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凤林王氏南陵支系

2016-06-26 11:24:28来源: 姓氏文化中心

打印 字号: T|T
    王彦超公一棣一釗一拯一元一從用一說一乔年一王濤一寓一誠一衛道一濟
    第一世:王濟行壽一、宋理宗景定二年国子免解进士,迁居九里汇生子二:王炎澤、王君澤。
    第二世:王炎澤生二子:王良玉,王良珉、君澤生良瑜、良球。
    第三世:王良玉生四子:长子王裕(迁居九里江,次子王袆(居青严奉詔出使雲南),三子王補(居五里头任登州招运县主簿,四子王初。
    第四世:王袆 袆字子充、號华川,配何氏生二子:王绶,绅生五子王穆、王穰、王禾余、王稔、王稚,女三人。

    他是有时被误作(祎)王袆生于1323.1~1374.2,著名元末作家散文家,浙江金华府义乌人,名门之后。“王氏自宋以来号为儒家、祖炎泽得朱、吕道学之传”其祖父王炎泽字威仲生于(1254.1~1332年卒),黄溍幼年问学于王炎泽,学者尊之为南稜先生。其母为通斋叶由庚之女。 “先生少嗜书,稍长治举子业,颖出侪辈间。运去物改而场屋事废,因得专意探索圣贤之微旨…  王炎泽得其外祖叶由庚之传,当时王柏、何基与叶由庚曾辨析理学,因而作为”北山学侣”被列入“北山四先生学案”,              父亲王良玉生于(1289年~1363年),都是儒家大师,为东陽常山两县儒学教諭,后炎泽任浙江淳安石峡书院山长。至以善教養得仕誉,王良玉又任浙江常山教谕。
  作为散文家 王袆却备受推宗,在其文集中留下许多应酬文字,例如,序言、悼词、铭文等。说明很有威望,见《明史.王衤韦传》师从柳贯(1270~1332年)和黄溍1277~1357年),与宋濂为明初文坛领袖,开明代文章之派。朱元璋在召见王袆时曾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1359年1月,朱元璋占领婺州(今浙江金华地区)。同年年底朱元璋请戴良字叔能、王袆、胡翰,宋濂字景濂、苏伯衡及其他金华一带十余位文人为幕僚,辅佐其建功立业,他首次得以出任为官,中书省没立后,任命为掾史,1361年冬,朱元璋改占江西,其进献《平江西颂》,颇得朱元璋赞赏,1363年春,他转任江南儒学提举司校理,负责朱统治区域的教育事务,6月,由于父亲过世,离职反乡,至1365年春末,返回官场王袆担任礼部待礼郎,1369年3月9日,他与李善长、宋濂一起担任总裁官,在南京天界寺开史局,同时调遣十六位知名文人任纂修,由王袆宋濂负责根据《元实录》编修《元史》总裁。1372年明朝廷令他率领使团出使云南,负责劝降元朝梁王把匝刺瓦尔密,因劝降梁王失败,并最终遇害。直到1381年末,云南才最终为明朝所平定。按元末明初戴良的《送王都事序》。见《明故翰林侍制王公墓表》太祖皇帝终欲以德…洪武五年正月乃復遣翰林待制王公持詔往…,《元故南陵先生王公墓誌銘》先生姓王氏讳炎澤字感仲别号南陵…至顺三年八月十三日以末疾卒享年八十,其年十月初十日葬县南崇德鄉湖洋山…王衤韦妻何氏于他被害三年之后1377年去世,终年五十六岁见宋濂为其撰写的墓志铭。

1400年,王袆长子王绶字孟縕,其次子王绅字仲缙(1360年~1400年),是方孝孺的密友,试图前往云南寻找其父遗骸,但是未能成行,在王绅的请求下,王祎被追赠翰林学士,谥号“文节”。1441年得到明英宗批准王袆谥号改为“忠文”,1402年方孝孺被处死后,王绅之子王徐字叔丰及其他人试图掩埋方孝孺的遗骨、后被朝廷发现,明成祖因为他祖父为国捐躯之举,宽恕了凤林王禾余的这一行为。
整理中参照资料:宋史《王彦超传》、元《九靈山房集》,《黄溍评传》《凤林王氏宗谱》请您指正

弘扬姓氏文化  传承华夏文明,感谢您关注姓氏文化中心微信平台,愿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姓氏文化中心”微信公众号是姓氏研讨的服务机构,如果您有史籍、名人文献(集)、家谱信息以及家族资料、文物或非文物古迹照片、名人、重大氏族活动、家族企业讯息等均可发信息给我们,我们负责为您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