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身革命树高风——深切怀念王秉祥同志
今年是王秉祥同志诞辰100周年。秉祥同志是我们党的优秀党员,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陇原人民的优秀儿子。他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及我省改革开放付出了毕生精力,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全省人民响应党中央号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决战的历史时刻,我们缅怀秉祥同志有一定现实意义。

1990年王秉祥在庆阳宁县
一
王秉祥同志,1916年出生于甘肃省宁县金村庙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五六岁时,同五哥给地主放牧牛羊。1925年,在母亲极力主张下,父兄拉长工、打短工,尽力供养他上学读书,由于刻苦好学,习字作文,常被老师视为典范。1928年,家境日窘,又逢大旱,被迫辍学,为地主放牛羊谋生。
秉祥同志1933年投身革命,1935年7月经中共新宁县委书记焦怀兴、组织部长李得禄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新宁县一区四乡党支部书记兼赤卫军大队长。当时,在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下,红军游击队4个支队都被打散,牺牲惨重。其中陕甘红军三路指挥部一支队,相继牺牲六任队长。1936年4月,党组织派秉祥同志继任队长,重整队伍。他接任后正确地执行党的建军路线,发挥卓越的指挥才能,率领部队灵活作战,使原来只剩下十几名队员的红军一支队迅速壮大为200多人的部队,成为当时新宁县重要的一支红军武装力量。秉祥同志被传为弹无虚发的“神枪手”,令敌人闻风丧胆。
“西安事变”后,红一支队编为贺龙部红二军独立团,任命秉祥同志为团长。由于当时干部缺乏,在地方党组织的要求下,秉祥同志仍留县委工作。1937年3月,进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后,任中共新宁县委组织部长、宣传部长、保安科长等职。其间,曾于1939年1月,当选为正式代表,出席陕甘宁边区参议会首届一次会议。1941年1月又出席二届一次参议会。1943年带领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他身先士卒,开荒种地,纺纱织布,饲养猪羊,一面工作,一面生产,被评为边区劳动模范。1945年5月以后,历任中共关中地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宣传部部长、关中分区党校副校长。1946年任关中西线指挥部政委、警备一旅一团政委,兼任中共新宁县委书记。1947年中共关中地委决定成立新宁、新正、中宜三县中心县委,秉祥同志兼任中心县委书记和收复关中敌占区指挥部成员,同杨伯伦、刘懋功、葛海洲等率警一旅三团一、三营深入新正、赤水、淳耀等地,从3月16日到4月上旬,共打了7次歼灭战,连连取胜,战绩卓著,牵制胡宗南十倍于己的敌军,掩护了主力突围,受到西北军区表扬。1948年初,率领中心县地方武装与西线指挥部将士,与国民党马继援八十二军长期周旋,浴血奋战,直至西北战场最后胜利。1948年秋到1949年春,人民解放军两次解放陕西铜川,秉祥同志两次出任军管会主任。1949年3月,调任陇东地委书记。1950年6月改任庆阳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其间,建党建政,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和企图叛乱的反动武装,政绩显著,受到中共甘肃省委通报表扬。1951年2月起,先后任甘肃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兼省人事厅厅长、省劳动就业委员会副主任、西北行政区监察委员会委员、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委员、省政府参事室主任、省委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等职。1954年任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部长、甘肃省行政干校校长、甘肃省人民政府委员。1956年任甘肃省委专职常委,是年7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出席了党的八大一次和二次会议。秉祥同志主持组织、人事工作期间,为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培养选拔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同时,也为完善和丰富党的干部政策和人事管理制度积累了宝贵经验。1959年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处书记,同年12月,当选为甘肃省常务副省长和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并任省政府党组书记。1960年,秉祥同志带领省委工作组调查解决通渭县发生的严重饥荒,他逐村逐户察灾情,问疾苦,鼓励基层干部讲真话,了解了真实情况,向省委如实反映了通渭饥荒严重的实际情况,提出迅速调拨回销粮抢救人命的建议。在省委的支持下,为通渭县争取到了当时全省最高的回销粮供给标准。1962年,秉祥同志受到错误处理,被撤销省委书记、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党组书记职务,调中央党校学习一年。1964年调任辽宁铁岭地区副专员。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被康生点名为“彭高习反党集团黑干将”“八大代表中的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受到批判。1969年先后两次被押送辽宁省“五七”干校。1973年后曾一度被“解放”,任铁岭地区财贸组组长。1975年5月调任辽宁石油勘探局副局长。1978年初调中央党校学习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年初调任中共甘肃省委常委、甘肃省副省长。1980年,中央正式下达文件,对秉祥同志自1962年到“文化大革命”中受到的种种错误的批判和决定进行了彻底平反和纠正。1981年恢复了原正省级职务,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兼政法委员会书记、省保密委员会书记、省打击经济犯罪领导小组组长、省边界领导小组组长等职务。1982年9月至1987年11月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983年任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同年11月,任政协甘肃省第五届委员会主席、党组书记,还兼任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省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1987年被选为正式代表,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这一时期,秉祥同志对全省政法工作的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加强法制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对严肃党纪、整顿党风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对党的统一战线、人民政协工作作出了显著的成绩。
1988年1月,72岁的秉祥同志卸任省政协主席职务。同年3月,当选为七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委员。
二
秉祥同志一生追求革命,献身革命,得到了全省人民的尊敬与爱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他从没有忘记人民,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甘肃大地,全省人民的温饱始终是他最牵心、最关心的大事。在担任省政协主席期间,秉祥同志先后深入全省各地,写出9篇关于农业问题的调查报告,提供给省委、省政府参考,并且多次在全省性会议上就农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在1987年12月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他发表了题为《发展粮食生产,振兴甘肃农村经济》的长篇讲话。在这篇讲话里,他从历史讲到现实,从自然灾害讲到工作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深刻总结了甘肃农业所面临的问题。他认真而又严肃地指出:“历史经验值得牢牢记取。要把甘肃农业搞上去,要把粮食生产搞上去,就一定要从甘肃的实际出发,按自然规律办事,正确认识甘肃,深刻了解省情、省力。”并就发展甘肃农业生产要解决后劲不足的问题,实现我省农村发展战略目标,首先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繁荣农村经济,关键在于深化农村改革的问题,以及加强对农业的领导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郑重提出,要狠抓粮食生产,重建陇东粮仓。他对问题的透彻分析,所提办法的切实、具体,受到了与会者的称赞。
秉祥同志始终牢记着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人民的老兵。”凭着这种感情,秉祥同志总是念念不忘革命老区。环县是革命老区,又是全省18个贫困干旱县之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同志曾担任过中共环县第一任县委书记。根据省委决定,秉祥同志把环县作为自己的联系点,先后6次到这个县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同县党政领导一起共同商讨发展生产、改变落后面貌的规划。同时,他受省委的委托,几次主持召集省级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会议,就如何具体帮助环县改变贫穷面貌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讨论,提出了许多具体项目和实施办法,对环县发展生产起到了推动作用。特别是解决环县人畜饮水困难问题的盐环定扬黄工程,是他拼尽余生精力一手促成的惠民工程、德政工程。1985年10月,“三西”建设工作会议在定西召开。正在环县调研的秉祥同志连夜赶到定西,向国务院“三西”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林乎加汇报了环县和老区的情况,要求尽快批准盐环定扬黄工程上马。林乎加感慨地说:“老同志对老区的感情就是深啊。”1986年,环县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整整18个月没有落雪和降雨,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极度困难。秉祥同志心急如焚,亲自带着材料和录像跑到北京,向当时的国家计委领导汇报环县严重干旱情况,迫切要求将盐环定扬黄工程早日列入计划,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1987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投资兴建陕甘宁盐环定大型水利工程。1992年7月30日,盐环定扬黄工程甘肃专用工程正式动工,年近八旬的秉祥同志专程赶到环县甜水堡参加开工典礼,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还赋诗两首祝贺。其一:“三省牵黄龙,一流润北原;千年苦旱地,万紫百花园。”其二:“黄河之水天上来,姹紫嫣红众手栽。千年苦旱今朝解,环县人民喜开怀。”激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遗憾的是秉祥同志没有能看到盐环定扬黄工程甘肃专用工程通水的那一天。可以告慰秉祥同志的是,在他逝世3年后的1996年5月,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引到了环县甜水堡,饱受旱魔折磨的环县人民终于喝上了甘甜的黄河水。正式通水时,我参加了隆重热烈的通水庆典,望着一渠浪花翻滚的黄河水,耳旁传来干部、群众的阵阵欢呼声,对秉祥同志的感念之情油然而生。我相信,在场的人们大都和我有着同样的心情。如今,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盐环定扬黄工程的二期工程已经完工,黄河水引到了环县县城,沿线8个常年干旱少雨缺水的乡镇人畜饮水困难得到彻底解决。千年夙愿终于实现,为这一工程作出重要贡献的秉祥同志定当含笑九泉。
秉祥同志经常了解群众要求,体会群众的感情,掌握群众的情绪,把人民的疾苦时时放在心上。1987年春节刚过,他就带领两位同志到正宁县三嘉塬搞调查研究。三嘉塬是他当年战斗过的地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对他来说都是那么亲切。他深情地望着这里的山塬沟壑,缅怀长眠在这块土地上的战友,思绪万千,心潮澎湃。三嘉塬是陇东最早的一个革命根据地,也是陕甘宁老区建立较早的一个革命根据地。革命战争年代,三嘉塬人民同其他革命根据地的人民一样,为中国革命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巨大贡献。1947年3月,当地群众还配合我军南线出击部队彻底消灭了进占三嘉塬细嘴子村的敌保安部队。秉祥同志对这片厚土有特殊情感。一到那里,他不顾路途劳累,见人就问长问短。他访问了烈军属和老战友家属,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生产情况。他走进农家窑洞,盘腿坐在炕头,和农民拉家常。通过一周的调查,他了解到,这里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生产发展缓慢,经济和文化都很落后,这里的群众仍然过着贫困的日子。通过调查,他认为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重大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他指出,扶贫工作,特别是老区、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一定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把过去单纯给钱的扶贫办法,逐渐引导到大力发展生产方面来,使扶贫工作建立在可靠的经济发展基础上。1987年11月18日《中国农民报》刊登了秉祥同志在三嘉塬的这份调查报告。
秉祥同志热爱老区、关心和支持老区建设的精神令人感动。就在他逝世前不久,还同部分老同志一起倡导成立了甘肃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在病情严重恶化、不能下床的情况下,还为老促会常务理事会提交了书面发言稿。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生他、养他的地方,向党组织提出身后将骨灰撒埋在子午岭龙池一带,那里是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真是魂系老区,殷殷情深啊!
2010年11月,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在成立20周年之际,为秉祥同志追授“思源功勋荣誉章”和荣誉证书,证书上作了高度评价:“支持老区发展倾心尽力,无私奉献功载千秋。”
三
秉祥同志是省上老领导。我担任省委宣传部部长后,工作上的接触多了起来,对他的认识和了解也逐步深了起来。秉祥同志敢于坚持真理,勇于承担责任,有担当精神。原省委书记李子奇同志在回忆秉祥同志时提到过一件事,对我影响非常深。1949年初,解放战争进入了最后决胜阶段,秉祥同志是两次解放陕西省铜川的军管会主任。第一次解放铜川后,因敌情变化,解放军腹背受敌,在被迫转移的紧急关头,接连收到一野四纵队总部的3次电报命令,责成军管会撤离铜川时,将“煤矿彻底摧毁”。秉祥同志把电报拿到手中,看了又看,想了又想,根据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整个战局的分析,总觉得这个命令不符合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因为中央早有指示,全国解放之日不远,对我军新解放的城市及地区的一切公共设施、工厂矿山、道路桥涵、通讯线路等都要切实保护好,即使我军暂时撤出的地方,也不能再行破坏。他顶住压力,毅然决定:“不炸矿井,责任由我来负,马上撤退。”撤退途中,他还在马背上反复掂量着自己最后的决定。作为一个老红军战士,他深知战时不执行上级命令的严重后果。后来查明,是译电员误将对敌“工事彻底摧毁”的命令,错译为将“煤矿彻底摧毁”。就是凭着这种对党无限忠诚、对革命事业和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秉祥同志保护了铜川煤矿及7万职工和家属,并因此受到上级表扬。1993年5月,秉祥同志到铜川参加耀县革命根据地创建60周年纪念活动时,铜川煤矿和铜川市政协的同志,特意邀请他参观了矿山新貌。
秉祥同志当选为中纪委委员后,他始终把端正党风问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去抓。他身为省级领导,一贯严格要求自己。他经常用“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句话警诫自己,教育别人。1985年7月他结合学习陈云同志关于党风问题的指示,专程到徽县、两当县就党风问题做了调查,写出的体会刊登在党的刊物上。在1987年省委办的县委书记以上领导干部和省政协办的州市县政协主席学习班上,他用新中国成立以来自己亲身经历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讲述了党风建设的重要性。有一次,他同我谈起党风问题时严肃地说:“官僚主义,以权谋私,已成为社会公害。干部问题上搞关系网,你给我点好处,我给你点照顾,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严肃对待。”看得出来,秉祥同志对党内不正之风斗争的决心是坚决的。
秉祥同志还是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主任。他负责主持编纂甘肃地方志时,已年近古稀,面对这一项巨大浩繁的工程,他决心以有生之年再度为甘肃人民尽一份力量,留一笔财富,修成一部完整的甘肃地方志。但这一工作存在不少困难,需要办公场所,需要经费,需要人员,为这些具体的事,他到处奔波求援,耗费了大量时间和心血。我曾兼任省志编委会副主任,经常向他请示汇报有关工作。记得有一次我去他家汇报工作时,他的案头放着3本《地方志·大事记》初稿,有几十万字。他说这些天来,利用晚上和空闲时间,戴上老花镜,一字一句详细审查这些初稿。在他主持省志编纂工作的8年时间中,省志完成了三分之一,县志出版了20部。面对1112万字的志稿,他总是戴着老花镜字斟句酌,一篇一篇地审定。国务院地方志指导小组对甘肃地方志编纂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甘肃修志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对秉祥同志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赞誉他是新编地方志工作的开拓者之一。艰辛的努力已结出了丰硕的硕果。2014年4月,甘肃省志第一轮编纂工作全部完成。这不知凝聚了秉祥同志多少心血。
秉祥同志小时候只上过3年学,但他酷爱学习,无论是战争年代的战斗间隙,还是和平时期的工作之余,总是手不释卷,如饥似渴。他不但精通马列主义理论,哲学的造诣也很深。他喜诗好赋,以文会友,曾担任我省诗词学会会长,联系和团结了一大批省内外文学艺术界的朋友。77岁寿辰之时,还结集出版了记录他60余年革命生涯的诗集《陇上抒怀》。秉祥同志有写日记的良好习惯,而且保存基本完整,就连当年戎马倥偬中写的日记也保存得很好,那日记纸页已经发黄,但字迹清晰可见,字里行间,仿佛还弥漫着战斗硝烟。
秉祥同志业余生活非常充实,不是练习书法,就是读书看报,而且看报看得很细,经常把他认为有参考价值的文章剪下来,贴在自己装订的剪报本上,久而久之,他的剪报本积成厚厚的几摞。他工作起来是不受8小时或节假日限制的,就是有病住进医院,也闲不住,不是抄抄写写,就是勾勾画画,剪剪贴贴,不停地在思考和研究问题。有一次,护士见到政协的同志说,你们劝劝王老,让他安静休息,不要那样忘我地工作了。但是,别人劝阻都无济于事,他还是不停地做着自己想要做的事。
秉祥同志是一位优秀的老共产党员,对党忠诚,信念坚定,英勇善战,舍生忘死,忠厚朴实,严于律己,待人宽厚,处事公正,求真务实,团结同志,在他身上凝聚着共产党人的许多优秀品质。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理想英勇奋斗的一生。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传承和发扬光大。正如他的诗作《忆旧》中所说的:“尧天舜城见承平,战友而今半死生。壮丽陇东留脚印,献身革命树高风。”我们要在秉祥同志“献身革命树高风”的精神鼓舞下,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 姚文仓 系原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深情怀念秉祥同志诞辰一百周年
秦时玮
(一)
年少立志战顽敌,
终生奔波寓艰辛。
执政陇原数十春,
企盼民富治贫困。
(二)
坎坷多故显风骨,
眷倾基层寻穷根。
两袖清风众声赞,
倡廉拒腐育后人。
悼念秉祥老首长
秦炳
一生忙碌为工农,
创业揭竿始陇东。
举义宏谟六十载,
长眠陇右舞东风。
(诗作者 秦时玮 系原甘肃省政协副主席)(诗作者 秦炳 系原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1986年王秉祥在办公室。

1988年王秉祥(左二)在陇南调研。

1988年王秉祥(左二)在陇南调研。

1988年王秉祥在北京万寿路招待所。

1990年王秉祥在庆阳宁县
王秉祥同志,1916年出生于甘肃省宁县金村庙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五六岁时,同五哥给地主放牧牛羊。1925年,在母亲极力主张下,父兄拉长工、打短工,尽力供养他上学读书,由于刻苦好学,习字作文,常被老师视为典范。1928年,家境日窘,又逢大旱,被迫辍学,为地主放牛羊谋生。
秉祥同志1933年投身革命,1935年7月经中共新宁县委书记焦怀兴、组织部长李得禄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新宁县一区四乡党支部书记兼赤卫军大队长。当时,在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下,红军游击队4个支队都被打散,牺牲惨重。其中陕甘红军三路指挥部一支队,相继牺牲六任队长。1936年4月,党组织派秉祥同志继任队长,重整队伍。他接任后正确地执行党的建军路线,发挥卓越的指挥才能,率领部队灵活作战,使原来只剩下十几名队员的红军一支队迅速壮大为200多人的部队,成为当时新宁县重要的一支红军武装力量。秉祥同志被传为弹无虚发的“神枪手”,令敌人闻风丧胆。
“西安事变”后,红一支队编为贺龙部红二军独立团,任命秉祥同志为团长。由于当时干部缺乏,在地方党组织的要求下,秉祥同志仍留县委工作。1937年3月,进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后,任中共新宁县委组织部长、宣传部长、保安科长等职。其间,曾于1939年1月,当选为正式代表,出席陕甘宁边区参议会首届一次会议。1941年1月又出席二届一次参议会。1943年带领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他身先士卒,开荒种地,纺纱织布,饲养猪羊,一面工作,一面生产,被评为边区劳动模范。1945年5月以后,历任中共关中地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宣传部部长、关中分区党校副校长。1946年任关中西线指挥部政委、警备一旅一团政委,兼任中共新宁县委书记。1947年中共关中地委决定成立新宁、新正、中宜三县中心县委,秉祥同志兼任中心县委书记和收复关中敌占区指挥部成员,同杨伯伦、刘懋功、葛海洲等率警一旅三团一、三营深入新正、赤水、淳耀等地,从3月16日到4月上旬,共打了7次歼灭战,连连取胜,战绩卓著,牵制胡宗南十倍于己的敌军,掩护了主力突围,受到西北军区表扬。1948年初,率领中心县地方武装与西线指挥部将士,与国民党马继援八十二军长期周旋,浴血奋战,直至西北战场最后胜利。1948年秋到1949年春,人民解放军两次解放陕西铜川,秉祥同志两次出任军管会主任。1949年3月,调任陇东地委书记。1950年6月改任庆阳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其间,建党建政,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和企图叛乱的反动武装,政绩显著,受到中共甘肃省委通报表扬。1951年2月起,先后任甘肃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兼省人事厅厅长、省劳动就业委员会副主任、西北行政区监察委员会委员、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委员、省政府参事室主任、省委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等职。1954年任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部长、甘肃省行政干校校长、甘肃省人民政府委员。1956年任甘肃省委专职常委,是年7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出席了党的八大一次和二次会议。秉祥同志主持组织、人事工作期间,为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培养选拔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同时,也为完善和丰富党的干部政策和人事管理制度积累了宝贵经验。1959年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处书记,同年12月,当选为甘肃省常务副省长和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并任省政府党组书记。1960年,秉祥同志带领省委工作组调查解决通渭县发生的严重饥荒,他逐村逐户察灾情,问疾苦,鼓励基层干部讲真话,了解了真实情况,向省委如实反映了通渭饥荒严重的实际情况,提出迅速调拨回销粮抢救人命的建议。在省委的支持下,为通渭县争取到了当时全省最高的回销粮供给标准。1962年,秉祥同志受到错误处理,被撤销省委书记、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党组书记职务,调中央党校学习一年。1964年调任辽宁铁岭地区副专员。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被康生点名为“彭高习反党集团黑干将”“八大代表中的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受到批判。1969年先后两次被押送辽宁省“五七”干校。1973年后曾一度被“解放”,任铁岭地区财贸组组长。1975年5月调任辽宁石油勘探局副局长。1978年初调中央党校学习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年初调任中共甘肃省委常委、甘肃省副省长。1980年,中央正式下达文件,对秉祥同志自1962年到“文化大革命”中受到的种种错误的批判和决定进行了彻底平反和纠正。1981年恢复了原正省级职务,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兼政法委员会书记、省保密委员会书记、省打击经济犯罪领导小组组长、省边界领导小组组长等职务。1982年9月至1987年11月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983年任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同年11月,任政协甘肃省第五届委员会主席、党组书记,还兼任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省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1987年被选为正式代表,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这一时期,秉祥同志对全省政法工作的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加强法制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对严肃党纪、整顿党风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对党的统一战线、人民政协工作作出了显著的成绩。
1988年1月,72岁的秉祥同志卸任省政协主席职务。同年3月,当选为七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委员。
二
秉祥同志一生追求革命,献身革命,得到了全省人民的尊敬与爱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他从没有忘记人民,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甘肃大地,全省人民的温饱始终是他最牵心、最关心的大事。在担任省政协主席期间,秉祥同志先后深入全省各地,写出9篇关于农业问题的调查报告,提供给省委、省政府参考,并且多次在全省性会议上就农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在1987年12月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他发表了题为《发展粮食生产,振兴甘肃农村经济》的长篇讲话。在这篇讲话里,他从历史讲到现实,从自然灾害讲到工作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深刻总结了甘肃农业所面临的问题。他认真而又严肃地指出:“历史经验值得牢牢记取。要把甘肃农业搞上去,要把粮食生产搞上去,就一定要从甘肃的实际出发,按自然规律办事,正确认识甘肃,深刻了解省情、省力。”并就发展甘肃农业生产要解决后劲不足的问题,实现我省农村发展战略目标,首先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繁荣农村经济,关键在于深化农村改革的问题,以及加强对农业的领导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郑重提出,要狠抓粮食生产,重建陇东粮仓。他对问题的透彻分析,所提办法的切实、具体,受到了与会者的称赞。
秉祥同志始终牢记着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人民的老兵。”凭着这种感情,秉祥同志总是念念不忘革命老区。环县是革命老区,又是全省18个贫困干旱县之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同志曾担任过中共环县第一任县委书记。根据省委决定,秉祥同志把环县作为自己的联系点,先后6次到这个县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同县党政领导一起共同商讨发展生产、改变落后面貌的规划。同时,他受省委的委托,几次主持召集省级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会议,就如何具体帮助环县改变贫穷面貌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讨论,提出了许多具体项目和实施办法,对环县发展生产起到了推动作用。特别是解决环县人畜饮水困难问题的盐环定扬黄工程,是他拼尽余生精力一手促成的惠民工程、德政工程。1985年10月,“三西”建设工作会议在定西召开。正在环县调研的秉祥同志连夜赶到定西,向国务院“三西”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林乎加汇报了环县和老区的情况,要求尽快批准盐环定扬黄工程上马。林乎加感慨地说:“老同志对老区的感情就是深啊。”1986年,环县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整整18个月没有落雪和降雨,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极度困难。秉祥同志心急如焚,亲自带着材料和录像跑到北京,向当时的国家计委领导汇报环县严重干旱情况,迫切要求将盐环定扬黄工程早日列入计划,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1987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投资兴建陕甘宁盐环定大型水利工程。1992年7月30日,盐环定扬黄工程甘肃专用工程正式动工,年近八旬的秉祥同志专程赶到环县甜水堡参加开工典礼,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还赋诗两首祝贺。其一:“三省牵黄龙,一流润北原;千年苦旱地,万紫百花园。”其二:“黄河之水天上来,姹紫嫣红众手栽。千年苦旱今朝解,环县人民喜开怀。”激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遗憾的是秉祥同志没有能看到盐环定扬黄工程甘肃专用工程通水的那一天。可以告慰秉祥同志的是,在他逝世3年后的1996年5月,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引到了环县甜水堡,饱受旱魔折磨的环县人民终于喝上了甘甜的黄河水。正式通水时,我参加了隆重热烈的通水庆典,望着一渠浪花翻滚的黄河水,耳旁传来干部、群众的阵阵欢呼声,对秉祥同志的感念之情油然而生。我相信,在场的人们大都和我有着同样的心情。如今,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盐环定扬黄工程的二期工程已经完工,黄河水引到了环县县城,沿线8个常年干旱少雨缺水的乡镇人畜饮水困难得到彻底解决。千年夙愿终于实现,为这一工程作出重要贡献的秉祥同志定当含笑九泉。
秉祥同志经常了解群众要求,体会群众的感情,掌握群众的情绪,把人民的疾苦时时放在心上。1987年春节刚过,他就带领两位同志到正宁县三嘉塬搞调查研究。三嘉塬是他当年战斗过的地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对他来说都是那么亲切。他深情地望着这里的山塬沟壑,缅怀长眠在这块土地上的战友,思绪万千,心潮澎湃。三嘉塬是陇东最早的一个革命根据地,也是陕甘宁老区建立较早的一个革命根据地。革命战争年代,三嘉塬人民同其他革命根据地的人民一样,为中国革命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巨大贡献。1947年3月,当地群众还配合我军南线出击部队彻底消灭了进占三嘉塬细嘴子村的敌保安部队。秉祥同志对这片厚土有特殊情感。一到那里,他不顾路途劳累,见人就问长问短。他访问了烈军属和老战友家属,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生产情况。他走进农家窑洞,盘腿坐在炕头,和农民拉家常。通过一周的调查,他了解到,这里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生产发展缓慢,经济和文化都很落后,这里的群众仍然过着贫困的日子。通过调查,他认为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重大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他指出,扶贫工作,特别是老区、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一定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把过去单纯给钱的扶贫办法,逐渐引导到大力发展生产方面来,使扶贫工作建立在可靠的经济发展基础上。1987年11月18日《中国农民报》刊登了秉祥同志在三嘉塬的这份调查报告。
秉祥同志热爱老区、关心和支持老区建设的精神令人感动。就在他逝世前不久,还同部分老同志一起倡导成立了甘肃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在病情严重恶化、不能下床的情况下,还为老促会常务理事会提交了书面发言稿。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生他、养他的地方,向党组织提出身后将骨灰撒埋在子午岭龙池一带,那里是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真是魂系老区,殷殷情深啊!
2010年11月,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在成立20周年之际,为秉祥同志追授“思源功勋荣誉章”和荣誉证书,证书上作了高度评价:“支持老区发展倾心尽力,无私奉献功载千秋。”
三
秉祥同志是省上老领导。我担任省委宣传部部长后,工作上的接触多了起来,对他的认识和了解也逐步深了起来。秉祥同志敢于坚持真理,勇于承担责任,有担当精神。原省委书记李子奇同志在回忆秉祥同志时提到过一件事,对我影响非常深。1949年初,解放战争进入了最后决胜阶段,秉祥同志是两次解放陕西省铜川的军管会主任。第一次解放铜川后,因敌情变化,解放军腹背受敌,在被迫转移的紧急关头,接连收到一野四纵队总部的3次电报命令,责成军管会撤离铜川时,将“煤矿彻底摧毁”。秉祥同志把电报拿到手中,看了又看,想了又想,根据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整个战局的分析,总觉得这个命令不符合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因为中央早有指示,全国解放之日不远,对我军新解放的城市及地区的一切公共设施、工厂矿山、道路桥涵、通讯线路等都要切实保护好,即使我军暂时撤出的地方,也不能再行破坏。他顶住压力,毅然决定:“不炸矿井,责任由我来负,马上撤退。”撤退途中,他还在马背上反复掂量着自己最后的决定。作为一个老红军战士,他深知战时不执行上级命令的严重后果。后来查明,是译电员误将对敌“工事彻底摧毁”的命令,错译为将“煤矿彻底摧毁”。就是凭着这种对党无限忠诚、对革命事业和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秉祥同志保护了铜川煤矿及7万职工和家属,并因此受到上级表扬。1993年5月,秉祥同志到铜川参加耀县革命根据地创建60周年纪念活动时,铜川煤矿和铜川市政协的同志,特意邀请他参观了矿山新貌。
秉祥同志当选为中纪委委员后,他始终把端正党风问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去抓。他身为省级领导,一贯严格要求自己。他经常用“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句话警诫自己,教育别人。1985年7月他结合学习陈云同志关于党风问题的指示,专程到徽县、两当县就党风问题做了调查,写出的体会刊登在党的刊物上。在1987年省委办的县委书记以上领导干部和省政协办的州市县政协主席学习班上,他用新中国成立以来自己亲身经历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讲述了党风建设的重要性。有一次,他同我谈起党风问题时严肃地说:“官僚主义,以权谋私,已成为社会公害。干部问题上搞关系网,你给我点好处,我给你点照顾,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严肃对待。”看得出来,秉祥同志对党内不正之风斗争的决心是坚决的。
秉祥同志还是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主任。他负责主持编纂甘肃地方志时,已年近古稀,面对这一项巨大浩繁的工程,他决心以有生之年再度为甘肃人民尽一份力量,留一笔财富,修成一部完整的甘肃地方志。但这一工作存在不少困难,需要办公场所,需要经费,需要人员,为这些具体的事,他到处奔波求援,耗费了大量时间和心血。我曾兼任省志编委会副主任,经常向他请示汇报有关工作。记得有一次我去他家汇报工作时,他的案头放着3本《地方志·大事记》初稿,有几十万字。他说这些天来,利用晚上和空闲时间,戴上老花镜,一字一句详细审查这些初稿。在他主持省志编纂工作的8年时间中,省志完成了三分之一,县志出版了20部。面对1112万字的志稿,他总是戴着老花镜字斟句酌,一篇一篇地审定。国务院地方志指导小组对甘肃地方志编纂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甘肃修志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对秉祥同志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赞誉他是新编地方志工作的开拓者之一。艰辛的努力已结出了丰硕的硕果。2014年4月,甘肃省志第一轮编纂工作全部完成。这不知凝聚了秉祥同志多少心血。
秉祥同志小时候只上过3年学,但他酷爱学习,无论是战争年代的战斗间隙,还是和平时期的工作之余,总是手不释卷,如饥似渴。他不但精通马列主义理论,哲学的造诣也很深。他喜诗好赋,以文会友,曾担任我省诗词学会会长,联系和团结了一大批省内外文学艺术界的朋友。77岁寿辰之时,还结集出版了记录他60余年革命生涯的诗集《陇上抒怀》。秉祥同志有写日记的良好习惯,而且保存基本完整,就连当年戎马倥偬中写的日记也保存得很好,那日记纸页已经发黄,但字迹清晰可见,字里行间,仿佛还弥漫着战斗硝烟。
秉祥同志业余生活非常充实,不是练习书法,就是读书看报,而且看报看得很细,经常把他认为有参考价值的文章剪下来,贴在自己装订的剪报本上,久而久之,他的剪报本积成厚厚的几摞。他工作起来是不受8小时或节假日限制的,就是有病住进医院,也闲不住,不是抄抄写写,就是勾勾画画,剪剪贴贴,不停地在思考和研究问题。有一次,护士见到政协的同志说,你们劝劝王老,让他安静休息,不要那样忘我地工作了。但是,别人劝阻都无济于事,他还是不停地做着自己想要做的事。
秉祥同志是一位优秀的老共产党员,对党忠诚,信念坚定,英勇善战,舍生忘死,忠厚朴实,严于律己,待人宽厚,处事公正,求真务实,团结同志,在他身上凝聚着共产党人的许多优秀品质。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理想英勇奋斗的一生。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传承和发扬光大。正如他的诗作《忆旧》中所说的:“尧天舜城见承平,战友而今半死生。壮丽陇东留脚印,献身革命树高风。”我们要在秉祥同志“献身革命树高风”的精神鼓舞下,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 姚文仓 系原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深情怀念秉祥同志诞辰一百周年
秦时玮
(一)
年少立志战顽敌,
终生奔波寓艰辛。
执政陇原数十春,
企盼民富治贫困。
(二)
坎坷多故显风骨,
眷倾基层寻穷根。
两袖清风众声赞,
倡廉拒腐育后人。
悼念秉祥老首长
秦炳
一生忙碌为工农,
创业揭竿始陇东。
举义宏谟六十载,
长眠陇右舞东风。
(诗作者 秦时玮 系原甘肃省政协副主席)(诗作者 秦炳 系原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