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苏店王氏家族乃大明皇室后裔

2016-04-23 11:36:07来源:山西黄河新闻网

打印 字号: T|T
    原标题:揭开大明皇室沈简王后裔“朱”改“王”传说之谜
  上党重镇苏店,其历史的悠久至少可追溯到三国时期。据《长治县志》记载:汉建安十一年(206),曹操率李典、乐进征上党高干,在小庙沟驻军,因附近有苏姓人家,故取名“苏家营”,苏姓人家趁时开店,生意不绝,故名苏店。
  苏店自古经济富庶,文化繁荣。老人们常说,“苏店通河也通车,八门九桥十二阁”,“银北董,金苏店,南董元宝垒猪圈”。尤其是其境内的五龙山,早在唐代就名扬四海,一直以来都是王公贵族们休闲娱乐的绝佳去处。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在明代更成为潞州皇室沈王府 (朱元璋第二十一子朱模在潞州的王府)的大后花园。
  过去在苏店,还悄悄流传有一个和沈王府有关的传说。说是苏店东街王氏家族,乃大明皇室沈王府的后人。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挖掘整理祖坟
  迷雾重重的王家身世
  在苏店,很久以来一直流传有一个“朱”改“王”的传说:说是沈王府的朱姓后人为了躲避朝代更迭的祸殃,一支改为王姓,在苏店村隐居下来;另一支改为白姓,在长治县白家沟一带隐居下来。这一“王”一“白”加起来,正好是个“皇”字,证明他们祖上乃是皇室后裔。
  对于这种说法,苏店王家人的态度也是模棱两可。有人开玩笑问他们真假,他们呵呵笑笑,不否定,也不敢肯定。大概经历了历史的风云变幻,他们自己也对此事讳莫如深。不过,王氏家族的“皇家气象”还是青山难遮,芳华流露:
  据说,过去王家供奉祖先的牌位上,前面写的是王姓,后面写的就是朱姓。建国初期,王氏家族清明节去北石槽祖坟烧纸,发现祖坟被毁,王家人在乱石堆中发现一块墓志铭,记述此墓主人为明太祖第七世孙。
  据苏店村现年71岁的王一统先生说,他们祖上口口相传,自家就是朱姓后代。过去他们家保存有祖上等身白绫画像家谱,逢年过节都要摆出来祭奠。后来在文革中因惧怕“破四旧、立四新”运动,自家悄悄付之一炬。
  2000年8月,电缆工程施工时,在北石槽南发掘古墓并出土文物珠宝数十件和两块墓志铭。墓志铭记载墓主人为明太祖朱元璋第五世孙辅国将军勋滕之墓。这墓也是苏店王家过去每到清明必去烧纸的祖坟。
  过去,王家在苏店的两处住所分别称为南宫和北宫。南宫在苏店镇正街北面,建筑格局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建筑中的石雕、木雕、砖雕栩栩如生。大门上方挂着一块“岁进士”牌匾,两侧各有抱鼓石一对,上马石一双,左右各有一棵参天大槐树,枝繁叶茂。东南角还有一棵千年古槐,直径能有2米左右。庭院坐南朝北,一进三院,仅上下院之间的过厅,就足可以放置24张方桌请客使用。对面有一巨大浮雕影壁。和南宫相望,北宫在苏店后街。建筑毁坏较早,隐隐约约有一些残垣断壁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一切都显得那么迷雾重重。传说的背后,似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谜团。王家到底有什么来头,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连王家人自己也迫不及待地想寻找到真正的答案。
王一统和他的篆刻印章作品
  三块墓志铭揭开历史谜团
  历史像一团迷雾,一直困扰着王家。如果传说不是空穴来风,那么证据在哪里?
  为了厘清家族关系,2006年,王家年逾九十的王之时老人发起了寻根问祖的家谱整修工作。他们从时间、地点和各种旁证材料入手,细细梳理祖坟之间、以及先辈之间的关系,将王氏家族在苏店镇的近八代世系修撰整理出来,基本厘清了苏店王氏家族内部之间的关系和长幼辈分,奠定了家族谱系的基础。
  王氏家族自清代王夺魁起到现在共有八代,经过270多年的繁衍生息,王氏家族发展成一个相传近八代、300多成员的庞大家族。王氏家族近八代的谱系关系基本厘清了。但是,困惑王家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王家从何而来?祖上到底跟沈王府有没有关系?这个谜团一直深深地藏在王氏后人每个人的心中。
  事情在2011年的春天有了转机。长治县政府要在包括东贾村在内的大片土地上开工建设农贸物流园区,而王家的一处祖坟就在动迁范围。这对于王家揭开自家身世,或许是一个天大的契机。在王家人的记忆里,自家祖坟有三处:一处在长治市北石槽村,一处在长治县苏店镇东贾村,一处在苏店镇安城村。三座祖坟北石槽村最早,东贾村次之,安城村再次之。这次动迁的,是东贾村祖坟。祖坟的迁移关乎家族的命脉和根基,经过家族慎重研究、讨论,王氏家族决定将祖坟先祖遗柩迁葬到苏店陵园。2011年3月,王氏家族成立祖坟动迁小组,确定了迁坟的有关事宜。随后,举族上坟祭拜,然后开始了迁坟的各项工作。
  东贾村祖坟为祖孙三代,时间跨度有近百年之久。从坟茔内部散落的破砖碎瓦和凌乱无章的遗骨来看,这座坟墓曾遭受过盗损和破坏。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挖掘和整理,从墓中先后发掘王氏先祖墓志铭三块。
  最先挖掘出土的是王氏先祖王庆峯和夫人合葬墓及墓志铭。在王庆峯墓左下方,发现了其子王阜成与五位夫人的合葬墓及墓志铭。在王阜成墓左下方,又发现了其长子王良辅和三位夫人的合葬墓及墓志铭。
  王庆峯暨夫人合葬墓志铭记载:“甲申遭逆闯之祸,乙丑復经姜变,兵火频仍,家业遂几零落”。甲申为公元1644年,发生李自成农民起义;乙丑为公元1649年,发生了姜襄降清、反清之乱。铭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明朝末年,社会动荡,战争频繁,身为大户人家的王氏家族,惨遭劫难,家徒四壁,一贫如洗。
  王庆峯之子王阜成暨夫人合葬墓志铭有这么一段话:“遭逆闯掀翻,王其姓,而贯籍长治县。”谜团终于一点一点浮出水面。而王阜成长子王良辅暨夫人合葬墓志铭则叙述得更加详细:“公王姓,良辅讳,赞公字也,古上党郡人家,于苏店镇初名中董,地近松山,环山左右,历来多知名人士……公前代立爵传家,远不具述,自六世祖裕(豫)庵传一山,一山传抑亭,世食天禄。赠郡庆峯(抑亭次子)即公祖际遇逆闯掀翻,微服而隐,始更今姓,贯籍长治县,遂为王氏开山鼻祖。”
  从上文可以看出:王家祖上原本不姓王,因躲避李自成叛乱所以才改为王姓,微服隐居于长治县。王氏开山鼻祖为王庆峯。王庆峯之前,家族 “立爵传家”、“世食天禄”;之后,“家业零落”,“微服而隐”。从“立爵传家”、“世食天禄”来看,这个家族背景很大,肯定非王即候。到底是哪家王候呢?
  南宫大门上岁进士匾额
  从王良辅开始,往上依次为王阜成、王庆峯、抑亭、一山、裕庵,咱们只要搞清楚“裕庵”是谁,真相就能水落石出。
  据《潞安府志》记载:“沁水自庄和王胤欀垂家范,子恬烷立进修宗会,子孙尊奉蓄古书、联诗社,一时缙绅乐与之游,其著书有恬烁(有振庵集)、恬煊(有约庵集)、恬 (有裕庵集)等。”从这段记载分析,庄和王朱胤欀最起码有朱恬烷、朱恬烁、朱恬煊、朱恬 四个儿子。其中,朱恬烁著有《振庵集》,朱恬煊著有《约庵集》,朱恬著有《裕庵集》。
  另据五龙山一通嘉靖年间 《九日同立庵王兄达庵、约庵、裕庵诸弟登五龙山》诗碑考证:立庵为庄和王朱胤欀长子朱恬烆,振庵为次子朱恬烁,达庵为三子朱恬烷,约庵为四子朱恬煊,裕庵为五子朱恬 。
  裕庵是谁我们终于清楚了,他是沁水庄和王朱胤欀五子朱恬 。也就是大明明太祖朱元璋八世孙,沈简王朱模七世孙。以此类推,苏店王氏家族的开山鼻祖王庆峯为朱元璋第十一世孙,沈简王朱模第十二世孙。由此可见,苏店王氏家族实乃大明皇室后裔。
  三块墓志铭,为我们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往事。苏店村“朱改王”的传说不是传说,而是一段真实的历史。
  迁坟立碑仪式
  皇室后裔王氏家族人才辈出
  谜团终于揭开了,这对于苏店王氏家族全体成员来说,是荣耀也是自豪,不过更多的,还是责任和担当。
  苏店王家从明末开山鼻祖王庆峯至今,已经300多年的历史。300年来,王氏家族秉承“仁义孝悌、明存礼仪、勤俭耕读、博爱兼济、恕勇有节、慎思笃行”的古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对国家和民族做出卓越的贡献,涌现出了王阜成、王夺魁、王之清、王振中、王振华、王振民、王振国、王之时、王一统等众多优秀的人才:
  王阜成(1649-1730),苏店王氏家族开山鼻祖王庆峯之子,字子裕,号康候,壬子科选拔贡生,吏部候铨州同知(正五品)。王阜成以孝义著称,《潞安府志》载:“王阜成,长治人。游学京师,时届冬月,忽念父有宿疾,恐复发,束装急归,单骑一昼夜行六百里而返。父果发寒疾,见子归而愈,人皆以为孝心所感。父母殁,摒绝一切荤酒,庐墓五年。康熙甲申岁大饥,债户逋欠,计四千余金,检券约,悉焚之。凡乡邻宗族有贫乏者量力周给。于村外设义冢,没遇冬日施衣设粥,至老无间。”王阜成不仅孝敬双亲,而且重义轻财,体恤乡邻。康熙甲申年(1704)饥荒,他把债户四千多两黄金的券约全部焚毁;他在村外常年设立义冢,埋葬无法下葬之人;每年冬天,他在自家设立粥铺,免费给穷人提供衣物和热粥……这些善举,王阜成直至去世,从未间断。
  王夺魁,清代秀才,嘉庆“选贡生”。王家“南宫”大门上的“岁进士”牌匾就是为他挂的。据匾额旁小字记,王夺魁曾任太常寺少卿、光禄寺少卿,广东道监察御史、福建道监察御史,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纂修官,翰林院庶吉士加三级等官职。在苏店村,还流传有一个王夺魁化解潞安知府与苏店村民之间矛盾的故事。苏店村有座昭泽王庙。传说嘉庆末年,苏店村民抬着本村昭泽王神驾去马鞍山祈雨取水,潞安知府大人不信鬼神,不予批票。大家群情激奋,围堵公堂。无奈,知府大人与苏店总约当庭签下协议:若取水成功,本官摘帽挂印;否则,将昭泽王与总约一起烧毁。苏店总约自任水倌,往返四天,终于取水成功。知府大人下不了台,赶紧请来王夺魁和乡亲们说情。王夺魁恳请乡亲们允许知府大人向昭泽王三拜九叩谢罪,大家看在德高望重的王夺魁大人的面上,原谅了知府大人。“接水”回来,王夺魁应乡亲们请求,挥毫写下“灵感康惠昭泽王”七个大字,挂匾唱戏答谢神恩。
  王氏开山鼻祖王庆峯墓志铭
  王忠厚,王夺魁之孙,字可久。15岁考中秀才,37岁中举,被任命为直隶省易州州同。
  王之清,清末秀才,曾任民国时期长治县“督学”。其晚年曾写过一篇《五龙山记》,语言朴实,文字精炼,给五龙山留下一份宝贵的史料。抗日战争期间,王之清曾发动农救会,被选为区农民救国会主任,兼县农救会干事。新中国成立,王之清被选为长治县第一届政协委员,赴京出席过全国政协会议。1978年无疾而终,享年九十岁。
  王之时,王之清四弟。他是王家几位兄弟投身革命的引路人。王之清原来在国民党阎锡山部队担任排长、营长、副团长,后靠拢共产党,接受共产党的指示,“潜伏发展党的地下武装”,因为事情暴露,被国民党逮捕入狱。解放后在山西省农业厅任财务科长、基建科长,后任山西省农展馆主任、省农业机械化学校副校长,省农机公司顾问,离休后享受副厅级待遇。
  王振中,生于1914年,正值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刚刚退位,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刚刚成立。他自幼学做生意,爱好书法,为人和善,品格正直。成年后先后在长治市石油公司和百货公司担任会计。
  王振华,1919年生,1938年参加抗日游击队,先后担任文书、秘书、抗日政府代区长。1946年随军南下,在14军124团任政工股长。参加淮海战役后,随部队渡过长江、打到云南,先后任云南省丽江县委书记,丽江地委常委、秘书长、农工部长,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委书记,云南丽江地委副书记,云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等职,离休后享受副省级待遇。
  王振民,1923年生,1938年参加八路军,从战士、副排长、排长、副连长、连长,一直做到南京军事学院少校学员、西藏军区特种兵副处长、副主任、后勤部军械部部长、水电部第七工程局军管会主任、四川乐山军分区副司令员,离休后享受副省级待遇。
  王振国,1927年生,1937年参加民族革命大学六分校儿童团,1938年转入决死三纵队瞄准话剧团,1946年春考入太行区长治师范中学部,1948年分配到河北武安太行区实业公司,先后担任科长、处秘书、太原模具厂副厂长、山西省机械厅劳资处副处长等职,离休后享受副厅级待遇。
  王一统,王之清长孙,苏店“一统工艺”创办人,镇人大代表。王一统先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尤其酷爱篆刻和书法艺术。他家中所挂的书法、绘画作品,均出自他和儿子煜辰之手。从2008年至今,王一统先生还创作了一副600余枚的印章作品。这些印章分为开国大潮、改革开放、继往开来、科学发展、中国之梦五大部分,把中国现代发生的所有大事全都用印章形式记录下来,比如“北京奥运”、“神舟问天”、“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等等。另外,王一统先生还一贯热心公益,目前他正忙着出钱出力、免费提供场地,张罗大家编写《苏店村志》。在王一统先生心里,一直记得爷爷王之清常说的一句话:“一定要走正道,堂堂正正做人。”
  ……
  “堂堂正正做人”,这也是苏店王氏家族三百多年来的祖训。苏店王氏家族从明末开山鼻祖王庆峯至今,少有为富不仁者,鲜有不良恶俗者。王氏家族重新修订的癸巳年(2013年)版家谱,同时对家训做了新的修改,将“仁义孝悌、明存礼仪、勤俭耕读、博爱兼济、恕勇有节、慎思笃行”的旧家训,修订为“仁义孝悌、谦恭礼让、善学思进、虚怀志远、达报社稷、退修其身”新家训,成为王氏家族今后修身立命的标尺与座右铭。
  2011年8月14日 (阴历7月15日中元节),王氏家族举族举行了隆重的迁坟立碑仪式(把东贾村祖坟迁往苏店陵园)。那天,王氏子孙把铮铮誓言永远地刻录在了石碑上 (碑文由王氏家族第十代、明太祖第二十世孙王景辰撰写):“列祖之名,激励后人。王氏子孙,享祖福荫。谦恭礼让,善学思进。达报庙堂,穷则独善。不可妄废,以辱祖名……”
  敦敦家训,铮铮誓言,仿佛从大明王朝悠悠飘荡而来,经久回荡在苏店王氏家族每个人的心中。