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淮:爱心回报社会 无私资助家乡贫困学子

2016-05-03 10:34:43来源:天津文明网

打印 字号: T|T
    天津北方网讯:“能够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我也感受过被人帮助的温暖”,这是郝各庄镇西郝各庄村66岁的老党员王淮经常说的一句话。从1995年开始,至今,他先后资助善款60余万元,已资助了15名困难大学生,其中有7名毕业。在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母亲水窖工程”等献爱心活动中,他曾为灾区人民捐出了16万元之多。他说,以后还会继续这样做,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为社会献爱心。
  贫困留给他太深的记忆
  王淮出生在农家,家里兄弟姐妹六人,他排行第二。他小的时候,一家大小的针线活和家务活都由母亲一人做,母亲不分昼夜地忙碌着。父亲一人挣工分,填不饱全家人的肚子。王淮读初三时,家里实在拿不出生活费,他就把家里的一个铜勺卖掉,拿着铜勺换来的5角钱回到学校,维持了一个星期。后来家里再也找不到一点可卖的东西,他勉强坚持到毕业考试,无奈地辍学了。当时的班主任老师找到家里,了解情况后,给了他4块钱,劝他回学校读书。后来由于各种原因,王淮没有继续上学。但是4块钱的帮助,一直温暖着他、影响着他。1981年,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王淮从做小生意起家。由于他勤恳付出,经年累月,生意越来越大,后来有了自己的公司,成了本镇骨干企业——天津市森源建筑公司的总经理。这也为他资助别人奠定了物质基础。
  爱心从一张报纸开启
  1995年的一天,王淮的儿子从每日新报上看到一则消息,山西临县有一个叫李福宝的小男孩的家庭非常贫困。儿子的意思是跟他商量一下,想帮帮这个孩子。父子俩的想法一拍即合。王淮当即与山西临县团县委希望办的负责同志取得了联系,把500元钱汇到了希望办提供的账号上,并通过他们把钱转给那个小男孩。随后儿子买来书包、本子、防寒服等衣物通过邮局寄到了小男孩的家里。
  1997年10月,王淮带着儿子和家人一起去了李福宝的家里。山西临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王淮一下车,就看到一座座山坡,石头遍地,一家家的小窑洞散落在山底。李福宝家的窑洞在一处山坡下,走进窑洞,里面黑黑的,除了一盘土炕,土炕上看不出颜色的几个被子外啥都没有了。李福宝只有7、8岁的样子,瘦瘦的,穿得破破烂烂,看见王淮等人,腼腆的直往大人的身后藏。李福宝有个上初中的姐姐,父亲患有类风湿无法上山干活,母亲一个人干农活支撑家里。家里每天吃两顿饭,都是水煮土豆或南瓜,一年到头没吃过油。躲在角落里悄悄换上王淮他们拿来的新衣服、背上了新书包的李福宝来到王淮面前小声说,谢谢爷爷!王淮父子俩的心里都很酸楚,当着李福宝的父母表示,一定要帮助李福宝完成学业。走时,王淮留下了2000元钱。
  从那以后,王淮每年都把助学款和学习用品、四季衣物等寄到山西临县团县委希望办。一直到2010年,李福宝长大成人,走上社会。15年的爱心帮助,让这个家庭走出了困境。
  资助为家乡的贫困学子
  2008年,王淮来到了中登高中,向校长表明了心意,想为考上重点大学的家庭困难大学生提供帮助。2008年高考通知陆续下发时,王淮接到了镇里的电话,有一个刚接到通知书的贫困学生需要资助。王淮赶到镇里看见了被河北工业大学录取的郝各庄镇东田各庄村大学生王以栋和他的母亲。王以栋的母亲穿一身黑旧衣服,满脸愁容。王以栋的父亲因病去世,还有个上高中的弟弟,母亲一人是实在没有能力供兄弟两人读书,才找到镇里来的。王淮当即就让王以栋到银行开个账户,第一学期给打去6000元,第二学期4000元,一直资助到毕业。就这样,几年下来,受过王淮资助的还有本镇李台村、西田各庄村、东田各庄村,周良庄镇张岗铺村、马营村、尹家铺村等15名大学生。每人每年一万元。他的办公桌上有一张他和大学生们的合影,每次看照片时,他的眼里含满了欣慰。他只希望孩子们将来以爱心回报社会,做一名心里有国家、有爱心懂感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