人。20岁时,即跟从表祖孙佩学习工业。举至弱冠,渐有积蓄,治买田宅,家道稍丰,后经表祖孙佩介绍,始配福山县门楼村袭爵金邦巡海通驭使林英之女为妻。生子二:暹、进。暹(xiān),鉴长子,习经史,因举贤良,为元通向史,官居数年,卒于北地(指中国古代地名北地郡,其地域大致在今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配周氏,生一子,不知所终。
    王进,王鉴次子,居福山县,精通数学,为元记事官,掌握天下粮总,祖素耿介,临终仅两袖清风而已。配吴氏,生子二:钦诺、钦明。钦诺,进长子,官拜元朝中郎将,因元失政,四方兵起,辞归田里,以终天年。配宋氏,生子不详。
    王钦明,王进次子,秀才,居福山县,半耕于田亩,家道兴隆。配丁氏,生子安。
    王安,王钦明子,居福山县,配于氏,生子二:伦、信。伦,安长子(1924年之前的家谱记载为伦,由于历史上的王伦多为反面人物,故,后来的家谱均记载为俭。直至2006年修谱时,为尊重事实,又将俭改为伦),配孟氏,生子二:孝文、孝才,二人俱迁乐平,属江西铙州府(现江西省乐平市),其后无考。
    王信,王安次子,居福山县。与兄王伦同居,二世不分内外,人烟至于百口,粟米之费甚多,乃令石工制大碾一盘,安于门左。日久,皆称呼谓大碾王氏(这是对王伦、王信兄弟二人的统称)。祖居门楼村,原与狗塔村相近,前后相去三里。汪公居前村,吾祖居后村,汪公之后,孙公之嗣,与我祖同迁馆陶者,至今相亲不绝。据考,无狗塔村记载,应为汪格庄村,门楼与汪格庄两村相距三里,再无其它村庄。配张氏,生子四:孝思、孝敬、孝忠、孝礼。孝思,信长子,居山东省福山县,配孔氏,生子二:舜、仁。舜,孝思长子,初自山东福山县迁至山东馆陶县(原属山东省,驻地在今山东省冠县北馆陶镇,后迁往河北省仍叫馆陶县属河北省邯郸市,原馆陶县驻地俗称旧馆陶改为北馆陶镇,属山东省冠县。1300多年间,曾是历代县城所在地)(附北馆陶标志建筑物图片)。与孝忠、孝礼二祖同下村于常氏庄,卒后承孝礼祖遗命,葬于孝忠祖墓之左侧,此茔在今山东省临清市八岔路杨家坟后街迤南。仁,孝思次子,居福山县。孝敬,信次子,居山东省福山县,有子未详。义子伯元(原姓刘),与孝忠、孝礼二祖同来馆陶县,县令收入版籍,后伯元迁入他村,其后裔在东潘庄、白堌,未入谱。孝忠,信三子,居山东省福山县,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奉命谐弟孝礼,同迁北馆陶东北常氏庄,祖殁后卜兆新茔,孝忠祖葬左,孝礼祖葬右,兄弟并穴入茔,足见兄弟情深意浓。配朱氏,福山县人,生子杰。杰,孝忠子,多读经书,以人才选为山西平阳府库官。到任五年,有女选为王妃。在任期间,多次差人去馆陶县东北常氏庄迎接老父,欲尽孝心,老父总以不忍舍弃兄弟叔侄相拒。老父故去后,孝礼祖派人讣告至山西平阳府招杰治丧。杰不辞千辛万苦,千里迢迢地赶回常氏庄将父殡葬,仍回山西,落户于临汾县城东关(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因无家谱,亦无法考证。
    王孝礼,王信四子,生于元末,卒于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原居福山县,例封(循例封官。指朝廷推恩把官爵授给官员在世的父祖辈)定远将军(官名,南朝梁沿置。唐为武散官,正五品上。宋同唐。金有定远大将军,从四品中,元升从三品。明从三品初授怀远将军,升授定远将军)。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秉承皇命,与兄孝忠,携舜祖,由山东登州府福山县同迁山东布政司东昌府馆陶县东北常氏庄。距今,已经619年矣。卒后葬于杨坟祖茔正穴。
    王俊,王孝礼长子,生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6年),卒于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明拜寿官,葬于杨坟祖茔。元配孙氏,继配刘氏,再配郭氏(临清州提举司郭君第五女),生子五:诚、禄、恭、让、彪。
    王诚,王俊长子,生于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卒于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生逢明朝中前期,由于战乱和天灾,本地土地荒废,人烟稀少,祖顺应天时,从杨坟徙居漳卫河畔之希仙村(后名王集),置买水田,致力农耕繁衍生息,数年之后,拥有良田百顷,骡马成群,人丁百余,为一方之豪绅,卒后遴选吉地立茔,肇基后世。葬于山东省临清市烟店镇王集村祖茔正穴。元配邢氏,继配栾氏,再配陈氏,生子七:道、达、通、逵、聪、栾、逊。
    王道,字载告,王诚长子,生于明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卒于明正德九年(甲戌/公元1514年5月9日),卒年60虚岁。郡庠生(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庠即学校,明清时期叫州县学生员为“邑庠”、“郡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郡庠生”)。深于易,成化中援列入国子监(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明朝由于首都北迁,在北京、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于是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任浙江严州府寿昌县二尹(明清时对县丞或府同知的别称,明清时俗称同知官为二府,而职务则同知府事。二尹,即二府”),抚民如子,忧国奉公,修塘1500口,堰67处,灌水汲田,民悉利之,监察御史奖励之,后至江西南昌府丰城县,仍任前职。到任署县印,著能声,管粮储,有才干,巡按监察御史于九载考迹,承潘司檄进贺圣天子,千秋表公,星夜北行,至京都忽然疾作,因恳请归里养病…… 配杨氏,生子二:宗仁、宗义。
王宗仁,字本元,号浒东,王道长子,生于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卒于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享年89虚岁,葬道祖茔之左。省祭官(即“省察官”,祭,古察字。省察官的职能即“纠察”、“督察”,与现在的执法监察类的官员相似。明代多设在州县,是负责督察的小官吏、差吏),任四川永宁宣抚司(从四品),经历应承父志,博极群书,深明天文术数之学,府道县官敬慕之,远近皆呼为王神仙。祖有“四义”之名,怀仁义之心,行仁义之事,以仁义传家而家兴。兄弟和睦,二世不分,同扩田一万二千亩,积家殷富,施置义田、义学、义渡、义冢,时号“王氏四义”。山东按察司副使赵移文旌奖题其匾曰“陶山世义”,后有给事中阎先生作“四义”记载诸县志。元配武氏,继配张氏,再配李氏,生子六:梯、樽、枝、松、桥、栋。王宗义,字本正,号水东,王道次子,生卒年不详,终年78岁,葬于道祖茔之右。省祭官,与兄同扩田一万二千亩,协施“四义”,即义田、义学、义渡、义冢,时号“王氏四义”,山东按察司副使赵移文旌奖题其匾曰“陶山世义”。元配李氏,继配丁氏,再配刘氏,生子五:无逸、无违、无过、枢、机。
    王枢,号贞山,王宗义四子,省祭官(即“省察官”,祭,古察字。省察官的职能即“纠察”、“督察”,与现在的执法监察类的官员相似。明代多设在州县。省祭官的级别较低),卒年53岁,葬道祖茔。元配吕孺人,张仙寨,继配吕孺人,临清市,生子八:世科、世第、世辅、世弼、世孚、世昇、世芳、世柞。
    王世柞,王枢八子,明万历年间(公元1627年至公元1644年),由山东临清王集村迁下堡寺邵庄村(今河北省临西县下堡寺镇),配宋孺人,生子二:玳、珩。
    王珩,字才兴,王世柞次子,明万历年间随父由山东临清王集村迁下堡寺邵庄村(今河北省临西县下堡寺镇),配刘孺人,生子八:第、计先、光吕、风毛、文继、文绪、敬森、敬林。
    王文继,王珩(字才兴)五子,明崇祯年间(公元1573年至1620年),由山东临清县邵庄村迁居西王庄村(作者故乡,今河北省临西县下堡寺镇)。因系王姓,故名“王庄”。清朝初年,因东边相邻2.5公里的康宋庄王姓人丁兴旺,更名“东王庄”,随之,“王庄”便称为“西王庄”。元配王孺人,继配李孺人,生子尚律(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